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本与现实中的性别境遇

文本与现实中的性别境遇

时间:2023-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报告5 文本与现实中的性别境遇--项目县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调宣传倡导征文活动的社会性别视角考察摘要:作为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调的一项公众宣传倡导活动,应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别敏感性。
文本与现实中的性别境遇_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江西案例研究

报告5 文本与现实中的性别境遇

--项目县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调宣传倡导征文活动的社会性别视角考察

摘要:作为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调的一项公众宣传倡导活动,应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别敏感性。通过对124篇几乎无法脱离现实的征文文本的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发现:性别歧视的话题聚焦于受教育差异、家长偏爱、出生性别比失衡等;在反对性别歧视的同时,也含有部分混同性别歧视与性别平等的内容,部分对女性的成见聚焦于四类刻板印象。与征文创作者座谈发现:活动的参与者多为女性、家庭和校园里仍存在男性偏好、对性别平等的未来喜忧参半。此类活动,更深远的宣传倡导目标应是,改善教育环境下的性别不平等,在日常生活中改变重男轻女的情结。

关键词:性别平等;性别歧视;宣传倡导;出生性别比失调

一、研究背景

2006年8月,联合国中国社会性别研究与倡导基金课题决定选取江西省余江县作为项目试点县,开展主题征文宣传和社会性别培训倡导两项活动。选取该县的理由是,余江县系典型的农业文化县,其作为全省11个市级关爱女孩行动(全国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调的公共政策)试点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县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调工作较早并期待创新;县委和县政府,特别是县人口计生局的积极协作,为课题提供了良好的实施条件,如,包括上述两项活动在内的“十个一”宣传倡导活动,都是以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名义向各乡镇、单位、部门下发文件,并多次召开协调会;县人口计生局联合相关部门专门下发了有关开展征文活动的文件,明确教体局为主办单位,计生、妇联、文联等为合作单位,并明确其在征文活动中的职责等。教体局向各中小学发了征文通知,各校通过辩论会、主题班会、板报、为妈妈做一件事、周作文等活动后对文章进行评比并推荐。随着项目官员和市县领导参与颁奖活动,省市县电视新闻、报纸等媒体的关注等,活动得到了社会更广泛的关注。笔者认为,活动热过之后应该冷静思考:作为关爱女孩行动的一项重要的宣传活动,主题为“关爱女孩·性别平等·共建和谐”,活动实施是否准确实现了征文主题--“倡导性别平等”呢?

二、分析思路和调查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调查,即征文文本的内容分析和征文作者的访谈。还运用资料、个别访谈、实地观察(2所乡镇小学)以及电话访谈等方法。共收到参加终评的文章124篇,其中学生91篇,成人33篇(教师29篇、社会人士4篇);男性作者6人,女性作者118人。召开6组座谈会,共70人。

在进行征文文本的内容分析之前,课题组在征文收上后抽取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部分作者进行6组座谈。话题焦点集中在描述参加征文及如何写作的过程和对男女平等的看法等。在进行征文文本的内容分析时,将征文按小学、初中、高中年级分组抽样,筛选出具有现实性和性别意义的文章,在各类别里选取若干性别意义较为丰富、具代表性的文章进行解读。主要考察指标是性别意义和性别角色分析。性别意义指文章对性别的价值评价。可将其分为性别歧视(含有贬低女性的刻板印象,不尊重女性独立人格)、性别平等(视两性为同等价值主体的)、混合类型(既有性别歧视又有性别平等的);性别角色分析,是对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等的态度分析。

征文文本有可能加入作者的文学创作,也有可能存在作者投主题所好,访谈中也有可能存在此方面的缺陷。但正如访谈中的孩子们所说,这类作文难写,因为此类范文几乎没有见过。文本更多的是体现作者们基于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笔者尽量客观呈现其观点,并认为即便是创作也带有作者思考的印迹,将尽量剔除虚假信息(结合实地访谈和研究资料,实则期待用一些事实佐证、辨别或补充文本的缺憾),以提高资料的信度和效度。从理论上说,这些是质性研究方法需要克服的弱点;但在本研究的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基本不妨碍从性别平等视角得到的发现和结论。

三、征文内容分析的主要发现

1.性别歧视的话题聚焦于受教育差异、家长偏爱、出生性别比失衡等

“一失”--失学(辍学)的女孩。提到女孩较差境况时,作者们通常会写到女孩受教育的机会和状况不如男孩。陆某某在《女孩的愿望》讲述了上学机会上保男“流”女现象:“我从父母口中得知,小雅的爸爸不让她去上学,说是家里经济困难,只能供一个孩子读书。小雅还有一个不争气的弟弟,为了让她的弟弟读书,小雅的爸爸选择了成绩优秀的小雅退出。”雷某某在《救救我的表妹》一文中说,表妹小月儿哭着跑到她家说她后妈不让她上学了,原因是“后妈说,女孩迟早要嫁人,读那么多书干什么,还是在家带小弟弟。爸爸说,女孩无才便是德”。高某某在文章中说:现在有不少父母会因为家境关系不让女儿读书,但是砸锅卖铁都得供儿子读书。她母亲曾告诉她,她经常看到一些女孩每天都会从五六里以外的山上来,背竹篓进城卖菜或别的东西。听说其中有一个女孩考上了省重点初中,可家里不让读。上述情况有可能是事实。2005年江西省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01%,但普通初中、普通高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女生比例分别为45.17%、39.82%、41.80%[7]。这些数据说明中学阶段女孩的辍学率是高于男孩的。江西省外出打工的人较多,经济不宽裕家庭中通常是女孩外出打工或在家做事,而男孩获得更多的读书机会。

“二失”--失衡的父母爱之天平。不少女孩渴望得到与兄弟同样的父母之爱。从一些文章的标题就可见,如《爸爸,你夸夸我吧》《请分给我一点爱》《我在逆境中长大》等。五年级的官某某在《爸爸,你夸夸我吧》述说爸爸区别对待自己和弟弟:“爸爸很疼爱弟弟,事事都偏爱他。期中考试,弟弟考了班上第十名,就去向爸爸炫耀。爸爸试卷都没有看完,就高兴得不得了,说:‘我的乖儿子,你真为爸爸争了大光,晚上给你好好庆祝一下。’晚上,爸爸当着我的面,掏出二十元钱塞进弟弟手中,还买了弟弟最爱吃的巧克力。可是,爸爸对我的态度却不同。期末考试,我语文得了全班第一名。放学后,我拿着考卷站在爸爸面前说:‘老爸,我期末考试得了全班第一名哪。’我想爸爸听后也会好好地夸奖我一番。可是,我绝对没有想到,爸爸只是用眼角瞅了一下试卷,不以为然地说:‘女孩子考得再好又有什么用?你是个女孩,知道吧。’说完一声不吭地走了。我听了心都凉了,眼泪刷刷地掉了下来……爸爸,您可知道,您的女儿既尴尬又悔恨,内心是多么难过啊!弟弟只不过是考了个班上第十名,您就夸得不得了,还给他钱,而我呢?您竟连一句夸奖的话都懒得说,我真迷惑:难道女孩就没出息?女孩子也是人啊!现在都什么时代了,您还这样重男轻女!爸爸,您何时也夸奖我一下呀!那样,我会非常开心感激的,我也会做得更棒的!我的老爸,您知道吗?”五年级的吴某在《请分给我一点爱》中说:“在我四岁那一年,我妈妈生了一个弟弟,爸爸乐得整天哼小曲。从此以后。我更是他们的眼中钉。弟弟四岁那年,有一次打破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找上门来叫弟弟下次小心一点,可爸爸就像一头发怒的狮子,跟邻居大吵起来:‘我儿子不就打破了你的玻璃吗?我赔钱就是了。’邻居摇摇头,喃喃说:‘哎!光养不教,害他呀!’也就是那次,爸爸狠狠地揍了我一顿,责骂我为什么不好好照看弟弟。那天晚上,我偷偷地流了许多泪,真怀疑我是不是他们亲生的。还有一次,我正在河边洗衣服,调皮无知的弟弟使劲推了我一下,就跑得无影无踪,害得我掉到水里去了,我好半天才爬上来了。那时正是寒冬,冷得我直发抖。我端起还没洗好的衣服一边打冷战一边往回走,走到家里,爸爸说:‘死丫头片子真没用,这么大了还会掉水里去。’‘是弟弟把我推下去的。’我噙着泪为自己辩解。可是爸爸却大声说:‘你弟弟力气有那么大吗?你白吃几年饭呀?’妈妈也在旁边唠叨:‘女孩子就是没有用。’我顿时眼前一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我醒来才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只感到自己遍身好烫,屋里安静极了,只有嘀嗒、嘀嗒的钟表声,好像在替我诉说什么,我流出了滚烫的泪水。我在心里呐喊:‘为什么我小心翼翼,战战兢兢,还是得不到爸爸的关爱,妈妈的呵护?而弟弟却可以为所欲为,是爸妈的心肝,难道就因为我是女孩吗?’转眼间,我到了上学年龄,看到同龄人都背着书包上学校,我也恳求爸妈,爸爸却说:‘迟早是别家的人,还是留在家带弟弟。’后来老师到我家规劝我爸爸,爸爸才勉强答应。”在有兄弟姐妹情节的文本中,多为姐弟关系,这印证了该省主导的一孩半生育政策,即生育一女孩的家庭在间隔年限内(通常是4年)可生育第二胎[8]。这一政策使得家庭子女关系中姐弟关系居多,而且生育一女孩后因政策上只有一次生育男孩的机会,父母盼望儿子的心切。生到儿子的,自然更加宝贝。

“三失”--失去生存权的女婴。江西省出生性别比目前在全国是严重省份之一,象牙塔里的孩子们也多少耳闻性别选择或见过弃婴等,所有的文本都谈到了出生性别比失衡,突出表现在她们对被剥夺生命的女婴的假想体会,如《女婴》《写给我那未知的孩子》等。《女婴》的作者模仿了一个即将被性别选择的女婴的口吻说:“两天前,您看了我一眼,就是爸爸陪您去做的B超检查时,在屏幕上看到了我的第一图像。还记得我的第一个图像在屏幕上出现的时候,您是多么的高兴啊,可是这种心情刚持续片刻,医生就告诉您我是个女婴。我感到您的心跳停顿了一次,感到爸爸紧扶您身子的手松开了……‘这是个男人的世界’,姥姥这样说,她还问你能否保住另一个女儿不遭受轻视。告诉我妈妈,这是您害怕的吗?还记得姐姐花了好几个小时为我想名字。若是男孩取什么名,若是女孩取什么名,她都想到了。她还提议若是女孩就叫明静,您微笑了。妈妈,难道您不想要您的明静了吗?如果您能给我一个机会,如果您能让我活,我会像男孩子一样好,或许更好。此刻,妈妈您怀着我坐在候诊室。等待着,等待着您终止这次妊娠……等待着您杀掉我。我的罪过只是我的性别……给我的惩罚竟是一个死刑。”《写给我那未知的孩子》作者是模仿一个怀着女婴的母亲:“这是妈妈给你的备忘录,孩子!愿你记得妈妈习惯性痉挛腹腔的疼痛,这是我们的共有。妈妈爱你。我希望你是个女孩,我便可以让你碰上一切美好的东西,然而我心中常会隐隐出现一种莫名的忧虑,或许它的存在原本就是必然的。那就是:如果你是女孩,我该是喜还是悲?当你不经意地走进这个世界,感受到丑恶多于美好之后,你又会不会失望地想离去?宝贝,妈妈给你太绝对的承诺,都说男儿有担当,殊不知,女孩也能承受着更多。你的命运呢?高高的挂在云端。但它却并非不可触及,它在你手里。这,将会和所有的男孩一样。这就是我为你勾画出的理想未来。妈妈感到一种光荣的使命正在降临:我要撑起一片晴空,为你,也为所有的女孩儿。”

2.含有部分对女性的成见聚焦于四类刻板印象

(1)女性主角居多且多为家庭角色,是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女性主角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家庭角色。文章人物的关系多为父女母女关系、表(堂)姐妹关系和爷孙女/外孙女关系,约占94%。另一类是职业角色,这些角色通常在举例时提及,非文章主角。主角为男性较少,约占6%,一类是歧视女孩的男性,一类是关爱女孩的男性。因此,文本对两性角色都有刻板印象,如两性职业角色都较少,女性的角色绝大多数是家庭和邻里的女性。

(2)男人标准的成功女性,是对女性职业角色的刻板印象。尽管文章中的较少提到职业女性,提到频率较高的有,古代的武则天和花木兰,现代的刘胡兰等女英雄和国外的居里夫人,有4篇提到现代职业女性如任长霞,几无提及身边的职业女性。10多篇文章提到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女皇帝武则天,8篇文章写到居里夫人,5篇文章提到了刘胡兰为理想殉身。在描述这些女性时,通常用的词是“无私奉献”“宽容”“女强人”“坚强”等。《谁说女子不如男》赞扬了居里夫人不需回报、毫无保留地将专利奉献给了国家。说到武则天,则强调其是女强人的形象。有一文这样描述:“在中国,也有一位历史性的女强人,她是中国第一位女皇帝,她就是武则天!她的性格特点注重了‘强’字,在事业上,她极其好强。她用自己的智慧和超凡的学识成为中国第一位女皇帝。在古代,中国十分轻视女子,而皇帝中有女性。可见她是位多么不平凡的女性!是她打破了这古老的思想,成为中国女性的骄傲。在她统治的年代里,国泰民安,四处一片繁荣,她正可谓是当之无愧的女强人!”孩子似乎想用这些像男人们一样成功的女性们表明--谁说女子不如男(共有六七篇同名文章)!用《女孩,我为你自豪》为题的一文中表述就是“证明不一定只有男儿能做大事,男孩能办到的事,女孩经过努力,也能够办到”。难道像男人们一样工作,是性别平等的目标吗?非也。

(3)女不如男,是对女性能力的刻板印象。五年级的张某某在她的文章《我是个女孩子》写道:“父亲顽固地认为女孩子永远不如男孩子。”与之呼应的是不少人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会做家务带孩子就行。该特点更多地表现在访谈中,部分教师或家长认为女孩在高中成功机会不如男生;极少有反驳女不如男的实例。

(4)母性美,是对女性个性的刻板印象。《眼泪》一文这样期待:让她们的美丽、善良净化世界!伟大的母亲!五年级陈某某在她的文章中写道:“冰心奶奶曾说:世界上若没有女性,这世界多少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是的,这世界就是因为有了女性,有了母爱,有了母亲才如此亮丽灿烂、多姿多彩。世界上没有女孩,就不能传宗接代,没有女孩,就没有真爱,没有女孩就没有伟大母爱!”《母爱呵护我成长》《没有母狮之后》等文章,阐述较多女性是善良、温柔、忍让、自我牺牲的,而非女性主体的自我发展。

3.含有部分混同性别歧视与性别平等的内容

孩子们性别观几乎自我学成,在他们眼里女性的主体性及自身成长需要被极大忽视,而社会文化被强调或被赋予的“女性特征”被反复强调。张某某在她的文章《我是个女孩子》写道:“父亲顽固地认为女孩子永远不如男孩子。为了证明我和男孩子一样,凡男孩子做的事,我都试着做,学习、劳动,甚至打架。在学习我总是班上的前几名,在劳动上,且不说炒菜、煮饭、洗衣服,就是拖地,那也是一流的。更有趣的是我在体育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那是一场真正的较量,对手是我的同桌,他老想欺负我,经常嘲笑我不像女孩子。我虽然从来不打架,可我容不得别人这样侮辱我。终于有一天放学,我们打在一起。结果是我被揍得鼻青脸肿,他呢,也瘫在地上,痛得说不出话来了,被别人抬了回去。从此全校都知道我班上有一个‘野丫头’。为这事,我挨了老师的批评,可我心里暗暗欢喜,因为女孩子同样可以当‘拳击冠军’。”《女士优先》一文说:“有人认为女性对于社会并没有所说的这么重要,相反,‘红颜祸水’,女性有的时候反而是灾难的祸根。历史上因贪恋美色而国破家亡的君主比比皆是--英雄难过美人关,是柔弱的女子阻碍了一代枭雄的诞生。而在当今社会,几乎每个贪官背后都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女人。”《眼泪》一文这样定位女性:“我也是女孩,在家庭中我也不免感悟到那小女孩的悲哀,但我深深地明白,这是在五千年前决定的,五千年前,女子的劣势状态就已固定,那种传统观念在人们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但人们可曾知道,女孩是未来的母亲,她先天的付出了慈爱、仁和,她有着善良、美丽的天性,这都是人人所期待和追求的品性。关爱女孩吧!让她们焕发女性的魅力,让她们的慈爱、仁和感染大地,让她们的美丽、善良净化世界!”

四、座谈会的主要发现[9]

1.参与者的女性偏向

征文作者中95%都是女性,在与征文组织者的座谈中,当我们问到不同性别参与者对此活动的反应时,陈某老师回答说:“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男老师对活动有明显的意见,他们质问:为何会发出这种文件呢?但我认为,这是因为他潜意识中已经认同了已有的男女平等。但也有的还没有认识到实现男女平等还需要努力。”艾某某老师(男)说:“接到教体局的文件后,学校开了行政会,交给了我们政教处落实。我们召开了班主任会,让她们尤其是让女生分析不同于男生的优点,在黑板上书写自信。然后进行‘我骄傲我是女孩’征文比赛中,让女教师当评委,让她们评比并张贴宣传。女老师也参加征文比赛。我们后来还要求无论男女同学为母亲做一件实事,让孩子关爱母亲,让母亲感受她们的变化。”我们问:“为什么由女老师来做评委?”艾老师回答:“政教处都是男老师,让女教师参与,她们也可以感受到这种活动的意义。”男老师对该项活动的质疑和该校安排和强调女教师和女生的参与,让我们一直在思考:难道他们认为安排女生来参加,更能实现活动的意义吗?让女教师来参与,难道是为了让她们来感受活动的意义,让她们更多地关爱自己吗?政教处老师都是男性是结果还是理由?

不仅老师,男生女生对此活动的感受也不同。寓言《没有母狮之后》的作者陈某某这样说:“年级开始征文比赛,语文老师挑选后就交到年级。选题容易,因为自己就是女孩子嘛。”同组座谈的陈某某(男)则说:“女孩爱打小报告,爱哭。老师布置这一作文题下来,感觉很烦,不愿意写,是我爸爸指导我写的,我爸爸是教师。我平常就对女孩很烦。”蔡某某(男)说:“我平常喜欢写作文,每次老师只要布置了我就会写。但这次题目比较难,因为平时没有写过这样的作文。其实,从我妈妈来看,女人是比较劳累的,她们要生儿育女,还要洗衣做饭。如我家里我妈妈最累,一家四口人,还有一个姐姐。我是根据看电视的体会写出文章的。”汤某某说“男生都说‘这叫我们怎么写啊’,女生们就说‘终于可以出口气了’。”几次座谈调查也表明,女生对于征文主题较为熟悉,写作过程比较容易。难道选题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偏见吗?诚然,选题可能是要更多地基于女性的经验和现象,但是如果多是女性参与,女性关心女性的地位,性别平等能实现吗?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又要如何倡导男性参与这些活动呢。

2.家庭中的男孩偏好

初三的程某某认为她写的文章政治性比较强,这是基于她从事妇联工作的母亲的影响,但更是源于自己的亲身感受:“我相比她(指另一位在家不受重视的女孩),我的生活比较幸福,我爸是排行老二,上面还有一个伯伯,我妈是先生我的,一生下来奶奶发现我是女的,冷淡了很多,这是我妈给我讲的。我小时候奶奶都不喜欢我,我外婆带了我半年,我奶奶连看都不看我一下,从那个时候我妈就下决心,一定要把我培养成一个优秀的孩子,证明一下女孩比男孩更好。后来我大伯生了一个儿子,我奶奶对我们就更漠视了。所有的爱都投给我的堂弟。小时候我去我奶奶家很少,与奶奶她们的关系就像绷紧的弦,一般很少去触及它。小学四五年级后成绩开始突出了,后来我得了全国数学比赛银奖后,就有些改变了,觉得不错。我堂弟成绩不怎么好,这样才觉得女孩不错了。我小学升初中考了全县第一名之后,爷爷奶奶对我就更好些了。”《女童辍学为什么》作者高某某说:“妈妈跟我说,生下来是女孩时,奶奶想把我扔掉,不是爸爸支持我的话,我今天不会坐在这。我奶奶特别封建,觉得女人就是不如男人,我感觉在她面前抬不起头,我跟爸爸提过,但他让我让着她,吃东西时弟弟比我吃的多些,弟弟不用做事的,奶奶有事总是叫我。我身边有一个同学中路辍学,她家里人说考不上一中就不会让她读,而弟弟如果考不上会继续支持他读,她没有信心,产生了厌学情绪。”在座谈中,我们发现奶奶几乎成了“重男轻女”的“罪人”。为什么会是奶奶呢?女人还成了女人的敌人?其实“奶奶”还有更丑恶的形象,如有资料表明,通常是奶奶溺女婴较多。“奶奶”实际是男权的受害者而后又成了帮凶。

通过与老师的访谈和实地观察,我们发现,在有更好的教育机会面前,男孩更易获得。前面提到的陈某老师说,虽然男女现在更平等了,但是传统的观念还是存在的。学校住宿生还是男生更多,原因在于:部分家长认为女生住校不安全,其次是乡下家长送孩子来,通常是男孩居多。她所在学校有寄宿生近500人,四层楼中仅有一层是女生。座谈后我们去参观了宿舍。该小学共有8个托管班(约380名全托学生)中,各班中男女生比均达到8∶1,五年级托管(1)班45个学生中只有6个女生。据了解,老生每学期约需要1850元费用,新生2500元。限于家庭财力,农村外出务工者通常会将男孩寄宿在县城质量较好的学校,而女孩则可能留在农村或寄宿在亲戚家。上述情形若发生在经济状况不好的家庭会更突出,有可能女孩会辍学打工以增加家庭收入。在访谈的每组平均9位左右学生中,总有2~3个约占1/3的学生,谈到自家或邻居家的姐姐或是女同学,因没有考上县重点高中,在父母的要求下被迫辍学,很不开心地外出打工;而同时,成绩不如她好,可能连普高都考不上的兄或弟,却被父母想方设法出钱供着读书。其中也有通过抗争获得机会,最终获得好成绩报答父母的女孩的故事。由此可见,并非贫困导致女孩失学,而是资源缺乏时通常会牺牲女孩的利益;女孩不如男孩并非生理方面的原因,而是对她们的鼓励太少和她们承担的太多;男孩对家庭的价值是潜在的期待,女孩的价值却被现实地不被肯定地使用了。

3.校园中的男生偏好

在教师组座谈中一校长说:“初中女生成绩有下降的趋势,有一位老师统计,女生的平均成绩比男生低10分。但话说回来,女生的动手能力比男孩也要弱,因为后者实践更多。”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少。在去某乡镇的路上,调查员与教体局一干部闲聊。他说:“女孩到高中一般成绩要下降,而且分科时一般多选文科,竞赛或尖子班很难见到女生。其原因在于,压力大,不好意思,因为‘尽是男生’。”县人口计生局的一位女领导则认为:“女生成绩下降,主要是因为青春期来临,专心不够,比如对于异性行为的想法。”调查员说:“自己女儿(当年考上大学)及其平时学习时和高考时的成绩反差大。”闲聊者们互相印证着看似一致的看法,但是孩子们的想法却有所不同。

当我们问初中组的女同学会不会担心到高中成绩会差下来,初三的程某某说:“会有一点的,到高中后男生们会努力起来。我们几个玩的比较好,有时会说男孩子怎么会这么聪明,感觉会受伤害。当时老师不在,就让我(班长)主持,大家争论了到底男孩强还是女孩强,争论得很激烈,面红耳赤。男生说,女生小学初中不错,高中就不行了。女孩们说,高中的事还说不准,2000年江西省中考状元就是鹰潭的一位女生,结果他们说那是个别现象,女孩到高中时就会掉下来,有些鄙视,比如运动方面,女孩身体素质不行。结果时间不够,我们一直争到下课,就不争论了。不过最后我突出了主题,无论男女都有自己的权利,都有自尊,都要彼此尊重。当时很混乱,争吵的厉害,都没有机会让我说话。如果女生有讲到女生优点时,男生们就在下面起哄。男生们很冲动,女孩很平静,她们讲道理。”访谈中的其他女孩们还给了我们很多有力的论据:女生细致,班上前5名几乎被女生包揽;女生成绩好,受老师表扬多;女生字迹好,老师见了舒心;出黑板报时,女生比男生强;现在女状元越来越多,尤其中考中更多,当年县里中考和高考状元都是女生。如一个初三女生所说:“小时候我因为是女孩而被歧视,特别是奶奶。到四五年级时我的成绩越来越好,尤其是奥数比赛我获得过全国的二等奖,而弟弟的成绩则比我差。这样爷爷奶奶都开始对我很好了。”另一有类似经历的五年级女生说:“当大家因出生的我是女孩而失望时,而我一点也不沮丧的爸爸妈妈,反而树立起一定要把我培养成建设祖国的栋梁的坚定信心。不仅为我取名‘超男’,而且努力赚钱,多方鼓励,尽可能地创造最好的条件供我上学,而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三名,爷爷奶奶也对我刮目相看了。”幸福感油然而生并溢于言表。

4.对性别平等的未来喜忧参半

可能缘于征文主题,更多的文章表现了对性别平等的信心。程某某在文章中说:“我想等母亲或妈妈们素质都提高了,教育的儿女素质也提高了,我们的国家也会变得更加美好。”陈某老师在座谈时说:“我参加这次活动的感受是:我作为一名女性,以前一贯认为是妇女能顶‘半边天’,但感觉孤掌难鸣,因为社会缺乏这种共识。而这次活动,要求全社会来搞,活动立意高,非常好,非常高,体现了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学校发挥我们的‘雏鹰’(一小的校广播站)阵地,发挥特长。我们是不定期的,那是‘游击战’,现在是全面总攻的阻击战,是借东风之势。”但是正如以往的调查,让座谈的孩子们再选择性别,他们绝大多数是选择男性。透露了女性强烈的对自己性别的不自信。性别平等实质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可是这种自信又从哪里来呢?笔者在一所乡镇中学座谈时,看到会议室的办公桌上立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孩子是有性别的,我们是不是可以让女孩们少一点批评,多一些鼓励和认可呢,那样她们一定会更自信,更自爱。

五、结论

1.征文活动实施受到一定牵制

这次征文活动依靠了县人口计划领导小组协调、人口计生局组织、教体局实施、国际项目推动以及各校师生热情参与,开展得比较顺利。已引起活动目标人群的关注、参与和思考,充分尊重了群众的参与权;虽然是有同一的主题,但是听到的声音并非异口同声,听到了不同的声音。社会性别主题让该次征文与众不同,性别观点被鲜明地表现出来了。基于女性的经验,活动受到了女性的更多关注。男性觉得不好写或参与少,其实缘于他们对男权文化习焉不察。但活动执行受一定的行政制约影响,在发动上以教体局为主有局限,即校园内的关注较多,而且文字的活动,决定了普通群众关注和参与肯定会较少,甚至参与发文的文联和妇联后不见“踪影”。这些都限制了活动的推广和主题的进一步深化。

2.主题征文活动性别平等的主题有待进一步深化

笔者赞同刘晓红等学者对“刻板印象”的定义: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过分简单化的、滞后于现实的以及概括性的看法。这次征文内容,不管是自觉的(为了写作特意用某种性别的典型特点来显现),还是不自觉的(根据自身的体验形成对某种性别的认识),都有刻板印象。这些印象来源于社会性别,生理上的差异在文章中没有特别表现,是社会性别的差异,如对两性的性格、形象、智力、家庭角色、社会分工等方面的定型化。如果仅是为了展现,或对歧视的复制和强调,性别刻板印象的负面作用将大于正面作用。无论是关爱女孩行动的主题,还是征文的主题,目标是社会性别平等,如果其中的活动还是在复制和再塑造性别不平等,是不合适的。相反,应该借此机会向参与者和关注者宣传什么是社会性别,如何实现社会性别平等等。由此,关爱女孩行动的群众宣传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和突出社会性别平等主题,让参与者在过程中认识和改变性别平等,帮助女性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赋权女性;通过活动本身宣传影响社会意识和舆论;影响决策者。

3.应注重性别社会化的两个重要场所的宣传

孩子们的性别社会化场所主要在家庭和学校,在这次明确“关爱女孩”主题下,我们依旧看到女孩通常是在家庭这一环境下自尊心受到打击。因此,在对社会的宣传中应该注重倡导家庭多一些关爱。活动的主场地是校园,学校又可以为性别平等做些什么呢?项目县教体局一领导一语中的:“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按男性的标准对男女同学进行培养育,我们也想因材施教,只是还没找到方法。有什么好方法,我们愿意尝试。”一镇中学的黄校长说:“听课时发现女生胆小较为普遍,在昨日的送课下乡中,我请老师要让她们学会自信,要准备100顶高帽子,多表扬。我在评课中也向老师提出要教育学生做人的任务,教育她们自信,这是比物质关怀更重要的任务。我们应该注意寻找其闪光点,多表扬,激发其做人的自信。”提倡在学校里校领导、教师们和同学们有意识地呵护女孩,让她们参与和负责班级工作和学校活动;识别学校环境中有性别歧视图片、语言、教材等;为女孩提供必要的设施,以保证其良好的卫生条件;按性别统计她们参与活动的情况和取得的成绩,据此改进教育计划等。其实借此类活动,改善教育环境下的性别不平等更是活动的有效影响目标。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改变重男轻女的情结才是性别平等的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