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2011年主要农产品期货品种分析
2.1 白糖
2.1.1 宏观综述
国际方面,2011年全球糖价呈现两升两落的走势。国内方面,随着近年来我国食糖市场与国际市场关联性有所增强,2011年我国糖市和国际糖市走势基本一致(见图9-2,9-3,9-4)。
图9-2 2011年ICE11#美糖连期货价格指数走势图
资料来源:富远行情
图9-3 郑州白糖期货与现货价格走势对比图
数据来源:郑州商品交易所
图9-4 郑州白糖期货与ICE原糖期货价格走势对比图
数据来源:郑州商品交易所
“一升”:2011年1月至2月上旬是震荡上扬期。国际方面,2011年年初巴西、印度、泰国、美国等各食糖主要生产国纷纷遭遇恶劣天气,对糖料的种植生产造成极为不利影响,使国际糖价持续走高。在二月初,纽约洲际交易所ICE的11#原糖期货近交割月合约收盘价突破33美分/磅的历史高位。国内方面,我国的食糖消费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随着年初元旦和春节的食糖消费旺季的到来,现货期货价格相互提振,国内糖价快速上涨。郑州商品交易所白糖近交割月结算一度突破近7 600元/吨的历史高位。此外,在年初经历连续两个榨季减产后,国内食糖供给整体偏紧,市场预计2010/11榨季供给将严重不足也是造成年初白糖期货价格震荡上扬的主要因素。
“一降”:2011年2月中旬至5月是震荡下行期。国际方面,受市场对全球食糖产量预期上调、日本地震、利比亚和中东局势动荡使经济下滑影响,国际糖价转而下行。2011年3、4月份全球动荡的局势造成投资者恐慌,资金纷纷出逃避险,使全球各类金融市场纷纷大幅跳水,农产品期货市场也难逃一劫。在2011年5月初,ICE11#原糖期货一度跌至20.4美分/磅,跌幅逾36%。国内方面,随着春节用糖高峰期的结束,国内食糖市场进入消费淡季。同时,2010/11新榨季食糖上市量增加,国内食糖供需紧张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5月上旬郑州商品交易所白糖期价跌至6 800元/吨以下,跌幅超过8%。这一时期国内糖价走势强于国际市场,跌幅远小于后者。
“二升”:2011年6月至8月是反弹上扬期。国际方面,第一大食糖主产国巴西由于近年来对制糖业缺乏资金投入以及2011年罕见的干旱天气导致甘蔗大面积减产,下调了食糖产量预期,这对国际糖市产生了极大的提振作用,ICE11#原糖期货回升至30美分/磅附近的位置。国内方面,随着2010/11榨季落下帷幕,年初预期实现,食糖连续第三年减产。同时,随着夏季冷饮的消费旺季和中秋节的临近,我国迎来了一年中第二个食糖消费旺季。此外,外盘原糖期货大涨也提振了郑糖期货价格。以上三个因素是造成这一阶段国内白糖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二降”:2011年9月至年末是二次探底期。国际方面,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市场恐慌情绪再次袭来,对国际糖价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在前期利好因素逐渐被市场消化的情况下,巴西、印度、泰国、欧盟的实际产糖量逐一浮出水面——2010/11榨季国际原糖市场供给过剩。随后ICE11#原糖期价一路下挫,下探到全年最低价格22.62美分/磅。国内方面,由于国内糖市和国际糖市的联动性比较强,受外盘原糖期货价格下降的影响很大。同时,随着在这一时期国家抛储力度的加大和2011/12榨季到来,国内食糖市场供应充足,现、期货糖价都出现了大幅回落。
2.1.2 供需面分析
全球供需情况
在食糖行业有“三年一循环”的规律,在经历了2008、2009、2010连续三年的产不供求后,2011年衔接了减产周期与增产周期,迎来了产量过剩的一年,对于国际糖市是具有转折性的一年(见表9-1)。
2011/12年度全球白糖产量16 848.2万吨,同比增长4.68%;进口量4 877.7万吨,同比下降5.89%;出口量5 570.4万吨,同比增长5.89%;消费量16 200.2万吨,同比增长1.68%;期末库存2 881.7万吨,同比下降1.53%;库存消费比17.79%。
表9-1 全球白糖供需平衡表
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
2011年在巴西、泰国、印度、俄罗斯等几个食糖主产国中,只有巴西由于干旱和结构性减产的因素下调了2011/12榨季蔗糖产量的预估值,其他重要产糖国家均出现了增产的局面。巴西作为原糖出口的龙头老大,其减产对国际糖价影响巨大。作为第二大食糖主产国的泰国,虽然在2011年遭受到了近五十年来最为严重的洪灾,但实际上其对甘蔗的种植影响有限。近些年来印度在白糖产量上迎头赶上,使其已经从之前的自给自足变成了白糖出口大国,虽然2011年10月份印度的甘蔗主产区也遭受了不利天气的影响,但由于上个榨季增产幅度较大,预计印度将在2011/12年度出口400万吨糖,这将会对国际糖市造成一定的冲击效应。
国内供需状况
我国的白糖生产具有很强的周期性,近十年来,食糖生产大致以5到6年为一个生产周期,基本上是2~3年连续增产,接下来的2~3年连续减产。由数据可以看出,1990—1995年为一个周期:1990—1992年连续增产,1993—1995年连续减产;1996—2001年为一个周期:1996—1999年连续增产,2000—2001年连续减产;2002—2007年为一个周期:2002—2003年连续增产,2004—2007年连续减产;从2008年至今,我国白糖生产正在经历下一个生产周期,在经历了2008—2010年连续三年的减产后,2011年白糖产量开始回升(见表9-2)。我国的进口糖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政府间贸易,一般为签订了长期进口协议的进口糖,比如我国每年都会向古巴政策性进口40万吨原糖;另一部分是关税配额内进口糖,我国进口配额内的食糖关税仅为15%,配额外关税也只有50%,这一关税水平远低于世贸组织135个成员国(地区)97%的平均关税水平。近年来,我国食糖进口配额一直维持在194.5万吨不变。较低的关税水平使得国际糖价常常低于国内糖价,从而引发大量进口糖涌入国内。在需求方面,近十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食糖消费量总体呈逐年平稳上升趋势。所以,2011/12榨季我国巨大的产需缺口和国内外食糖价差是带动我国食糖进口的主要因素。
表9-2 中国白糖供需平衡表
数据来源:中国糖业协会
2.1.3 政策分析——有关国储
国家储备是起到传达国家宏观调控信息,通过收储抛储充当蓄水池的作用。2005到2011年,国家储备合计放储432.89万吨,收储159.99万吨,两者相抵,净投放272.9万。从图9-5中可以看出,2010/11榨季国家储备糖一共进行了9次国储拍卖,累计投放187万吨国储糖,投放次数和数量均是历史最高水平。这是由于我国在经历了连续三个榨季减产,食糖产不供求,国内糖价居高不下,投放国储成为弥补缺口、增加供给、使糖价回归理性水平的主要宏观调控手段,并且已初见成效。经历了8月份一个月连续两次的国储拍卖,亢奋的市场终于开始降温——2011年8月12日糖价冲高回落后开始下滑,截至12月14日,已下降1 025元/吨,累计回落13.1%。
图9-5 2010/11榨季我国白糖抛储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糖业协会
2.1.4 后市展望
从国际方面看,2010/11榨季的产量过剩局面基本上决定了2011/12榨季供给过剩的形势。一些国际权威机构(包括国际糖业组织(ISO)、包含德国统计分析机构F.O.Licht、英国Czarnikow糖业公司)预测,2011/12榨季国际食糖供应将会供应过剩,过剩量在300至1 140万吨之间。在几个重要产糖国家方面,2011年巴西食糖产量显著下降,2011/12榨季也将食糖开榨推迟到四月底,其在2011/12榨季的产量如何还是未知数;印度、泰国、欧盟国家、俄罗斯食糖产量有望增加,但就目前全球市场而言糖市并不十分充裕。荷兰拉博(Rabobank)在2011年12月7日表示,尽管食糖供给有望过剩,但是全球食糖供给仍然偏紧。在未来12个月,预计国际原糖的平均价格将维持在22美分/磅。从国内方面看,当前的普遍预期是:2011/12榨季全国食糖产量将有望恢复到1 200万吨,同比增产14.83%。2012年2月24日召开的广西食糖会议明确了本榨季国家对于糖市的政策方向,政策的核心是稳定糖价,就是要保供稳价,保障农民利益,不造成价格的大起大落,2012年2月份国务院已批准启动国家收储政策。截至2月底,已进行了两批收储,分别完成16.3万吨和5.5万吨,平均收储价格分别为6 785.19元/吨和6 777元/吨。从对国际和国内供需形势看,国际市场继续保持供需宽松的基调,国内结束2008至2010三年减产周期,经过2011年恢复性增产的一年,2012增产的状态明确。
2.2 棉花
2.2.1 宏观综述
2011年国内外棉花期货市场整体呈现单边下滑的态势。受到2009/10年度全球棉花大幅减产导致期末库存不足的影响,2010年年末美棉期价上涨至140美分/磅之上,郑州棉花期价也于年末达到了28 500元/吨之上的的高位,棉价的暴涨提振了棉农种植棉花的积极性。随后郑州棉花和美棉期价分别创出了历史新高,2月份郑州棉花期价达到33 720元/吨,美棉紧随其后在3月份冲到了186美分/磅附近的全年最高点。但接下来的几个月不管是国内外棉花的期价还是现价,纷纷走出了一波不可逆转的大幅下跌行情。截至2011年8月末,美棉期价从186美分/磅下跌到了100美分/磅的关口,郑州棉花期价从33 720元/吨的高点下降到了21 500元/吨一线。9月份新一年度的棉花种植开始,国内的托市政策使郑州棉花价格不至于受到欧债危机太大的冲击,一直到年末郑州棉花期价都维持在20 000元/吨一线的位置,而这一阶段美棉价格走势弱于国内棉价,在83~113美分/磅的位置窄幅震荡(见图9-6,9-7,9-8)。
2.2.2 供需面分析
全球供需情况
根据USDA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度全球棉花产量为2 687.2万吨,同比增加7.06%,创下历史高点;棉花消费量是2 424.3万吨,同比减少2.47%;期末库存1 255.5万吨,同比增加26.75%,库存消费比较前一年度高出12%;全球棉花进口量795.7万吨,同比增加2.49%;出口量796.1万吨,同比增加2.78%。
图9-6 2011年美棉花连期货价格走势图
资料来源:富远行情
图9-7 郑州棉花期货价格与中国棉花价格指数对比图
资料来源:郑州期货交易所
全球棉花价格自2010/11年度达到历史高点之后于2011/12年度开始大幅回落,棉农的收入因此受到影响。2011/12年度农产品生产的成本也有所增加。根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CAC预测2012/13年度棉价将会下跌,由此全球棉花播种面积将同比减少8%至3 330万公顷;棉花产量同比减少6%至2 514万吨;在经历了连续两个棉花消费量下降年度后,预计2012年消费量将增加至2 502万吨,同比增加2.58%;期末库存1 162万吨,同比增加1.04%,库存消费比基本持平为46%;纺织消费增加以及棉花价格的下跌将促进全球棉花贸易量,预期出口将增加至840万吨,同比增长9%;进口将增加至357万吨,同比增长11%(见表9-3)。
图9-8 郑州棉花期货与ICE棉花期货价格走势对比图
资料来源:郑州期货交易所
国内供需状况
中国棉花协会调查,预计2011年全国植棉面积8 150万亩,同比增加5.8%;棉花总产量为718.5万吨,同比增加8.19%;棉花消费量901万吨,同比减少1%;进口量326.6万吨,同比增加24.9%;期末库存295万吨,同比增加16.6%,库存消费比29.48%,与2010年度相比略有下降(见表9-4)。
表9-3 全球棉花供需平衡表
资料来源:美国农业部
表9-4 中国棉花供需平衡表
资料来源:中国棉花协会
2011年棉花增产的原因有两点:一是2010年籽棉价格大幅上涨,刺激棉农种植积极性;二是2011年我国气候条件总体适宜棉花生长,棉花长势好于去年,而且品级质量也同样有所提升。至于消费量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我国棉纺织行业在2011年受到了严峻的考验,2011年对我国棉纺织行业可谓是风雨交加的一年,受欧洲债务危机和棉价大幅调整的影响,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棉纺织遇到了重重阻力,企业停产、减产、限产情况普遍,单月棉花用量持续下滑。
2.2.3 政策分析
国家发改委于2011年3月30日发出通知,从2011年度开始实行棉花临时收储制度,并宣布标准皮棉到库价格19 800元/吨,敞开无限量收储。该通知称,2011年度棉花临时收储预案执行时间为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执行本预案的棉花主产区为天津、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陜西、甘肃、新疆13省、市、自治区。实行不限量敞开收购会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市场情绪,对市场产生较强支撑。收储时间自2011年9月8日启动至至12月底,累计收储皮棉217.3万吨,约占总产725万吨的29.97%。其中新疆收储140.2万吨,内地收储77.1万吨,均价19 459元/吨,低于收储价305元/吨。据ICAC统计,2011/12年度,由于中国重建国家棉花储备,全球棉花库存的增长几乎有四成是中国贡献的。此外,中国国储棉还采购了约100万吨的非国产棉,这些棉花将在接下来几个月陆续运抵中国。
从收储政策开始执行前一个月左右,棉价便开始围绕着收储价19 800元/吨上下窄幅震荡,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11年年末。收储政策稳定棉价的目的基本实现,但是对棉价的上涨没有太大的向上推动力量。对于2012年棉价的走势,需关注国家收储量及后续的投放。收储收紧了棉花的流动性,对期价形成了一定的支撑,但能否稳定2012年的棉花种植面积还要取决于政策的连续性。
2.2.4 后市展望
从各方面观点来看,2012年支持棉价多方空方的因素可谓势均力敌。多方因素有两方面:一方面,预期2012年全球棉花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下降以及消费量增加;另一方面,我国的无限量收储政策对棉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空方因素也有两方面:首先主导因素是市场对宏观经济的担心,如果全球经济继续恶化将会重挫下游企业的需求和消费,国际棉价将会受到较大的压力,郑州棉花同时也会受到国际棉价联动性的影响。其次是2011/12年度棉花丰产,库存消费比较高,2012年对棉花的需求可能会相对弱势。
综上所述,我们对于2012年棉价的走势所持的态度是,空方因素可能会略为占优,全年整体走出震荡下行的态势。预计棉价的运行区间将在19 800~25 000元/吨这一区间。
2.3 大豆
2.3.1 宏观综述
大豆
2011年大豆期货市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国际国内市场均表现出宽幅震荡的格局,美国CBOT大豆期价在1 260~1 461美分/蒲式耳区间震荡,我国DCE大豆期价在4 368~4 765元/吨之间展开震荡;第二阶段从第四季度开始持续到年末,受到欧债危机以及中国对美豆进口下降等宏观面利空因素的影响,CBOT大豆期价率先在8月末进入下跌通道,国内DCE大豆期价受到国际期价的联动性影响也在9月中旬开始急转直下。这一波下跌行情分别使CBOT大豆期价和DCE大豆期价一路下跌到1 170美分/蒲式耳和4 210元/吨。而后,国际与国内市场走势开始分化,CBOT大豆期价继续下跌探底,一度在11月底下探到1 115美分/蒲式耳一线;而国内市场相对来说走势平稳,在托市政策的支撑下止住了下跌的趋势,在低位窄幅震荡一直持续到第四季度结束(见图9-9、9-10)。
豆粕
2011年豆粕的走势也表现不佳,全年以震荡下行为主,CBOT豆粕与DCE豆粕期货价格走势基本一致。CBOT豆粕指数从年初开始到9月份一直处于震荡态势,其中最高点达到了386美元/短吨,最低点接近332美元/短吨。自2011年9月份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以来,CBOT豆粕期货市场也开始出现单边下滑的走势,第四季度最低点跌到285美元/短吨之下。DCE豆粕指数波动较为被动,其受CBOT期价影响很大,与CBOT豆粕指数联动性较强。2011年2月份之前DCE豆粕期价处于上升态势,最高冲破3 540元/吨,达到全年的顶峰,之后便开始震荡下行,在3 250元/吨到3 400元/吨之间维持平稳震荡了5个月左右后,与CBOT豆粕同样自9月初开始出现单边下滑,在第四季度最低点下探到2 760元/吨附近(见图9-11,9-12)。
图9-9 2011年美黄豆连期货价格走势图
资料来源:富远行情
图9-10 2011年连豆一连续期货价格走势图
资料来源:富远行情
图9-11 2011年CBOT豆粕期货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富远行情
图9-12 2011年DCE豆粕期货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富远行情
2.3.2 供需面分析
全球供需情况
2011年全球大豆产量251.47百万吨,同比下降4.81%,是自2009年以来第二年减产;进口量90.76百万吨,同比增加2.17%;出口量92.79%,同比增加0.89%;消费量258.05百万吨,同比增加2.51%,期末库存60.28百万吨,同比下降12.51%,库存消费比23.36%。
目前全球大豆产量处于一个较为平稳的水平,美国稳居全球最大大豆生产国的地位,但是近年来南美大豆产量增长迅速,整体大豆产量已经赶超美国。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预计2011/2012年度美国大豆的产量是83.17百万吨,相较2010/2011年度下降8.21%;巴西大豆总产量相较上年下降4.64%,产量在72百万吨左右;阿根廷大豆产量48百万吨,同比下降2.04%;中国大豆产量13.5百万吨,同比下降10.59%;欧盟大豆总产量1.22百万吨,同比增加16.19%。整体来看,2011/2012年全球大豆产量将较上一年度下降4.81%(见表9-5)。
表9-5 全球大豆供需平衡表
资料来源:美国农业部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大豆生产国的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国,但随着南美大豆的产量迅速增长,步入2011/12年度开始,巴西已经赶超美国取代其成为世界第一大豆出口国。2011年宏观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影响到了商品的需求状况,作为美豆最大进口国的中国对美豆的进口减少使得美国大豆出口下降,这对世界大豆价格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见表9-6)。
表9-6 主要大豆生产国进出口情况
资料来源:美国农业部
国内供需状况
2011年我国大豆总产量13.5百万吨,同比下降10.59%;进口量55.5百万吨,同比上升6.04%;出口量0.2百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消费量70.6百万吨,同比增加7.05%;期末库存12.76百万吨,同比下降12.36%,库存消费比18.02%。
近年来,我国大豆生产持续下滑,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大豆的收购价格涨幅要远低于玉米小麦等国家重点保护作物价格的涨幅,这使国产大豆种植逐渐失去其优势,很大一部分农户种植大豆的积极性下降转而选择种植其他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作物,国产大豆版图正在急剧萎缩。根据中华粮网供需平衡数据显示:2011年东北三省大豆播种面积同比减少6.81%,2012年预计同比减少6%左右。根据数据显示,我国的2010/11和2011/12国内大豆消费总量保持继续增长的趋势,可以看出这部分供需缺口是由具有价格优势的进口大豆弥补,我国对大豆的进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9-7)。
表9-7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资料来源:中国粮网
2.3.3 政策分析
我国从2008年开始实行大豆收储政策,2008年到2011年收储价格分别为1.8元/斤、1.87元/斤、1.9元/斤、2元/斤。近年来国家多次上调小麦等主粮的最低收购价格,但对大豆的收购价格调整不大。由于公布出来的最低收购价格与当时的现货价格基本持平,并且与种植农户的预估价格相比明显偏低,所以对现货成交并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种植农户惜售观望情绪浓厚。期价方面,从前几年的历史走势来分析,大豆收储价格基本确立当年期价的底部区域,一旦期价大幅跌破收储价格,现货卖盘将会大量套利交割市场,缺乏有效的卖单将导致期价下行乏力。
2.3.4 后市展望
2011年国际大豆期价震荡整理了三个季度后,从9月份开始到年底一路暴跌不止,但2012年初便开始强势反弹。对接下来一年中大豆价格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三方:美国、中国、南美。支撑大豆价格反弹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日前国际谷物理事会表示,2012/13年度大豆产量预计降至2.465亿吨,较2011/12年度的产量下滑幅度达到7.6%。产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南美许多地区的干燥天气对作物的单产造成了负面影响,尤其是阿根廷北部、巴西南部以及巴拉圭。另一方面,预计新的一年对大豆的需求势头仍然强劲,其中“中国因素”最为关键。目前全国大豆消费约有三分之一在中国,而中国的大豆消费又有80%是进口的。近年来中国将进口重点向南美国家做了转移,但在今后几个月由于产量下降的影响,南美大豆出口可能会放缓。国际谷物理事会预计巴西和阿根廷2012/ 13年度大豆出口分别下调2.2%和17%,美国大豆出口预计上调3%左右。同时,国际谷物理事会称,对2012/13年度中国大豆进口预估较前次预估下调100万吨至5 600万吨,但是仍然较去年进口高出7%左右。
2.4 玉米
2.4.1 宏观综述
2011年CBOT玉米期价走势具有很强的戏剧性,表现为在600美分/蒲式耳至800美分/蒲式耳之间宽幅剧烈震荡。这期间分别在3月初、4月中下旬、6月上旬、8月末和11月上旬经历了5次明显的波峰;在3月中、7月初、10月初和12月中旬经历了4次明显的波谷,全年市场都处于供需基本面和宏观因素的激烈博弈中。虽然年中美盘玉米期价若干次起起落落,年终却回到了年初的起步价位(见图9-13)。
第一季度:延续了2010年度牛市的影响,以及受到月度USDA供需报告中意外调减美国2010/11大豆、玉米单产数据而导致年度产量及期末结转库存的继续下滑的刺激,成就了2011年度首个美盘期价波峰,此时美盘玉米期价达到了700美分/一线的高度。随即,USDA基线报告预估2011/12年度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以及中东利比亚局势的动荡,日本特大地震等因素终结了此轮的上涨趋势,并且将价格打压到了600美分/蒲式耳一线。
第二季度:美盘期货价格出现先涨后跌的过山车行情——CBOT玉米指数合约最高上冲到757美分/蒲式耳,其后在天气利好及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影响下,玉米期价迅速回落。截至2011年6月末期货收盘,CBOT玉米指数合约收于632.5美分/蒲式耳,较一季度期货收盘下跌5.9%。
第三季度:CBOT玉米期价走出了一个倒V型走势。7月USDA供需报告中年度库存大幅下降,8月USDA报告大幅调减美国玉米单产,农民惜售,高温天气支撑了本季度期价的向上攀升,并达到780美分/蒲式耳的年度最高位。随着9月份欧债危机的到来和美国自身经济状况不佳,市场信心严重受挫,在第三季度结束时CBOT玉米指数收于599.2美分/蒲式耳,环比下降5.36%。
图9-13 2011年CBOT玉米期货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富远行情
第四季度:2011年最后一个季度CBOT玉米期价表现为一个波浪形态,多空双方利用天气因素、进出口数据等多种题材相互博弈,最终年末期价收于630.6美分/蒲式耳,较年初的610美分/蒲式耳仅仅上涨了3%左右。
相对于CBOT玉米期货走势而言,2011年DCE玉米期价的走势就要平稳得多了。国内的玉米价格与国际价格的联动性不大,与CBOT玉米期价在全年一开始就宽幅波动不同,DCE玉米期价在2月15日达到2 432元/吨的全年最高点后便开始持续小幅震荡下行。这是由于2011年初国内通胀压力较大,针对玉米市场国家先后若干次推出调控政策。与此同时,现货市场从年初的2 000元/吨一线一路攀升,在9月末达到2 389元/吨的全年最高点,并由此与期货价格同时进入下跌通道,最终在年末的时候DCE玉米期价收于2 268元/吨,与年初价格基本持平;现价收于2 200.3元/吨,较年初价格上涨11.49%(见图9-14)。
图9-14 2011年DCE玉米期货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富远行情
2.4.2 供需面分析
全球供需情况
2011年全球玉米产量864.11百万吨,同比增加4.42%;消费量867.59百万吨,同比增加2.93%;进口量92.84百万吨,同比增加1.64%;出口量94.93百万吨,同比增加4.95%;期末库存为125.35百万吨,同比下降2.70%,库存消费比14.45%。虽然2011年度全球玉米增产,但是最大玉米主产国美国却因为天气干旱而减产,中国、巴西和阿根廷的增产才使得全球的供应略微宽松。承接2010年度偏紧的期初库存压力和持续的消费增长需求,2011年度的期末库存量仍然下跌,预计2012年度玉米的供给量仍然不能乐观(见表9-8)。
表9-8 全球玉米供需平衡表
资料来源:美国农业部
国内供需状况
2011年我国玉米产量189.5百万吨,同比增加8.22%;消费量184.5百万吨,同比增加3.94%;进口量2.5百万吨,同比增加66.67%;出口量0.1百万吨,同比下降16.67%;期末库存40.76百万吨,同比上升8.58%,库存消费比22.08%。
我国的玉米消费主要集中在饲料消费,工业消费两大领域:饲料消费占据了玉米总消费量的60%以上;工业消费占据总消费的30%左右。2011年度我国玉米消费量比上一年度增长7.39%,这其中饲料消费量增长了4.6%,工业消费量增长了5.7%,我国玉米进口量的大幅增长也是主要被这两方面消化掉的(见表9-9)。
2.4.3 政策分析
2011年我国各项玉米调控政策如下:
3月,“两会”代表提议严格限定深加工企业玉米用量,国家在4省份投放30万吨芽麦,公开拍卖芽麦给饲料加工企业和养殖企业。
4月,发改委提出要严肃处理玉米深加工违规企业,6月底前收紧非储备企业玉米收购信贷资金。并且自6月1日起,国家将会限制30万吨以上玉米生产
表9-9 中国玉米供需平衡表
资料来源:中国粮网
线的新建,并将会淘汰10万吨产能以下的玉米深加工项目,暂停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玉米增值税抵扣政策等。政策本次调控使用结构意在保饲料限制深加工。
6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通知,自7月15日起将取消部分酒精、玉米淀粉等共计406个产品之前享受的5%~17%不等的出口退税率。
9月,政府轮换出库365万吨储备玉米,抑制玉米价格上涨。发改委公布2012年我国粮棉进口关税配额量,玉米配额依旧为720万吨。
10月,《饲料工业“十二五”规划》出台,玉米获长期利好支撑。
11月,全国部分省区市玉米购销工作座谈会,研究分析今年玉米产需、收购形势、价格走势及相关工作措施,安排部署玉米收购工作。
12月,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储工作启动。通知明确,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格(国标三等质量标准)为:内蒙古、辽宁1.00元/斤,吉林0.99元/斤,黑龙江0.98元/斤,相邻等级之间差价按每市斤0.02元掌握;收购期限为2011年12月14日至2012年4月30日;收购入库的玉米为2011年国产新玉米,符合国标等内品质量标准。
2.4.4 后市展望
国际方面,从基本面看2012年欧债危机的发展趋势和宏观经济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玉米价格走势;从资金面和技术面来看,600美分/蒲式耳一线是临界点。国内方面,如果2012年6月至8月国内天气状况良好,玉米产量很有可能继续2011年度丰产的局面,到时候在丰产的预期下价格将会承受一定的压力,但同时玉米的消费量也会相应的增加,应该可以消化吸收增长的产量,同时国家收储的托市效应也会抑制价格的下跌,总体看来2012年国内玉米价格压力不大。
2.5 油脂
2.5.1 油脂期货市场回顾
国际方面,2011年CBOT豆油期货走势与大豆走势整体态势比较相似。2月上旬CBOT豆油期价快速冲至60美分/磅之上的年度制高点,随后直到9月上旬一直在高位宽幅震荡。随着欧债危机的升级以及USDA9月份的供需报告调高美国大豆的单产和产量数据等诸多利空消息的爆出,CBOT豆油期价一路暴跌探底到50美分/磅之下,10月初价格有所回升但仍没能突破到54美分/磅之上,到2011年底一直持续在低位震荡(见图9-15)。
图9-15 2011年CBOT豆油期货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富远行情
国内方面,2011年国内植物油的整体运行可以分为强势整盘和下挫两个阶段:2011年初到9月份为强势整盘阶段,DCE豆油期价以及CZCE菜籽油期价均维持区间震荡;9月份之后,市场在欧债危机升级与国际期价联动的影响下植物油价格跳水式下跌,在11月中旬时更是再度暴跌探底,价格低迷一直持续到年末。相比期货市场,国内豆油现货价格比较强势,在2011年全年的走势都一直在期价之上;国内菜籽油价格走势在前三个季度呈现窄幅波浪式形态,第四季度在期价市场跳水的对比下表现的相对平稳(见图9-16,9-17)。
图9-16 2011年DCE豆油期货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富远行情
在我国,豆油/菜籽油价格走势对比和豆油-菜籽油价差指数两者在2011年都呈现出了单边下降的态势。豆油/菜籽油价格走势对比从年初至6月中旬一直围绕着全年均值1.03上下徘徊,跌破均值线后便一路下行直至年末,最低点在12月中下旬为0.92;豆油-菜籽油价差指数在2011年8月7日之前维持在(0,600)之间,之后直到年末一直处于0线之下,在(-820,0)之间运行。可以看出,我国2011年前半年豆油的走势强于菜籽油,但后半年菜籽油价格更为坚挺。原因可在两者的供需平衡数据中找到——虽然2011年我国大豆总产量有所下降,但进口大豆增加,大豆总供给是增加的,使得压榨量较上一年度也有所提高。2011/2012年度中国大豆产量约13.5百万吨,进口量增加至55.5百万吨,期末库存12.76万吨,库存使用比高达18.02%。中国油菜籽连续两年减产,2011/2012年度中国油菜籽产量预计为1 280万吨,比2010年度下降2.3%,期末库存67.4万吨,库存消费比由2010年度的9.67%下降至4.67%。可以看出,与大豆相比,油菜籽供应仍然偏紧,从供给面分析菜籽油将会获得更有利的支撑(见图9-18,9-19)。
图9-17 2011年CZCE菜籽油期货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富远行情
2.5.2 供需面分析
全球供需情况
根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11/12年度全球植物油总产量153.1百万吨,同比增长4.03%;进口量60百万吨,同比增长5.41%;出口量62.7百万吨,同比增长4.01%;消费量150.76百万吨,同比增长4.25%;期末库存12.32百万吨,同比减少2.84%,库存消费比8.17%,是自2001/02年度来的最低水平。从全球植物油供需状况的变化趋势来看,2011年全球植物油产量保持持续平稳增长,但由于宏观经济的不景气对油脂需求造成的负面影响,全球对植物油需求的增速较之前几年有所下滑。其中,植物油的供给在植物油、油籽、油粕三者之中最为紧张,同时植物油的期价走势也强于后两者(见表9-10)。
图9-18 豆油/菜籽油价格走势对比
资料来源:中华粮网
图9-19 豆油-菜籽油价差走势对比
资料来源:中华粮网
表9-10 全球植物油供需平衡表
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
根据美国农业部2012年2月9日公布的世界农产品供需报告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豆油产量42.49万吨,同比增长3.06%;进口总量8.34万吨,同比下降9.54%;消费量42.58万吨,同比增长3.8%;出口总量8.57万吨,同比下降9.88%;期末库存2.68万吨,同比下降10.67%,库存消费比6.29%,是自2011/02年度以来的最低水平(见表9-11)。
表9-11 全球豆油供需平衡表
资料来源:美国农业部
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统计,2011/12年度全球菜籽油产量23.33百万吨;进口量3.41百万吨;出口量3.58百万吨;消费量23.2百万吨;期末库存1.03百万吨,库存消费比4.44%,各项数据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自2010/11年度以来菜籽油的消费量较之前大幅放缓,但是与大豆相比,菜籽油的供给面更为紧张,因此对于期货价格而言,菜籽油的走势更强(见表9-12)。
表9-12 全球菜籽油供需平衡表
资料来源:美国农业部
美国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2011/12年度全球棕榈油产量为50.57百万吨,同比增长5.51%;进口量37.96百万吨,同比增长6.66%;出口量38.81百万吨,同比增长5.55%;消费量49.61百万吨,同比增长5.31%;期末库存5.16百万吨,同比增长2.18%,库存消费比10.4%,比2010年度略微下调。据统计调查,棕榈油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食用油,保持着每年7.8%的增长率。棕榈油目前已经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植物油,在全球植物油的供需平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见表9-13)。
国内供需情况
我国是豆油消费大国。在国际市场上棕榈油是第一大食用植物油品种,但在国内市场上,由于大豆进口的大幅增加以及我国居民的消费饮食习惯,豆油占据了国内第一大油脂品种的地位,而且在油脂品种中的比例正逐步提高。这表现在我国国内豆油消费近10年来持续高速增长,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与此同时,我国豆油年产量逐年提升,豆油增长率增长迅速。2011年我国豆油总产量1 132.6万吨,同比增长7.14%;进口量176万吨,同比增长33.43%,恢复了自2009/10年度的下降趋势;出口量11.9万吨,同比增长101.69%;消费量1 321.9万吨,同比增长8.72%;期末库存402.5万吨,同比下降3.19%;进口依存度为13.31%,较2010年度略有上升但仍处于低位;库存消费比30.45%,较2010年度下降约4个百分点(见表9-14)。
表9-13 全球棕榈油供需平衡表
资料来源:美国农业部
表9-14 中国豆油供需平衡表
资料来源:美国农业部
2011年我国菜籽油产量375万吨,同比增长6.38%;进口64万吨,同比下降6.29%;出口0.1万吨,同比下降80%;消费量442.1,同比增长5.64%;期末库存191.6万吨,同比下降1.59%;进口依存度14.48%;库存消费比43.34%,较2010年度下降3.18%(见表9-15)。
表9-15 中国菜籽油供需平衡表
资料来源:美国农业部
棕榈油是我国的第二大植物油消费品种,其价格走势如何不仅日益受到市场的关注,同时对豆油价格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2011年我国棕榈油进口量560万吨,同比下降1.94%;消费量550.2万吨,同比增加0.38%;期末库存67.8万吨,同比增加16.89%;进口依存度为100.28%;库存消费比12.32%(见表9-16)。
2.5.3 政策分析
国内农产品收储从2008年开始已经延续了3年,收储价格逐年提高。首先就油菜籽收储价格的情况来看,在2008年下半年全球粮油价格暴跌的情况下,为保障农民利益,国家开始对油菜籽进行收购,确定2009油菜籽托市收购价格1.85~2.00元/斤,2010年1.95~2.00元/斤,2011年2.3元/斤。同期,大豆收储价格为2009年1.87元/斤,2010年1.90元/斤,2011年2.00元/斤。2011年收储价格公布之后,油菜籽的收购价格与农民心理价格基本符合,所以油菜籽的收购进展迅速。而大豆由于公布的收储价格与农民心理价格存在较大落差,与政策公布时的现货价格基本持平,所以对现货成交并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农民惜售同时企业采购也是意愿清淡。
表9-16 中国棕榈油供需平衡表
资料来源:美国农业部
2.5.4 后市展望
综上所述,影响2012年油脂期价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宏观经济形势,对于我国国内市场而言,除了受到国际市场的联动效应,国家政策调控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油脂可能会在金属属性、商品属性和工业属性之间寻找均衡。宏观经济的不明朗可能会导致2012年前期油脂期价承压走低,但预计2012年度全球油脂的消费量将会继续增加,全球油脂供需结构有所趋紧,期价的下跌空间不大且有望在后期走势偏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