第三节 201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基本思路
2010年,上海金融业将继续以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精神为主线,按照“一个核心、两个重点”的工作思路,进一步研究丰富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工作内涵,扎实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1.进一步完善推进机制,增强推进工作合力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层面关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部际协调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上海地方层面工作机制与国家层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协调机制的对接工作,争取在若干重大金融改革、开放、创新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2.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增强金融市场功能
一是进一步丰富金融市场种类,加快启动建立信贷转让市场,启动上海服务长三角地区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市场建设,积极探索在上海建立全国性的信托受益权转让市场,推进上海原保险和再保险市场建设。
二是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和张江高新产业区非上市公司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
三是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尽快启动和扩大上市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试点、尽快启动金融租赁公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券以及推动开展项目收益债券试点等。
四是适时推出股指期货,启动开展期货保税交割业务试点,推进黄金市场产品创新。
五是加快上海银行卡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上海清算所的作用,提高上海金融市场清算服务效率。
3.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一是进一步拓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探索将人民币结算范围扩展到整个服务贸易领域。
二是继续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包括探索投贷联动有效机制,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扩大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启动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试点;加大对航运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航运保险等金融服务,支持航运相关企业、金融机构等组建航运产业基金,完善航运运价指数,开发推出航运运价指数衍生品等。
三是继续促进本市股权投资企业发展,推动外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工作。
四是积极推进金融综合经营试点工作,大力促进融资租赁企业发展,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并逐步扩大规模。
4.推进金融对外开放,增强辐射能力
一是继续做好外资银行法人化转制服务工作,进一步巩固上海在外资银行方面的国内领先优势。同时继续吸引外资法人财产险公司落户上海。
二是促进合资券商、合资基金公司的集聚发展,并支持在上海的合资券商、合资基金公司率先扩大业务范围。
三是推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在沪外资法人银行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境外企业境内上市和发行债券、跨境ETF产品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等相关工作。
四是推进境外机构在上海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积极探索境外人民币回流渠道。
5.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巩固金融发展基础
一是认真按照《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要求,抓紧研究形成相应的配套落实政策,进一步完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法制环境、税收制度以及金融监管体制机制。
二是不断完善上海金融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包括完善陆家嘴金融城规划建设,增强服务功能,加快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并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发挥自身优势发展金融业。
三是进一步深化金融人才工作,落实好鼓励金融创新和吸引高层次金融人才的政策措施,不断提升金融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四是加强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发挥现有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和本市个人和企业联合征信系统的作用,促进信用信息有效使用。
五是积极推动在上海建立我国金融资讯信息服务平台和全球金融信息服务市场,促进上海金融资讯业发展。
六是进一步健全“3+2”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发挥金融稳定工作机制作用,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
6.大力推进上海金融国资国企改革发展
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金融国资和市属金融企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重要精神和贯彻落实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完善金融国资管理体制,制定有关金融国资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金融国资战略布局,加快推进市属金融企业市场化改革和开放性重组;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经营业绩考核评价制度及高管人员的薪酬激励机制;同时积极探索运用地方金融资源吸引国内外重要金融机构入驻。
7.认真做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会同中央在沪金融管理部门、金融市场、市有关部门和单位等,认真做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任务措施。
专栏1
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稳步提升
近年来,一些国际机构的调查排名将上海视为最具潜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并有可能发展成为与纽约、伦敦比肩的三大全球性金融中心。2009年底,全球著名律师事务所——英国永实律师事务所(Eversheds)一份名为“兴与衰”(Boomor Gloom)的调查报告显示,未来10年上海有可能取代伦敦,成为仅次于纽约的全球第二大金融中心。这一针对来自伦敦、孟买、纽约、上海、阿联酋等发达经济中心和新兴经济中心600位企业高管的调查报告显示,22%的受访者认为,未来10年上海会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这一比例分别高于伦敦、迪拜、孟买5个百分点、10个百分点、11个百分点,仅低于纽约。
上海被视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国际金融中心,与近年来上海金融市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稳步提升密切相关。目前,上海股票、债券、商品期货、黄金等主要金融市场规模已位居全球前列。2009年,上海证券市场股票交易额34.65万亿元,较2005年全年大幅增长18倍,居全球第三位,仅次于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排名较2005年大幅上升了16位;股票融资额3343.15亿元,较2005年全年大幅增长11倍,居全球第六位,较2005年上升了25位;上海期货交易所交易量8.7亿手(双边计算),较2005年全年大幅增长11.3倍,居全球第十位,较2005年上升了7位,其中,铜期货、锌期货、螺纹钢期货、线材期货、燃料油期货和天然橡胶期货成交量均位居全球第一,铝期货和黄金期货成交量分别居全球第二位和第九位。上海现货黄金场内交易额10288.8亿元,较2005年全年大幅增长8.8倍,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截至2009年底,上海证券市场股票市值18.5万亿元,较2005年末增长了6.8倍,居全球第六位,较2005年末大幅上升了16位;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余额17.9万亿元,较2005年末增长了1.8倍,居全球第六位,较2005年上升了3位。
上海主要金融市场国际地位
近年来,随着上海金融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运行机制的逐步健全,“上海价格”的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目前,上海铜期货市场已成为世界三大铜定价中心之一,燃料油期货价格已成为亚洲地区现货贸易重要的定价依据之一,上证综指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在人民币债券发行中发挥着重要的定价基准功能。
专栏2
2009陆家嘴论坛
2009年5月15—16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共同主办的“2009陆家嘴论坛”在上海举行,上海市市长韩正、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担任本次论坛轮值主席。论坛围绕“全球化时代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论坛主题,就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日趋扩散、世界经济明显下滑及中国经济增速趋缓的形势下,如何正确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如何完善金融体系以及金融如何更好地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等议题,共同交流经验和见解。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上海市市长韩正,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等出席论坛。俞正声书记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既是拓展我国金融资源运作空间,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效率的需要,也是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正紧紧围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金融先试先行和营造良好金融发展环境为重点,不断提升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贡献。周小川行长指出,中国人民银行非常愿意大力支持上海市委、市政府,以比较快的速度,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他指出,中国要在国际经济金融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就需要一个有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刘明康主席指出,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国务院提出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既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项战略举措,也是具有实际意义的一个现实选择。他着重就如何推进中国的金融机构,特别是上海的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能力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尚福林主席指出,日前国务院出台的文件中,提出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这是加快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和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中国证监会将坚决贯彻中央部署,全力支持上海,发挥金融改革创新的示范带动效应,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全局。吴定富主席表示,保险业可以在服务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保监会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把上海建设成为保险产品创新和技术研发中心及保险业管理和后援服务中心;把上海建设成为保险资金运用的实验区;把上海建设成为保险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基地。
论坛共举行4次全体大会,8场论坛分会和3场浦江夜话,吸引了来自国内外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产业界、高等院校和专家学者等共102位演讲嘉宾,以及600多位经济、金融界贵宾参会。此外,100余家中外媒体参与了现场报道。
本次论坛的主题和议题明确,符合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同时论坛的形式推陈出新,举行的各项配套活动紧密结合上海金融发展主线,引发与会嘉宾的广泛关注与共鸣。各方嘉宾就如何正确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夯实金融发展基础、全力恢复世界经济增长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发表了深刻见解,对加快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和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