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礼
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处甘肃中部,黄河上游,全州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人口195.09万人,下辖七县一市,除临夏市外的其它七个县均为国列贫困县。十年来临夏经济不断发展,发展思路从1998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建设西部温州”到“打民族牌,走民营路,谋富民策”再到现在的“打民族牌,走民营路,谋富民策,建和谐州”的总体思路,发展思路逐步调整,可以看出临夏州委、州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结合临夏实际,全力实施特色经济发展战略,围绕“一线两点”发展布局,突出项目拉动、基础建设、产业开发的发展重点,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全州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随着全州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推动了近年来税收的稳定增长,税收效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下面对1998—2007年近十年的宏观税负情况进行分析。
一、税收收入与GDP规模不断增大,并相适应
税收来源于经济,要了解税收必须到经济中去。因此对税收与经济关系的分析也应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总量分析,即经济总量及经济各个变量与税收总量及税收负担的关系;二是结构分析,即经济结构与税收总量及税收负担的关系。
1998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22.43亿元,到2007年全州生产总值达到56.23亿元,增长了2.5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2.7%,十年累计完成生产总值444.96亿元。
税收收入从1998年的14475万元,发展到2007年的50019万元,增长了3.46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55%,1998年到2007年全州共组织税收收入255313万元,其中,国税收入148311万元,年均增速为15.08%,地税收入为107002万元,年均增长13.83%,
从税收收入与GDP发展情况比较看,总体上税收与GDP同步增长,税收收入增速略快于GDP增长,十年间税收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为14.55%,而GDP增长速度为12.7%。从1998年到2001年税收收入增长速度慢于GDP,从2002年起税收收入增长速度加快了,超过了GDP增速,说明近年来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逐步相适应,形成了税收与经济同步增长的趋势,这些趋势可以从GDP与税收增速数据点折线图(图三)可以看出。
二、税收与GDP的相关分析
GDP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增加值的总和,用来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增长情况。税收收入指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反映区域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结构优劣的一个重要参数。两者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不尽一致的地方。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在一个长时期内,财政收入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长,也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与财政收入的增长大体上应呈正比例关系。税收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经济增长成正比例关系,从经济和税收发展的长期趋势看,两者基本一致。这个关系反映在具体指标上就是宏观税负问题。
宏观税负是某地区税收收入与对应的经济总量之比,是衡量该地区税收对经济发展贡献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反映出政府利用税收杠杆进行宏观调控的幅度。考察、分析某地区宏观税负水平进而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准确判断该地区税收与经济量化关系,遵循客观规律,把握发展方向。
从临夏州1998—2007年税收收入与GDP绝对数运行情况看,如图一和图二数据点折线图的运行轨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其GDP与税收走势基本上相吻合,总体上呈现平稳的增长趋势,GDP、税收总收入、国税收入、地税收入基本上趋于一致,反映出税收收入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如图三,从税收收入和GDP的增长速度看,所反映的趋势也是一致,当GDP增长时,税收收入也是增长的,GDP下降时税收也是下降的。从1998—2007年临夏州税收收入与GDP散点图(图四)也可以表现出,税收收入与GDP发展相吻合的趋势,这表明了临夏州近年来经济总量与税收收入的关系基本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三、宏观税负分析
(一)宏观税负水平
从近十年的全州宏观税负变化趋势看,如图五表现出浅“V”发展趋势,如果剔除农业税部分,从2000年起宏观税负呈逐渐增长趋势,但是增长速度比较缓慢,近十年的平均税负只有5.57%,1998年为6.45%,2007年宏观税负达到6.86%,也是近十年最高的,最低的2004年只有4.77%,总体上临夏地区的平均税负水平还是比较低,变化不大。比全国、全省水平都低,全国1997年宏观税负为10.78%,2000年为12.77%,2006年18%,可见,临夏州宏观税负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
1998—2007年临夏州税收收入与GDP增长情况(表一)
(二)产业税负分析
从国民经济三个产业的税收负担来看,第一产业由于近年来农业税减免,税收负担不可比。税收收入主要来自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税收负担从1998年的4.94%发展到2007年的14.67%,十年的平均税负为10.91%,税收负担上升较快,上升了9.7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税收负担变化不大,从1998年的8.24%,到2007年为5.95%,年平均税负为5.84%,出现下降趋势。近几年第三产业产值增长比较快,而税收相对增长比较慢。从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情况看,第二产业产值十年平均增长率为16.05%,第二产业税收平均增长16.27%,第三产业产值十年平均增长17.62%,第三产业税收平均增长15.17%。可见第二产业产值比第三产业产值增长慢,而第二产业税收比第三产业增长快,产业之间税收增长不平衡。特别是第三产业税负十年间变化不大,第二产业税收增长比较快,使得第二产业税收负担比较高,而且增长也较快,产业间税收负担不平衡。
1998—2007年临夏州分产业产值、税收、税负统计表(表二)
(三)各县(市)税负水平分析
全州八县(市)1998年到2007年十年间平均宏观税负分别为:永靖县18.31%,临夏市7.40%,广河县3.96%,和政县3.38%,东乡县2.78%,临夏县1.89%,康乐县1.99%,积石山县1.88%,高低相差16.43个百分点,高于全州平均宏观税负水平的有永靖县和临夏市。从各县(市)税负水平看,永靖县远高于全州水平,体现出该县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州其他县(市)前列,主要是由于该县工业相对比较发达,工业企业税收贡献率较高,拉动了税收负担的提高,临夏市接近全州平均水平,税负相对也比较高,其他一些以农业为主的县税收负担水平比较低,从这些差距可以看出全州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宏观税负的影响就比较大,差距也比较大,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在了这个地区的宏观税负水平上。
临夏州各县(市)生产总值、税收、税负统计表(表三)
续表
四、影响宏观税负水平的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时期的税收收入总量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但是,由于产业结构状况、税制的非统一性,税收管理能力的差异性等都将作用于宏观税负的形成,因此,一定时期的宏观税负水平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一个地区的生产总值(GDP)是衡量本地区经济的一个综合性指标,税收作为调节经济的主要因素之一,宏观税负的变化是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果。从前面的数据图表分析情况看,影响临夏州宏观税负的因素只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规模因素
经济发展是促进税收收入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增长的长周期中,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税收增长略快于GDP是具有累进特征的税制对影响税收收入的基本影响。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临夏州各项经济建设正在逐步健康发展,经济和社会环境逐步改善,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不论是抓项目建设还是发展特色工业、优势产业都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良好途径,分析相关经济指标发展趋势,经济增长仍然有足够的空间。全州上下全面落实“打民族牌、走民营路、谋富民策”的总体思路和“抓项目、强产业、兴教育、解难题、促发展”的工作重点,发挥区域优势,突出民族特色,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使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地区生产总值从1998年的22.43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72.91亿元,增长了3.25倍。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必将会拉动税收收入稳定增长和宏观税负的进一步提高。
2.产业结构因素
从产业情况来看,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农业生产者生产销售的初级农产品享受增值税免税优惠,因此第一产业属于无税或低税负产业,第一产业增加值与税收收入的相关度比较小。与税收收入密切相关的是第二、三产业。二、三产业十年总量占生产总值总量的比重为71.1%,1998年二、三产业总量占生产总值总量的55.68%,2007年二、三产业总量占生产总值总量的73.41%,2000年以前第一产业比重都比二、三产业高,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2000年以后二、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占GDP总量的比重逐渐增大。随着二、三产业规模的不断增大,税收增长也快。从“1998—2007年临夏州分产业产值、税收、税负统计表”中看出,受到产业结构变化影响,税收负担也出现了增长的趋势。首先总体上二、三产业拉动了宏观税负的增长。其次二、三产业税收负担不平衡,第二产业产值与税收负担同步增长,第三产业产值与税收增长不相一致,产值比税收增长快,导致税负下降。第三产业税收变化,影响了税收负担的提高,可见第三产业税收还有潜力可挖。
3.税收征管水平
近年来,全州国税系统始终坚持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强化税源管理,深入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加大稽查力度,开展纳税评估,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通过征管质量考核制度的全面落实,提高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和宏观税负不断提高。一是坚持依法治税,依法行政,认真落实“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认真落实各项税源管理制度,向管理要收入,使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推进了税收收入的不断增长。二是加大稽查力度,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职能作用,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不断规范税收执法,积极开展各类税收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营造了公平、法治、竞争、有序的税收环境。三是服务大局促进发展,全州实现了监督管理向服务管理转变、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低层次服务向高层次服务转变、个人服务向全员服务转变的“四个根本性转变”。坚持政策服务是“第一服务”的观念,全面推行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一站式”、“一窗式”、“阳光稽查”、“12366”纳税热线服务等服务措施,深受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四是深入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积极开展纳税评估工作,逐步完善增值税纳税评估操作规程,成立纳税评估机构,制定评估计划,建立预警机制,确定了预警指标,时刻关注税负变化情况,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通过一系列税收征管措施的全面落实,促进了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和宏观税收负担的不断上升。
4.区域间宏观税负不平衡
从临夏州八个县(市)比较,宏观税负极不平衡,主要是产业结构因素,二、三产业发达的地区,税收增长快,税收负担也比较高,反之,税收负担就低。临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有些农业县,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这些充分体现在宏观税负水平上。
五、实现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税收征管措施的全面落实和实质性突破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促进税收收入快速增长,宏观税负不断提高的有力保障。强化税收征收管理已经成为促进税收增长和拉动宏观税负上升的主要手段,从长远看,税收征收管理力度不断加大,税负率持续上升将是一个趋势。一是坚持按照税收发展与改革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长期形成的先进管理理念,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同时要抓住经济发展大局,既要促进项目建设,又要以项目建设拉动税收收入增长,通过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确保税收收入随着经济发展稳定较快增长。二是坚持改进税收分析预测方法,时刻关注税收增长情况,及时分析税收与相关经济指标关系,搞好宏观税负和税收弹性分析,对地区、产业、行业和重点税源企业的税负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注重分析收入增长与相关经济指标之间相关关系,寻找税收收入的低税负区域,如第三产业税负下降趋势应该予以关注和分析。解决地区间税收负担不平衡的问题,临夏州农业县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强化第三产业税收管理,形成税收与经济的同比增长。
总之,税收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经济关系,宏观税负只是它们之间关系的一个很小的方面,反映出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可以提高宏观税负这个指标,准确分析判断,了解税收与经济协调增长的趋势,利用税收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真正实现税收与经济的协调、稳定、持续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