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的货币过程一般而言,可以分成3个步骤(4个阶段),可同时参见表20-1的说明。
表20-1 货币政策的4个阶段
一、操作工具(operating instrument)
这一部分可以说央行几乎完全能控制,但其变动大小,央行较不关心。表20-1的4个阶段分别为操作工具、操作目标、中间目标及最终目标,其中最上层的操作工具最能为央行所控制,但其波动央行最不关心,而最底部的最终目标为央行最关心,但却不能为央行所控制,所以央行借着控制操作工具,通过操作目标、中间目标,再影响最终目标。
传统上它包括:
1.公开市场操作
3.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4.发行国库券、定期存单与储蓄券
5.选择性信用融通与信用管制
6.外汇买卖操作(含SWAP)
二、操作目标(operating target)
操作目标比中间目标更易为央行所控制,但它也不是央行所最关心的变数。操作目标可以分成“量”,如同准备货币(reserve money),包括借入准备(borrowed reserve),及非借入准备(non-borrowed reserve),也包括“价”,如同联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或短天期附买回利率,有些国家也考虑商业本票利率、国库券利率、银行承兑汇票利率。
一般而言,操作目标在“量”方面指的是银行准备,在“价”方面指的是隔夜同业拆借利率。
三、中间目标(intermediate target)
中间目标如同操作目标,有两种不同类型。第一种类型为“量”,依美国Fed的分类包括货币总计数(M1,M2,M3)、非金融机构贷款(nonfinancial debt)及银行信用(bank credit),另一种类型为“价”,如汇率、利率。
在货币政策的演进过程中,中间目标的演进最富传奇性。中间目标原先是价量之争,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末期,中间目标又有了新血液,即考虑“名义GDP”为中间目标,及以“物价上涨率”为中间目标,其有趣之处是“名义GDP”及“物价上涨率”原本为最终目标,现在为何降格为中间目标?这将在第二十四章说明。
四、最终目的(final goals)
在这三阶段中,以最后一个阶段为央行所关心,但却不能为央行控制,因此它被称为最终目的。一般而言,教科书均会列出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失业率下降、金融市场稳定及汇率稳定等,这些项目与许多国家央行的经营目标几乎不谋而合。
以下将说明操作工具的意义与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