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独特文化来自于相对的封闭性
在加拿大北极地区,生活着一群自称为“因纽特人”的爱斯基摩人。爱斯基摩人常年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冰雪覆盖的环境中,这样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从他们的食物上来说,由于植物在这样寒冷的地区难以生存,树木也很少,食物来源只能靠驯鹿、海豹、海象、鲸等肉类,鲸脂以及鱼类等。从而也形成了爱斯基摩人独特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狗拉雪橇是爱斯基摩人的主要陆上交通工具,驯鹿毛皮是他们主要的衣着。从住房上来看,爱斯基摩人有两种房屋:一种是雪块砌成的圆顶小屋,名为伊格鲁(Igloo),这是因为加拿大北部地区常年大风不断,气温极低,帐篷无法御寒;另一种则是半地下的小屋,是以石头或草块铺在木造或鲸骨的骨架上制成的。此外,爱斯基摩人对雪的认识和利用在世界民族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创造了独特的冰雪文化,让他们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能够生活得如鱼得水。
爱斯基摩人的极美家园
而同样属于采集狩猎社会的俾格米人,他们的民族文化却与爱斯基摩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俾格米人大多分布在非洲中部,可以说其居住地是四季炎热。俾格米人爱吃白蚁,这是因为非洲是白蚁的主要分布地之一。每当天气闷热、下雨之前,俾格米人就去找出洞的白蚁,一边捉一边吃,津津有味。在住屋方面,俾格米人会用芭蕉叶或棕榈的枝叶搭成高1.5米的椭圆形简陋茅屋。茅屋按小群落整齐有序地搭建,各家独立又户户相连形成一个圆圈,长老的住房位于圆圈的中心。森林里光线暗淡,小房屋隐蔽在高大的植物中,容易躲避野兽的袭击。另外,长期生活在热带雨林使得俾格米人练就了在树丛中穿梭、在林间飞奔的捕食本领以及许多其他生活方面的知识,这就形成了俾格米人的文化。
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来解释,爱斯基摩人和俾格米人的不同文化可以说主要是由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就的。在不同的环境下,人类应对自然变化所采用的手段就不一样,于是就形成了各自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文化特色既是他们应对大自然的结果,也是他们世世代代延续的生活方式,更是我们人类文化菜单中活色生香的一部分,为我们的文化增添了不同的绚丽色彩。这些文化包涵了不同种族世世代代的追求、习惯、风俗、理想和精神,是大自然这只无形的手打印在不同种族身上的烙印,是我们人类互相辨认和区别的“身份证”。正因为不同,我们才互相辨认、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如果要我们否认这样的文化,否认文化的多元,就相当于要我们否认大自然的丰富和多彩。
对于不同民族、地域的人们,文化是多元的;在同一民族内部,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同,形成的文化也是多元的。
我国是一个生态丰富多样的国家,在这样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中,我国形成了多元文化。比如我国内蒙古、青海等地的畜牧文化就与中原地带的农业文化存在很大差异,这从日常的吃、穿、住、行等方面就能看出来。在食物方面,畜牧民族主要食肉、奶和奶制品以及一些耐旱植物青稞等;而农业民族则以小麦、稻米为主食。在服饰方面,游牧民族喜欢穿袍服,这是因为袍服宽松肥大适于骑马,上下方便,而且由于温差大,袍服天冷时可以披在身上,天热时袍不贴身,空气从袍底进入,对袍内气温有一定调节作用,因而不显得闷热难耐。但如果中原人们穿袍下地干活就会觉得很累赘,极不方便,因而裤装因其轻便而受到青睐。在住房及建筑文化方面,游牧民族喜欢随时可以拆卸、搭建的蒙古包、帐篷等。而农业民族主要以种地为生,土地是固定的,因而他们的生活“居有定所”,房屋建筑通常根据当地生态环境及资源建造。在运输和交通工具方面,畜牧民族以大牲畜如马、牛、骆驼等为驮运工具,而中原居民习惯了“肩挑背扛”,使用箩筐、背箩等,这主要是因为土地离住屋不远且地势平坦,不用费很大劲。
蒙古包
总而言之,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有其产生的条件,而大自然就是每种文化诞生的母体。我们无法使大自然变成单色调的,所以,我们也就必然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托生于自然之中的文化。正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类在天地面前更多的应该是顺从和敬畏!
那么这样多元的文化对人类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2005年在中国举办的“第三届全球化论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开幕式上,时任人民日报社社长的王晨说:“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遗产。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千姿百态,各有所长。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就如同生物多样性对于生物界那样必不可少。”
那么,生物多样性有多么重要呢?众所周知,生物的基因会带来丰富的物种,会带来抵抗各种潜在的以及直接威胁的基因。有这样的基因大有好处,生物多样性会让人类更安全,而如果物种单一,那么不仅该物种将会退化,整个食物链也将会断裂,这势必造成所有物种的退化!文化同样如此,一种文化如同一种基因、一个物种,拥有自己的历史精神和人文传承,有独特的美丽和智慧,多基因的世界才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文化正因为不同才激发了其他文化圈的灵感,引起其他文化中人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这也正是创新的源泉与动力。文化单一化必将使人类的创造力衰竭,使文化的发展道路变得狭窄,世界也就会变得呆板和单调。
笔者认为,多样性文化来自于适当的封闭性。我们在提倡各种文化互相认识、交流的同时,应当尊重和保护其相对的封闭性。这种保护应当是与现在的科技和所谓现代化保持对峙的立场才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