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如前所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国家之一,无论在上古还是漫长的封建时代,城市的发展始终没有间断过。11世纪到15世纪期间,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一直在中国。
但到了近代,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打断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原有轨迹,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城市也因此而步入了一个畸形发展的格局。它没有像欧美那样出现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现代城市化进程。在外国资本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大批原来的名城古都变得千疮百孔,日益衰败,而在东南沿海一些通商口岸却畸形地膨胀起一批新城市,它们成了帝国主义、买办势力和官僚资本的聚集地。这些口岸城市一方面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另一方面又是外国资本倾销商品和掠夺我国资源的据点。它们的出现并不能导致中国城市整体的健康发展。直到1949年解放前夕,我国近代城市的发展是缓慢而艰难的,城市人口总共不足5 000万。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城市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城市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城市生产得到了巨大发展,消费性的旧城市被改造成生产性的新城市。但是,解放后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城市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出现过大起大落的局面。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镇发展迅速,并在探索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到2011年末,全国有城市657个,镇19 683个,城市中直辖市4个,地级市284个,县级市369个。[11]
我国的城市化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相对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其总体水平仍较落后。为了探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提出了我国城市化的基本方针,即“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这个方针强调我国是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农业人口仍占大多数。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如果像西方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那样盲目发展大城市,让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大城市,那就势必会造成城市布局与结构的失衡,使一些大城市因畸形发展而染上严重的“城市病”,其结果反而会破坏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引发出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阻碍我国城市化的健康进程。为避免大城市过度膨胀的弊端,要使更多的中等城市得到合理的发展,增强其功能与辐射力。同时,要立足于我国农村面广人多、生产还较落后的现实,积极发展小城镇,使广大农村依托小城镇逐步实现城镇化,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科学合理的城市化之路。
在贯彻上述城市化方针的过程中,人们对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进一步提出了实现我国城市化目标的不同的具体思路,而其探索的焦点是中国应该走集中型城市化道路还是分散型城市化道路,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大城市论”和“小城镇论”。
主张走以大城市为主导的集中型城市化道路的观点认为,现阶段我国还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即实现国家工业化阶段,而要发展现代化大工业,就离不开大城市。大城市的特点是较高程度的集中,只有集中,才能满足大工业对供应、协作、运输、市场、情报、科研和服务等各项要求,才能把多种物质和精神的力量汇集在一起,才能以较小的支出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而主张走以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主体的分散型城市化道路的观点认为,我国农村人口多,在城乡劳动力严重过剩的情况下,现有城市无力吸纳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对此,只能以投资少、设施较简单的小城镇、小城市起步推进城市化。以小城镇、小城市为基点和主体的城市化是循着由农业—农村工业化—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轨迹生长与发展的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的城市化是一个艰巨、复杂的历史进程。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客观规律的认识,需要在吸取世界各国城市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使其更加科学,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城市化的核心问题是要建立一个适应生产力发展布局需要,符合我国人口结构变迁特点,与区域、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相结合的较为完整的城镇体系。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按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统计,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突破百分之五十。但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由于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体制性障碍,进入城市数以亿计的农民,难以真正融入城市,成为享有同等社会权利的市民。在城市建设中,一线大城市人口暴涨,房价高企,环境污染,交通等基础设施难以适应城市迅速发展的需要,“大城市病”十分严重。一些人口和产业优势相对较弱的中小城市急于扩张,大肆征地、盖楼、造城,结果出现空城现象。不少小城镇,由于缺乏产业和就业支持,也存在空心化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克服以往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户籍、土地、财政、行政管理等体制改革,走以人为核心,以产业化带动就业,注重提高城镇建设质量,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的城镇化道路。
推进新型城镇化应遵循的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以产业为基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坚持规划约束,着力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加大监督执行的力度,切实发挥规划的长远指导作用;坚持改革推动,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努力为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坚持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努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家制定了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实现路径等,有关部门根据新型城镇化的需要和我国的国情,提出应重新制定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根据市区常住人口的数量认定城市的规模等级,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实施的城市划分标准相比,拟将小城市人口认定从20万以下提升至50万以下,中等城市认定从之前的20至50万上升至50至100万,大城市从之前50至100万上升至100至500万。并增加一个特大城市等级,将超过500万人口的城市认定为特大城市。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进一步成熟,它无疑将会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将会引起中国城乡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将会有力地拉动中国城乡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会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城镇体系必将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
思考题:
1.什么是社区?它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什么?
2.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有什么区别?
3.如何评价一个社区的功能及其实现程度?它与社区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4.什么是城市化?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5.什么是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原则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注释】
[1]R.E.帕克等:《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页。
[2]《费孝通文集》第五卷,群言出版社1998年版,第530页。
[3]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0]23号文件《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目前我国城市中的“社区范围”是指调整后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4]麦夷、江美球:《城市社会学概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5页。
[5]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Third Edition,1996,By Simon&Schuster,Inc.p.1467.
[6]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10]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95—296页。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统计表”(2011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