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三强争雄的冲击力
一、对存款市场的影响
三菱日联FG建立之后,主要经营13类(银行、信托、证券代理、证券承销、资产运营、信用卡、消费者金融和放贷、保付代理、分期支付、风险投资、固定缴纳养老金运营与管理、咨询、债权回收)47项金融业务。其中被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依据《反垄断法》调查的有4大类(银行、信托、证券代理、信用卡)23项金融业务。从存款业务占比的变化来看(见表49),在由17家大银行组成的存款市场中,三菱日联FG名列第一,约占40%,HHI(1)为2 600,比兼并前增加750,远远高出其他金融集团。按照HHI标准(见表50)加以界定的话,显然三菱日联FG已处于高垄断形态。通常在判断兼并效果时,主要有两个视点:一是是否具有规模与范围效果,二是是否形成垄断。因为竞争对手的减少、垄断价格的形成,意味着会对客户产生不利影响。三菱日联FG的优势的形成,显然打破了三菱日联FG兼并前日本四大金融集团势均力敌的竞争格局。
表49 三菱东京·日联控股兼并前后的存款余额占比的变化
资料来源: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2004年主要企业兼并事例报告。
表50 HHI标准值与市场集中度
然而,针对存款市场竞争格局可能发生的明显变化,日本公正交易委员却为兼并开了绿灯。其理由是:第一,商品内容的多样化、ATM服务的普及等在存款市场中已经形成竞争局面。第二,以低成本、高收益为目标的网络银行、利用便利店提供24小时服务等其他业态对银行业务渗透的加剧,刺激竞争更为活跃。第三,邮政储蓄以及证券公司、投资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商品不断增加形成的相邻市场带来新的竞争压力。第四,存在其他都市银行等实力竞争对手。
关于日本公正委员会的上述判断,引起了较多争议。不可否认,HHI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以此简单判断是否形成垄断。但是,日本公正委员会如此判断的背后,显然潜存着应对欧美金融大兼并,以及欧美当局助推大兼并,放宽反垄断标准态势的现实需要。
不可忽略的是,在日本以间接金融为主的基本金融体制未出现向直接金融转换的质的改变的情况下,以银行为核心主体的巨型金融集团的诞生,必然会造成存款资源向市场占比高的金融集团倾斜。原因是:日本各银行的存款商品同质性强、差异性小,因此规模成为克敌制胜的决定性条件。其次,有研究显示,银行兼并后的存款利率是向下变动的(2)。按理讲,在此情形之下,合理的选择是将存款向存款利率高的银行转移。如果存款人不如此操作,一是因为转移成本高,二是因为存款人认为实施兼并的银行的安全系数高。第三,兼并银行对分理网点的调整,网点内环境设备的改善,让客户感觉到舒适与便捷的话,尽管利率下降对存款人不利,但是,上述非价格因素依然会成为影响存款人行为选择的标准。尤其是在日本取消全额存款保险制度后,银行规模越大倒闭的可能性越小的判断,使得资金从中小银行流向大银行的趋势十分明显。据此,不可否认三菱日联FG在存款市场中的占比优势,确保了其吸收存款的有利地位。
二、对企业金融的影响
三菱日联FG诞生之后,对银行放贷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放贷市场的占比从兼并前的三菱东京FG 20%、日联控股15%上升至合计约占35%,位列17家大银行之首。HHI约为2 500,较兼并前增加600。如表51所示。
表51 三菱东京FG·日联控股兼并前后放贷市场占比的变化
资料来源: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2004年主要企业兼并事例报告。
在判断放贷市场是否具有垄断性时,与存款市场不同的是,除了价格受市场竞争状态、各金融机构的经营战略影响之外,对借款企业的条件以及与该企业的关系的依赖性很强。尤其是日本银企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连带性将影响放贷市场的竞争格局。
首先,三大金融航母的竞争格局对日本产业界收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在资金方面,不论强强联合也好,还是强弱结合也好,总之兼并稳定了银行经营。放贷银行经营状况的稳定,有利于银行股价上升,提升企业持有银行股的账外利润;有助于银行扩大对中小企业的放贷,帮助中小企业摆脱困境。第二,跨集团的银行兼并,使得企业资金来源的集中度增强,不利于企业分散资金风险。第三,金融控股集团业务结构的多样化和国际化,可以满足日本跨国企业对高质量、高水平综合金融服务的日益高涨的需求。
其次,对大企业交易的影响表现为:第一,契约型中、长期银团贷款,项目贷款,MTN(3)(Medium Term Note)融资增加。银团融资不仅限于大企业,对中坚、中小企业出现扩大趋势。此外,银团融资成员行不仅限于原有交易行,新加盟行的门槛降低。第二,M&A、NBO(4)等中介业务,以及相关融资增加。第三,个人融资(5)的相关业务得到强化。第四,以交易企业专利权和知识产权作担保的新的融资形态不断扩展。第五,一元化管理,包括关联公司在内的企业集团的资金、外汇结算拓展。例如,CMS(6)业务。第六,打破关系壁垒、注重服务质量的氛围增强。在大企业交易中,只要符合融资条件,不拘泥于以往交易关系的实例增加,能够满足交易企业需求的银行大受欢迎。第七,企业业务的高度化增强。业务的高度化主要表现为:一是提供应对集团经营财务的效率化、最佳化、风险管理等综合管理资产负债的ALM(7)业务增强;二是提供企业开展全球化必需的综合型管理,以及M&A关联服务(8)增强。
三、对信托业的影响
1943年限制银行经营信托业务的禁令解除后,信托银行应运而生,利用吸收个人资金与企业放贷的利差收入维持经营的方法在战后持续了很长时间。由于信托银行的主要利润来自放贷信托,而且用于大企业长期贷款的金融商品被信托银行所垄断,因此说日本信托银行对战后煤炭、电力、钢铁等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贡献,支撑了日本的经济高增长。
然而泡沫经济崩溃后长期持续的经济萧条,企业资金需求降温,企业财务从间接金融向直接金融倾斜的趋势,导致放贷信托市场快速萎缩。在高峰时期曾高达50万亿日元规模的信托市场近年来降至10万亿日元以下。三菱信托在2004年春季为了摆脱对放贷信托高度依赖的经营体制,放弃放贷信托业务,向主营信托业务回归的举措,说明信托银行已进入发展的转换期。寻求新财源,实施结构转换迫在眉睫。
证券代理业务成为金融界新宠之后,新的商机应运而生。由于以往上市企业的分红支付、股票过户等事务处理性业务,费时利薄,曾遭到财阀系信托银行的冷遇。旧东洋信托与中央信托瞄准这一市场空隙,率先占领了这一领域。由东洋信托发展而来的日联信托银行和与中央信托银行三井信托银行兼并诞生的中央三井信托银行成为证券代理业务的两大势力。
随着信托银行不得不开拓新利润点的现实需要凸显之后,证券代理业务成为烫手的热山芋,因为证券代理业务不仅可以确保手续费收入,同时还可以和企业进行各种派生交易。由于上市企业大多已经与日联信托和中央三井信托签订了业务代理契约,因此,后加盟的信托银行要开拓新客源并非易事。恰逢此时,重组热浪袭击了日本信托业。在日联信托的兼并大战的背后,日联信托持有的证券代理业务市场的强大吸引力是竞争的着眼点所在。
为了争夺日本信托界的霸主地位,三菱信托和住友信托早在2003年下半年就开始对日联信托频送秋波。当兼并大战最终以三菱东京FG取代三井住友金融集团成为日联控股结盟伙伴之后,三菱信托与日联信托的联手确立了其在信托界的主导地位。
导致信托公司加速兼并的另一个起因是计算机系统设备投资负担的膨胀。信托公司为了拓展证券代理、养老金信托、富裕阶层资产管理等业务,需要进行庞大的数据处理、计算、事务处理等,而每项业务需要的大型计算机系统建设费用约在10万亿日元左右,故被比喻为“金融装备产业”。要在以金融业务为中心的信托新时代的竞争中胜出,必须设法减轻沉重的设备投资负担,而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扩大经营规模。于是,除了证券代理业务之外,增加银行业务成为信托银行开拓新财路的另一大目标。
1993年允许银行经营信托业务之后,日本信托公司大都改制为信托银行,顺利地实现了兼营信托业务和银行业务的经营模式的转型,并且银行业务收益占到整个收益的一半。
大兼并将信托银行纳入到金融控股集团旗下后,信托银行手头的银行业务与都市银行的主营业务发生重叠。以瑞穗信托银行为例,瑞穗信托归属瑞穗集团之后,收益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业务纯利润中,信托业务占比超过50%,银行业务却被大大压缩。同样银行业务占比高达近50%的日联信托银行与三菱东京FG兼并后,也不得不作出决定,在2006年夏季,退出法人企业贷款和存款等银行业务领域,将其移交给东京三菱日联银行。日联信托银行的这一选择说明,信托银行面临了要么选择专营信托业务,不与银行正面竞争,要么保留银行业务,继续以信托银行形式维持生命的两难选择。
对信托银行来说,归属到金融控股集团旗下,与都市银行加强合作是进退维谷的选择。因为在利用都市银行顾客网络的同时,其自由度将大受限制。不愿意受制于银行的住友信托银行和中央三井信托银行坚持独立经营、独自开拓顾客网络路线的原因亦在于此。当然归属到金融控股集团之下,可以顺利扩大个人客户规模,自有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好处,然而,围绕重叠的银行业务的归属问题,难免不受到来自集团核心银行索要的压力。是成为大型金融集团的一分子,还是走独立自主之路,日本信托业为此大伤脑筋。
此外,伴随着信托业管制法规的修改和大幅度放宽,信托银行扩大业务范围的空间被释放的同时,准入门槛也被大大降低。例如,保险公司的加盟就对信托银行构成新的威胁。以三菱东京FG与日联控股兼并后诞生的三菱日联信托的霸主地位为导火线,无疑会加速日本信托业的重组步伐。
四、对保险业的影响
首先,三菱日联FG的诞生对日本保险业的冲击主要表现为加速了灾害保险公司的重组。
要知道日本保险公司通常是通过与银行交叉持股密切纽带关系的。因此大型银行间的大兼并必然会通过关联银行对保险业产生影响。1998年保险费率自由化等放宽管制措施实施之后,不断加速的保险公司重组趋于稳定。然而,此后的巨型银行的兼并浪潮再次成为引发新一轮保险业重组的导火线。
灾害保险公司与银行关系历来密切。例如,日联银行持有日本兴亚灾害保险公司3.8%的股份,位于日本的银行首位;三菱东京FG持有千禧控股(Millea Holdings)4.0%的股份的同时,还持有千禧控股旗下最大的财产意外保险公司——东京海上火灾保险1.8%的股份(9)。而这些保险公司的大股东日联控股集团被三菱东京FG兼并后,日本兴亚财产保险Aioi财产保险不仅会失去银行这一大型客户,而且还会失去银行交易企业方面的客户来源。
实际上银行兼并引发财产保险业重组的实例并不少见。例如1999年10月三井海上火灾保险公司发布兼并日本火灾海上保险公司、兴亚火灾海上保险公司信息的背后,是因为樱花银行和住友银行决定合并所致。如果财产保险公司无视银行重组,一意孤行的话,必然会承受来自银行方面的强大压力。三井海上火灾保险放弃与日本火灾海上保险、兴亚火灾海上保险的兼并之后,不久就决定与住友海上兼并,招致日本火灾海上保险的极度不满。
其次是对人寿保险业的影响。与财产保险业不同,日本人寿保险业对三菱日联FG的诞生反应较为冷静。日本生命保险公司持有日联控股上市股票的2.9%,日本生命保险并没有要调整持股结构的意愿,并公开表示今后还将继续奉行“全方位外交”的中立立场。人寿保险业之所以能够坚持自立的经营路线,是因为在经营方面人寿保险比财产保险业对银行依赖度较低的缘故。
日本的金融审议会决定在2007年全面解除限制银行柜台销售保险商品的管制,届时保险市场的情况会发生较大变化。因为在只允许银行销售部分养老金保险产品的管制体制下,人寿保险业的市场份额受到保护,而放宽管制之后,银行可以销售死亡保险、医疗保险等多种人寿保险类商品,自然会对保险业造成较大的冲击。
2002年10月先行允许银行柜台销售个人养老保险业务后,对人寿保险的销售市场的力量对比产生较大影响。在解除管制后的一年半里,保险市场的累计销售额突破3万亿日元,使此前连续下滑的养老保险市场止跌回升。尤其是美国哈特佛人寿保险公司(Hartford Fire Insurance Co.)与三井住友海上城市生命保险联手销售的浮动式养老金保险仅用一年时间就将市场规模扩大了4倍。随着有着较大上升空间的医疗保险允许在银行柜台销售之后,与人寿保险公司扩大业务联盟成为银行战略中的一大板块。与此同时,人寿保险业为了对抗外资的咄咄逼人之势,确保获得银行的销售网络,必然也会主动与银行实行业务联盟。据此,银行柜台销售人寿保险产品的规模越大,人寿保险业对银行的依赖度就越高。日本国内四大保险公司(日本生命、第一生命、住友生命、明治安田生命)在与外资肉搏的同时,彼此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从2006年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来看,除了向包括死亡保障保险在内的医疗保险和癌症保险大举进军之外,通过不断扩大银行柜台销售网络,开发储蓄型保险成为带动业绩上升的一大动力。
五、对证券业的影响
三菱东京FG与日联控股兼并后,立即着手制定了迈向“世界顶级综合性金融集团”的发展战略。然而,面对媒体,三菱日联FG坦率承认证券业务的弱势是影响三菱日联FG实现这一目标的软肋。因为东京三菱银行的证券子公司三菱证券截至2004年3月底受托理财资产为11.1万亿日元。继野村证券、大和证券、日兴证券、瑞穗证券之后,位居日本证券业第五位,日联控股集团控股的证券子公司——日联控股集团非营利证券的受托理财资产规模为7.1万亿日元,位居业界第七位。
三菱日联FG诞生后,新组建了“三菱日联证券”。截至2004年3月底,三菱东京FG与日联控股的合并委托理财资产规模在整体排位中上升至业界第四位,然而,与名列前三位的三大证券公司相比,其规模不足野村证券的三成,与日兴证券的差距超过10万亿日元以上。与前三位大证券公司相比,三菱日联证券的收益落差十分巨大。根据2004年度合并计算的三菱证券和日联控股旗下的飞翼证券的经营利润为543亿日元。虽然不能与采用美国会计标准的野村证券简单比较,但获利水平不足野村证券的二成。野村证券2004年度的合并税前利润为2 826亿日元。在实力方面与三大证券公司的较大落差,决定了眼下三菱日联证券还不足以对三大证券公司构成威胁(10)。但是,不可忽略的是,三雄争霸格局可能产生银证联手扩张规模的效应。三菱日联证券被纳入三菱日联FG之后,未来能否成为日本大型证券公司阵营中的一员,还取决于其能够多大限度地发挥与银行联手的效果。对于三菱日联证券可能发威的潜在性,日本的三大证券公司并非毫无顾忌。野村证券的有关负责人就曾在公开谈话中提及这一可能性,可见三大证券公司已持有戒心。
2004年6月日本电产超过500万亿日元的公开招募的增资计划引起了资本市场广泛关注。经过与三大证券公司的激烈竞争,最终三菱证券获胜,成为主承销商。尽管表面上市场认为三菱证券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低廉的承销手续费所致。事实上三菱证券的藤井纯太郎副社长在担任东京三菱银行京都分行行长时期,与总部设在京都市的日本电产公司的永守重信社长建立的信赖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上述个人关系之外,三菱日联证券还通过有组织的银证合作,积极开展了扩大客户活动,并将扩张目标瞄准了企业法人客户。日本金融厅2004年3月修改了业务指针,允许银行开展部分企业上市的相关业务,对此东京三菱银行、三菱信托银行、三菱证券迅速反应,立即成立了由企划部门具体负责的攻关小组,专门研究该业务的推进手段和利益分配方式等,并于2004年10月推出这一业务。为了协助东京三菱银行开展证券中介业务,三菱证券派遣证券业务精通人员300名给予支持。日联银行和日联信托在50家分理网点开始了经营证券中介业务,并由日联飞翼证券派遣证券业务精通人员100名,平均分配到这些分理网点。
三菱证券在日本国内共有营业网点69家、日联飞翼证券有89家,其中约有45家为重叠营业网点,即使扣除重叠网点,仍然超过100家。尤其是东京三菱、三菱信托、日联证券、日联信托在日本国内合计共有营业网点774家。如果三菱日联证券在各自原有的营业网点基础上,通过共同网点和证券中介业务充分有效利用好银行营业网点的话,至少在数量上可以超过野村证券在日本国内的130家营业网点规模(11),并在企业交易业务方面扩大影响力,进而影响证券业的力量对比关系,引发证券业内的重组,改变战后长期分业体制下形成的细分市场的格局。
不出市场所料,三大金融集团之间围绕证券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2008年1月新光证券与瑞穗证券正式合并。新光证券在2005年的单体决算中,位于业界第五位,瑞穗证券位于第六位。两家合计销售额超过位于第四位的三菱日联证券。对于素有重视横向比拼传统的日本金融机构来说,这一变化无疑将成为诱发新一轮证券公司重组的导火线。
六、对地方银行的影响
从2005年开始,日本进入到金融制度改革的高峰期,加之此前金融大兼并的冲击,使得地方银行面临了经营的严峻考验。在诸多变化中,“金融改革计划”、“金融集团的巨型化”、“邮政储蓄”三大变化要素的影响最为突出。
日本的地方银行由于各自经营领地的特性、历史的演变过程、与他行关系的密切程度、地区经济的差异各不相同,其特征也千差万别。然而,在金融环境急剧变化时期,竞争对手的结构变化对地方银行的经营战略定位影响很大。长期以来地方银行的竞争对手主要是邮政储蓄、第二地方银行和信用金库。然而眼下,大型银行以及与大型银行结有紧密合作关系的地方银行成为新的竞争对手。例如,在11家都市银行时代,最大银行在全国存款市场的占比为3.3%,然而,在三大金融集团称雄的大格局下,规模最大的银行的这一占比上升至9.2%。这一市场格局的变化,将根本改变市场治理结构,甚至不排除在决算体系、协调融资等方面,出现不同业态的大组合。在此大背景下,地方银行很难置之度外。即便有银行想坚持独立自主的经营路线,充其量只是一个程度问题。于是,如何与巨型金融集团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借助这一关系实现规模和范围效益,在强化与地方经济关系密切的金融商品的开发与销售方面有所作为的战略选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三菱日联FG为例,其诞生后对地方银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共存共荣关系的考验,二是对东海、关西地区固有竞争格局的冲击。
首先,长期以来,都市银行通过信用卡业务和租赁业务在全国范围内强化了与地方银行、第二地方银行的交叉持股关系,并通过派遣领导等形式,在其周围聚集了一批关系密切的“兄弟地方银行”。例如,东京三菱银行在各大银行中与地方银行的关系最为紧密。为了强化与地方银行的感情联络,东京三菱银行设立了定期召集“兄弟地方银行”最高负责人参加的“周二会”和“好人会”。特别是“周二会”聚集了静冈银行、常阳银行、八十二银行等优质实力地方银行,其中部分银行还成为东京三菱银行新一代骨干体系的加盟行。与此同时,日联银行也设有专门召集中国银行、山口银行、鹿儿岛银行等“兄弟地方银行”行长的“早餐会”。三菱日联FG诞生后,若聚合东京三菱银行与日联银行的“兄弟银行”,将形成日本最强的地方银行网络(12),并为三菱日联FG实现拓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和零售业务发挥作用。
其次,三菱和日联兼并对地方银行的持股结构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日本经济新闻指出:2003财年,兼并后的新金融集团在90家上市地方银行中的超过50家银行的股东排位中位居前10位(13)。2002年秋季股票持有余额不得超过核心资本充足率的管制出台之后,三菱东京FG与日联控股逐年减少了对地方银行的持股比率,但是,对千叶银行、百五银行等地方银行的持股比率依然超过5%。
表54 东京三菱银行·日联银行交叉持股的地方银行与第二地方银行(2004.3)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新闻社.UFJ三菱东京統合.图表4-4,2004:258.
在三菱日联FG对东海、关西地区固有竞争格局的冲击方面,众所周知,东京三菱银行在大企业的交易方面优势较强,但是,在中坚、中小企业,个人部门方面实力较弱。因此,挖掘与主营零售业务的地方银行之间的互补关系的潜力很大。加之日联银行长期以来一直十分重视对零售部门经营资源的重点分配,三菱日联FG诞生后,对地方银行来说,在经营方面意味着诞生了强大的竞争对手。尤其对与东京三菱银行关系密切的地方银行、第二地方银行集中的东海、关西地区冲击较大。
在东海地区,与东京三菱银行关系密切的地方银行有:爱知银行(总行在爱知县)、十六银行(总行在岐阜县)、百五银行(总行在三重县)、名古屋银行(总行在爱知县)。四家银行在2000年相互开放了现金自动存取款机业务,并以此为契机强化了业务合作关系,联合销售了投资本地实力企业股票的投资信托“东海三县基金”,并在组成银团贷款等方面进一步扩大了相互合作。这是在三菱东京FG与日联控股兼并之前,为了对抗其巨大竞争对手日联银行,提高服务综合效率而采取的联合对策。
针对上述对抗日联控股的包围圈,日联控股与旗下的中京银行(爱知县)、岐阜银行(岐阜县)在ATM服务方面也实施了相互开放的对应措施。并在名古屋的中心区“金城汤池”展开了争夺放贷市场的激战。三菱东京FG和日联控股的联手,无疑打破了以往的对抗格局。如何构筑新的网络关系,制定新的经营战路,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对地方银行来说,定位更为艰难、考量更为复杂。不过有一点十分清楚,与大银行相比,经营资源贫乏、受市场规模制约较强的地方银行,与其他业态、其他地方银行,以及大银行联手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关西地区的情况也是如此。关西系的都市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对陷入经营危机的地方银行、第二地方银行实施了救济型兼并,并将其以子公司的形式收于旗下。日联控股的子公司——泉州银行、大正银行就是一例。三菱日联FG成立后,如何在经营战略方面体现与地方银行之间互补互利、如何处理新旧地方银行关系,令地方银行无不提心吊胆。而地方银行之外的首都圈内的地方银行的首脑们也是心有余悸,在他们看来具有品牌实力的三菱东京FG与日联控股的经营能力的融合,将形成前所未有的竞争对手。
表55 三菱东京·日联控股兼并后存款余额占地方市场的比率
资料来源: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2004年主要企业兼并事例报告。
七、对“金融装备”行业的影响
据日本经济新闻披露(14),三菱东京FG与日联控股在考虑兼并后如何融合时,态度谨慎的原因在于:2002年春,瑞穗银行融合富士银行、第一劝业银行、日本兴业银行系统时,发生的大规模故障提供了前车之鉴。在瑞穗银行实施“装备系统”(15)融合之前,三大兼并银行原有“装备系统”的三家厂商——日本IBM(富士银行)、富士通(第一劝业银行)、日立制作所(日本兴业银行)围绕“装备系统”整合的主导权展开的激烈争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受大规模故障影响,瑞穗银行直到2004年年末才完成结算系统的整合。由于在“装备系统”整合期间,瑞穗银行未能在房贷、投资信托销售等商品、服务业务方面采取临时应对措施,流失了较多客户。同时也反映出银行兼并在“装备系统”整合方面的高难度,要求必须具有极高的指挥整合的能力。
日本的银行“装备系统”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用于处理存贷款和融资的“结算系统”,二是用于处理顾客信息和管理收益的“信息系统”。银行兼并、统合时的最大难关是如何整合兼并行原有的大型计算机系统和各家银行独有的OS结算系统。因为“结算系统”是瞬间处理数百万账户资金进出的银行的心脏,一旦发生故障,对客户的影响无法估量。
针对三菱日联FG的系统融合,有三种选择方案:一是以东京三菱银行使用的日本IBM系统为统合主体;二是以日联银行使用的日立制作所的系统为统合主体;三是完全采用新系统。围绕这一问题,无论是东京三菱银行还是日联银行都不会轻易妥协。因为重视“安全性”的东京三菱银行和强调“灵活性”的日联银行构筑“装备系统”的理念截然不同。
东京三菱银行在旧三和银行时代就十分重视装备系统部门,配置了顶级优秀人才,并由畔柳信雄行长亲自参与了第三次联机系统建设计划的实施工作,在第一线指挥了旧东京银行和三菱银行的系统整合。由于日本IBM重视保养,所以系统稳定,很少故障的特点在东京三菱银行内部得到好评。
与东京三菱银行不同,日联银行的“装备系统”主要采用了实用小型服务器的“开放型”系统,开辟了大银行主干系统使用Linus服务器的先河。“开放型”系统更具灵活性,在更换商品、追加服务等方面更具便利性。2003年秋季日联控股推出的全年24小时现金自动存取款机服务项目“日联控股24”,正是体现了日联控股系统设计的高度灵活性,获得了同业的高度评价。
毫无疑问,三菱日联FG主体系统的最终选择花落谁家,将对“金融装备系统”行业产生强震。以往四大巨型银行的结算系统是由四大装备系统公司平均分担(表56)。而三菱日联FG的组合决定了日本IBM和日立制作所两家装备系统公司中,有一家会被淘汰出局。
表56 四大银行的结算系统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新闻社.UFJ三菱東京統合.2004:261.
图19 银行结算系统的整合
注释:括号内为计算机系统开发商,时间为兼并银行开业日期。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经济新闻社《UFJ三菱東京統合》(2004)和日经新闻社网上信息整理。
由于银行结算系统需要管理庞大规模的资金交易,因此作为银行的关键业务系统(16)必须确保其安全正常运转。对于装备系统公司来说能够承接大银行结算系统的开发与运营,不仅是重要的收益来源,同时也是其身份的象征。各个装备系统公司通过承担银行结算系统开发,积累的Know-how还可应用于地方银行、信用金库等地区金融机构的系统建设。
例如,2002年秋季日立制作所和日联控股成立了合资公司“日联控股集团日立系统”,并在此后的10年间承接了2 500亿日元额度的日联控股的系统开发、运营业务。2003年春季,日本IBM和东京三菱银行在常阳银行、十六银行、百十四银行等“兄弟地方银行”之间开发了“地方银行共同系统”等。因此,能否拿到三菱日联FG的结算系统的订单,直接关系到两家系统公司金融担当部门的生死存亡,竞争的白热化程度可想而知。
此外,系统整合还直接与整合重叠分理网点过程中,合并双方银行营业网点的去留有关,涉及系统部门关键人员的聘用等问题。同时结算系统的取舍也是兼并后的三菱日联FG集团内部力量对比的反映。竞争结果,IBM最终获胜。这次竞标的胜出与失败,决定了IBM与日立的系统公司日后的实力落差的拉大。因为,三菱东京日联银行系统的需求十分旺盛,仅半年内实施启动项目超过1 000项,完成项目700项。为了最终完成结算系统的全面统合,2007年三菱东京日联银行的系统部共配置人员2 500人,加上相关合作公司共计有9 000人的庞大队伍(17)。
八、新金融秩序的形成
银行大重组引起了国民、企业、市场的极度关注。与制造业不同,由于金融机构在货币业务方面几乎都具有相同商品背景,因此与竞争对手之间很难形成商品的差别化,加之日本银行界惯于横向竞争的传统,导致金融重组的动机更多地表现在对扩大规模效益的执著追求。
此外,金融机构与客户资产联系密切、涉及面广,因此与其他业界相比,金融重组的影响与冲击更为巨大。
从以往日本金融重组的影响来看,几乎每次大重组之后,都引发了市场的连锁反应。1990年4月太阳神户银行和三井银行合并1年之后,协和银行和埼玉银行兼并,2000年9月第一劝业银行和富士银行、日本兴业银行兼并,2001年4月樱花银行和住友银行兼并,三和银行、东海银行、东洋信托三家兼并等。
1.不同业态兼并加速
日本金融界如火如荼的争霸之战已经从银行向外延伸。三菱东京FG和日联控股兼并的震波正在向两大金融集团周边的其他金融业态扩延。在三大金融巨无霸的周围,积聚了生命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租赁、信用卡、消费者金融等多种业态。主力金融集团旗下的银行、证券公司合并之后,极可能引发上述金融机构与兼并集团之间的重组兼并。例如,樱花银行和住友银行兼并后,三井海上火灾保险和住友海上火灾保险随后达成兼并协议,说明巨型金融机构的兼并极可能触发生命保险、财产保险、非金融机构重组的联动。
三菱日联FG诞生之后,市场对日本金融重组新动向的敏感度加深。尽管各种猜测林林总总,但是三菱日联FG、三井住友、瑞穗三大巨无霸鼎立的新格局进一步集约为二大超巨无霸两分天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首先,没有三井住友可能与瑞穗兼并的兆头,三菱日联自然不会再掀风波。尽管不乏类似瑞士三大金融集团进一步重组成两大金融集团的情况出现,然而对日本来说,目前三大巨型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已经达到世界顶级水平,从规模竞争角度来说,已到极限,再进一步扩大规模无疑会产生逆向效应。据此市场预测,下一步日本的金融组合更多地会在不同业态之间展开。例如信托、保险、证券等非银行系不同业态之间的兼并等。由于在这些不同业态中,有较多采取独立路线的大型金融机构,因此,这些金融机构的兼并会不局限于日本国内,而立足世界,向不同业态的世界大联合扩延。
在保险领域,日本生命保险和第一生命保险作为日本保险领域的领头羊,今后的举手投足无疑会引起金融界的极大关注。以东京海上火灾保险为核心的千禧控股集团(Millea Holdings Inc.)、野村证券等业界顶级金融机构今后将选择何种重组或兼并形式,备受市场关注。
此外,欧美实力金融机构集团是否会出手收购日本金融机构,也是人们猜测的目标。按世界性银行的股票市价总额排位,大型金融集团有花旗集团、美国银行、英国汇丰、美国摩根大通、美国富国银行(18)、苏格兰皇家银行(19)等英美势力和瑞士UBS等欧洲大陆势力等。由于日本金融机构的市价总额规模不大,因此舆论普遍认为欧美式银行会有意出手收购日本金融机构。即使日本的金融机构有所抵抗,但如果欧美势力采取恶意收购方式的话,并非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从此意义上来讲,日本金融机构可能面临更大的风暴袭击。
外资金融机构瞄准日本金融机构的背景在于:2006年5月实施的《公司修改法》规定,外国企业可以以股票交换形式收购日本企业。市价总额超出日本的欧美实力金融机构收购日本的银行将更为容易。此外,针对日本政府这一措施,防止恶意收购企业的防卫性法律建设工作快速展开。由于日本在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方面落后于美国,因此增强被收购企业抵御收购的能力的迫切性日益凸显。日本经济产业省于2004年9月16日成立了专家研究会,专门研究制定股东通过新股预约权增加股票数量防止收购的方法与可行性,并参考美国、欧洲的M&A的实例,集中整理了日本采取该措施时,在税制、公司法、证券交易法等方面面临的问题。
与此同时,日本内阁府还发表了日本如何促进企业兼并、收购活动顺利进行的研究报告。要求尽快出台阻止以收购为目的的新股发行的相关法律的呼声日益高涨,针对欧美金融机构对日本银行收购的对策的制定工作快速推进。
2.“官”向“民”的主体转换
近年来围绕金融重组的行政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市场化运作的色彩更为浓郁。以往日本的金融重组,带有浓郁的行政色彩,而此次在日联控股集团和三菱东京FG的兼并大战中,日本金融厅并没有直接参与兼并讨论。这与截至80年代由大藏省从中斡旋、由强势银行兼并弱势银行的救济式兼并的“护送船队”式兼并相比,有了较大的改观。小泉纯一郎政权打出的“从官向民”旗号,金融厅自然心领神会。尽管在违规事件、不良债权处理、改善体制等方面金融厅采取了强硬姿态,但是,在金融机构经营战略方面却并没有过多干预。如果这一姿态持续下去,今后的日本金融重组完全可能产生出乎人们预料的意外组合。三菱东京FG与日联控股兼并产生的余波也许会持续良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