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市场力量推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机制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亦是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4]。城市的形成一方面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的选址决策的结果,另一方面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家庭的居住地点决策的结果。由于与其他地点相比,企业和家庭在一些地点可大幅度降低交通等方面的生产生活费用,可获得多样化的令人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可实现最大化的预期净利益,于是纷纷选择在这些地点经营或居住,城市就得以形成和不断发展。
鉴于大多数家庭对居住地点的选择受其所就业的企业定位的影响,即人们往往选择在就业地附近居住[5],下面我们着重由企业经济活动的定位入手,探讨市场力量推动城市形成及其成长的基本机制。具体地说,从经济角度看,导致城市的产生并决定城市不同规模的主要是市场、成本和集聚经济因素。同时,分工、专业化和城市化之间具有重要的互动关系。
一、市场规模和城市的形成
为了探讨城市的形成,假定存在一个资源和人口均匀分布的平原,起初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单位平均地占据。根据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出现结伴而行的规律,城市兴起的起因应是工业生产的不均衡分布。
假定在这个平原上有一户农民考虑生产啤酒。如果他出售啤酒的价格可以低于其他农民自己生产啤酒的成本,附近的农民就会向他购买。如果生产过程中存在规模经济的话,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向他购买啤酒,生产啤酒的农民的单位成本会逐步降低。
但规模经济的实现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规模又与啤酒运输的成本(运费)和生产者周围地区的人口密度等因素相关。
假定在生产地点销售价格一定,由消费者支付运费,到任何方向单位里程的运费相同,则啤酒的交付价格是生产地点的销售价格加上运费。随着消费者所在地与生产地点之间距离的增大,运费不断提高,交付价格会上升到等于在消费者所在地生产啤酒的成本。这时,将不再有对这个生产地点的啤酒的需求。
同时,对于生产者设定的每一价格水平,当人口密度上升时,需求量会上升,即在交付价格小于本地制造成本的区域内会有更多消费者。如图2.6,OA是每户家庭自产啤酒的平均成本,当产量上升时平均成本下降,即存在规模经济。D1是较低人口密度时的需求曲线,D2是人口密度较高时的需求曲线,D3则人口密度更高。当在一定区域的内部或边界上不存在竞争者时,生产者是一个垄断者,他可通过减少销售而创造垄断利润,不会选择使平均成本和价格相等的产量。但本图仍表明可实现的规模经济在一定的交通成本约束下受到人口密度的影响。
图2.6 市场规模和可实现的规模经济
随着啤酒生产者生产和销售行为的进行,原来均匀分布的家庭(农业生产单位)居住定位会发生变化,会有家庭进行迁移,住到啤酒生产者附近。这有两个原因:
(1)当啤酒生产产量提高时,生产者会雇佣更多的雇员,雇员一般倾向于住在工作地点附近;
(2)当与生产地点的距离更近时,交通成本会下降,消费者也愿意住得离生产者更近些。
当邻近生产者地区的人口密度上升时,产品的需求曲线向右移,这使厂商能够实现更高水平的规模经济,产量将上升,产量的上升又刺激更进一步的人口迁移和人口密度上升。
由以上分析可见,生产者会寻找人群集中的地方从事经营活动,因为人群集中意味着市场规模大,居民则倾向于住在生产地点附近,于是,在每个生产者周围人口相对集中,最初的市镇就出现了。人口的集中又会刺激其他的经营活动接踵而至,市镇的规模于是不断扩大。
规模经济对城镇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企业大规模生产,才需要雇佣许多工人,也才能因价格的下降吸引很多的消费者。但也须注意到分工和专业化是城市城镇形成的必要条件——除非有人专业化规模化地生产粮食、服装等其他产品,不仅供自己消费还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啤酒生产者的雇员才会愿意到啤酒生产企业工作,专业生产啤酒。
由于产品特性、需求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不同产品可实现的规模经济水平是不一样的,在需求足够大的情况下,有些产品可实现很大规模的生产,另一些产品则生产规模较小。这样,围绕不同产品的生产中心形成的人口集中程度不同,因为对于不同的生产规模来说必要的雇员规模也不同,这样就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市镇。
在人口密度较小的地方,可能没有足够的需求来支持大超市,但可支持销售衣服、食物等商品的综合商店。当该地的人口密度上升时,则可能出现销售食物、衣服的专业店。这样,将人口较多的地方和人口较少的地方相比,可以发现工作越来越专业化,因为更多的需求使专业化成为可能。当人口进一步上升时,满足特殊需求的行业也会出现,比如特殊医疗服务、专业书店、歌剧院等。
由于不同的市场规模可适应不同程度的专业化,因此总体考察一个范围较大的区域,我们往往可发现该区域内存在着不同规模的城市,组成一个呈金字塔状的城市系统。
这一系统一般始于一个农村集镇。这是允许某种经营活动存在的最小的市场范围,集镇里往往有综合商店等为较小范围的为农业家庭服务的经营活动;比农村集镇级别更高的是小城市,它的市场范围包含一定数量的农村集镇的市场范围,小城市中的经营活动可包括银行、百货商店等。城市系统进一步扩大,会出现一个大城市,其市场范围包括一定数量的小城市的市场范围;再进一步扩大,则可能出现一个特大城市,其市场范围最大。
二、比较成本的影响
但是以上所述的城市系统模型与现实并不是总是吻合的,由于资源、劳动生产率不是均匀分布的,市场范围相同的经营活动不一定定位在同一个地方。
如果资源在一个区域内不均匀地分布,整个区域内的投入品价格就不会是统一的。以煤炭、木材、矿石等原材料类产品为例,其价格会因为追加的交通成本而上升,但这种交通成本会由于选址接近原料来源地而降低,尤其是有时在生产过程中原料的重量会大大减少,比如矿石提炼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须抛弃的废物,这时,选址在矿石产地就比在产品销售地节省大量运输成本。
资源的因素会使企业经营活动的定位偏离其市场中心。在图2.6中,更低的投入品价格会使厂商的平均成本线下移,如果这种成本线下降的影响大于因远离市场中心而引起的需求线下降(内移)的影响的话,选址接近资源中心就可能是有利可图的。这样,有些地方因为劳动生产率较高,或离资源中心更近,虽然其本身的市场范围较小,但因为一些市场范围较大的经营活动被吸引到这里,反而会形成较大规模的城市。
为深入阐释投入品价格的不同影响企业平均成本的方式及其对企业选址的影响,参见图2.7。
图2.7 原材料价格下降对企业最小成本投入品组合的影响
假定一个生产过程需要的投入品只有劳动力L和原材料M。Z0、Z1是两个产量水平的等产量线。在第一个生产地点,根据其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企业一定成本水平下的预算约束线为AB,生产Z0产量的最小成本的投入品组合是M1、L1。在第二个生产地点,因为更接近原材料来源地,原材料价格较低,预算线移至AC,以和AB相同的成本水平,企业可以以最小成本投入品组合L2、M2实现Z1的产量。如果仍生产Z0的产量,则只需要较小的成本。将预算线由AC移到A′C′,让它与等产量线Z0相切,可见在第二个地点生产同样产量Z0的最小成本投入品组合为L3、M3,其成本支出水平显然比第一个地点要低,平均成本因此也更少[6]。
这说明了许多企业选址在原材料地点附近的原因,但我们还需考虑需求方面的因素。如果在两个地点需求曲线是相同的,则原材料成本低的地点更有利可图。但如果低成本地点距离市场非常远,人口过于稀少以至需求曲线大幅下移,则厂商可能不会选择低成本地点。
综上,目前我们考虑的影响城市定位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市场范围,一是供给区域。
(1)城市是一个生产中心,城市中的厂商在本地或从一个更广泛的区域购买投入品;
(2)城市又是一个交易中心,其中的厂商将其产品销往本地或一个更广泛的区域。
供给区域取决于城市里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一个较大的生产和交易中心可能要求一个非常大的供给区域,同时,生产和交易中心可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也取决于在其供给区域可获得的资源。供给区域、市场范围和生产交易中心的产品或服务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一个城市群可能由好几个城市系统组成,而不是只有一个城市系统。批发零售、银行、专业服务(如会计、律师等)和其他家庭服务较少受到投入品的约束,以这些经营活动为主的城市比较容易形成前文所描述的金字塔式城市体系;但这种简单体系会由于更复杂的唯一或部分信赖于制造业的地方的发展而被覆盖,制造业的定位不仅取决于市场状况,还在很大程度上受供给区域影响,而且供给区域和市场区域往往并不重合,比如供给区域可以是一个区域,而市场区域可以是整个国家甚至全世界。
三、集聚经济的影响
以上我们考察了在一个同质的区域内,资源均匀分布和资源不均匀分布时的企业选址定位决策和市镇形成的原因。但一个市镇一旦建立,并扩展到一定的规模,它就会持续地成长和扩张。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所谓的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y),它是考察城市经济问题时涉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集聚经济的准确表述为处于相同或不同行业的厂商之间存在的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不管企业在哪里定位都会有移动的外部经济发生,只有企业定位在相同的地方才会有不移动的外部经济发生。本书关注的是集聚经济对城市扩张的影响,故只考虑后者。
以一个作为生产中心的地点为例。因为这个地点的投入品成本较低,一个行业的许多企业可能在这个地点集中,如果每个企业的平均成本会因为这种企业的集中而下降,就说明存在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至少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同一行业的企业集中的地区存在大量的熟练劳动者,每个企业都可因此而受益。
(2)如果同一地区有许多相同行业的企业,还会形成处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的规模经济。
由某个污染物处理公司为多家企业同时处理污染物,其成本一般比由每个企业处理自身排放的污染物的成本低得多,这种污染物处理公司就会有利可图而愿意提供这种服务,企业的污染处理成本也大为降低。
(3)本行业的原材料市场可能发展起来使每个企业的成本都有所降低,还可能存在研发事业的规模经济。上述这些好处使定位在同一地方的企业受益从而引起企业在同一地区不断集中。
当企业在一个地方集中,即使它们不处在同一行业,外部规模经济也会引起企业平均成本下降。有些投入品由独立的经营者来进行专业化生产可以实现规模经济,需要这些投入品的企业通过向专业化的企业购买可实现生产成本的下降。例如,包装袋是许多企业都需要的,若在一个地区集中的企业很多,包装袋生产企业就可实现规模经济,从而需要包装袋的企业的生产成本都可降低。又如,卡车货运服务可以向不同行业的许多企业提供,如果一个地区集中了许多企业的话,这种货运服务可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不仅货运公司能实现盈利,它所提供服务的所有企业都可降低生产成本。
集聚经济的作用机制可由图2.8说明,其中TAC为企业的总平均成本线,AC为企业的一种投入品的平均成本线。如果一个企业(S企业)的生产规模为OE,其总平均成本为OA,其中一种投入品,如卡车、水、电力等——的成本为每单位最终产品OC。假定投入品数量和单位产出的比例在所考虑的产量区间内是固定的。如果公司产量达OF,这种投入品(或服务)的成本就会下降到只有每单位最终产品OD。然而,市场规模的限制使该公司的产量不能扩展到OE以上。如果同一行业的许多企业定位在同一地方或者利用同一投入品(或服务)的不同行业的许多企业定位在同一地方,则这种投入品可实现专业化的经营。因为市场规模的扩大,这种专业化经营将实现充分的规模经济,使该种投入品的平均成本降低至OD。S公司的总平均成本线亦下移至TAC′。
图2.8 集聚经济的作用机制
集聚经济意味着相同行业或不同行业的企业在同一地点集中越多,越会形成更高程度的专业化和规模经济,从而降低所有企业的平均成本。企业选址基于对未来的预期,一旦因为市场规模大或投入品成本低等原因在某些地点形成城市,这些地点就可能吸引越来越多的追求利润极大化的企业在此经营,导致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张。
在人口和经济活动集中的地区,为了充分发挥集聚经济的作用,有些专业化的服务可以或必须由公共部门提供,比如交通、供水、供电、污水处理、警察、消防等就是传统的城市公共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