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利率和利息年化率

利率和利息年化率

时间:2023-04-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3 利息和利率2.3.1 利息的本质1)利息的概念利息是一个较为古老的范畴。1)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固定利率是指不随借贷资金的供求状况波动,在整个借贷期间固定不变的利率。当通货膨胀严重时,实际利率会成为负数,称为负利率。3)市场利率和官定利率市场利率是指资金市场上借贷双方互相竞争而形成的利率。

2.3 利息和利率

2.3.1 利息的本质

1)利息的概念

利息是一个较为古老的范畴。一般来说,利息就是借贷资金的增值额。从借贷关系中的债权人角度来讲,利息是货币资金所有者因贷出货币或货币资本而从借款人手中获得的报酬;从债务人角度来讲,利息则是借入货币或货币资本所花费的代价。

(1)早期的利息起源理论

①配第的地租派生论。配第认为,既然出租土地能够收取地租,那么,出租货币也应该收取货币租金;不然,货币所有者就不会贷出它的货币,而宁愿将其货币用来购买土地然后出租以获取地租。至于货币租金的多少,他认为至少要等于用借到的货币所能够买到的土地所产生的地租。

②洛克的货币分配不均论。土地自然地生产某种实物。由于土地分配的不均产生了佃户,佃户在租用了土地以后生产出了大于地租的收益:货币虽然不能直接生产出任何东西,但它通过相互协议,就能把一个人的劳动报酬的一部分以利息的形式转入另一个人的口袋,这完全是货币分配的不均等引起的。货币分配的不均等会产生借用货币的佃户,借用货币的佃户的勤劳使他得到一个大于他应付利息的收益。也就是说,一些人货币多,一些人货币少,货币少的人就会向货币多的人借贷,借款人为了支付利息就必然更加勤奋,争取一个大于他应付利息的收入。这也是早期货币利息理论的奠基石。

③坎蒂隆的风险补偿论。利息的起源在于贷出货币者要承担贷出货币的风险,风险来自借入者是否诚实可靠、自有资本的多少、生产经营状况、利润的高低和生活费用的花销等。正是由于贷出货币者要承担这些风险,所以他应该收取利息。

④诺思的资本余缺论。利息是由于资本的余缺而产生的。诺思已经把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货币的货币区别开来,看到了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价值增值之间的对立,看到了能够作为借贷的货币与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之间的不同,并且把利息的产生与贸易结合起来加以考察。

⑤杜尔格的货币所有权论。利息产生的真正基础是对货币的所有权。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利息形成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利息是与借贷资本相联系的一个范畴。具体来讲,包括以下三个要点:①只有出现分工,特别是职能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的分离,才出现借贷关系,形成利息的范畴。因此,分工是利息形成的基础。②利息来源于剩余价值,是利润的特殊转化形式。资本职能的分工,使得职能资本家使用借入资本必须支付利息。但利息的真正来源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③借款的资本家(职能资本家)之所以要支付利息给贷款的资本家(借贷资本家),是因为借贷资本家让出了货币的使用权,职能资本家获得了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资本的暂时使用权。因此,借贷货币资本的双重支付、双重归流和在生产过程中能带来剩余价值是利息形成的必要条件。

2)利息的本质

利息的本质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从古典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到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种流派都有众多的解释,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利息报酬论”“资本生产论”“节欲论”“灵活偏好论”和马克思的“利息本质论”。

利息报酬论认为利息是放弃货币使用权给贷者带来不方便的报酬。资本生产论认为资本也是一种生产要素,新生产出的价值必须有一部分作为报酬用来支付分配给资本生产要素的报酬。节欲论认为利息应该作为资本家节欲行为的报酬,这是由西尼尔提出。灵活偏好论认为利息是“在一特定时期以内,人们放弃货币周转灵活性的报酬”,这是凯恩斯提出的理论。所谓“灵活偏好”,亦称“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喜好以流动性强、周转灵活的货币资产来保存财富,以应付不时之需的一种心理倾向。马克思的利息本质论认为,利息的实质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马克思认为利息的本质由利息的来源决定,利息的来源取决于信用关系的性质,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

3)利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利率是资本的价格,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利息额与借贷资金之比。换句话说,利率是单位时间单位资本产生的利息额。利率的表示方法有: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也可叫作年息率、月息率、日息率。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月息率=年息率÷12

日息率=月息率÷30

2.3.2 利率的分类

利率是一定时期利息和本金的比率。在复杂的经济生活和金融活动中,为满足各种金融业务的需要,相应产生了许多作用不同的利率。

1)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是指不随借贷资金的供求状况波动,在整个借贷期间固定不变的利率。浮动利率是相对固定利率而言的,浮动利率又称可变利率,指在基准利率的一定幅度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上下浮动的利率。基准利率是指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

固定利率的特点是不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具有简便易行,易于计算借贷资金成本等优点。在借贷期间较短或市场利率变化不大的条件下,一般采用固定利率;但当借贷期间较长或市场利率变化较快时,会给借款人或贷款人增加利率变化风险,这样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浮动利率。实行浮动利率,借款人在计算利息成本时要困难些,但利息负担与资金的供求状况紧密结合,使借贷双方承担利率变化的风险损失相应减少,因而借贷双方都乐于接受,中长期贷款和外汇贷款多采用浮动利率。

2)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是以名义货币表示的利息与本金之比,实际利率是以实际货币(即名义货币剔除通货膨胀因素)表示的利息与本金之比。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是不一致的。当通货膨胀严重时,实际利率会成为负数,称为负利率。负利率对正常的储蓄和投资都极为不利,并对经济起逆调节作用。所以,判断利率水平高低,不能只看名义利率,而必须以实际利率为依据。

3)市场利率和官定利率

市场利率是指资金市场上借贷双方互相竞争而形成的利率。官定利率是指国家通过中央银行而确定的各种利率。官定利率和市场利率有密切关系,官定利率的变化代表了国家货币政策的倾向,对市场利率有重要影响,市场利率随官定利率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市场利率的变化又非常敏锐地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是国家制定官定利率的重要依据。国家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和市场利率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官定利率,以实现调节经济的目的。

市场利率受到官定利率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资金供求状况等一系列复杂的市场因素,其变化并不一定与官定利率的变化相一致。

4)统一利率和差别利率

在具体的金融活动中,银行根据各经济实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不同期限、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环节、不同地区所规定的不同利率叫差别利率。相反,不考虑各经济实体的具体情况而统一制定的利率叫统一利率。差别利率体现了国家的政策,利率杠杆作用的发挥不仅表现在利率总水平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利率的各种差别上。

2.3.3 利率的作用

1)利率影响消费和储蓄

由于利率是储蓄者提供生息资产的收益,当货币利率较高时,生息资产的收益提高,即期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居民就会减少即期消费,增加储蓄;同时,也会减少手持现金量,增加生息资产的供给。而高利率也会缩减企业的生产规模,这会导致居民收入下降,购买力减少,消费减少。

2)利率影响投资

利率是企业投资的成本,利率越高,成本越大,生产和投资收益越低,投资规模会缩小。反之,低利率则会减少投资成本,使投资量增加。

利润是企业经营的目标,利息是影响投资的重要因素。用借入资本进行投资的企业将利息支出计入成本,并在此基础上要求获得一个平均的或更高的利润率。用自有资本进行投资的资本家,要将存款的利率作为自己投资的最低利润率,并在此基础上追求更高的利润率。因而,利率的高低就对投资的多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利率低时,投资便增加,反之则减少。

3)利率可以发挥调节经济运行的功能

利率是调节经济的政策工具,正因为利率可以影响投资的多少和社会资金的供给,各国政府也就利用利率来调节宏观经济。当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加剧时,各国中央银行就会提高再现贴现率,以此影响商业银行提高贷款利率,抑制投资需求。从而使经济降温。当一国经济增长缓慢或衰退萧条时,中央银行往往降低再贴现率,以此影响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并刺激社会投资,刺激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利率对经济有较大的调节作用。

总之,在一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社会中,运用高利率可抑制投资的过度,因此可以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当经济萧条时,通过降低利率,可防止过度紧缩。

)利率影响金融机构资产结构安排

当代金融机构的资产运作形式呈多样化趋势,贷款不是唯一的资产运作方式。由于政府债券信誉好、流动性强、安全性高,因此成为金融机构的主要的流动性资产。当利率变动后,金融机构的资产调整就会在企业贷款和政府债券之间转移。政府债券利率由中央银行根据金融政策要求确定,企业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等来确定,这样,政府债券利率与企业贷款利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正是金融机构对利率存在弹性的可能。金融机构根据利率的变动调整自己的资产结构,使得中央银行利用利率作用调控宏观经济成为可能和有效。

5)利率影响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

在一个对外开放的国家中,经济是与世界市场紧密相连的,利率的变动将影响一国对外经济活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进出口的影响;二是对资本输出输入的影响。当利率水平较高时,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产品价格提高,出口竞争能力下降,出口量减少,从而引起一国对外贸易的逆差。相反,降低利率会增强出口生产企业的竞争能力,改善一国对外贸易收支状况。从资本输出输入看,在高利率的诱惑下,外国资本会迅速地流入,特别是短期套利资本,这虽然可以暂时缓解一国国际收支的紧张状况,但在高利率情况下的外国资本注入也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如通货膨胀的输入、沉重的还本付息负担等,有可能造成国际收支状况的恶化。

2.3.4 利率的体系和结构

1)利率体系

利率体系是指在一个经济运行机体中存在的各种利率及其各种利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和。我国的利率有三种类型,即中央银行利率、商业银行利率和市场利率。但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在我国的利率体系中,中央银行利率仍然是主导性利率,商业银行的利率浮动权较小,市场利率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利率结构

利率结构就是各种性质、期限信用形式的利率的配合方式。从金融投资的角度来看,利率结构最主要的是风险结构、期限结构和信用差别结构。

(1)利率的风险结构

利率的风险结构是指相同期限金融资产因风险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利率。利率风险包括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税收风险。

(2)利率的期限结构及其理论

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违约风险相同,但期限不同的金融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关系。由各种不同期限证券的收益率所构成的曲线为到期收益率曲线,如图2.1所示。

图2.1 到期收益率曲线

实践中人们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到期收益率曲线都是向右上方倾斜。解释这些现象的理论有三种:预期理论、风险溢价理论、市场分割理论。

①预期理论。预期理论的出发点是,长期证券到期收益率等于现行短期利率和未来预期短期利率的几何平均。预期理论认为,收益率曲线的形状取决于投资者对未来短期利率变动的预期。如果未来短期利率上升,收益率曲线上升;如果未来短期利率下降,收益率曲线也下降;如果短期利率不发生变化,收益率曲线也不动,即呈水平状。根据预期理论,投资者持有不同期限的证券,对他的收益没有影响。如果市场上的长期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不等于短期证券收益率的几何平均数,由于套利行为的存在,必然会使之相等。

②风险溢价理论。从风险的角度来考虑,短期债券的利率风险较低,长期债券的利率风险较高,为鼓励投资者购买长期债券,必须给投资者以贴水,这实际上是风险溢价,属于流动性和再投资收益率双重风险的溢价。

③市场分割理论。市场分割理论又被称为期限偏好理论,是莫迪里安尼和萨奇于1966年提出的。该理论强调了交易成本在投资中的重要性。该理论认为,长期证券的投资者在需要资金时,由于未到期的证券不能兑现,只能变卖,他就要相应承担交易成本。为降低交易成本,投资者就要在投资之前考虑资金的使用。一般情况下,消费者持有的证券,应该与他们的消费需求发生的时间相配合。有的需要购买长期证券,有的需要购买短期证券。而证券发行者在发行证券时为降低交易成本,倾向于发行期限较长的证券。

(3)利率的信用差别结构

利率的信用差别结构指不同信用形式在利率上的比价关系,它包括国家信用、银行信用、企业融资信用、民间信用等形式之间的利率差距。一般说来,放款风险依次随国家、银行、企业和个人而递增。国家信用风险最低。银行作为专业信贷机构,对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较高,所以银行信用也比较高,但低于国家信用。企业因为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信用风险较大。至于民间信用,其比较分散,有的单纯靠君子协定,因此安全性最小,信用风险最高。所以,一般来说,国家公债利率应该低于银行存款利率,银行存款利率应低于公司企业的债券利率,公司企业债券利率应低于民间借贷利率。当然,各种信用的利率差距是由社会对不同信用的需求及各种信用主体之间的竞争形成的。

2.3.5 利率决定的理论分析

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是运用利率杠杆调节经济的关键环节。然而,确定利率水平并不是人们的单纯主观行为,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综合考虑影响利率变动的各种因素,并根据经济发展和资金供求状况灵活调整。因此利率的决定既是重要的金融理论问题,又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1)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是建立在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是以剩余价值在货币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分割作为起点的。因此,利率的变化范围是在零与社会平均利润率之间。马克思认为,社会平均利润率随技术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有下降趋势,因此,利率也有下降的趋势。

2)西方的利率决定理论

(1)古典利率理论

利率取决于边际储蓄曲线与边际投资曲线的均衡点,如图2.2所示。

图2.2 古典利率理论

(2)流动偏好利率理论

流动偏好理论是凯恩斯的利率理论。凯恩斯认为,利率取决于货币的供求状况。而货币的供给量取决于货币当局;货币的需求量主要取决于人们对现金的流动偏好,如图2.3所示。

图2.3 流动偏好利率理论

(3)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模型

可贷资金模型经常被经济学家和金融分析家用于预测利率水平。在这个模型中,利率被定义为取得借款权或可贷资金使用权而支付的价格,如图2.4所示。

图2.4 利率与可贷资金的供求关系

(4)IS—LM论

影响利率的决定因素除实际因素(生产率和节约)和货币因素(流动性偏好)外,还有收入因素。利率是一种特殊的价格,必须从整个经济体系来研究它的决定。IS—LM论是一种利率与收入在储蓄和投资、供币供给相货币需求这四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之下同时决定的利率理论,如图2.5所示。

图2.5 IS—LM论

)影响利率的一般因素

为了充分发挥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必须尽可能合理确定利率。通常,人们根据决定和影响利率的基本因素,把掌握决定和影响利率变化的原因作为合理确定利率的基本前提。在复杂的经济关系中,众多的因素都对利率的变化产生影响,但决定和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平均利润率、资金供求状态、国家经济政策、物价水平和国际利率水平等。

(1)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是决定利率高低的最基本因素。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利率仍取决于利润率,并受平均利率的制约。一般情况下,利率以平均利润率为最高界限,且利率最低也不会等于零,否则就不会有借贷行为。即利率总是在零到平均利润率之间摆动,并且利率水平的变化与平均利润率水平的变化成正比。当平均利润率提高,利率一般也相应提高,平均利润率降低,利率也相应降低。

(2)借贷资金的供求状况

在平均利润率一定的情况下,利率的高低决定于金融市场上借贷资金的供求情况。这是因为,借贷资金同其他资金一样,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运动,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由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一般情况下,当资金供不应求时,利率上升;当资金供过于求时,利率下降。同时,利率也反作用资金供求,利率上升对资金的需求起抑制作用,有利于资金来源的增加;利率下降,会使资金需求增加。所以,资金供求关系是确定利率水平的一个基本因素。

(3)国家经济政策

利率对社会再生产具有调节作用。因此,国家把利率作为调节经济的一种重要工具。利率不能完全随借贷资金的供应状况自由波动,而必须受到国家的调节,因此而产生的一些代表国家意向的经济政策就对利率产生直接的干预和影响。世界各国政府都根据本国的经济状况和经济政策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制定的金融政策影响市场利率,进而达到调节经济,实现其经济发展目标的目的。

(4)物价水平

利率的变动与物价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物价的高低影响着银行吸收社会资金的成本大小,从而影响银行信贷资金的来源;另一方面,物价上涨往往同货币贬值互为因果,在货币贬值的情况下,银行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就必须考虑保持货币的实际价值。同样,在信用关系的另一方也有一个货币保值的问题。所以,为保证信用双方都不因物价变化而受到损失,必须合理调整利率水平。

(5)国际利率水平

国际利率水平对国内利率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为国内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本国资金在国际间的移动,进而对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产生影响。当国际利率水平较低而国内利率水平较高时,会使外国货币资本流入国内,从而有利于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反之,当国际利率水平较高,而国内利率水平较低时,会使本国的资金外流,不利于本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同时,国际利率水平与国内利率水平之间的悬殊太大,不仅对国际收支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影响本国通货的对外价值,直接影响本国的对外贸易。所以,为了平衡国际的收支,往往参照国际利率水平来调整国内利率水平,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或顺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