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财务评价体系

财务评价体系

时间:2023-04-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 财务评价体系企业是一个为实现一定经济目标而存在的经济实体,衡量其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需要对其开展一系列的评价活动,其中财务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主管财政机关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评价体系,跟踪财政政策实施效果,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风险,检查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信誉。至此,综合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了。这一时期的财务评价始终与产量相联系。

第六节 财务评价体系

企业是一个为实现一定经济目标而存在的经济实体,衡量其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需要对其开展一系列的评价活动,其中财务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主管财政机关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评价体系,跟踪财政政策实施效果,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风险,检查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信誉。企业财务评价主要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发展能力、财务信誉和社会贡献,评价结果可以一定形式向社会发布。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思想、企业的价值导向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人们对于企业的财务评价也在不断地演进和改善。

一、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的演进

20世纪初,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自由竞争已过渡到了垄断竞争,股份公司和从事多种经营的综合性企业的发展,为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创新提供了机会。由于股份制公司的成立,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分离,而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营业务的多元化,使企业财务评价的主体由企业的管理者扩大了企业的所有者,评价指标也由单一指标到综合财务指标的发展。由多个各自独立的单一经营公司合并创立的杜邦公司,为该时期的新型企业组织结构提供了原型。面对需要协调的垂直式综合性企业的多种经营、市场组织以及如何将资本投向利润最大的经济活动等问题,杜邦公司的最高层管理者设计了多个重要的经营和预算指标。这其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也最为重要的指标就是投资报酬率(ROI),投资报酬率为企业整体及其各部门的经营业绩提供了评价依据。至此,综合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了。

20世纪60—70年代是财务业绩指标创新时期。许多学者和专家展开对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针对不同时期人们对评价指标重要程度的价值判断,采用不同的财务评价指标。60年代,运用比较广泛的评价指标是销售利润率、税前利润和剩余收益等,这是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许多控股公司的重点目标是税负最小化,母公司一般只注重子公司的现金流量而极少关心其财务评价问题,许多控股公司出于成本效益及管理的方便考虑,通常借助于“投资中心”或“利润中心”实施对子公司的管理与控制。这一时期的财务评价始终与产量相联系。

20世纪70年代,在财务评价指标方面,麦尔尼斯在对30家美国跨国公司1971年的财务进行评价分析后,发表了《跨国公司财务控制系统——实证调查》一文,强调最常用的财务评价指标为投资报酬率包括净资产回报率,其次为预算比较和历史比较。而泊森与莱西格对400家跨国公司1979年经营状况所作的问卷调查分析中,采用的财务评价的财务指标还有销售利润率、每股收益率、现金流量和内部报酬率等。其中的经营利润和现金流量已成为该时期财务评价的重要要素。

20世纪80年代后,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形成了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补充的业绩评价体系。当时,美国的许多公司发现过分强调短期财务业绩是造成美国公司在与日、欧企业竞争时处于不利地位的重要原因。为了提高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它们以股东财务最大化代替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考核指标,同时对非财务指标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如过程能力、产品生产周期时间、客户的满意程度、保修成本等,建立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补充的业绩评价体系。因此,这是一个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补充的业绩评价时期。

20世纪80年代后,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间竞争日益加剧,竞争环境日益复杂。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战略眼光和长期发展目标。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必须形成和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企业财务评价体系所存在的缺陷日益暴露出来。企业的经营者过分关注财务报表和财务指标,忽视了企业的动态发展能力和非财务指标,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核心能力的形成与保持。在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对企业的作用日益增大,企业间的竞争往往不是传统的实物之间的竞争,而更多地在于软资产(产品和服务的品牌,企业的声誉,雇员的积极性和忠诚度,客户关系等)。因此,把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支持企业战略发展的财务评价体系诞生了。战略财务评价体系从事后评价转为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服务,将财务评价贯穿于战略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将知识和智力资本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注重创新业绩的评价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以支持企业的长期发展。

近10年来,西方学者提出一些基于企业战略的财务评价体系,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现代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强调以改革为核心的观点,强调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必须突出管理部门的思想意识,通过设计一系列特定性质的问题,提醒员工注意真正需要重视的方面;霍尔的“四尺度”论,认为评价企业业绩需以四尺度为标准,即质量、作业时间、资源利用和人力资源开发;克罗斯和林奇提出了一个把企业整体战略与财务评价结合起来的金字塔企业财务评价体系以及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计分卡。其中,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计分卡影响最大,平衡计分卡以公司战略为核心,通过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及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指标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实现财务考核和战略实施。

二、我国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的演进

从我国开始进行企业财务评价以来,我国的企业财务评价体系进行了多次变革:第一次变革是1993年财政部出台《企业财务通则》所设计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二次变革是1995年财政部制定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第三次变革是1999年财政部制定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2002年财政部会同国家经贸委、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发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竞争主体更加平等,为了有效地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财政部等四部委于1999年6月1日联合印发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及《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对国有企业的业绩评价进行了重新规范,重点是评价企业资本效益状况、资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项内容,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经营者的业绩。这四项内容的评价指标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专家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计32项指标构成,初步形成了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经过三年多的试行,财政部等四部委又根据《规则》在实践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对《规则》进行了修订,将原来的32项指标调整为28项,并于2002年3月重新颁布了《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修订后的《规则》和原来相比做出了如下变动:把销售(营业)利润率改为主营业务利润率;新增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和技术投入比率两个指标;取消了资产损失比率、流动比率、长期资产适合率、经营亏损挂账比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这六个指标。尽管修订后的《规则》在评价方法上的合理性和实用性都有了很大改善,但现行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在体系的设计和指标的设置上缺乏战略思想,作为评价体系主体的财务评价指标与评议指标之间没有形成有机联系,评议指标仅仅作为财务指标的补充,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在体系中没有得到体现。由此可见,在我国,构建一个基于企业战略的,能够全面评价企业业绩的,并能为企业战略实施服务的企业财务评价体系是必要的。

2006年4月7日,国资委颁布《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9月12日颁布《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国务院国资委明确提出,开展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充分体现市场经济原则和资本运营特征,并制定符合行业实际和标杆引导性的评价标准,同时要按照产权管理关系进行组织。《细则》规定,中央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由22个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和8个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组成。其中,财务绩效定量指标由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8个基本指标和资本收益率等14个修正指标构成,用于综合评价企业财务会计报表所反映的经营绩效状况。企业管理绩效定性指标则包括战略管理、发展创新、经营决策、风险控制、基础管理、人力资源、行业影响、社会贡献等8个方面的指标,主要反映企业在一定经营期间所采取的各项管理措施及其管理成效。

三、财务评价的概念、意义

财务评价是主管财政机关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和成果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评估和判定的一种管理活动。财政部门实施的财务评价,与单个企业实施的内部财务评价相比,有以下区别:

(1)角度不同。财政部门作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是以社会管理者的角度和身份,对所辖范围内一定数量乃至全部的企业进行评价,而企业内部财务评价是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对单个企业的财务业绩进行评价。

(2)对象不同。财政部门的评价对象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对宏观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其他大中型企业等,而企业内部财务评价一般是投资者对经营者、经营者对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评价。

(3)重点不同。财政部门企业财务评价的重点,是企业微观运营对财政收入、财政风险等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而企业内部财务评价的重点,是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企业本身的财务风险。

财务评价对政府部门、投资者和债权人具有不同的意义:

(1)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而言。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正确的经济决策,建立在正确把握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基础上,而这离不开对企业微观运营情况的了解。虽然统计、发展改革等部门目前已经建立了宏观经济信息的统计和分析制度,但是要真正理解宏观经济运行背后的微观原因,从而采取正确应对措施,仍需要对作为宏观经济细胞的企业个体,实施财务评价,以便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跟踪了解现有经济政策对具体企业的影响,及时调整政策的方向、力度或者措施,引导和促进所辖范围内企业发展,保障宏观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2)对投资者而言。对企业已有的投资者而言,他们固然可以通过内部财务评价,掌握企业经营情况,同时还可借助财政部门的财务评价结果,建立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企业潜在的投资者而言,他们可以参考财政部门的评价结果,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从这个角度来看,财政部门的评价活动,有利于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3)对债权人而言。能否按时收回本利,是债权人最关心的问题,而这与企业的财务信誉和偿债能力直接相关。通过参考财政部门的财务评价结果,债权人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比较不同企业的经营状况、信用水平和偿债能力等相关信息,决定是否给予企业借款,也可以了解借款企业的经营情况,在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时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或者减少损失的数额。

四、财务评价的指标、标准和方法

(一)财务评价的指标种类

财务评价的指标有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大类。其中,定量指标的设计和计算是建立在企业已有财务信息的基础上,直接可以量化。最常见的是基于财务会计报告的财务评价指标,如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资产营运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社会贡献等。而定性指标则需要通过主观分析判断得出评价结果,如经营者基本素质、职工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发展创新能力等,当然,即使是定性指标,也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设计和技术处理,使其能够量化计算。

(二)财务评价的标准

常用的财务评价标准有三大类:第一类是经验标准,它是依据长期的、大量的实践经验检验形成的标准,如流动比率为2∶1、速动比率为1∶1等等;第二类是历史标准,它是依据本企业过去某一时期的实际业绩数据形成的标准,可以选择企业历史最高水平,也可以选择企业正常经营条件下的水平;第三类是行业标准,即按行业的基本水平或竞争对手的指标水平所选择的标准。

(三)财务评价的方法

(1)财务指标评价方法。企业财务业绩评价中最常见的是基于财务会计报告的财务评价指标,包括盈利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等。

(2)非财务指标评价方法。即通过主观分析判断得出评价结果。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很多管理者都认识到财务指标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在实际工作中开始引进非财务指标,如市场占有率、经营者基本素质等,并采用相应的评价方法。

(3)综合评价方法。即在应用各种财务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得出财务评价结论,如沃尔比重分析法、战略平衡计分卡、综合指数法等。

五、财务评价的内容及指标体系

企业财务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社会贡献等方面。

(一)偿债能力

偿债能力即企业偿还本身所欠债务的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以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两个基本指标和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带息负债比率、或有负债比率四个修正指标进行评价,主要反映企业的债务负担水平、偿债能力及其面临的债务风险。

基本指标包括: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已获利息倍数=(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利息支出

修正指标包括: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100%

带息负债比率=(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

        +应付利息)/负债总额×100%

或有负债比率=或有负债余额/(所有者权益+少数股东权益)×100%

或有负债余额=已贴现承兑汇票+担保余额+贴现与担保外的被诉事项金

       额+其他或有负债

(二)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即企业投入一定的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以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两个基本指标和销售(营业)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收益率四个修正指标进行评价,主要反映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投入产出水平和盈利质量。

基本指标包括: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平均净资产=(年初所有者权益+年末所有者权益)/2

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平均资产总额=(年初资产总额+年末资产总额)/2

修正指标包括:

销售(营业)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少数股东损益)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经营费用(营业费

       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资本×100%

平均资本=[(年初实收资本+年初资本公积)+(年末实收资本+年末资本

     公积)]/2

(三)资产营运能力

资产营运能力即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以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两个基本指标和不良资产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现金回收率三个修正指标进行评价,主要反映企业所占用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资产管理水平与资产的安全性。

基本指标包括:

总资产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年初应收账款余额+年末应收账款余额)/2

应收账款余额=应收账款净额+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修正指标包括:

不良资产比率=(资产减值准备余额+应提未提和应摊未摊的潜亏挂账+未

        处理资产损失)/(资产总额+资产减值准备余额)×100%

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平均资产总额×100%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流动资产总额

平均流动资产总额=(年初流动资产总额+年末流动资产总额)/2

(四)发展能力

发展能力即企业未来生产经营的增长趋势和增长水平。以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两个基本指标和销售(营业)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和技术投入比率三个修正指标,主要反映企业的经营增长水平、资本增值状况及发展后劲。

基本指标包括:

销售(营业)增长率=(本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上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

           上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100%

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增减因素的年末国有资本及权益/年初国有资本

        及权益×100%

修正指标包括:

销售(营业)利润增长率=(本年主营业务利润总额-上年主营业务利润总

             额)/上年主营业务利润总额×100%

总资产增长率=(年末资产总额-年初资产总额)/年初资产总额×100%

固定资产增长率=本年固定资产增长额/上年固定资产总额×100%

技术投入比率=本年科技支出合计/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五)社会贡献

社会贡献衡量企业对国家或社会贡献水平的高低。此类指标主要有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

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企业平均资产总额×100%

注: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含奖金、津贴等工资性收入)、社会保障费支出、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交税金、净利润等。

社会积累率=上交国家财政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100%

注:上交国家财政总额包括应交税金及政府非税收入等。

六、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由22个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和8个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组成。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由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和经营增长状况等四个方面的8个基本指标和14个修正指标构成,用于综合评价企业财务会计报表所反映的经营绩效状况。

表8-11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及权重表

七、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评估

(一)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评估概念及必要性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评估,是指主管财政机关运用一定的评估标准和方法,对企业内部财务控制进行考核和分析,并对其有效性做出评判。实施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评估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1)推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实施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评估,有利于推进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建设。

(2)履行主管财政机关的企业管理职能。一方面,可以将财政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由事后监督改为事前和事中监督,关口前移,有利于控制企业财务风险以及由此带来的财政风险。另一方面,内部财务控制相对有效的企业,一般能够较好地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因此,主管财政机关能够结合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评估结果,选择支持对象,确定支持力度。

(3)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违法违纪行为。近年来,国有企业违法、违纪事件时有发生,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不健全,有的没有建立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有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实施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评估,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维护国家、企业和职工的权益。

(二)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评估的原则

(1)合法性。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应当符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评估的程序应当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

(2)权威性。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财务运行机制,实施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评估的结果对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具有针对性和公信力。

(3)实效性。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关键是确保内部各项财务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开展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评估应当能够及时督促企业健全纠错机制。

(三)实施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评估的基本要求

(1)准确、完整掌握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操作流程和实施情况,客观分析和评估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

(2)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和方法,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企业自我评估和政府财政评估相结合。

(3)完善评估程序和操作流程,客观、公正评估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及其实施的有效性。

(4)依法合理使用评估结果,不得损害企业合法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