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收支古典论
国际收支古典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于1752年最早提出、后经李嘉图等人补充发展并不断完善的“物价—金币流动机制”,它揭示了在金本位制度下的价格变动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矫正作用,成为西方各国制定自由放任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产生背景
国际收支古典论的产生背景是金本位制度。所谓金本位,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并发挥世界货币作用的一种货币制度。世界上较早实行金本位制度的国家是英国,英国于1821年前后实行金本位制,后来在19世纪下半叶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纷纷实行金本位制度,到1880年国际金本位制度即自动形成。国际金本位制度是一种组织松散的国际货币制度,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自觉遵守以下货币纪律:①各国货币均以一定数量的黄金定值,每一单位货币有其法定的含金量;②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出入;③各国的货币储备为黄金。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建立,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金融环境,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国际金本位制度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各国在战争期间均实行黄金禁运和纸币停止兑换黄金,国际金本位制度暂时停止实行。战争结束以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国国内通货膨胀严重,汇率剧烈波动,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于是在战后国际政局稍稍稳定以后,各国便先后着手恢复金本位制度。美国在战后不久率先恢复了黄金的自由兑换,英国于1925年恢复了金本位制度,法国于1928年恢复了金本位制度,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恢复了各种形式的金本位制度。但此时恢复的国际金本位制度与战前已大不相同,除了美国仍然实行完整的金币本位制度以外,英法两国实行的是金块本位制度,而德国、意大利等其他国家则实行以美元、英镑和法郎为中心的金汇兑本位制度,将本国货币与实行金本位制度国家(美国、英国和法国)的货币保持固定的比价,并在该国存放外汇或黄金储备,以便随时干预外汇市场。实际上,此时的国际货币制度几乎已经演变成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度。1929年爆发的空前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1931年因国际资本流动冲击所引发的金融危机,使战后各国勉强建立起来的金本位制度彻底崩溃。
(二)“物价—金币流动机制”
“物价—金币流动机制”是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在金本位制度下,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就意味着本国黄金的净流出。由于黄金外流会导致国内黄金存量的减少,国内货币供给量就会下降,从而引起该国物价水平的下跌。物价下跌将提高本国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削弱外国商品和劳务在本国市场的竞争力,从而使该国商品和劳务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直至消除该国国际收支赤字。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时,黄金的净流入将导致国内黄金存量的增加,国内货币供给量会相应上升,从而引起该国物价水平的上涨。物价上涨将提高外国商品和劳务在本国市场的竞争力,削弱本国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该国商品和劳务的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该国国际收支顺差会减少直至消除。因此,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无论出现国际收支逆差还是顺差,只要允许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内在调节机制自动发挥调节作用,无须任何政府的干预,国际收支失衡的现象都可以自动得到纠正,国际收支平衡可以自动恢复。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可以用图1-1来表示。
图1-1 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三)评价
作为最早对国际收支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国际收支古典论,“物价—金币流动机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与重商主义国家干预对外贸易的理论主张相反,“物价—金币流动机制”倡导自由放任、自动调节的理论,成为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各国制定自由放任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理论依据。从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实践来看,由于自动调节机制发挥作用,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确实也大体上保持了平衡状态,“物价—金币流动机制”较好地反映了当时各国国际收支的实际情况。因此,国际收支古典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际收支古典论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物价—金币流动机制”要真正发挥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作用,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有:①不存在国际资金流动,也即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就能导致黄金外流;②没有过剩的黄金储备,黄金流失就意味着银行信用的紧缩和物价下跌,而物价变动又能影响本国进出口贸易的变动;③黄金流动同恢复国际收支自动联系起来,货币当局没有干预的余地。在这些前提下,各国政府还需遵循“竞赛三原则”:①各国货币当局应维持本国货币的含金量,当汇率出现波动时,各国货币当局应以固定官价无限制地买卖黄金以稳定汇率;②各国的黄金应自由输出入,以保证国际收支差额应以汇率变动直接影响一国的黄金储备量;③各国发行纸币应受黄金储备数量的限制,以促使黄金储备的变化直接影响货币供给额的变动,货币供给额因黄金的流入而增加,因黄金流出而减少。
随着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和20世纪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国际收支古典论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渐渐消失,“物价—金币流动机制”也就很难继续起到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作用,从而逐步被其他国际收支理论所替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