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自主研发技术资本投资战略研究
徐璟娜(1)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
摘 要 技术创新已成为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的重要战略议题。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资本已成为新经济时代参与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生产要素资本。技术资本投资具有高风险性、积累性和报酬递增特征。自主研发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技术资本的主要获取方式。中国企业目前的技术资本投资主体尚未完全确立,技术资本投资规模和投资强度偏小,技术资本投入动力不足,导致中国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极易受外界冲击而陷入困境。中国企业应围绕支撑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前瞻性地谋划自主研发技术资本投资战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技术创新 自主研发 技术资本 投资战略
引言
国际经济危机影响深远,依靠技术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方式,是摆脱危机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2007年春夏之交,美国经济危机发生后,美、英、日、德等发达国家都把技术创新作为摆脱危机的根本出路,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新科技革命,布局国家的未来发展战略,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基础。如美国计划将GDP的3%以上用于研究和开发,投入强度将超越20世纪60年代“太空竞赛”时的水平。美国通过一系列配套政策,促进清洁能源、医学和保健体系、环境科学、科学教育、国际合作等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力图保持领先优势和全球经济的领导地位。日本提出了“ICT新政”,旨在3年内创造100万亿日元规模的市场新需求,推动相关领域的产业结构改革,提升国际竞争力。欧盟委员会于2011年7月19日在布鲁塞尔宣布将在2011年投资大约64亿欧元用于科研和创新领域,以促进科技进步,创造就业,这一投资额比2010年的57亿欧元增加了12%,比2009年的49亿欧元增加了30%,是迄今为止欧盟在科研和创新领域推出的最大年度投资计划。可见,世界主要国家都将科技创新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纷纷大幅增加研发投入,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部署,竞相争夺科技创新人才,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我国科技部也于2011年7月发布了我国“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技术创新已成为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战略议题。我国多年来的技术创新体系属于科研院所主导型,导致科技与经济脱节,多数科技成果束之高阁。其实,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已发现,花钱可以买来产品,但买不来核心技术,高技术含量的设备也买不来,自主研发技术创新应成为企业核心技术资本的主要获取方式。
因此,经济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应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意识,把竞争从最终产品的竞争转移到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的竞争,通过对现有市场需求的敏锐观察和对未来市场需求走势的准确把脉,充分挖掘国家的各项扶持政策,进行技术资本投资战略布局,以新技术推出新产品,以有限生命周期的产品组成无限生命周期的企业。所以,本文将基于竞争优势理论与财务战略理论,从理论上对技术资本投资战略进行论述,并分析中国企业自主研发技术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而对中国企业如何有效谋划自主研发技术资本投资战略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企业技术资本投资战略的理论分析与阐述
(一)技术资本的内涵
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学问,技术是改造世界的学问。作为生产要素的技术,主要指生产过程中的技能、技巧和技艺及其术用载体。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的一系列活动,技术资本作为技术创新在财务学中的应用,通过技术创新活动产生并在进一步生产中作为生产性投入,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一种租费流或收入流的耐用技术资产。当技术资产经过登记所有权凭证,确认其所有权归属,并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配时,该技术资产就转化为企业的技术资本。在新经济时代,技术资本已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生产要素资本,并与人力资本、财务资本和物质资本等共同创造价值,显然,同企业其他资本的产生一样,技术资本的形成也要经过科技人员的生产劳动过程、所有权拥有者的交易过程,以及产权登记确认,并重新投入经济过程。
(二)技术资本投资战略目标
持续竞争优势是企业长期盈利能力的基础和根本,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战略目标的重要驱动因素。根据竞争优势理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有差异化、成本领先以及速度优势。其中,差异化使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服务具有能够吸引顾客的独特性且顾客也愿意为此支付溢价;成本领先能使企业通过价格优势赢得较大的市场份额抑或在同等情况下获取超额利润,如零售业中的沃尔玛依靠成本优势形成巨大的现金流量使其股票市值从1980年到1990年10年内增长了33.5倍,跻身世界500强;速度优势体现在企业研发、产品生产以及售后服务甚至包括管理者的决策速度等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可谓“时间就是金钱”。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这些竞争优势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密集型增值能力以及技术与市场驱动的战略整合。从战略层面来看,企业既可以防御性地应用技术维持已有的产品差异或成本,也可以进攻性地应用技术对已有业务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或开发新产品及新市场,而这要求企业确定技术在增强某种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或降低成本等方面应该发挥的作用,企业技术战略目标是以技术资本维持和发展持续竞争优势。
企业技术资本投资战略的本质要求是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终端产品的有形联系是核心产品,即一项或更多核心能力的物质载体,核心产品是真正为终端产品的价值作出贡献的零件或部件。我们不妨把企业比喻成一棵大树,树干和重要枝干是核心产品,小树枝是辅助产品,树叶、花和果实是终端产品。提供养分、营养和稳定性的根系是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是核心竞争力和终端产品的有形联系,是一项或更多核心竞争力的物质载体。如果企业只看到竞争对手的终端产品,看不到竞争对手的力量,就像只看到树叶就感觉不到树的力量一样。企业终端产品的市场份额并不能反映企业背后具有的核心竞争力和持久竞争优势。如果企业只从终端产品上展开市场份额的竞争,可能会导致投资方向发生偏离,从而输掉核心竞争力。如果企业赢得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的竞争,就能在改进产品特性、提高产品性价比方面超出竞争对手。例如,在台式激光打印机“引擎”领域,佳能占84%的全球制造份额,而其在激光打印机业务领域的品牌份额却要低得多;松下在全球压缩机领域的核心产品份额估计为40%,而其在空调和冰箱业务领域的品牌份额却比较小。
基于技术资本投资战略目标——增强持续竞争优势,企业应根据宏观环境因素、行业特征以及自身的优劣势确定核心产品,围绕核心产品确定企业战略投资的技术主攻方向并以此对企业的技术资本投资战略进行整体谋划。技术资本投资战略方案优劣的评价更多地着眼于是否有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不是传统财务学中提及的投资回收期、净现值等评价指标。
(三)技术资本战略投资方式
Pavitt通过对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英国的3013项重大技术创新活动的实证分析发现,59%的重大技术创新产生于企业内部的研发活动。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经济全球化以及技术的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使得企业开始从外部获取新技术,因为成本低、时间快、效率高。自此“自制”和“外购”两种技术资本获取方式并重。
“外购”获取技术资本有三种方式。其一,直接通过市场购买技术资本,即通过外部市场购入所需技术及其产权等。由于技术购买合同履行期限较短,交易双方进行的直接技术交流十分有限,企业常常无法导入过程性的隐含技术,如一些技术诀窍、技术研发技能及经验等。为此,直接购买适用于导入市场中现有的成熟技术或标准技术。其二,以技术资本导入为目的“合资”。此时的“合资”主要目的并非在于资金共享,更是注重彼此技术的增补。其三,以技术资本导入为目的的并购。企业的一些先进技术往往根植于特定的研发团队及生产组织体系。整体并购目标企业的全部资源,可迅速导入所需的技术,并可进一步整合双方的研发实力以增强自身的自主技术研发能力。一些发达和新兴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越来越热衷于把并购拥有专利技术的高技术企业作为快速获得与并购企业核心技术密切相关的技术资本的重要选择。
“自制”即自主研发是企业获取技术资本的内源渠道。大多数技术型大企业都重点资助当前业务与新兴业务的应用研究开发,只有极少数企业,主要是研究开发密集产业的大企业,以科学为基础的研究开发获得重要新技术,如IBM研究实验室出现的高温超导技术。对大多数企业的核心技术资本来说,内部来源非常重要。企业并购的方式虽然可以获得外国企业的核心资产和品牌,但是由于投资规模较大、整合难度大,风险也是最大的。自主研发获取的不仅仅是技术资本,而是根植于企业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的技术研发能力。企业技术能力的发展尤其是高层次能力的发展是企业主动选择和学习的结果。
2011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原始创新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如果企业内部研发能力薄弱,短期内单纯依靠产生于企业内部的新技术来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则比较困难,如上海汽车从2002年至2004年共计投入40亿元用于新技术开发,但都以失败而告终,那么,企业可以考虑将本企业的核心技术与外部的一些新技术进行快速整合,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来赢取竞争优势,如联想集团的“贸—工—技”技术资本战略。由于单纯地外购新技术并不能自动转化为能力,只有长期自主研发过程中的融入,才能真正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知识积累、技术诀窍和专有技术,企业的核心技术资本必须以“自主研发”为主。
(四)技术资本投资时点与投资规模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企业生存环境瞬息万变以及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企业只有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前瞻性地制定中长期技术资本投资战略,才能先发制人,抢夺市场先机。位于美国托莱多的Trinova企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该企业的动力与传动控制和工程塑料在全球都拥有领先地位。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美国企业鲜有制定获取和配置核心竞争力的投资战略的想法,Trinova企业却是一个较早的转变者。Vickers是该企业的一个重要分部,是液力零部件的卓越供应商,向航空、航海、国防、汽车、推土机械与工业市场供应阀门、泵、加速器、过滤器等。Vickers看到,如果电子学应用与传统技术结合起来,将带来传统业务的变革。Vickers认识到,除非获取新技能,否则就不能保住现有市场,或抓住新增长机会,为此确定的只是防御目标“确保技术变革不会把Vickers从用户那里替换掉”。Vickers的管理者分析与动力传递控制业务相关的技术演化过程、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演化趋向、为使技术与顾客需求结合所需要建立的新的技术能力。虽然有短期盈利压力,高层管理者还是着眼于10—15年时间跨度来考虑将出现的顾客需求、技术变革以及把两者结合起来的核心竞争能力,其口号是“进入21世纪”。Vickers当时处于液动零部件业务领域,而新构架识别出另外两项能力:电动零部件和电子控制。Vickers的战略构架不是要预测具体的某个产品或具体技术,也不能肯定哪些产品或系统在未来能超越竞争对手,而是预测用户功能需求、潜在技术以及核心竞争力之间不断变化的广泛联系。Vickers较早起步建立核心竞争力,确保了其持续竞争优势。我们知道,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技术资本的寿命期大大缩短,这就要求企业不断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在一个产品生命周期内,企业没有投入研究与开发费用,企业也许还能依靠该产品而生存。但是在顾客需求日新月异的时代,企业只有连续不断地进行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在一个产品尚未进入衰退期就推出另一个新产品,一个产品接着一个产品,不断地在产品市场上推陈出新,才能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以有限生命周期的产品组合演绎无限生命周期的企业,从而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企业需要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制定中长期技术资本投资战略,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与新产品的推出时间关系,以及技术研发所需的时间确定技术资本投资的时点。
虽然技术资本已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要素资本,自主研发是企业技术资本的主要获取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往研发上拼命投钱。企业的技术资本投资规模应与企业的技术战略深度相匹配。过去20多年,NEC的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低于欧美的许多竞争对手。1983年,当佳能在复印机业务领域的世界市场份额超过施乐时,它在复印领域上的研究开发预算只是施乐的一小部分,因为佳能并没有在复印机领域全面一体化,而是对支撑核心竞争力非常关键的垂直链的一些方面进行研发投资。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一些“富裕”企业大量的研发经费使用不合理、浪费甚至用不完,而另外一些企业则存在严重的研发资本饥渴。不同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行业特征确定核心产品,围绕核心产品进行技术资本投资,投资规模大小根据技术战略的深度适时调整。
(五)自主研发技术资本投资的主要特征
(1)自主研发技术资本投资具有高风险性。自主研发存在研发失败的研究阶段的风险以及后续的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其中,生产性风险主要由于生产可能度、工艺适应度、技术成果的成熟度、规模经济性等引起的,例如,技术成果在投入生产后才发现其在应用中存在缺憾且无法弥补,不能继续使用,或者还需更多投入来修复和完善该技术,这必然增加技术资本投资的不确定性。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市场预测不准确、消费者需求或产品市场快速变化而致。一个新的产品从其设想到成功研制、组织生产以及投放市场往往需要一段时间,如果时间较长,人们的消费观念可能发生很大变化或竞争者有可能先于自己将新产品投入市场,从而使新产品研发成功却不能带来较好的投资回报。
(2)企业自主研发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研发投资往往是一种长期性、持续性投资。尤其原创性研发需要知识和经验的反复积累,正如大唐电信董事长真才基所说的:“技术创新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失败中不断积累出来的。”失败为成功积累了经验,研发经验的积累过程意味着企业研发资本的持续投入过程。并且,只有在一个技术方向上长期地、专注地持续投入,一个技术创新成果才可能真正获得商业价值。一般而言,一些高新技术的研发项目,如基因工程,其前期以及中后期投入都很大,并需要持续跟踪新技术与产品最新发展趋势,前瞻性地对下一代可能技术进行跟踪研发与论证。没有持续资本投入,所有以前的投资都将很快贬值。如果停止对一些关键新技术的后续投资,很有可能导致前期投资报废。即使在非尖端技术领域,为追赶技术的不断升级,企业研发也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如,数码相机行业的持续高额投入,不仅仅是材料采购与生产线设备的投资及正常运作,更多或更为重要的是必须要持续投入高额的研发费用,平均3—6个月即推出新产品,以新技术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可见,企业研发投资是一个持续性、积累性投资。
(3)自主研发技术资本投资具有报酬递增规律。与实物资产的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相反,企业自主研发技术资本投资具有报酬递增的特点,美国企业R&D投资的平均收益率是资本货物投资收益率的两倍以上。根据技术资本投资的收益递增规律,企业增加研发投资、提高技术水平,就能获得超额回报。相反,如果企业减少技术资本投资、不舍得研发投入就可能会危及企业的生存。据不完全统计,自2005年上半年以来,广州、深圳、东莞有200多家中小MP3厂家倒闭,分析原因发现,这些小型科技企业共同的特征是出于成本考虑,不愿意在研发上进行大量投入而是陷入模仿的怪圈,多数企业只使用同一个模具进行生产加工,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同时,为促销又竞相采用自相残杀式大甩卖,最终导致企业倒闭。另外,研发过程中获取的技巧、知识和经验是可以累计的,在技术上投入的每一元钱都有极高的边际贡献,即使个别研发项目失败亦是如此,例如,即使药物或软件开发投资的市场测试失败,未来的药物或软件开发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并获益。其实,研发投资的报酬递增不仅体现在货币资本收益的递增上,还体现在研发投资的边际产出上。举例来说,如果一个菜谱只能看到前一部分,读者可以学到一些做菜的技巧,给读者带来一定的边际效用,但是实质性作用并不大。要是把整个菜谱都学习完,后一部分所带来的边际报酬就会大于前一部分,因为看完以后读者已经可以完整地制作某个菜肴。相对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现实经济体,当前的技术资本投资也就相当于半个菜谱,是不完整的,可以起到一定的功能,而以后不断增加的研发投入总是更好地增加了原有技术的完整性,使得技术资本投资具有了边际报酬递增的性质。
二、中国企业技术资本投资现状分析
(一)企业技术资本投资的主体正逐步确立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阶段,技术资本的投资主体主要是科研院所及高校,研发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研发人员大多集中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1995—1999年5年间,我国约60%的研发人员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而且只有约30%的研发经费来自企业(表1、表2)。
表1 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2)(1995—1999)单位:万人/年
注:表中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zgkjtjnj/index.htm整理而成。
表2 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995—1999)单位:亿元
注:表中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zgkjtjnj/index.htm整理而成。
可见,我国多年来的技术创新体系属于科研院所主导型。技术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导致科技与经济脱节,多数科技成果束之高阁。统计发现,我国过去的专利约90%是垃圾专利,很多专利没有进一步开发。再看看“863”计划,即1986年3月中国科学家提出的定位于跟踪国际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863”计划,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可是“863”计划的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产业化的成果、形成大规模生产的科技创新成果,却很少。
近年来国家已加大对科技体制改革的力度,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2000—2009年10年间,我国研发人员由92.21万人/年上升至229.13万人/年,增长了近150%,其中,来自企业的研发人员占总研发人员的比重由53%上升至72%(表3);而研发经费支出由895.7亿元增加至5802.1亿元,增长了近550%,其中,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国总研发经费的比重由59%上升至73%(表4)。2010年,全国科技研发和试验经费近7000亿元,其中企业投入约占74%,政府资助经费约占24%,其他经费来源约占2%。由此可见,企业在R&D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与之相应,企业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度呈不断下降的趋势,1999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购买国内外技术经费与R&D经费之比首次小于1∶1,而2007年这一比例降低到0.28∶1。
表3 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2000—2009)单位:万人/年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科技统计数据库。
表4 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000—2009)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科技统计数据库。
(二)技术投资规模和投资强度依旧偏小,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经费投入比重偏低
提高R&D经费的投入规模和投入强度是一个国家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这在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已得到鲜明体现。近年来,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研发经费支出强度逐年增长,由2001年的0.95上升至2010年的1.76(表5)。
表5 2001—2010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规模与研发投入强度(3)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科技统计数据库。
虽然我国研发经费支出逐年增长,企业技术资本投资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但企业研发强度却远远小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企业R&D经费投入只有达到其销售收入的5%以上,才有较强的竞争力,2%只能确保企业的基本生存,1%则极难生存,对比而言,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4)依旧较低(表6)。其中,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更低(表7)。
表6 1999—2008年我国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科技统计数据库。
表7 2001—2006年我国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
数据来源:2002—2007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在一些发达国家,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强度一般为3%~5%,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例如英特尔和微软企业(表8)。据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TOP100评价调查发现,2009年我国最优秀的创新型100家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4.59%,比2008年的3.8%有大比例的提升。而“2009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平均投入研发强度仅为1.63%,而世界500强企业得研发强度在5%~20%之间,微软、英特尔、AMD、甲骨文等世界著名企业2009年研发强度超过了14%。2010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最高的行业是专用设备制造业,为2.04%;投入强度在1.5%~2%的有4个行业,分别是医药制造业(1.82%)、通用设备制造业(1.5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59%)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50%)。总体而言,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8 1990—2000年英特尔公司和微软公司研发投入强度
数据来源:英特尔和微软公司1990—2000年年报。
如果仅从研发经费支出规模走势来看,我国企业已渐成自主研发技术资本投资主体,但是如果从具体的企业构成来看,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研发经费投入比重偏低,如,2007年,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只占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总额的25.8%,而主要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研发经费总额中,高技术制造业研发经费所占比重都在30%以上,其中美国、法国和英国均超过40%,韩国更是高达53.8%,而中国台湾甚至达到了72.3%,这说明我国的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投入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水平。
(三)企业投资行为短期化,技术资本投资动力缺乏
我国企业投资注重改善短期的盈利能力指标,投资决策更多地依赖于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净现值等指标进行评价和筛选。自主研发技术资本投资需要一个战略性、长期安排,但我国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高层管理者任期有限,而且多数国企集团主要考核指标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企业很难有内在动力去承担风险进行长期的自主研发技术资本的战略性投资。目前,我国已有很多企业因短期化的投资行为而陷入困境。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广东和江浙一带大量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当时的企业家最初从微薄的利润中求生存和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摸爬打滚、不断积累,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和品牌影响力的区域特色经济,如打火机、皮鞋、小家电以及服装等产品在全球都具有相当大的竞争优势。可是不幸的是,近些年来,这些私营企业的资本很多转向投资于房地产或集中于民间借贷,如报喜鸟和雅戈尔等知名的服装加工企业都转而做房地产了,这虽然符合资本逐利的本质,似乎符合利润最大化的传统财务管理目标。但是,从长远来看,资本不是用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产品顾客满意度,维持和发展企业持续竞争优势,这种投资取向必将失去企业多年积累和沉淀的做企业的经验,丢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陷于财务困境,温州的“跑路”老板即是最好的例证。
三、我国企业提高技术资本投资效率的对策
(一)企业必须成为自主研发技术资本投资的主体
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及由此带来的生存压力逼迫企业必须借助技术创新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以有限生命周期的产品组合出无限生命周期的企业。而我们知道,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技术过程,更是一个经济过程。技术创新的内涵就是通过新的工艺、产品和方法,来创造新的投资和回报。成功的技术并不一定是最先进的技术,最先进的技术并不一定是与企业市场竞争策略相适宜性的技术,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必须能够解决问题,能够满足企业竞争战略或经营策略的要求。同时,企业由于处于市场需求的最前沿,能够敏锐捕捉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由企业主导技术创新有助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避免“就技术论技术”,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并且,企业具有整合产学研以及把各种生产要素组织起来的意愿与能力。从中国的科学技术发明情况来看,企业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要占75%,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不到20%。由于企业自主技术研发能力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单纯地从外部获取新技术并不能自动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企业应成为自主研发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虽然近些年来我国企业已渐成自主研发技术资本投资主体,但企业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资本投资主体,企业高层管理者要在战略思想上重视技术创新,结合自身人才队伍、科研实力、管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分析外部竞争环境以及行业形势,确定核心技术资本,围绕支撑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制定未来的投资战略与规划。
(二)企业应转变竞争意识,加大技术资本投资规模和投资强度
在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剧烈。企业的技术资本已成为决定其市场竞争地位的关键性要素资本。企业间的竞争从终端产品的竞争前移到核心产品的竞争,甚至前移到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阶段的竞争。为此,企业应转变以往停留在终端产品竞争的层次上,进行你死我活的恶性竞争、自相残杀,而是前瞻性地思考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行投资的战略布局,加大技术资本的投资规模和投资强度。当然,企业在考虑技术资本投资规模时,需要大胆投入,但并不是往研发上拼命投钱,而应该正确把脉自身运营情况,根据自身的行业特征和企业的实际能力,寻找到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资本投入黄金分割点,尽力做出准确的技术研发创新投入选择,切忌为创新而创新。另外,由于基础理论研究主体必须是科研院所,技术创新主体必须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应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研发关键共性技术,共同出资、共担风险、共享成果。
(三)企业应转变投资项目和管理层业绩评价方法,避免短期投资行为
在我国现阶段经济条件下,上市企业当期发生的研发投入将会对4年之后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自主研发技术资本投资还具有高风险性。为此,技术资本项目投资决策应考虑技术资本投资回报的时滞性与高风险性,不能仅通过传统的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等财务指标进行项目筛选,而更应侧重于分析其对企业的核心技术以及持续竞争优势的贡献。
同时,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的董事和经理层任期三年,而且对其业绩考核更多地使用年度经营业绩指标,这必然导致企业高管层的短期行为。企业高管层是技术创新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企业应通过改革业绩评价指标以及收入分配制度调动其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如,可将自主研发技术资本投资的投入和产出纳入对高管层的考核范围,把高管层的“有限”任期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效结合企业,使其重视技术资本投资,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
此外,企业还应在有效激励研发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让市场、销售、生产等不同岗位的人员都能“自觉地”利用其各自的岗位优势,积极为技术创新的全过程献计献策,并让技术研发人员在一个“重技术”的大环境中享有“职业自豪感”,乐此不疲地为企业的技术研发项目积极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企业要熟悉并善于灵活运用国家宏观政策
我国已将技术创新提升为国家战略,并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自主研发技术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如,我国各级政府均以财政拨款的方式成立了各种形式的科技发展基金、投资基金、创新基金,各个基金扶持领域和地域各有不同,操作法各有特色,但其宗旨均是扶持企业各类技术创新项目的发展。三大国有政策性银行也有相应的技术创新扶持计划,其中,国家开发银行依托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平台,进行项目推荐、平行的管理;农发行新设了科技贷款业务,进出口银行提供了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别融资方式。除了各级政府的技术创新扶持基金和扶持政策外,各商业银行也有形式各异的技术创新贷款业务。企业应熟悉并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政策,打破自主研发的技术资本投资瓶颈制约。
另外,国家鼓励自主研发技术创新的宏观政策由于指引的是国家未来整体技术创新发展方向,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特征,无法覆盖所有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遇到的问题。每个企业都是差异化的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应避免为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而偏离自身的核心技术方向,而是反过来,围绕企业既定的核心技术资本,构建相应的符合自身条件的自主研发技术战略框架,并在此过程中细致研究如何有效利用国家的各项扶持政策。
四、结论
技术创新已成为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的重要战略议题,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资本作为企业技术创新在财务学中的应用,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资本。本文分析认为,企业技术资本投资战略的整体目标为维持和发展持续竞争优势,投资战略方案的筛选标准为是否有助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资本获取方式可采取技术并购和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应以自主研发为主;技术资本投资规模与技术战略的深度相匹配。企业技术资本投资具有高风险性、积累性和报酬递增特征。同时,本文通过对中国企业自主研发技术资本投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目前企业技术资本投资的主体地位正逐步确立、技术投资规模和投资强度偏小、高新技术产业R&D经费比重偏低以及企业投资行为短期化,技术资本投资动力缺乏。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企业提高自主研发技术资本投资效率措施,即企业应成为自主研发技术资本投资主体并应转变竞争意识,加大技术资本投资规模和投资强度,同时转变投资项目和管理层业绩评价方法,避免短期投资行为,熟悉并善于灵活运用国家宏观政策。
参考文献
[1]罗福凯.要素资本平衡表:一种新的内部资产负债表[J].中国工业经济,2010(2).
[2]Pavitt K.Ke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rge innovating firm[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2).
[3]杨震宁,等.中国企业研发国际化:动因、结构和趋势[J].南开管理评论.2010,13(4).
[4]安同良.中国公司的技术选择[J].经济研究,2003(7).
[5]韩正.中国经验——上海篇.央视国际,2004-12-03.
[6]Helpman,Elhanan.R&D and Productivity:the International Connection[R].Working Paper,July,1997.
[7]吕政.企业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问题[EB/OL].http://qhjd.bjhd.gov.cn/docs/zscq/rcjl/bjzm/20071219/198075637750.html,2007-12-19
[8]万钢.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J].求是,2011(13).
[9]2008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R].
[10]王庆功,等.大中型公司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山东大学学报:社科,2007(3).
[11]王元.揭开表象,把握自主创新问题的实质[J].科技日报,2010-08-15.
[12]孟庆祥.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滞后期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注释】
(1)徐璟娜,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硕士生导师,博士,高级经济师。
(2)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指全时人员数加非全时人员按工作量折算为全时人员数的总和。例如:有两个全时人员和三个非全时人员(工作时间分别为20%、30%和70%),则全时当量为2+0.2+0.3+0.7=3.2人年。
(3)国家研发投入强度:国家研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4)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