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收支弹性论

国际收支弹性论

时间:2023-04-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国际收支弹性论在20世纪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度全面崩溃以后,各国纷纷实行竞争性货币贬值,汇率变动十分频繁。以琼·罗宾逊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在这一背景下研究了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调节问题,提出了国际收支弹性论。因此,本币贬值是否能够改善一国国际收支状况,将最终取决于本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

二、国际收支弹性论

在20世纪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度全面崩溃以后,各国纷纷实行竞争性货币贬值,汇率变动十分频繁。以琼·罗宾逊(J.Robinson)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在这一背景下研究了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调节问题,提出了国际收支弹性论。

(一)假定条件

(1)假定贸易商品的供给价格弹性几乎为无穷大。

(2)假定没有资本流动,国际收支等于贸易收支。

(3)假定其他条件(如收入、偏好等)不变,只探讨汇率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二)马歇尔-勒纳条件

本币贬值对一国贸易收支所产生的影响可采用图1-2所示的局部均衡分析法加以讨论。

图1-2 本币贬值效应的局部均衡分析

(a)进口商品 (b)出口商品

图中横轴OQ和纵轴OP分别表示商品交易量和以外币记价的商品价格;Df和Dh分别表示本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曲线和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曲线,它们是负斜率的曲线;Sf和Sh分别表示本国进口商品的供给曲线和出口商品的供给曲线,它们为水平直线。当本币贬值时,Df和Sh曲线将分别向下移动至Df′和Sh′曲线。经常账户收支的失衡是否得到改善,将取决于图1-2(a)、(b)阴影部分的变化。而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的大小又与曲线Df和Dh的弹性密切相关。因此,本币贬值是否能够改善一国国际收支状况,将最终取决于本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令E表示外汇汇率,X表示以本币表示的出口额,M表示以外币表示的进口额,B表示以外币表示的经常账户差额,则有:

两边对外汇汇率E求导,得:

经过简单的代数变形后,有:

将式(1-3)改写为:

特殊地,如果假定该国贸易收支在本币贬值前处于均衡状态,即ME=X,则可简化为判断以下数学公式的符号:

上述必要条件被称为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如果该条件能够成立,即本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弹性和进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足够大(两者之和大于1),则该国贸易收支状况会因本币贬值而得到改善。

(三)毕肯戴克-罗宾逊-梅茨勒条件

在以上所做的分析中,我们假定贸易商品的供给价格弹性为无穷大,事实上也就是假定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的供给曲线为水平线,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保持不变,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保持不变。但这只是一种特殊情况,如果推广到更为广泛的情形,在贸易商品的供给价格弹性有限的假定下,本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状况的条件将变为:

该条件被称为毕肯戴克-罗宾逊-梅茨勒条件(Bickerdike-Robinson-Metzler condition)。其中ηx、ηm分别表示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的供给价格弹性。

在式(1-7)中,令ηx、ηm同时趋向于无穷大,可以得到:

由此可见,马歇尔-勒纳条件实际上是毕肯戴克-罗宾逊-梅茨勒条件的一个特例。

(四)J曲线效应

在现实世界中,本币贬值到底能否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马歇尔-勒纳条件能否得到满足,几十年来许多国际金融学者围绕这些问题致力于现实世界中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的估计。20世纪20年代,理论界普遍持“弹性乐观”说,国际金融学家普遍认为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是很大的,马歇尔在其《货币、信用与商业》一书中提出了这一观点,但未对此进行经验证明。20世纪40年代,许多经济学家开始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对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进行估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蒋(T.C.Chang)的两个研究:一个是1945年对21个国家1924—1938年进口需求价格弹性的数量分析,另一个是1949年对22个国家1924—1938年出口需求价格弹性的数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20多个国家的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勉强超过1。其他一些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结论,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弹性乐观”说就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弹性悲观”说所替代。20世纪50年代,又有一些经济学家对“弹性悲观”说提出了质疑。奥卡特(G.H. Orcutt)认为,用经济计量方法测算的弹性导致真实弹性从总体上被低估了,从广义而言,马歇尔等的结论很可能还是正确的。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20世纪40年代所估计的弹性,依据的是一年或者更短时间的价格变化对需求量影响的数据,测度的是一种短期弹性,而贸易量对价格变动所做出的反应往往存在时滞,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之为J曲线效应。

J曲线效应是指:当一国货币贬值时,最初会使其贸易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而不是改善,只有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贸易收支状况的恶化才会得到控制并开始好转,最终使该国贸易收支状况得到改善。在图1-3中,假设一国在时点t0实行本币贬值,贬值并没有马上引起该国贸易收支状况的改善,从时点t0到t1贸易收支状况反而恶化,只有在经过t1时点之后,贸易收支状况才会逐步得到改善,到时点t2该国贸易收支实现平衡,并从此点以后由贸易逆差转为贸易顺差。由于该曲线与英文字母“J”的形状十分相似,故称之为J曲线效应。

图1-3 本币贬值的J曲线效应

之所以会产生J曲线效应,是因为试图通过本币贬值改善一国国际收支状况,会顺次经过3个阶段,即货币合同阶段、传导阶段和数量调整阶段。在货币合同阶段,由于进出口合同都是事先签订好的,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不会因本币贬值而发生改变,因此,以外币表示的贸易差额就取决于进出口合同所使用的计价货币。如果进口合同以外币定值,出口合同以本币定值,那么本币贬值必定会恶化该国的贸易收支。在传导阶段,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在签订合同时已开始改变,而数量还没有发生变化,这里存在着5种可能的滞后现象:①认识滞后,指新的价格信息不能立即为交易双方所掌握;②决策滞后,指贸易商需要时间来判断价格变化的重要性,以便做出决策,订购新的商品和劳务;③订货滞后,指订购新的商品和劳务需要时间;④替代滞后,指在订购新商品之前先要耗用完库存商品或报废掉目前尚有置存价值的机器设备;⑤生产滞后,指增加或转产商品和劳务需要有一个过程。上述种种原因的存在,往往会导致进出口数量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即使有可能会发生变化,其变化的幅度也远远小于价格变化的幅度,从而使一国贸易收支状况恶化。但是,这一阶段并非是不可逾越的,到了数量调整阶段,进出口商品数量不仅能够得到调整,而且其变动的幅度将逐渐增大并超过价格变化的幅度。此时,本币贬值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的效应将开始得到发挥,贸易差额将从逆差趋向平衡并最终实现贸易收支的顺差。

综上所述,产生J曲线效应的主要原因在于:在短期内,一国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较低,致使ex+em<1,本币贬值会恶化其贸易收支。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这种弹性将逐渐变大,以至于满足ex+em>1,从而一国贸易收支状况能得到改善。因此,J曲线效应并没有否定马歇尔-勒纳条件。从总体上来说,马歇尔-勒纳条件依然还是成立的。

(五)评价

国际收支弹性论是在国际金本位制度全面崩溃及20世纪30年代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之所以在西方国际金融学界久盛不衰,成为西方国际收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在于它适应了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需要,并在许多国家调节国际收支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国际收支弹性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该理论只是建立在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只考虑汇率变动对一国贸易收支的影响,而假定其他条件(如收入等)保持不变。但实际上,其他条件并非不变。

(2)该理论没有涉及国际资本流动,在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巨大的今天,其局限性就表现得非常突出。实际上,本币贬值不仅会影响到贸易收支,还会影响到资本和金融账户收支。本币贬值对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影响取决于人们对汇率变动趋势的进一步预期。如果人们预期本币贬值已经纠正了本币的定值过高,本币贬值就会刺激国外资金的净流入,使本国国际收支状况得以改善;如果人们认为初期的本币贬值只是一系列贬值的开端,这反而会造成资本的净流出,使该国资本和金融账户收支乃至整个国际收支状况恶化。

(3)该理论采用的只是一种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在现实世界中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则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短期内,本币贬值由于时滞效应不会立即引起贸易量的调整,贸易收支反而会恶化。但是,如果引入时间因素考虑本币贬值的中长期效果,则本币贬值已不仅会通过相对价格变动影响贸易收支,还会通过国民收入、货币供应量和绝对价格水平等诸多经济变量的变动对贸易收支产生巨大的影响。

(4)应用该理论可能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弹性的估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首先,进出口商品的种类繁多,结构也经常会变动,难以测算;其次,进出口商品供求的变动不仅会受价格变动的影响,还会受到国民收入等诸多经济因素的影响,测算弹性时很难把价格变动对进出口商品供求的影响从诸多经济因素中分离出来;最后,弹性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因此,在实际估算弹性值时,确实会存在技术上的困难。

正是由于存在以上的局限性,国际收支弹性论常常被认为是较为肤浅和不够全面的。要对国际收支问题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必须考察国际收支与整个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这也成为建立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国际收支乘数论和国际收支吸收论的理论出发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