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形成的原因
通常情况下,我们将国际收支不平衡归结为五个方面的原因:临时性不平衡、结构性不平衡、货币性不平衡、周期性不平衡和收入性不平衡。
1.临时性不平衡
它是由短期的、由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一种失衡。这种情况的程度一般较轻、持续时间不长、带有可逆性,可以认为是一种正常现象。
2.结构性不平衡
是指国内经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变化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结构性失衡通常反映在贸易账户或经常账户上。这种不平衡可能是由于经济或产业结构变动的滞后和困难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由于一国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或其产品出口需求的收入弹性低,或者是,虽然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高,但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低引起国际收支失衡。
3.货币性不平衡
是指在一定汇率水平下,国内货币成本与一般物价上升而引起出口货物价格相对高昂、进口货物价格相对便宜,从而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
4.周期性不平衡
它是由于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当一国经济处于衰退期,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也减少,从而导致国际收支盈余。反之,在经济繁荣时可能导致国际收支逆差。
5.收入性不平衡
它是由于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导致进口需求增长超过出口增长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国民收入的增长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周期性的,也可能是货币性的。
除了对国际收支失衡进行以上五个方面的原因分析以外,西方经济学家也意识到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可能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际资本流动会呈现一个“债务循环”(Debt Cycle)过程。Kindleberger(1958)指出,根据国际资产头寸和经常账户顺差、逆差状况,“债务循环”分为四个阶段——新的债务国、成熟的债务国、新的债权国和成熟的债权国。从表2.5来看,这四个阶段正好呈现一个顺时针的走向。(1)新的债务国阶段,不仅存在外部债务,而且每年因为经常账户逆差而不断增加对外债务。(2)成熟的债务国阶段,经常账户盈余用于支付对外债务。(3)新的债权国阶段,有净的国际资产盈余,而且因为每年的经常账户盈余不断增加对外债权。(4)成熟的债权国,就像那些依赖以往累积的储蓄生活的食利阶层一样,仍然保有净的国际资产头寸,但经常账户仍然处于逆差[5]。
表2.5 顺时针的债务循环
国际经济学家虽然认同存在这么一个“债务循环”的理论,但现实中似乎只有美国近似存在这么四个阶段。图2.3是美国自19世纪中期以来的经常账户余额与GDP之比。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自19世纪中期到2004年经历了新的债务国、成熟的债务国、新的债权国、成熟的债权国四个阶段。现在又似乎回到了新的债务国这一起点。但绝大部分国家并不是遵循着这个规律,也即国际收支的表现与经济发展的阶段之间并没有表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比如,日本也是一个发达国家,但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出口导向性的政策,因此尽管经济发展阶段与美国类似,但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却表现为巨额顺差。所以一国的国际收支表现可能更多地与经济结构有关,而不是与经济发展阶段有关,当然这仅是一个猜测,有待于本书的进一步论证。
图2.3 美国的经常账户余额(%GDP)
资料来源:Jonesand Obstfeld(2001);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2005).
前面大量经济学文献关于国际收支失衡原因的探讨主要集中于经常账户,而且主要是贸易收支。从当前的情况看,由于国际收支失衡主要表现为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国内外经济学家将目前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归结为以下五种分析视角。
(1)从贸易余额的角度分析,一国经常账户头寸反映的是商品、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四个项目的差额,因此决定出口和进口的主要因素,如经济活动、通胀率和汇率造成了国际收支失衡。Mann(2004)认为,由于美国较快的经济增长导致进口远大于出口,其进口商品的收入弹性(1.7)远大于其他国家(1.0),且美国又是较大的债务国,导致对其他国家净投资收入支付稳定增长,这些都导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处于不断扩大之中。Obstfeld和Rogoff(2004)以及国际经济研究所(2005)认为,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由于贸易伙伴国(如中国)通过干预外汇市场进行了货币操纵,导致汇率严重低估而引起的。如果美国进行经常项目账户的调整,汇率效应将是巨大的。
(2)从储蓄与投资的角度分析,认为一国经常账户反映的是国内投资与储蓄的差额。根据国民账户恒等式Y=C+I+G+X=C+S+T+M可知,X-M=(S-I)+(TG)。如果S代表私人储蓄,那么T-G就代表公共部门的储蓄。这个观点关注的是国内储蓄,尤其是财政政策以及跨境投资机会等因素对国际收支失衡造成的影响。如Roubini和Setser(2004)的实证研究表明,美国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经常账户赤字主要是由于过低的私人储蓄与过高的私人投资引起的。IMF的总裁Rato(2005)则指出,1990年代后半期,美国经常账户的赤字反映了投资的增长,而不是储蓄的下降。事实上,在这段时间美国财政由赤字转为盈余,抵消了过低的私人储蓄,使总储蓄反而有所上升。2000年以后形势有了逆转,政府储蓄下降,财政赤字扩大,私人储蓄也在下降,导致经常账户赤字。而美国前财政部长Summers(2004)认为,在过去的四五年里,美国的投资下降,经常账户恶化更多地应归因于储蓄下降和消费的增长。石磊、寇宗来(2004)认为美国的国内政策是造成其经常项目赤字迅速增加的原因。一方面,美国低利率政策导致了国内投资的持续增加和过低的私人储蓄。另一方面,政府的减税计划以及激增的政策支出和庞大的军费开支导致了巨额的财政赤字。这两个因素共同造成了美国外部赤字的连年增加。
(3)从国内需求的角度分析,认为一国经常账户头寸反映的是国内总需求(或总吸收)与国内总供给(产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Alexander1952年提出的国际收支吸收分析法(Absorption Approach)中,一国国际收支的余额为国民收入与国内吸收之差,即:B=Y-A,而总吸收A=C+I。当一国的有效需求增加,A上升,国际收支就趋于逆差。这种观点关注的是影响总供给和需求的政策因素,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需求),以及结构政策(对供给)对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Erceg、Guerrieri和Guest(200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财政赤字与贸易余额赤字有着正相关关系。国际经济研究所Mussa(2005)认为,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宏观政策的组合——紧缩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是导致美元升值、经常项目恶化的原因。而90年代以后,美国国内需求的增长、其他国家经济运行不佳是经常项目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王义中(2004)认为,美国持续经常账户逆差是私人投资需求过旺、私人消费居高不下[6]、政府财政赤字扩大、实际利差减少以及实际有效汇率贬值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私人支出和政府支出对经常账户逆差的影响较大。
(4)从国际货币体系的视角分析,Dooley、FolkertsLandau和Garber(2003,2004)认为,发展中国家需要创造就业机会、实现经济增长,大量出口造成经常账户顺差,而美国需要为国内消费、投资以及反恐怖的庞大支出进行融资,双方在这样一种稳定的体系中都得到一定的政治经济利益。Dooley等人认为是这种“复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Revived Bretton Woods System)[7]造成了全球失衡。国内如华民、徐明棋等(2006)也认为当前失衡是由于国际货币体系缺陷引起的,这种不均衡的经济体系使美国过度地占有全世界的资源、商品和货币财富,使美国始终处于经常账户逆差。同时因为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具有无限的货币创造能力,牢牢掌控着整个世界。当世界各国在把大量资源和商品输送到美国去时,它们还得共同为维持一个有竞争力的美元做出努力。而美国则能借助于这样的世界货币与经济体系,在获取世界资源与商品的同时又获取数量十分可观的“铸币税”。
(5)从资本流动的角度分析,认为一国经常账户反映的是一国金融资产外部供给与需求的结果。根据Johnson和Frenkel提出的货币分析法(the Monetary Approach),认为国际收支逆差是因为一国名义货币供给量(D)超过了名义货币需求量(Md)。用公式表示即:R=Md-D。这种观点关注的是资本事前收益率、风险以及财富配置对一国国际收支失衡造成的影响。这种分析散见于各种资本流动的理论模型,但没有明确地指出证券投资等资本流动究竟怎样造成了全球的收支失衡。本书从资本流动的角度来分析国际收支失衡,因此在本章下一节具体来探讨一下货币分析法的研究框架。
在分析全球资本流动的模型中,许多经济学家隐约意识到金融因素与国际收支之间的某种关联,比如,资本市场可能是一个影响各国国际收支表现的重要金融变量。Chen和Khan(1997)以新兴国家作为研究对象,用理论模型证明了资本流动的方式受到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和增长潜力的共同影响。该文的一个重要推论是:如果一个国家具有比另一个国家更发达的资本市场,那么前者就可以吸引到更多的资本流入。Fornari和Levy(1999)指出,在理解全球资本流动时,金融变量(股票市场资本总额占GDP比重)比传统宏观经济变量(产出、国际贸易与利差)具有更强的解释力。Chinn和Ito(2005)也指出一国股票市场发展程度与经常账户赤字存在关联。
除了以上这些不同视角以外,还有许多国内经济学家的研究。如许承明(2003)认为,由于美国利率长期偏高以及贸易伙伴对美元资产及储备需求的推动,造成了美国经常项目出现持续逆差。因为根据Frenkel和Mussa(1985)的观点,一国的经常项目余额是由该国对外净资产的意愿存量F与实际拥有量f之间的缺口,以及本国实际利率i与世界实际利率iw的缺口所共同决定的。用公式表示即:CA=α(F-f)+β(i-iw)。当一国对外净资产的实际存量f小于意愿存量F时,该国将通过经常项目顺差来调整对外净资产的存量;反之,则通过逆差来进行调整。当本国实际利率i高于世界实际利率iw时,说明国内投资需求旺盛,此时国外资本将大量流向该国。而且从主要储备货币国的债券收益率比较中可以发现,近年来,美国政府债券的平均收益率高于日本、德国和法国这三个主要储备货币国。这样,投资美国政府债券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从而使世界外汇储备更愿意持有美元资产。而对美元储备需求的持续上升,客观上要求他们对美国的净资产不断增加,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通过对美贸易持续顺差。
杨丽花(2005)认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使得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扩大,其中生产率的增长是最根本的因素。美国劳动生产率的上升使投资回报率提高,因此吸引外资大量流入美国,导致美元升值。投资收益率的上升也使国内投资上升,与之同时也造成了房地产市场价格和股票价格的飙升。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消费的提高和储蓄率的下降,经常账户赤字因此扩大。因此美国实施的财政预算的削减、私人储蓄的提高对于改善美国的经常账户作用不大,因为这不是经常账户赤字扩大的根本原因。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调整程度取决于全球经济的根本性变化。因此调整不会是突然性的。
毕吉耀(2006)也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失衡是一系列原因的结果: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及其所带来的国际生产要素转移和产业分工格局的变化,是导致国际贸易收支失衡的首要原因。亚洲等新兴国家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和美国等发达国家长期实行以扩大内需,特别是鼓励消费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经济政策,导致两类国家国际收支失衡进一步扩大。而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及其带来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更加便捷,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能够凭借其金融霸权和对国际金融的掌控,通过吸引国际资本大量流入支撑其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造成国际资本流动格局的失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