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无形资产与竞争力
一、什么是竞争力
世界500强中排名第7的安然公司轰然倒闭,使得这个从1985年仅仅是位于得克萨斯从事天然气经营的地方性公司,经过短短16年时间变成控制美国20%的能源、营业收入1000亿美元以及足迹遍布世界的跨国公司结束了其神话般的经历。安然公司的倒闭对于我国的企业敲响了警钟,这就是:(1)重视企业目标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利润最大化是基础;(2)规模不代表竞争力,所以不能单纯讲究规模的快速扩张和过分强调多元化经营;(3)创新必须符合企业的内在精神和最优扩张路径。在加入WTO的今天,我国企业加强竞争力走出国门和在国内市场与跨国公司进行竞争是对的,但必须清楚如何才能加强竞争力。
1.企业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
一个企业的目标是多重的,它是股东、经理、员工等通过契约或合同连接起来,寻求最大化各自利益的过程中设计的激励相容的均衡点。在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中,企业目标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如我国的全民所有制是满足人民的需要,承包制下变为职工收入最大化,西方经济学中假定企业利润最大化,但也有非利润最大化像鲍莫尔的销售额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经理地位的稳固等,至今争论不休。企业的目标取决于环境、发展阶段和治理结构即契约各方的地位。撇开环境这一外部因素,考察企业发展阶段和治理结构与企业目标有密切关系。最初的企业都是小规模的和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企业,规模小首先要追求利润,而家族和血缘也要求从追求生活水平提高的角度出发追求利润,保证了其目标是一致的。这种一致的基础或调节手段是伦理道德;随着规模的扩大,脱离了谋生阶段的企业其家族内部的目标起了变化,以利润最大化为主演变为争夺企业的控制权为主,以谋取企业内外的势力为主,制度开始形成,治理结构或行政调节为主;处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完全割断了与伦理道德的联系,变得日益官僚化和制度化,企业依靠权力如控股权、参股权、专利权、商标特许权等进行经营,股东、经理和工人之间的目标日益冲突,它们只有拼命扩张和依靠所谓的企业文化来约束和调节这种冲突,而这种企业文化无法克服企业权力的惰性。科斯已经告诉我们企业的边界,哈特的不完全合同理论从一个反面说明企业中也存在不完全合同,企业的长期目标要有伦理道德的约束或调节,即企业要追求持续发展能力下的利润最大化。
历史地看,企业的目标曾经历了谋利、谋势和谋权三个阶段。现代的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十分激烈,因而必须注意利、势、权的结合和转化。这种结合和转化中谋利是基础和最终目的,这也是为什么企业最初都是从谋利开始的,也是为什么经济学假定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试想一个没有盈利的企业能不能长期生存?不能。
从一个时点来看,一个企业的存在说明它是有竞争力的,企业的目标可以不是利润最大化;从一个时期来看,一个企业的目的必须是持续的发展能力下的利润最大化,这种持续的发展能力就是竞争力,竞争力就是势,否则企业迟早会被淘汰。企业的持续发展要依靠自身不断与外界进行能量和信息交换以扩张规模,即自成长能力,这种自成长能力就是企业运用策略或权术从某一方面的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然后从竞争优势转变为竞争力。所以,竞争力就是垄断力,它是动态最优的。也就是说,不仅企业的目标是最优的,其扩张的过程也是最优的。而安然公司在赖伊的主导下大搞规模扩张,恐怕早已背离利润最大化的基础,加上其电力等能源产品差异不大,也就是产品没有竞争力,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这方面还有其他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康柏4年、苹果公司5年进入美国500强,但前者被惠普公司兼并,后者经营也举步维艰;微软从1975年营业额1.6万美元到1995年营业额达60亿美元,本田用了12年从销售收入100万美元达到14.4亿美元,麦克唐纳公司每年扩张200家,ITT17年兼并了350家,营业额从7亿美元增大到167亿美元,它们至今仍然有很强的企业竞争力。而企业竞争力的基础是产品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的目的是企业竞争力。只有认识了产品竞争力,我们才能把握企业竞争力;只有着眼于企业竞争力,我们才能真正认识产品竞争力。我国的国有企业国家行政干预太强导致伦理道德调节大行其道、私营企业发展初期伦理道德太浓而无法成长壮大,其原因是企业始终无法摆脱目标与伦理道德的冲突,导致企业目标不清即缺乏自成长能力,而产品竞争力是实现自成长能力即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2.产品竞争与企业竞争的含义
竞争的英文为COMPETE,是由COM(在一起)和拉丁文PETERE(寻求)构成,意思是一起寻求,后引申为争夺。经济学上的竞争是指在市场经济中不同企业同类产品之间在成本、质量等方面由消费者依据自己的偏好进行的相互比较,竞争的直接后果是劣势企业该种产品市场份额减少,或产品产量下降直至停止生产;企业以另外相似的产品替代上述产品。也就是说,竞争首先是产品竞争进而发展成企业竞争,产品竞争是企业竞争的基础;其次,竞争是同类产品的竞争,而同类产品之间具有替代性,或者说只有具有替代性的产品才具有竞争性,所以同类替代是竞争的基础、比较的基础;再次,竞争的企业必须是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下的企业,即企业的数目比较多;更次,竞争的内容有成本、质量、服务,在这后面的基础是人才、技术、制度文化和产品规模与方向,这些主要决定因素是资本;最后,竞争的标准是消费者的偏好,或评判者是消费者,这保证了竞争是公平的,因为给定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假设,企业收买大量消费者的成本太高,企业和消费者合谋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以上是在同类产品意义上定义的竞争,而现实中产品是由企业生产的,故产品的竞争就是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于企业是一个有独立判断和决策能力的单位,显然企业竞争实际上就是策略竞争,这是在更高层次的综合的动态的竞争。在给定市场环境下,每一个企业会根据对方的决定采取相应的对策。而企业决策的基础除了外部信息外,主要依据企业自身的情况。也就是说,企业竞争利用的是自己的比较优势。而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必须通过相应的策略进行竞争。所以,企业只要在竞争中突出和利用自己的长处或优势,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总的来说,就是人才、技术、制度文化和服务中的任何一项。如世界500强中的沃尔玛的制度和文化、戴尔的直销、微软的人才。
3.何谓竞争力
根据竞争的定义,竞争力包括产品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当一种产品以低成本、高质量投入市场,当该产品市场占有率扩大时,该产品具有产品竞争力。当一个企业发挥自己的优势,使产品不断具有竞争力、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时,它肯定具有了企业竞争力。有人用核心竞争力来描述一个企业的优势,即特别的技术(包括产品、市场和制造技术)、特有的规制(包括规则、制度、模式和协调水平)和特殊的团队素质(包括理念、凝聚力和学习能力)。或者当你有了上述优势同时也就有了核心竞争力。这里的竞争力是从一个水平和静态的角度描述的。但是,有了这些优势就一定有竞争力吗?比如一个身体粗壮高大的拳击手不一定能打败一个身体瘦小灵活的拳击手。所以优势是比较而言的,关键是看企业家动态的运作。当斯蒂格勒用适者生存法证明企业规模多大是合适的时候,从哲学上说企业的存在与发展说明其有竞争力,这是从结果和事实的角度,也是从过程的角度探讨竞争力。所以具备竞争力的条件是核心优势和企业家才能。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方法要靠不断的技术创新、制度的变化、无形资产的运作、规模的扩大、网络分工的实现等等,其中创新是中心和基础。
创新最早由熊彼特提出,并被认为是企业家的本质。关于创新已有大量的文献论述,但最重要的是如何进行创新,即如何在符合企业精神和最优扩张路径下进行创新。因为这能保证创新有基础,能融入企业之中成长起来,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和竞争力的提高。安然公司创立的网络交易,不是为了节省交易成本,而是为了快速扩张规模,迎合某种时髦的潮流——网络。这导致其合同的价值无法进行评估,银行的贷款决策变成了赌博,成本收益无法计算,没有利润。网络交易是一个下属营业部搞的,连他们自己都说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就突然变得兴旺发达了,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向何处去。一切都失去了控制,试想一个企业没有利润、没有约束,仅靠一个无法把握的网络交易进行快速的规模扩张,它能有竞争力?
4.竞争力的测度
在对竞争力进行性质澄清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产品和企业竞争力可以计算吗?在经济学中,对于产品竞争力没有说明,但有垄断力的描述。事实上,当一个产品具有竞争力时,也就意味着它也具有了垄断力。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企业是没有竞争力的,因为企业不能决定产品的价格和产量,其产品是同质的;在垄断竞争市场中企业大力推行产品差别化,使产品与其他企业产品有明显的不同,它才能吸引消费者形成自己固定的消费者群体,它才能有竞争力、决定产量、影响价格;只有在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市场中,它们的产品的替代程度低,消费者必须购买它们的产品,别人无法与之竞争,它便有了完全的竞争力即垄断力,可以决定价格和产量。只不过垄断力是从产品垄断定价进而获取超额利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而竞争力包括产品成本和质量以及产品垄断定价两方面。垄断力的定义有许多,如产业集中指数、贝恩指数、勒纳指数、罗斯柴尔指数和帕潘德力欧指数,它们分别从市场价格偏离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和主观客观需求曲线偏离完全竞争需求曲线的角度描述的。但是,它们有各自的优缺点,比如勒纳指数中边际成本不好计算;贝恩指数中的利润包含许多非垄断因素等等。同时它们假定企业仅生产一种产品,故产品竞争力就是企业竞争力。中国部分企业竞争力指数排名见表3.2。
表3.2 竞争力指数排名表
续 表
如果根据上面竞争力和垄断力的关系仔细考察一下,集中度指数仅仅反映了垄断程度,但没具体说明原因;罗斯柴尔指数和帕潘德力欧指数不好计算;勒纳指数用来反映竞争力其范围太窄;而贝恩指数中的价格和平均成本不仅与现实相符,而且符合竞争力的范畴。它的价格的变化可以反映不同的市场结构、产品的差别化、广告竞争等,它的平均成本变化可以反映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其利润可以包括风险、垄断、企业家才能和创新带来的利润。需要指出的是,贝恩指数是静态的,如何将其动态化是急需研究的课题。
5.一个案例
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推出了香港H股企业竞争力指数排名,前10位企业主要集中寡头垄断(包括行政垄断)行业及电子通信行业,占整体的70%,大部分企业的总部都设在北京及深圳。竞争力指数包括多项因素,如销售收入、净资产、全员劳动效率、净资产利润率及净利润等。对内地在香港上市的77家H股企业进行的竞争力指数排名中,国内工控行业的领导品牌之一深圳研祥智能占据了第9的位置,这无疑让人更清晰地看到中国企业不断提升品牌无形资产、向高增值业务进军的决心和努力。
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即是市场通行证。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演进向我们发出新的信号,那就是如今全球市场已经进入品牌无形资产竞争的崭新时代,品牌的无形资产在当今市场营销和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品牌策略专家莱瑞·莱特的观点生动地诠释了这一趋势:“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重要,而拥有市场的唯一办法就是拥有占市场主导地位的、以无形资产为核心的品牌。”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有形的资产是有限的,无形的资产是无限的。美国《商业周刊》2004年11月公布的2003年全球200个品牌价值排行榜上,可口可乐以高达704.5亿美元的品牌价值名列榜首,这其中雄厚的无形资产自然功不可没。难怪可口可乐公司的老板曾说:即使现在把可口可乐的所有财产烧净,也能凭着这块牌子再次称霸世界——这就是无形资产的威力。这样的竞争自信和优势同样体现在其他国际型品牌上,例如世界上著名的美国微软公司,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比例为70%对30%。在国内,积极布局国际化战略的海尔集团同样重视对自身无形资产的不断提升和打造,近年来始终保持每天申请一项专利的速度,站在国内无形资产拥有量的前列。而在近几年发展迅速的工控行业中,此次能够进入香港H股企业竞争力指数排名前10名,深圳研祥智能科技公司同样笃信企业竞争决胜无形资产的理念。
无形资产提升品牌竞争力,是中国企业的突围之路。一个品牌没有自身的核心价值,无法依靠自身的技术实力、产品品质、品牌推广、服务体系等因素打造和提升自身的无形资产,那么这个品牌势必逐渐失去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格。这样的市场发展规律在技术型产业体现得尤为明显。事实证明,在某一行业中,谁能在技术创新方面领先,谁的无形资产更有优势,谁就将在最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很显然,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是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企业。
研祥智能的崛起与整体市场的良性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专用计算机系统,EIP(Embedded Intelligent Platform)可嵌入各种产品、装置或大型系统之内,并为后者提供一系列特定功能。因此,EIP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控制、商业金融、通讯网络、电子产品、医疗等多个领域。据IDC预测,国际EIP市场规模年增长率将达15%,而中国EIP市场年增长幅度则远远超过国际市场,达20%—30%。值得关注的是,伴随着这一市场的不断发展,国内厂商逐渐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根据CCID的预测,国内EIP生产商于未来将占50%的中国市场份额。
无形资产由多种因素构成,在同行业的无形资产之争中,研祥智能显然已经悄然领先。品牌上,研祥智能是国内最大的嵌入式智能平台(EIP)生产企业,在中国大陆市场中,成为紧跟英特尔、摩托罗拉和台湾研华之后的第四大EIP生产厂商;市场占有率上,通过多年的精耕细作与不断努力,研祥智能已经成为了国产厂商的急先锋,占据了约为6%的市场份额;产品方面,技术实力雄厚的研祥智能不仅始终扮演着行业概念领导者的角色,同时还一直将质量作为公司发展的头等大事,这使得研祥公司生产的产品不仅获得了用户的广泛认可,还屡次在各种社会评选中获奖;不仅如此,研祥还通过完善服务的方式提高自身品牌的诚信价值,在工控行业市场实现了全国联保和24小时响应服务,成为了行业内优秀服务的典范。凭借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研祥还荣获了工控行业“质量、信誉双保障示范单位”称号;从发展潜力来看,自1993年进入市场以来,研祥销售收入每年始终保持着以30%左右的比例不断攀升,公司预计2004—2005年将保持复合增长率不低于20%。良好的发展潜力也让研祥再次被认定为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
二、无形资产与利润函数
首先,我们看一下国外无形资产的数据,具体见表3.3和表3.4。
表3.3 西方七国全行业无形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与有形固定资产比率及增长率 单位:%
续 表
资料来源:根据《国际统计年鉴》1994年pp.654—655;1998年pp.643—644资料计算。
注:1——无形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2——无形固定资产与有形固定资产比率;3——无形固定资产年增长率。
表3.4 日本、美国和德国制造业无形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与有形固定资产比率和增长率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国际统计年鉴》1994年pp.656—657;1998年pp.649—650资料计算。
注:1——无形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2——无形固定资产与有形固定资产比率;3——无形固定资产年增长率。
从表3.3、表3.4的数据可以看出,各国全行业和制造业无形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无形固定资产与有形固定资产比率都随时间推移逐步增大,无形固定资产增长率各国不一,但都波动很大,其增长率最快的时期都在1986年和1990年之间,1990年以后趋于下降;从全行业与制造业的比较看,制造业的数值高于全行业,说明制造业由于技术进步速度快、规模扩张快、竞争激烈而导致无形资产数值比较高;从各国的水平看,法国全行业无形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和与有形固定资产比率最高,前者超过30%,后者在1986年已超过100%,1992年更达到149%;美国全行业的这两个指标也很高,前者也超过30%,后一个指标在1996年达到104%,但其制造业前一个指标高于全行业,后一个指标又低于全行业;加拿大和意大利两国处于最后。这说明无形资产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有关。
笔者曾利用我国1994年《统计年鉴》上发表的1993年独立核算工业各行业无形资产资料,计算了无形资产占总资产、占所有者权益的比重,发现国有企业总体大于全部企业,我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无形资产的行业分布差异较大,超过3%的6个行业是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家具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和纺织业,这些基本上是竞争性行业;而低于1%的4个行业是烟草加工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煤气生产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属于垄断和原材料行业。这说明无形资产取决于垄断竞争和产品特性。
综上所述,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无形资产比重在逐步上升,企业垄断的地位加强。换句话说,没有无形资产,企业无法取得垄断地位;无形资产的比重上升,才导致企业垄断地位的增强。因为单纯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取得是一种实物交易,任何企业只要能支付其价格,并不难获得它们。一旦有了它们,生产出同样的产品是极容易的事情。这从我国及世界假冒伪劣产品盛行便可得到证明。但从来没有一个没有无形资产的企业能够获得成功,没有无形资产企业就没有独立的人格,不可能发展壮大;无形资产代表一种信誉、质量甚至一种文化。从消费者角度说,他也需要无形资产,因为他在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时,需要回避产品质量价格等方面的风险,减少交易费用;无形资产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一种权利或权力,它的获得是极不容易;而一旦取得便无法替代。所以谁拥有无形资产,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一般而言,无形资产取决于企业规模增大带来的学习和知识积累效应、政府法律、企业对无形资产建设的投入和产品特性等,写成函数形式为W=W(S,L,C1,T)。关于企业规模、企业投入和产品特性对无形资产形成的影响,在上面已经进行了分析。政府法律对无形资产形成的影响主要在于无形资产是准公共产品,即无形资产可以由多个企业使用,如不加以法律保护,企业无形资产被其他企业免费使用,这种机会主义行为会导致企业不愿在无形资产形成方面进行投入。法律越健全,无形资产越会增多。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利润函数有
π=P(W)Q(W,F)-C(Q,W)
此函数的意义是,企业的利润由收入减去成本决定。这里的价格取决于无形资产而不是产量;这里的C包括投入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企业规模扩大导致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增加;同时交易费用增加,而无形资产会减少交易费用。但是,无形资产的成本曲线与产量关系不大,而且无形资产还会减少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使用。一种替代作用,使C可能总体减少。这样,无形资产会给企业带来利润,促使企业进行无形资产的培育和保护。
利润最大化一阶条件
dπ=d(P(W)Q(W,F))-d(C(Q,W))=0
d(P(W)Q(W,F))=d(C(Q,W))
dP/dW·Q+dQ/dW·P+dQ/dF·P=dC/dQ+dC/dW
这里,W为无形资产;F为资本和劳动的投入;dC/dW<0。
此模型说明引入无形资产和交易费用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MR=MC,而是十分复杂。这个模型将四种市场结构统一了起来,形成随无形资产增大内在演进的过程。若无形资产为0,则有dQ/dF·P=dC/dQ即MR=MC。dP/dW·Q说明价格和垄断与无形资产有关,而与企业规模无直接关系;dC/dQ-dC/dW小于MC,说明企业的效率高于市场的效率,企业规模越大成本越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