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一般政策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与纠正一般通过自动调节和政策调节两种方式来实现。所谓自动调节是指由国际收支失衡引起的国内经济变量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反作用过程。包括货币—价格机制、收入机制和利率机制等。通常情况下,自动调节机制不可能完全纠正一国的国际收支失衡,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对市场进行干预。政府对国际收支的政策调节可分为从需求角度进行的调节、从供给角度进行的调节、融资政策以及各种政策搭配等。
1.需求调节政策
具体包括支出增减型政策和支出转换型政策。前者是指改变社会总需求或国民经济中支出总水平的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后者是指不改变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而改变需求和支出方向的政策,主要是汇率政策、补贴政策、关税政策以及直接管制等。
2.供给调节政策
从供给的角度讲,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有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和制度创新政策。科技政策包括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等。产业政策即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制定出正确的产业结构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制度创新政策主要表现为企业制度改革,包括企业创立时的投资制度改革、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以及与此相应的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等。
3.资金融通政策
它是指动用官方储备和国际信贷便利来弥补国际收支赤字的一种政策。一般而言,如果国际收支失衡是由临时性的、短期的冲击引起的,那么可以用融资的方法弥补,如果这种失衡是由中长期因素导致的,那么就势必要运用其他政策进行调整。
4.政策搭配
在所有类型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中,至少存在以下几对互为替代的搭配。如支出增减型政策与支出转换型政策;支出型政策与融资政策;需求调节政策和供给调节政策。每一种国际收支调节政策都会对宏观经济带来或多或少的调节成本,所以必须进行相机抉择,搭配使用各种政策,以最小的经济和社会代价达到国际收支的平衡。
表5.2 各种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作用
其实国际收支调节主要是针对巨额的经常账户逆差的调节。国际清算银行(BIS)的一份年度报告对1973年以来工业化国家经历的28次经常账户逆差纠正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三个共同特点:(1)经常账户逆差与GDP之比达到4%—5%时会出现逆转。(2)调整通常伴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和本币贬值。(3)在逆差达到高峰期前后两年有大幅度的国内需求下降。在28次调整中,美国有1次(1987—1991),在调整前,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占GDP的3.5%。1980年代早期里根政府时期,美国对外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减税与国防开支的剧增导致政府财政赤字迅速上升。为保证财政赤字可以得到稳定的融资,同时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提高利率,吸引了大量资本流入美国。利率高企使美元汇率进一步走强,这又进一步恶化了经常账户。鉴于美元的高估已严重影响到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英、美、德、日、法五国财政部长于1985年9月22日在纽约的广场饭店召开会议讨论美元贬值问题,发表了采取联合干预措施以使美元贬值的“广场宣言”(Plaza Announcement)。美元汇率第二天就开始下跌,并在美国采取低利率等宽松货币政策的情况下,美元贬值一直持续到1987年。在这期间,美元对日元和德国马克分别贬值65%和60%。
美国在1980年代通过国际的政策协调成功实现了国际收支的逆差调整,从而把握了主动权,避免了金融动荡。另外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这就是经历金融危机冲击的东南亚各国。东南亚各国在危机发生期间都存在严重的经常账户逆差。1998年以后金融危机开始烟消云散,东南亚各国却不约而同地走向经常账户顺差。其中原因除了各国在金融危机之中经历了大小不等的货币贬值以外,还有很多其他政策原因。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各国政府除了动用储备货币积极干预外汇市场以外,还向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市场融资。IMF在答应给予融资的同时向各国推出一揽子拯救方案,要求东南亚各国采取紧缩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与此同时,各国政府也主动调整政策,运用各项财政和货币手段,鼓励投资、消费,扩大就业和出口,使经济走出低迷。另外,亚洲各国对金融管制体制也进行了重大改革,加强监管,并通过破产、重组和政府注资等方式改善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韩国还对大企业集团实施重组。这些改革对于经济复苏、提高市场信任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东南亚各国实现国际收支逆转除了运用资金融通政策以外,还运用支出增减和支出转换政策的各项政策组合,同时更主要的是运用了供给调节政策。因为从本质上讲,亚洲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于东南亚各国不良的基本面因素(如落后的产品结构,巨额的对外债务以及不健全的金融体系等)引起的。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只要一国政府采取合适的政策搭配组合,一国完全有能力从国际收支逆差中摆脱出来,成功实现国际收支的逆转与纠正。但前面我们也讲到,外部失衡是内部失衡的表现。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各国在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上出了问题,而且缓慢地对全球外部失衡起作用。因此,应对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也只能从结构上进行调整,而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以上四项政策中,作者认为,无论是支出增减型、支出转换型还是融资型政策,都只能在短期内发生作用,长期还只能通过供给政策来实施对结构的调整。如通过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和制度创新政策等。而制度创新政策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金融市场的建设。
那么在全球国际收支调节过程中,是不是需求调节完全不起作用呢?也不是。作者认为,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运用需求调节政策只能在规模和数量上起到外部失衡调节作用,但不可能在根本上消除外部不平衡问题。各国经济学家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进行经济政策调节的措施。我们先从美国、其他工业化国家、亚洲新兴国家这三个角度分别阐述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