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衡量外债风险的主要指标
评估一国外债风险和外债清偿能力,主要有偿债率、债务率、负债率、外汇储备额与外债余额的比率以及短期外债风险等指标。
(一)偿债率
偿债率为当年中长期外债还本付息额加上短期外债付息额后,与当年货物和服务项下外汇收入之比。它是分析、衡量外债规模和一个国家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其国际标准安全线为20%,最高不得超过25%。当偿债率超过25%时,说明该国外债还本付息负担过重,有可能发生债务危机。
偿债率指标不足之处在于:偿债率是一种短期分析工具。一国出口收入每年都会有所变动,还本付息额在年度之间也非平均分配,所以它只能反映当年的还本付息负担,在预测未来偿债能力时应将历年数值作综合考察方才有效,而且只适用于短期预测。偿债率的分母不仅未考虑进口因素的影响,也未考虑资本项目和官方储备状况。由于出口收入本身受到多种经济参数的影响,各国的进口刚性和偿债期限结构也各不相同,那么在同一偿债率下,有的国家可能已处于风险边界,而另一些国家的经济却可以正常运行,由此可见,用单一数值的警戒线来判断不同国家的外债安全状况难以对复杂多变的客观实践作出合理解释。在国际资本流动日益频繁的当今世界,不仅要考虑经常项目,还要考虑资本项目对一国偿债能力的影响。由于外汇储备来源于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在短期内可以提供偿债保证,用它作分母能够反映一国国际收支状况对还本付息的承受能力,其考察范围比单独考察出口一项更为全面。
(二)债务率
债务率为当年外债余额与当年货物和服务项下外汇收入之比。外债清偿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一国出口创汇能力的高低。出口创汇收入越多,外债清偿能力越大;反之,出口创汇收入越少,外债清偿能力越小。当一国外债清偿能力小于外债直接负担时,债务国就可能发生债务危机。它反映该国对外举债能力的大小。国际上通常认为,该指标不应超过100%。当债务率超过100%时,说明该国外债余额过大,外债负担过重,外汇收入难以满足对外还债的需要。该指标分子分母期限上存在矛盾,这使其预测风险的有效性较差,而且单纯以出口收汇额来衡量外债余额负担,不考察进口付汇额、资本项目差额等其他因素,也是不全面的。
(三)负债率
负债率为当年外债余额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NP)之比。这一指标常被用来考察一国对外负债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关系,其比值的高低反映一国GNP对外债负担的能力。国际上通常认为负债率的安全线为20%,该指标表明一国经济发展对外债的依赖程度,是反映外债风险的长期、总体指标。因为从长期来看,一国的偿债能力取决于该国经济实力的大小,GNP则是一国经济实力的综合体现,所以将GNP作为分母衡量偿债能力具有合理性。如果该指标数值过大,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债过分依赖,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发生偿债困难;如果该指标良好,处于警戒线以内,则金融运行相对安全,即使在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情况下,由于外部因素触发金融危机,那么危机过后,其经济复苏会相对较快,因为该国经济发展对外债的依赖性较小,外债的本息支付不会对国内积累和消费产生太大影响。
(四)外汇储备额与外债余额的比率
外汇储备额与外债余额之比反映的是当一国偿还外债的其他支付手段不足时,可动用国际储备资产来偿还外债的能力。外汇储备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作为举债的保证和偿债的手段。该指标的国际警戒线区间为30%~50%,如果低于30%,则表明70%以上的外债还没有储备的保证,遇到偿债高峰或意外情况容易出现问题。一个国家国际储备与外债总额的比率越低,它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就越弱,这一比值与对国际金融安全的冲击程度呈正相关性。印尼、俄罗斯、墨西哥之所以出现严重金融危机,与这一指标过低反映出的情况相符。当这一比率大于1时,则表明偿债能力较强。一国储备过多,机会成本提高,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一国储备过少,则容易发生债务危机。按照国际惯例,一国外汇储备不应低于该国1~3个月进口的外汇支付额。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外汇储备应高于年进口额的1/4。这是为了满足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偿还外债本息的需要,也是为了避免发生外债风险所必须采取的措施之一。该指标的局限性在于存在大量重复计算。
(五)短期外债风险指标
衡量短期外债风险的指标有:
1.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率。虽然用外汇储备与外债余额之比衡量外债风险存在缺陷,但外汇储备的应急支付作用不可忽视。该指标的国际警戒线区间为70%~100%,一旦超过100%,表明该国存在极大偿债风险。从实际情况看,这一指标最能反映一国短期内是否会爆发金融危机。如1996年印尼为165.67%,泰国为97.41%,菲律宾为68.01%,墨西哥1994年为610.5%,俄罗斯1997年为193.58%,结果这些国家都出现严重金融危机。而马来西亚1996年为39.7%,使该国具有很强的抵御金融动荡的能力。
2.短期外债与全部外债的比率。该指标用于说明一国外债期限结构是否安全合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区间为20%~25%。超过这一指标,表明当前还债压力大。该指标的迅速上升,往往被认为是债务危机的先兆。
上述五个指标是一个有机整体,可以完整有效地构成国家外债规模安全指标核心。第一、二、三项指标是最重要的总量指标,它反映的是一国外债安全状况的基本态势。第四项和第五项指标都属于结构性指标,其中第四项指标最为关键,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当年的外债还本付息压力,这一压力大小直接决定着是否有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第五项指标具有短期预警功能,通过它基本可以预测一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具体时间。其中,评价一国外债风险状况,较为有效的关键指标有如下三组:①偿债率;②负债率;③短期债务指标。从短期来看,一国偿债保证依赖于该国出口收入、经常项目顺差和外汇储备,必须考察偿债率;从长期来看,一国经济总体实力决定一国的偿债能力,有必要分析负债率;历次债务危机的教训,提醒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短期债务指标和使用效益指标。一国的偿债能力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每一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存在差异,国情各有特色,在分析外债风险时不可一概而论,所以在此提供的外债风险指标只是参考性的。如果具体评估一国的外债风险,须综合考察各项指标。一般来说,达到警戒值的指标越多,说明该国外债风险越大,发生危机的概率越大。债务状况指标作为衡量一国外债安全状况的预警指标,其有效性如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近年来连续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提供了很好的案例。我们以表7—11中的数据做进一步研究。
从表中可以看出,除韩国和菲律宾外,东南亚国家在80年代初对外债务总额及负债率明显低于拉美各国,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也快于拉美国家。到1996年,东南亚国家的债务负担大为增加,从平均水平来看已超过拉美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分类,按3年平均值计算债务偿还现值占GNP之比超过80%,或债务偿还现值占出口之比超过220%,以及负债率在50%以上,或偿债率在30%以上的为严重债务国。按照这一标准,1992~1994年,秘鲁、阿根廷、巴西、墨西哥4国属严重债务国,智利、委内瑞拉、哥伦比亚也被列入中等负债国行列。而东南亚国家无一国属严重债务国,只有印尼和菲律宾属于中等负债国。可是到1996年,若以负债率来看,印尼、韩国和泰国已进入严重负债国行列。这似乎证明了外债负担和危机的关系。
表7—11 1980年和1996年两组国家的债务状况比较
但债务负担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两次金融危机。首先,从表中可以看出,在80年代初,拉美国家中的大多数债务负担都不能算是过高。从外国资本流入净额占国内投资总额的比重来看,80年代东南亚和拉美国家的该比率在10%~20%,这一比率也不比历史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后起国家要高。其次,从表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不论是在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期间还是在90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有些国家虽然债务负担沉重,但却没有爆发危机。如1980年韩国的负债率高达48.7%,但却安然无事。在90年代中期,首先爆发金融危机的泰国也并非是东南亚国家中债务负担最为沉重的,拉美的墨西哥、智利、秘鲁、委内瑞拉等国的负债率也高于40%以上,同样也没有爆发金融危机。事实上,在这两次危机爆发之前也都没有多少人认为这些国家的外债有什么问题。在70年代,有不少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对拉美的大量举债持欢迎态度,认为这是应付石油涨价所导致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恶化的一种有效方法,欢呼这种“石油美元回流”是当时国际金融制度的一项伟大成绩。东南亚国家在90年代中期爆发金融危机之前,也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世界上前景最为光明的地区,成为跨国银行的宠儿及外资流入最多的地区。即使是少数持悲观观点的经济学家,也没有预料到这些国家会遇到这么严重的金融危机。
尤其应该注意的是,从偿债率来看,在1996年,除了印尼和韩国以外,东南亚国家的偿债率都没有超过20%的警戒线,甚至比1980年还要低,因此这些国家不存在紧迫的外债偿还问题。此外,从外汇储备充足水平来看,1996年除韩国外,东南亚5国的外汇储备水平都大大高于支持3个月进口的国际标准,其中印尼为5.1个月,马来西亚为4.15个月,菲律宾为3.49个月,泰国为6.34个月,韩国也达到2.7个月,接近国际标准,这也说明东南亚5国的支付能力是良好的。
其实,与外债负担的绝对数额相比,外债的使用效率更为重要。80年代的拉美之所以出现债务偿还困难和外债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有很大关系。拉美大量的外债被用于非生产性开支,如弥补国际收支和财政赤字、进口消费品,以及军事开支等。以墨西哥和委内瑞拉为例,70年代的两次石油提价本来对这两个产油国十分有利,但在这两个国家,外汇收入的增加却被大量的用于进口消费品。拉美国家还将宝贵的外汇用于大量进口军火,阿根廷于1981~1982年共花了139亿美元用于购买军火,占其同期GNP的11%,秘鲁的军火进口则占了其外债的1/5。即使是用于生产领域的外债,也主要投入国营企业,这些企业大多管理不善,效益低下。很多政府项目未经科学论证就匆忙上马,结果招致惨重损失。如秘鲁在70年代发现石油,遂大借外债建设输油管道,结果却发现实际储量远少于原先估计水平。相比之下,东南亚国家所借外债主要投入了制造业,特别是出口部门,尽管东南亚政府干预经济程度之高不比拉美逊色,但在当时,这些投资的流向还是比较合理的,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然而在进入90年代后,大量的短期外部资金流入东南亚的房地产业和股市,导致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过热,经济泡沫化。东南亚不仅外债利用效率下降,内债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银行坏账过多是导致其陷入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到1996年底,东南亚地区的坏账达到6600亿美元,其中泰国就可能占了20%。到1998年底,泰国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拖延支付利息3个月以上的债权)占其总贷款的比重为49.3%,马来西亚为14.9%,印尼估计高达60%~70%。银行坏账的增加除了银行卷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过深的原因外,也和政府过度干预银行信贷决策,官商勾结密切相关。这一问题在80年代并不突出,但随着东南亚国家经济层次的提高,这种做法日益导致低效益贷款的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