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活方式的研究方法
对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如何加以考察和研究?我们可以从生活方式的质与量的统一中,建立生活方式的指标体系来进行考察。
建立生活方式的指标体系是研究生活方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无论是生活方式的描述性研究还是解释性研究,都离不开生活方式的指标这一有力的工具。生活方式的指标是指反映生活方式各个方面特征的、能够加以度量的具体项目。按照指标所反映的量的广度和深度的不同,可以将生活方式指标分为反映生活方式数量特征的外延量指标和反映生活方式各部分内部结构的内涵量指标,前者如医院病房床位数、新建住房面积数、月工资收入等,后者如人均住房面积、离婚率、在生活消费中各种消费支出所占比重,等等。按照指标所反映的内容的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生活方式指标分为反映生活方式发展状况的客观性指标和反映人们对生活方式的主观评价和态度的主观性指标两类。前者如人均年收入,在校大学生数等;后者如人们对职业的评价,对工作环境的满意程度等。
由于生活方式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复杂,所以,要全面、完整地反映某一生活方式各方面特征,仅有个别指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从各个侧面反映某一生活方式多方面特征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一套指标,即指标体系。
生活方式的指标体系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结构式,它通常可以用数学形式表现出来,如生活性消费=食物消费+衣着消费+文化教育消费等等。另一种是综合式,即若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指标的组合。它通常是综合地反映生活方式某一方面特征的指标体系。如衡量居住环境的质量就应当包括居住密度、交通条件、离商业网点的距离、周围生态环境、文化娱乐设施、教育设施等从各个侧面反映居住环境质量的一套指标。
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的指标和指标体系是生活方式研究的关键。为此,生活方式的指标与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符合以下要求:(1)全面性。即既要有反映生活方式量的指标,又要有反映生活方式质的指标,能在生活方式的质与量的统一中全面反映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2)可度量性。所设计的指标要能够凭经验观察,并能够加以具体度量;(3)通用性和可比性。指标的内涵、所使用的计算单位、所涉及的时间与空间范围以及计算方法应该一致。比如,成人识字率这一指标,在美国指的是17岁以上(包括17岁)人口中识字人口所占的比率,而我国的这项统计数字常常指的是12岁以上人口中识字人口所占的比率,两者相去甚远,具有不可比性。
比较研究是生活方式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生活方式的比较研究包括:当代生活方式与历史上的生活方式的比较研究,本国和外国的生活方式的比较研究,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生活方式的比较研究,不同阶级、阶层以及不同职业集团之间生活方式的比较研究,等等。进行生活方式的比较研究,有利于我们开阔眼界,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生活方式的差异,认识生活方式变化发展的规律性,从而能为协调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活方式提供科学的依据。然而比较研究只是生活方式研究的一种方法。比较研究的得当与否,正确与否,还要取决于生活方式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由于对生活方式的考察方法和考察内容不同,所依据的评价指标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比较结果,见表12-1。
表12-1 部分国家人文发展指数比较
注: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
②正值表示人文发展指数排序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位次靠前。
资料来源:①《国际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第515页。
②《国际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第361页。
从表12-1可以看出,衡量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所使用的评价指标。如果将2005年的人均寿命、成人识字率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综合而成的人文发展指数作为排列的依据,相比于仅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一个指标排列,中国的名次要上升5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研究人员认为,人文发展指数能较全面而客观的反映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