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自治区地税局直属税务分局课题组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内涵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指集中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能产生税收管理效益的活动中去,以实现税源最大限度转变为税收,不断提高税法遵从度,这一核心理念与二八法则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我们认为税源专业化管理至少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税源管理方向的专业化,就是把税务管理的核心资源、核心力量归集到集中、少量、细分的税务管理环节、管理对象,向专、精的方向发展,提升税务管理组织的内在竞争力;另一方面是税务人员岗位分工的专业化,即专业化的税收职业。在税务管理工作中不断积累某一特定岗位管理的经验和知识,增进某一特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税务职业效率。
按照这一思路,我们赞成以下对税源专业化内涵的表述: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指税务系统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主体规模化、特征化、连锁化等新情况,突破现有按属地、划片管户的单一方式,实行对外按纳税人属地、规模、行业、风险等分类,对内在坚持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同时,通过税务系统内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组织架构优化组合,探索按税源特点、重要事项、关键环节等分工,增强税收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大限度地拓展税源信息采集、应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改善征纳双方涉税信息的不对称状况,达到加大管理力度、拓展管理深度和提升科学化精细化税收管理水平的目的。
(二)专业化分工理论分析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第一篇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出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无疑其核心思想是分工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众多现代经济学家的研究也表明,通过分工与专业化的生产,可以提高劳动效率,从而使工人获得更高的报酬。按此分析,不难发现税务部门同样存在着专业化分工的问题,存在着组织结构的选择以及组织效率最大化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看,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在既定的组织目标下,使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最优分工水平和组织结构,是专业化分工理论在税务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三)税源管理的“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是19世纪末意大利统计学家、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发现的,因此也称为帕累托法则。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这个原理经过多年的演化,已变成当今管理学界应用最广泛的理论之一。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二八法则这种微妙关系一再出现,而且在数学上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关系。在税源管理中,我们发现也广泛分布着“二八法则”,本文就结合自治区地税局直属税务分局(以下简称“分局”)的税源管理实践进行说明。
图1 2008—2012年1-9月分局管理的纳税人总户数与重点税源户数对比图
图2 2008—2012年1-9月重点税源收入占分局总税收收入比例图
表1 2008—2012年1-9月分局重点税源户数与收入占比对比表
通过图1、图2以及表1我们可以看出,“二八法则”在税源管理中的清晰再现,即重点税源户数虽然占企业总户数不到20%,但其对税收的贡献率一直在80%以上,尤其是近年来,重点税源户数占比逐渐下降,但其税收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却逐渐提高。因此,在管理员时间和精力均有限的情况下,基层征管单位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平均地分析、处理和对待所有税源亦不利于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的配置和提高管理的效率。重视重点税源的专业化管理,把80%的资源花在能出关键效益的20%方面,通过这20%又带动其余80%的发展便成为税源管理部门的最优选择。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现实必要性
(一)经济活动日趋复杂使传统税源管理面临新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以空前的广度、强度和速度跨地区、跨国界扩张转移,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快速发展变化。作为市场主体的纳税人数量、组织结构、经营与核算方式等发生了重大变化。2001年我国办理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为1500多万,2010年为2600多万,增加了1100万,增长达75%,年均增长率为5.8%,其中企业户数939万,个体经营户数1635万。企业集团大幅增加,经济主体跨国、跨区域、跨行业相互渗透,税源国际化趋势愈加明显。企业核算和税务处理日趋电子化、团队化、专业化,税收筹划、避税手段层出不穷。面对经济发展和纳税人的变化,税务干部的数量10年来基本持平,2010年全国税务干部为75.5万人,仅比2001年增长1.07%,基层一线征管人数共计46万,其中税收管理员27.7万,占总人数的37%,全国人均管户接近100户,广东有些地区人均管户甚至高达3500户,且部分税务干部素质难以适应形势、任务的变化。经济的跨国化与税收管理的属国化、经济活动的跨区域化与税源管理的属地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传统的税收管理员属地划片管户的税源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
(二)当代信息技术革命对传统税源管理带来新影响
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地球、云计算等发展掀起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企业经营和管理电子化、智能化趋势日益明显,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金融电子交易和电子商务不断发展。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状况日益加剧,税源管理面临高度的复杂性和诸多不确定性,传统的人海战术、以票控税等税源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信息社会迅猛发展的现实。一方面,税收征管数据已逐步实现省局、总局集中,信息技术也提供了高效处理信息的手段;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基层税收管理员仍依靠个体、手工等传统方式实施税源管理,信息应用水平较低。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对税源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创新税源管理方法提供了机遇。
(三)国际税收管理大趋势对税源管理带来新启示
随着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理念在政府管理活动中的实践运用,许多发达国家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建立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并探索由事后风险管理向事前风险管理发展,将纳税评估纳入税收征管基本程序,并作为税源管理、促进遵从的重要手段,建立税务机关获取涉税信息的法律制度,并建设现代化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税源分类管理,建立按纳税人类型设置、适应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和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国际税收征管理念和经验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要求我们及时把握国际税收征管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我国实际,认真学习借鉴有益经验,不断提高税源控管能力。
三、国内外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国际、国内的部分税务机关都在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有利于推进我国税源专业化管理进程。
(一)国际税源专业化管理实践经验
法国的税务部门根据生产经营规模将企业分为大企业、中小企业、微型企业三类,成立大企业管理部门,实行专业化的大企业管理。巴西为加强对税源大户的集中统一管理,联邦税务总局、大区税务局和小区税务局都分别设有大户管理处,其主要职责是对纳税大户尤其是烟草、汽车、金融等行业的纳税大户进行管理。英国国内收入局设置了大企业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全国大企业公司所得税的税收管理及政策处理,伦敦以外的大企业也归大企业税收管理局管理,所在地的税务机关不得干预。美国将大企业分五个行业类型进行专业化的行业管理,美国税源管理智能化程度比较高,计算机电子化系统由东海岸国家计算中心和按地区设立的十个税务征收中心组成,纳税人的报税资料输入电脑后,电脑会自动进行逻辑审核,并以此估算其税款,自动进行评估,旨在追求纳税评估的有效性、公平性和权威性。澳大利亚国税局认为纳税人实行自行申报、自行审核后,效率提高的同时风险也增大,因此必须对纳税人资料进行分析,重点是进行纳税风险评估,评估人员将来自税务当局数据信息库、银行、海关、移民局、证券市场的内、外部信息输入由专家设定的标准模型中,自动生成评估报告,主要有财务分析、欠税情况分析、征收情况分析、营业行为报表等。对纳税人按风险大小分级,实行区别管理。对遵从度高的纳税人主要是自我管理、自行申报、自行审核的策略,税务机关只是简单的监督与观察,而对于抵触税法、遵从度较低的纳税人,管理则具有强制性。
(二)国内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探索
2010年,在总结各地探索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试点工作的具体要求,决定在上海、江苏、安徽、河南、广东、青岛国税局和广东、山东地税局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另外一些单位也自行开展了试点工作。目前,国内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其主要特点有:
1.实施税源分类管理,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广东地税在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时,在区县范围内打破属地管理,分设重点和一般税源管理局,对重点税源实行跨区域集中式的专业化管理,对一般税源实行属地管理,税管员由个人管户向团队管事转变。山东地税在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时,根据城乡、行业等不同情况,合理确定税源分类的标准,有针对性地采取分规模、分行业或两者适当组合的税源分类方式。
2.优化重组征管流程,重点突出纳税评估。江苏地税在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时,印发了《税收风险管理暂行办法》,围绕风险识别、排序、应对等环节,进一步优化征管业务流程,将风险管理融入专业化管理,不断强化了纳税评估工作。福建地税在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中,专门成立纳税评估机构,强化数据分析利用,对征管数据进行集约式专业化处理,强化纳税评估的初步审核。安徽国税在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中,重点开展了行业“建模找点”工作,在33个重点行业建立了评估模型,找准了行业的涉税风险及管理薄弱环节,增强了风险应对的针对性。
3.以信息化为依托,实现信息管税与专业化管理的大融合。江苏国税在推行专业化管理时,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开发并运用一体化税源管理平台,建立风险特征指标390多个,在省级实现风险信息自动生成、按户归集、自动排序和应对任务统一下达,在地市级集中优秀人才形成团队实施风险应对。山东国税在推行专业化管理时,按照信息管税的要求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需要,依托税收预警评估系统,建立了纵横结合、内外协作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湖北国税在推行专业化管理中,积极落实信息管税,开发应用数据质量管理系统,对综合征管软件基础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与发布,探索建立多方式、多途径获取第三方涉税信息的共享机制。
四、当前分局重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现状
分局是自治区地税局的直属机构,征收范围主要是在南宁市范围内的金融保险企业、自治区级企业、集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地方各税,管户相对集中,2011年重点税源户为439户,重点税源企业年纳税逾37亿,平均每户年税收收入约850万。近年来,分局不断探索,在税源管理尤其是重点税源管理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做法与经验。
(一)积极探索构建专业化管理格局
1.推行专岗管理、重组征管流程。以岗位设置为基础,以税收业务为核心,优化、重组征管流程。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以征管流程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化岗位,明确其岗位职责,税务干部按岗履职,打破了传统的专管员制度,实现“个人管税”向“团队管税”的转变。
表2 分局税收管理岗位设置表
分局内部强化部门沟通协调,制定信息交换与数据共享制度,拓宽信息数据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变化情况。计划征收科积极推行外部数据的录入工作,把纸面信息转化为系统数据,注重信息采集,发挥“数据中心”职能;税源管理科按照“信息管税”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推行税源管理新模式,利用国家税务总局及自治区地税局开发的各项税源管理软件高频率、长时期地进行数据质量的监控。稽查科对税源管理科和计划征收科收集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每月重点稽查行业和对象,从而完善税收管理链条,堵塞税收漏洞。
2.实施税源分类管理、强化重点税源监控。就分类管理而言,分局主要是按纳税人行业、规模和特定业务类型实施。由于分局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属地或划片范围,在主要按纳税人行业类别或特定业务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结合纳税人的规模合理调整机构和征管范围,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集约化管理。对具有代表性的重点行业或特定业务,设置行业税收管理员,由经验丰富的管理员对该行业进行重点管理。目前分局分类管理的重点行业主要有金融业、保险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出版业、农口单位以及科研院所。
此外,分局按季召开税收分析会,强化税收分析,剖析税收增减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准确预测收入变动趋势,提出组织收入工作的措施和建议。通过对重点税源企业建立按季分户税源分析制度,分析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税收收入变动情况和税负情况,预测下一期税收情况,从而强化重点税源管理。针对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等重点行业进行税收分析,掌控行业税收运行状况,在行业之间延伸进行关联管理。
3.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打造专业人才队伍。打造专业人才队伍是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关键,分局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截至2011年,分局干部总数为50人,本科以上学历10人,占全部人员的20%。积极鼓励干部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现已有多名干部取得“三师”资格。分局以全职能服务窗口建设为中心,集中对办税服务岗人员进行业务辅导和培训,着力打造专业的纳税服务队伍。税源管理科集中对税源监控岗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打造专业的税源监控队伍,结合税源的行业特点、风险级次,有针对性加强税源管理岗人员的培养,打造专业的分行业税源管理的队伍。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分局在探索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特别是重点税源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仍然处于相对粗放状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纳税评估作用不突出。基层一线在力量、精力、素质等方面难以适应所承担的分析评估职能,特别是在重点税源企业的所得税评估上更显得力不从心。2011年,分局共有管理员15人,全年税收收入逾45亿,人均年管理税收收入3亿元。税收管理员承担着税款征收、日常管理检查、税收分析等一揽子工作任务,特别是数据处理和评估分析职能对专业技能要求高、落实困难大,致使税收管理员制度难以落实到位,很多职能形同虚设,现行的税源管理模式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形成负面影响,导致劳动、时间和经济等资源投入上的虚耗,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可以说,管理环境的日趋复杂困难、税收任务压力的日益加大与税源管理状态的分散粗放形成强烈的反差,税源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已经明显滞后于形势发展需要。
2.专业化管理流程操作不够精细。分局在专业化管理的探索中,虽然改进了管理手段,创新了工作方法,调整了组织结构,优化了人员配置,基本建立起“以征管流程为导向,实施分岗位管理”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初步形成了“因事设岗、团队协管、分权制衡、减负增效”的局面。但是,由于相关配套措施尚未完全跟上,缺乏统一的业务操作指引,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均有待进一步明确,分段式协作不能完全保证流转顺畅。岗位职责不够明晰,容易出现疏于管理等现象。加上岗位间协作、衔接不够,就会形成税收征管工作中的真空地带,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等现象。
3.风险管理不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是税务机关以纳税遵从最大化为目标,科学实施风险目标规划、识别排序、应对处理和绩效考评,力求最具效率地运用有限征管资源不断降低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的过程。现实中由于数据采集不够完整准确,风险指标体系不够科学有效,风险排序不重视共享采集,导致风险管理体系形同虚设。
4.专业化队伍的建设培养亟待加强。税源专业化管理缩小了对人员的业务范围要求,但相应地增加了对掌握深度的要求。虽然分局人员学历相对较高,但全面熟悉和掌握税收业务、财会知识、法律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等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人员却相对较少。按照风险管理理念,应当形成倒金字塔式的专业人才队伍,以直接应对从大到小的风险。目前,专业岗位人员素质差距较大,数据分析、服务咨询、纳税评估等岗位缺口尤为突出。如何针对专业人才缺乏、失衡的现状,建立一整套融教育培训、人才选拔、绩效考核、能级管理于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亟待破题。
五、建立健全分局税源专业化管理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一)推进地方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思路
推进地方税收专业化管理,首先要解决如何实施税收专业化管理的问题。一是不断强化征管基础工作,在推行属地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全区数据大集中的优势,进一步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以纳税人规模和行业等为依据,对税源实施科学分类,实行专门机构、专业人员、人机结合、跟踪管理、动态监控、预警分析、选项评估、重点检查的专业化管理模式。二是结合基层机构改革和定编定岗工作,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合理设置岗位,准确定位职责,规范日常检查,健全考评机制,建立纵向联动、横向互动的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专业化管理团队的作用。三是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的经营和核算特点,细化各行业管理的特殊要求,总结分行业管理的方法和规律,建立健全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建筑安装企业税收管理、车辆税收管理以及大企业税收管理等管理规范,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以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及经营为切入点,研究探索区域税收征管和税收分配问题。四是加强各税种的精细化管理。组织开展营业税新条例实施的政策调研和非居民税收管理的重点案例调研工作,强化对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加强货物运输和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管理;推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不动产、建筑安装业营业税项目管理办法;加强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与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的信息比对;加强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汇算清缴和纳税评估工作;加快扩大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管理的覆盖面,逐步扩大开具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的范围;继续推进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等。
应该说,目前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方向,是税收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客观要求,地方税收工作也不例外。
其一,推进地方税收专业化管理要借鉴企业专业化管理和各地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成功经验,有利于解决税收征管工作中带有共性的问题。专业化的提出是从企业生产开始,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企业生产由“大而全”向“精而专”转变,逐步形成专业化的生产模式,以提高企业生产规模和效益。而税收专业化管理类似企业专业化生产,税收管理也将由过去的“粗放式各税统管”向“分类式专业管理”转变,以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益。因此,笔者认为,推进地方税收专业化管理首先要从企业专业化管理中汲取合理的成分,为税收专业化管理所用,企业有专业化生产线,税收有专业化管理操作规程。同时,还要总结各地税收专业化管理的经验和做法,以避免走弯路。虽然各地税务部门结合实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有特色、各有创新,但在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基本方式方法上有不少东西可以借鉴。
其二,推进地方税收专业化管理要结合地税工作实际,把握地方税收征管工作特点,分门别类实施专业化管理。当然,过去传统税收管理模式大多是以行政区域(或地域)来划分税收征管范围,遵循属地管理原则,税收管理员(专管员)各税统管。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地方税收涉及的10多个税种税收以及繁杂的业务和税收政策税收管理员都要掌握,要想管好地方税收的确不容易,所以过去税收征管的漏洞比较多,地方税收“管不到位、征不到位”的问题很普遍。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推行地方税收专业化管理。但就地方税收而言,税种很多,点多面广,零星分散,税种之间收入规模差异又很大,具体税收征管工作情况十分复杂。因此,笔者认为,推进地方税收专业化管理工作,要分类实施,也就是说,有选择性地推进,不宜全面铺开,专业化管理不能涵盖所有地方税收征管领域。
其三,推进地方税收专业化管理要把握现在着眼长远,依托税收信息技术开发和综合利用。从客观上讲,税收专业化管理就必须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统一高效的税收征管网络和机制,搭建各职能部门税收信息共享网络平台,沟通税收信息来源渠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管税”。目前,政府部门间信息不互通、信息不对称,是“信息管税”工作中的最大难题,这也是推进地方税收专业化管理面临的现实问题。这一点,表面上看与税收专业化管理无关,但仔细一想,税收专业化管理关键的技术支撑和科技含量就是“信息化”。为此,在推进地方税收专业管理过程中,要注重税收信息技术开发和综合利用。从发展的眼光看,只有实现了税收信息化才能促进税收专业化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其四,推进地方税收专业化管理要解决好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要有一支与专业化管理相适应的税收管理员队伍。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问题是决定税收专业化管理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推进地方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前置条件。从目前各地的情况看,我们的税收管理员队伍还不能适应税收专业化管理的要求,无论是政策业务素质,还是专业管理技能,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人的问题不是缺人员,而是缺少税收专业化管理的人才。
(二)建立健全税源专业化管理体系的对策
1.强化信息管税,为专业化管理提供支撑。要想最大限度地获取真实、完整的税源信息和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税源信息,实现对纳税人纳税状况的掌控,其发展方向就是实现“信息管税”。要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重点,以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应用为主线,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大力推进业务与技术的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征管业务和制度创新的促进作用,不断提升税收征管科技应用水平和信息管税能力。
从一定程度来说,信息化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支撑作用就是对税源管理数据信息的采集、加工、储存、监测、分析和利用,是管税的核心,是税收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严格数据录入审核,提高数据管理质量,拓展数据采集渠道,及时、完整、准确地采集纳税人申报信息,有效获取和应用第三方信息。积极探索电子档案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征管资料电子化。全面、深入应用税源管理软件,在日常管理、分析、评估和风险管理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
2.实施风险管理,突出纳税评估。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建立并实施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流程,主要包括制定风险规划、风险信息采集、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应对、过程监控和绩效考核等环节。而针对当前分局纳税评估这一“短板”,应将税源管理部门现在主要承担的调查审批、催报催缴和税收预测等日常事务管理职能,调整为按纳税人规模、行业和特定业务等类型进行专业化纳税评估。
纳税评估既是法律赋予税务机关的职责,也是国际税收管理的通行做法。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利用获取的涉税信息,对纳税人纳税申报情况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核评价,并作出相应处理的税收管理行为,其涵盖了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以及部分风险应对任务,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点。为了保证税源管理部门有足够的力量加强纳税评估,可将调查审批等纳税人依申请事项简化、前移到办税服务部门,也可依法将调查审批、报表填报、催报催缴、税收预测等日常管理事项简化、前移到办税服务部门的后台。税源管理部门则应把主要精力用于纳税评估的案头审核和实地核查工作,并处理好纳税评估与纳税服务、税务稽查和法律救济等征管环节的关系。
将风险管理理念引入税源专业化管理中,要重点强化五个方面的纳税评估工作。一是明确纳税评估工作的管理部门,税源管理机构应设立专职纳税评估岗位,确保有专人从事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工作,真正实现管评分离。二是加强评估人员配置,将业务水平较高、责任心强的人员选拔到评估岗位上,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纳税评估队伍。三是探索实施纳税评估工作的集约化管理体系。纳税评估主管部门可将纳税评估岗位人员统筹调配,分阶段集中实施纳税评估工作,发挥纳税评估作用,达到评估实效。四是税源管理部门实施纳税评估,重点抓好案头审核和实地核查工作。五是建立适合的纳税评估模型和分行业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以便有针对性开展纳税评估,规范行业的管理。
3.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为有效提高税源管理效率,解决税收管理员事繁责多、负担沉重的难题,必须在认真总结现有税收管理员制度运行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减负增效,从而完善税源管理流程。短期内对机构进行大规模的重新设置或增员并不现实,因此在维持机构设置现状的情况下,应立足内部挖潜,实行税收管理员内、外勤分类管理制度,进行内部人员重组。内勤岗以办税服务厅和税收综合岗为主,外勤岗则主要为税收管理科。内勤岗的主要职责是受理税务登记、税费申报受理、发票查验发售与开具、税收资料分类、传递与归档、税收分析统计与各种资料上报等,在税源管理上的重点为税收信息采集、审核与录入。外勤岗的主要职责为税法宣传、日常管理、催报催缴、评估事项核查及行业信息收集等,其在税源管理上的重点为户管资料相关信息的更新与维护、行业税收数据收集与分析、协助建立分行业预警参数指标体系、异常信息反馈等。而数据分析与纳税评估、行业典型调查等综合性事务则在统一指导下,由内外勤岗人员相互协助进行。此种方式只涉及内部人员的分工,影响小,易操作,可以有效解决人少事多、人为协调环节多的弊端,较好地体现了“以税源管理为中枢、以税源信息为基础、以提高税源信息利用率为手段、以促进税收收入的增长和强化税源控制力为目的”的初衷。
4.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税收数据和分析评估人才是税源专业化管理所需要的两大战略性资源,税收数据的分析评估、加工应用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完成。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传统的税收管理员划片管户的管理方式将逐渐为专业化、信息化管理方式所替代,必然会引起现有税源管理流程、方法、分工的重大变化,必然会涉及征管资源的重新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分析评估的人才状况决定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成效。
要突出分析评估人才的培养,一是要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税收管理员能级制度,并根据能力标准和工作业绩,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在提拔任用、奖惩评价等方面为人才成长创造条件。二是要突出税源专业化管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税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不仅要强化特定行业税收业务知识,更要掌握对应行业类别的专业管理技能,了解特定行业的管理特点,加强行业性税收问题的学习和研究,开展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交流,逐步提高分析评估知识的创造、累积和共享水平,建立起分析评估知识库,汇集纳税评估的各类指标体系、数学模型等内容,为业务专才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并激励和引导税务人员加强专业化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在更大范围内培养业务专才,逐渐扩充分析评估人才的力量贮备,尽快提高整个系统税源专业化管理水平。
课题负责人:周 丹 韦治德
课题组成员:何振邦 覃 闵 黄美清 贾 惠
夏 超 李华玲 梁怡锦 刘泽南
吕东贤 邓朝铭 杨令羡 李宛柔
黄浦林 朱 海 陈虹伶 郑君标
陈春梅 林光初 邓龙艳 卢慧洁
周荣繁 刘成杰 秦永明 冉桂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