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与资源配置约束

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与资源配置约束

时间:2023-04-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能够通过指标体系反映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真实效率。

第八章 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与资源配置约束

第一节 国有商业银行效率评价与资源配置

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是指国有商业银行按照系统方法构建的由一系列反映被评价行多个侧面的相关指标组成的评价资源配置效果的系统结构。客观、准确、真实的资源配置状况效率评价,不但是资源配置目标的衡量,同时也是对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资源配置行为约束和新一轮资源配置的基本依据。

一、效率评价是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目标实现程度的衡量

一般而言,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遵循以下程序。

在图8—1所示资源配置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以目标为起点,以效率衡量为终点,通过目标与效率衡量的比较,在找寻目标执行差距及原因的同时,为下一轮资源配置政策调整,提供依据。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制定科学的效率评价体系,不但是评价资源配置目标实现程度的要求,同时,也是为更好地实现新一轮资源配置所必需。

图8—1 资源配置程序图

但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系统的复杂性、多关联性以及多级梯阶结构的存在,决定了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同样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这个工程中,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和衡量仅从单个资源的评价或通过单个指标进行测度显然是不公正和不客观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单个资源间的内在联系入手,建立科学的综合效率评价体系,对国有商业银行单个资源要素间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率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达到对资源配置目标衡量和为下一轮资源配置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的目的。

二、效率评价是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行为的约束

行为的规范必须有准绳约束,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是否遵循配置原则,配置的效果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配置行为是否规范,配置成本是否太高等等,都需要通过效率评价的方式,对整个配置行为进行约束性衡量,在衡量纠偏的同时,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

通过效率评价,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行为可以起到以下约束作用:

1.有利于正确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资源配置行为。一般而言,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评价包括了银行的获利能力、基础管理、资本运营、债务状况、经营风险、长期发展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评价,可以全面、系统地剖析影响银行当前经营和长远发展的诸方面因素,能够全方位地判断经营的真实状况。国有商业银行要想获得良好的评价结果,则必须立足当前,关注长远,突出重点,协调发展,合理配置和利用好资源。通过评价,可以抑制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短期行为,注重近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的结合,合理开发和利用好资源,提高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体竞争能力。

2.有助于把握资源配置的薄弱环节,找准优化资源配置的重点。效率评价体系对分支行经营的每一个主要侧面都设置了考核指标,并提供了分析方法。通过与标准值比较,既可以借助于各种分析工具,发现资源配置中的薄弱环节,又可以对其整体经营能力进行评价,找出差距,并对其原因进行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办法。通过评价分析,真正找准资源配置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发展优势,从而进一步找准本行资源配置的市场定位,明确未来几年应该把哪些方面作为工作重心,达到什么目标,为实现目标应该采取何种方法和措施,使各行能够在经营管理中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变计划驱动为潜能驱动。

3.有助于在评价经营者业绩的同时,约束经营者的行为。90年代初期,国有银行出现的大量违规经营的沉重教训告诉我们,对经营者的约束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建立科学的效率评价体系,真实反映经营者的业绩,不但有利于衡量经营者的经营绩效,约束和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而且也有助于选拔优秀人才,推动人事制度改革和人力资源的配置,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

4.有利于促进向优秀水平看齐。资源配置效率的衡量,不但是对过去资源配置效率的一个测度,同时,也向经营者提出了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不足和差异。通过与标准值或同业的比较,使各行看到了差距,增强了紧迫感,有利于引导各行以优秀水平为标准,按市场化要求确定发展方向。

第二节 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基本思路

一、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是否科学、公正、客观,关键是看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是否科学

国有商业银行在设计评价体系时,应基于以下几条重要原则:

1.以系统观设计指标体系。基层国有商业银行是一个系统,其资源配置贯穿经营活动全过程,对其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不能孤立、片面,应当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其资产、负债与效益。

2.评价指标的选取要结合实际,并引入标尺竞争。资源配置指标的标准值是衡量全行资源配置工作的参照值,具有评价作用,也是各行工作的努力方向,具有导向作用。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引入标尺竞争,已弱化棘轮效应,在考评机制的设计上,不要再单纯地将基层行的经营状况与其过去业绩相比作为考核依据,而应确定考核的标准值。在标准值的确定上,要充分考虑超前性和现实性的结合。在评价初期,部分指标的标准可以稍低一些。对分行的考核评价,主要以同业市场的优秀水平作为参照。但整体水平应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和要求的提高,逐步上升到国际同业市场的平均水平,最终把指标定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优秀水平。以促进各行在资源配置中,增强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为国际国有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条件。

3.注重指标的实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能够通过指标体系反映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真实效率。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设置会计科目时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公式的设计中要注意通过会计科目的设定来反映所要考核的内容,有针对性,避免含义过泛。同时,在指标选择上,应贵在精而不在多,以使评价模型既简便,易于掌握、计算,又能达到准确、客观评价的目的。

4.计分权重应与经营意图相一致。计分权重往往反映经营期间资源配置工作的重心,因此,在指标的权重上,能够体现轻与重、主与次。通过权重设置能够体现经营者在经营期内资源配置的政策导向。

二、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

1.与国际惯例接轨。建立完善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评价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基本前提,世界上许多国家在这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他们的经验,并与国际惯例接轨。为重点突出被考评行各资源要素的作用,普遍的做法是按资源配置要素设计指标体系,以符合国际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规范,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

2.突出经营效益,以资产利润率为主导指标。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最终目标就是在实行资源配置各要素协调运行的同时,实现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因此,经营效益应是国有商业银行资源效率评价的核心指标。而资产利润率应是各行盈利状况最直接、最综合的指标,能够起到正确引导分支行经营行为的作用,遏制国有商业银行盲目开发资源,达到注重资源投入与产出的目的。

3.运用现代财务分析技术,制定基本评价指标体系。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益产生于资源配置的各环节,如存款、贷款、管理等诸多环节。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分析指标,依据现代财务分析原理,制定相应的基本指标体系,揭示国有商业银行收益的内在因素和相互关系。基本指标以资产利润率的核心,按照各项指标对资产利润率的影响程度,从财务效益、资产安全、资产流动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选取与资产利润率指标密切相关、影响较大的重要指标,建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指标体系结构。

4.注重效率评价与资源配置改革的整合性。效率评价要为资源配置改革提供依据和标准,在设计指标体系时,既要体现对历史的一个客观评价,也要能够为未来的资源配置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要注重评价指标体系与资源配置改革要求的衔接,达到资源配置整合的目标。

第三节 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

一、评价指标的选择

参考西方国有商业银行评价指标体系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的一些考核评价办法。从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目标及“三性”要求出发,并结合我国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的工作实践,本文提出如下四类13项考核指标。

1.综合效益状况指标。该类指标重点反映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效益状况,它是反映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状况的核心指标。由资产利润率、人均利润率、贷款综合收益率、利息回收率、收益成本比、无息资产率6项指标组成。

2.资产安全状况指标。是综合衡量被评价对象资源配置质量的重要指标。由逾期贷款率、双呆贷款率、新增不良贷款率3项指标组成。

3.资产流动状况指标。用来反映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主要有流动比率指标。

4.发展能力状况,主要用于体现国有商业银行未来资源配置能力。由人均新增存款、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依法合规管理这3项指标。

二、模型的构建

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模型的构建,重点要解决好三个问题,即指标权重、指标标准值以及评价函数。

(一)指标权重的确定

确定合适的权重函数是效率评价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权重确定的方法有多种,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层次分析法(AHP)是Saaty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和广泛应用的。其基本思路是按组成目标各要素的重要性,将这些要素排列成由高到低的相互关联的若干层次,并把每一层次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予以量化,并依此作为决策的依据。其基本步骤为:

1.建立评价指标的多级梯阶结构。根据上述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4类14项指标,可建立多级梯阶结构图如下:

图8—2 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多级梯阶结构图

2.构造判断矩阵。Saaty根据心理学的观点,用1~9标度来衡量元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如表8—1所示。

表8—1

建立判断矩阵A=(aijn×n

其中:①aij表示Ni对于Nj的重要程度

3.求取权数值。一般而言,各指标项数较少时,可通过行列式|A-λE|=0求得特征根,然后据以求出各指标权数值。而当指标权数较多时,可用迭代法在计算机上求取权数值,但也可以采用方根法求得,其步骤是:

(1)计算矩阵A中各行元素aij的乘积Mi,即(i=1, 2,…,n),并计算Mi的n次方根

(2)对β=(β1,β2,…,βnT作归一化处理,即(i=1,2,…,n)

(3)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即C.R=C.I/R.I,当C.R<0.1时,说明判断矩阵具有满足的一次性,此时,Wi即为各项指标的权重。

当然,用以上方法求取的各指标的权重,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也可由专家进行确定。

(二)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由于评价指标的量纲不同,评价时不能直接利用实际指标值计算加权综合值,故必须将量纲不同的实际指标值换算为量纲相同的规范值,这就要求构造一套规范化实际指标值的函数,即标准评价函数。该函数的构造直接依赖于评价指标的标准值。

从理论上讲,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应该是被评价银行达到资源有效配置时指标值,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规模以及不同时间的金融企业,其标准值是不一样的,众多的影响因素以及随机性和模糊性,使得标准值很难准确地用解析方法求出。为此,我们可以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按某银行规模分类确定,并对有些指标采用国际公认的有关标准数据进行补充和修正。

为了使标准评价函数的构造更加方便和符合实际,我们将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分为A、B、C、D、E五档,分别为某行和某规模类银行中具体指标的最高均值、较高均值、总体均值、较低均值和最低均值。

设Xi为某行某规模类银行中i银行的某一评价指标的属性值,i =1~n,n为该规模类中银行个数,即该指标的数据样本个数,[K]为下标集合K中的元素个数,则该指标的标准值可用下式计算:

当j=1时,i∈K={K→Xk<X(2)},n1=[k],上式计算的X1为该指标的最低值,即E值。

当j=2时,i∈K={K→Xk<X(3)},n2=[k],上式计算的X2为该指标的较低值,即D值。

当j=3时,n3=n,上式计算的X(3)为该指标的中间值,即C值。

当j=4时,i∈K={K→Xk>X(3)},n4=[k],上式计算的X4为该指标的最高值,即B值。

当j=5时,i∈K={K→Xk>X(4)},n5=[k],上式计算的X5为该指标的最高值。

对于收益成本比,无息资产率、逾期贷款率、双呆贷款率、新增不良贷款率等指标,采用公式(1)计算的结果要反向,即将最低值赋给X5,较低值赋给X4,较高值赋给X2,最高值赋给X1

(三)标准评价函数的确定

有了标准值后,就可依据它们确定指标标准评价函数。设该函数为一线性函数,其形式为:

式中,aj为该函数的第j分段的截距,它事实上为任一评价指标的第j档Xj标准值的评价值,通过调查分析给出五档标准值{X1,X2,X3,X4,X5}所对应的评价值为a1=0.2,a2=0.4,a(3)=0.6,a(4)=0.8,a(5)=1;bj为第j段函数的斜率,bj=[aj+1-aj]/[xj+1-xj]。这样,对j某一评价指标的任意实际值X,(2)式可具体化为下面的分段线性函数:

(3)式适用于计算除收益成本比、无息资产率、逾期贷款率、双呆贷款率、新增不良贷款率以外的指标的评价值,而对于这些指标,可将(3)式变为如下形式:

(四)综合评价计分模型

设某被评银行13项单项指标的属性值集合为X={X1,X2,……X13},对应的指标数量值集合为W={W1,W2,……W13},复合指标的权重值集合为-W={-W1,-W2,……-W4},利用(3)、(4)式求出的各单位指标评价结果存放于集合y中,Y={y1,y2,……,y13},那么复合指标的评价分值可根据加性加权法计算,即

式中,当K=1时,j=1~6,Dk为某银行综合效益得分;K=2时,j=7~9,Dk为某银行资产安全得分;K=3时,j=10,Dk为某银行资产流动性得分;K=4时,j=11~13,Dk为某银行发展能力得分。

对于某银行资源配置效率的总体评分分值,可为4个复合指标评分分值的加权和

通过(5)及(6)式计算出每一个被评银行的复合指标之评价分值及总体分值后,可按其大小排出它们在综合效益、资产安全、资产流动及发展能力方面的优劣序及总体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优劣序。并根据分值,对被评银行进行分类。为促使被评价行向最优资源配置标准看齐,可对被评行采用国际通行的业绩评级方法进行分类。按照国际企业界通用的PR法惯例,可设A、B、C、D、E五等,并在各等内设五个级次,分别用++、+、A(或B、C、D、E)、-、--表示,等级评定直接与标准得分挂钩。等级得分对照表见表8—2。

表8—2 效率评价等级得分区间对照表

续表

第四节 效率评价与资源配置约束

一、效率评价与资源配置行为的分离:国有商业银行的通病

(一)效率评价不单是对过去资源配置效率的一个评价,更应作为国有商业银行新的资源配置的基本依据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国有商业银行还普遍存在着评价结果与资源配置行为的分离。主要原因有:

1.国有商业银行职能部门的非理性化,使得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部门的一种权力,较难以统一标准来规范约束。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贯穿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职能部门在其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都拥有一定的可配置资源,但在委托—代理关系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风险不但存在于下级行处,同样也存在于本行的各职能部门,即各职能部门因“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而存在非协作、非效率的损失。在这种非理性行为下,各职能部门拥有的资源往往成为一种权力配置,且在对部门资源配置效率未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的情况下,各职能部门很难自觉地以统一规范的评价结果作为资源配置的依据。各职能部门往往找出各种理由,另行制定资源配置评价和分配标准。

2.国有商业银行各种资源的个性特点,使得各职能部门在细化配置行为时,往往背离总的配置目标。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总的目标就是要在实现各资源要素协调运行的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但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各资源要素都有其个性特点,因而,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对各资源要素很难按统一的公式去计算分配。各职能部门往往根据各资源要素的特点,制定该资源要素的配置办法,但各职能部门往往在细化这些配置行为过程中,有形或无形地背离了资源配置的总目标。

(二)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与资源配置行为的分离,对国有商业银行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主要体现在:

1.资源配置单个效率的互相抵冲引起整体效率的低下。缺乏统一协调的单个资源配置,使得单个资源之间难免发生碰撞。如资金营运部门对资产质量较差的行处实行偏松的资金配给,而信贷计划部门对资产质量较差的行处则实行较紧的信贷额度配给。资金营运部门偏松的资金配给,则会诱使这些行处去倒逼信贷额度配给,产生单个资源配置的“对撞”,而要满足资金配给效率,则必须放弃信贷额度配给效率,或要满足信贷额度配给效率则必须放弃部分信贷资金配给效率,形成单个资源配置效率的抵冲,由此而引起整个资源配置效率的不高。

2.资源配置难以协调运行。各资源要素的个性化配置,在脱离统一标准约束下,会引起资源单个要素的余缺和资源配置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除了表现为资源各要素之间的不协调外,还表现为与社会经济、与国有商业银行总体经营目标的不协调。进而,在影响国有商业银行总体经营目标实现的同时,影响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二、以效率评价为依据,整合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

效率评价是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的科学评价,其结果体现出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行为、配置质量、管理水平以及配置效率,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应以效率评价结果为基本依据,整合其资源配置行为。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行为的整合,按其特点,可分为两大类整合,一类为激励资源的配置整合,一类为经营性资源的配置整合。激励资源与经营资源配置其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以效率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但两者又有区别,其区别在于激励资源与效率挂钩的权重,要大大高于经营资源,这是因为,部分经营资源在经营格局未做调整的情况下,其配置仍要兼顾到存量资源因素。特别是财务资源的投入,如电子化设备的投入,即使是亏损行,为适应全行电子化的统一布局,仍要投入。而激励资源的配置,则完全可以依据效率进行配置。由于配置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对两种资源的配置整合规则我们将分别加以讨论。

(一)激励资源的配置整合规则

激励资源配置整合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员工利益分配的行政化、官位化倾向,贯彻“效率为主,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其基本思路是:

1.划分机构等级。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等级一直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其利益分配,也在一定程度上套用了行政级别,这种不论资产规模大小、不论业绩好坏的利益分配方式,不但挫伤了部分行处和员工的经营积极性,而且,也严重背离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因此,要实现国有商业银行激励资源的整合性改革,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就必须重新划分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等级,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实行等级管理。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等级的划分可考虑资源配置效率和经营规模因素,从理论上讲,等级的划分应主要考虑资源配置效率因素,但考虑到国有商业银行规模大、效率低的现状,完全以效率来分配激励资源与实际偏离较大。将两者接合起来无疑是现实的选择。鉴于两者的权重,可根据管理的需要适时作出调节。其基本思路是:“统一标准、加权评分、按层分类”。

统一标准:即以效率评价与经营规模作为分支机构等级划分的依据。效率评价指标及计分方法在10.3节中已经表述,对经营规模,应主要考虑资产总量、存款总量、经营收入、利润总量等。

加权评分:将效率评价与经营规模得分分别采取不同的权重,加权计分。对经营规模各指标权重的求取方法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也可采用专家意见法。对经营规模得分的求取可采用以下方法:

(1)计算某项指标均值,公式为:

式中:X——均值;

   Xi——指标值;

   n——分支机构数量。

(2)求均方差(s),确定偏离均值的绝对值,计算公式为:

(3)求某行某项指标得分:

如果分行的某项指标值与均值一致,其得分为60分,指标的最高得分不超过100分,最低分不低于零分。

(4)确定经营规模总得分:

式中:Wi——i指标的权重;

   Yi——i指标的得分。按层分类:即根据分支机构所属层次及其得分,确定分支机构等级,等级级数及等级得分区间的划分可根据管理需要确定,并可根据外部经营环境、内部经营状况以及经营业绩变化适时作出调整。

2.根据等级配置激励资源。其基本思路是:首先按照第八章的方法,根据经营规模,测定不同规模行的合理用工量,消除用工中的不合理因素。在不同规模用工量的测定中,可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进行适当调整。其次,根据激励资源总量、等级划分及等级行处数量、测定的用工量,确定每一等级行平均人均激励资源标准。第三,根据某行对应级别的人均激励资源标准及测定的员工数,确定该行的激励资源总量。

表8—3 各类分支机构内部等级区间和范围示意图

(二)经营性资源配置整合规则

前面各章,我们已对各主要经营资源的配置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在前面各章所表述的各个单项资源的配置,虽然由于各单个资源的特点不同而决定了所采用的配置方法和考虑的侧重点不同,但为使各项资源的配置能够形成经营合力,我们有必要设计整合规则,从另一个侧面,对各个单项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加以验证,或以此整合规则,引导各单位资源配置方式的制定。

如前所述,经营资源的配置由于受基础资源配置格局的限制,我们还难以做到零基预算,正因为其资源配置的不完全效率性,其人为痕迹十分明显。为消除经营资源配置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我们有必要制定统一规范的规则,其基本思路是:“规模定基、系数调节、成本论证”。

1.规模定基:即各项经营资源的配置,应考虑规模因素,确定合理的基数。公式为:

式中:Zij——第j行第i项资源的分配基数;

   Gi——第i项资源的计划分配总量;

   W——用于基数分配的资源占总资源的权重;

   Kj——第j行规模总量;

   n——参与资源分配行的数量。

上式中W的取值,完全根据经营者的决策范围和经营状况而定,K的取值,可根据各种不同资源配置特点而定,如科技投入资源的配置,则可取网点数量及业务量作为规模总量。

2.系数调节:是根据不同资源的配置特点,按照一定的项目和不同的权重,在另一权重为1-W的资源总量中,进行调节。其调节项目应主要包括:

(1)上期绩效。

(2)发展潜力。

(3)环境与经营变化。

(4)量—本—利测算。

……

m ……

上述项目的权重为wp,p为项目数,p=1,2,……m,

调节公式为:

式中:Dij——第j行第i项资源调节量;

   Qpj——第j行第p项实际值。

根据规模定基及系数调节,初步确定某行资源分配总量,其基本模型为:

3.成本论证。成本论证是根据国有商业银行全面成本管理的原理,对调增、调减的分配进行机会成本论证和调整,以确保资源投入与资源积累的效益效率最优化。成本论证可采用多种方法,最简单的系数法是“差异论证法”。即:

(1)列表计算各行上期某项资源的资源效益比(如贷款与贷款综合收益相比,求贷款综合收益率),全系统该项资源效益比,求差异。

(2)列表计算本期某项待分配资源的资源效益比,全系统该项资源的资源效益比,求差异。

(3)须顺增减的资源同幅缩小差异,须逆增减的资源同幅放大差异。鉴于分配基数已作出调节,因此,一般而言,机会成本论证的调整幅度以控制在10%以内为宜。经机会成本认定后的资源分配额,作为该项资源的最终分配依据。

(三)经营资源分级授权调控整合

在资源配置总量分配确定的情况下,需要研究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授予每一个行处资源的支配权。总量配置只是对每一个行处资源总量的约束,对资源支配权的授予,则是防范经营风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另一重点环节。与资源配置一样,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同样存在着资源支配权的不合理性和各个单项资源支配权授予标准的不一,因此,为体现与资源配置总目标的一致性,应对资源分级授权调控设计统一的规则。其基本思路是:①按照资源配置效率与经营规模,划分为A、B、C、D、E五类,其划分的方法与激励资源配置中机构等级的划分相同。②按照划分的等级,对不同的等级行,赋予不同的权限。其权限主要包括融资管理权、贷款管理权、承兑管理权、计财管理权以及其他管理权。③授权坚持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年初按五等分别授权,年终视授权单位的经营管理情况和实际级次(如A等中的A++或A--)调增或调减部分权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