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于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问题,经济学界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主要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促进论;通货膨胀会损害经济发展的促退论和通货膨胀不影响经济发展的中性论。
(一)促进论
促进论的基本理论依据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该理论认为当现实经济中的实际产出水平低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时,政府可以运用增加预算、扩大投资支出和增加货币供给等手段刺激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其理由是:
(1)资金缺乏、投资不足是造成一国产出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而采用增加税收的方式来提高产出则会产生“挤出效应”。因此,政府通过赤字财政政策保持适当比例的通货膨胀率将能有效地弥补投资资金不足,以促进经济增长。
(2)通货膨胀的直接表现是货币供给过多,多发行的那一部分货币直接成为政府的收入,可用于增加投资。而物价上升会带来居民持有货币的贬值,此损失被国家占有,这实质上是政府对所有货币持有人的一种隐蔽性的强制征税,又称“通货膨胀税”。如果居民的消费不变或消费的下降小于投资的增加,产出仍能通过乘数效应上升。
(3)非人力财富占较大比重的富裕阶层受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较小,而其边际储蓄倾向较高。因而,通货膨胀可以通过提高储蓄率来增加社会投资支出,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4)在通货膨胀初期,全社会都存在货币幻觉,将名义价格、名义工资、名义收入的上涨看成是实际的上涨。于是,劳动者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企业家愿意扩大投资,增加雇佣工人,从而扩大再生产。
(二)促退论
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会损害“市场运行”效率,阻碍经济增长。其理由是:
(1)通货膨胀会造成价格信号失真,导致资源配置失调,经济效率降低,使经济处于不稳定状态。
(2)通货膨胀使银行的实际利率低于名义利率,企业投资成本降低,因而极易诱发过度的资金需求。而过度的资金需求往往会迫使货币当局加强信贷管理,从而削弱金融体系的运营效率。
(3)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最终会引起名义工资率上升和银行利率上调,生产性投资成本和风险加大,泡沫经济升温。
(4)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购买力下降、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降低。实际收入水平的下降会引起人们的边际储蓄倾向降低,社会储蓄率下降,从而使投资率和经济增长率下降。
(5)通货膨胀发生时,人们不愿持有货币,不愿从事生产活动,而是纷纷抢购实物资产,囤积货物,抢购黄金、外汇和其他奢侈品,甚至从事房地产等投机活动,结果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当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人们会放弃货币,改用实物作为交易媒介,使得交易成本大大上升,经济效率严重受损。
(6)若政府对此采取紧缩性措施和管制物价等措施,则会削弱经济活力,降低经济增长率。
(三)中性论
中性论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不相关。在长期内,公众会形成通货膨胀预期,事先提高各种商品的价格,作出相应的储蓄、投资决策,从而抵消通货膨胀的各种影响。
二、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
由于社会各阶层的收入来源不同,物价水平上涨对收入水平的影响也不同:有些人的收入水平会下降,有些人的收入水平反而会上升。这种由物价上涨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就称为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
1.固定收入者实际收入下降
在通货膨胀期间,通常固定收入者的收入调整滞后于物价水平,实际收入会因通货膨胀而减少;而非固定收入者能够及时调整其收入,从而可能从物价上涨中获益。比如,依赖工资收入的工薪阶层,工资调整总是落后于物价上涨,所以该阶层是通货膨胀的受害者。再如,依赖退休金生活的退休人员,退休金不易随通货膨胀的发生而增长或增长滞后,所以也会深受通货膨胀之苦。
2.企业主利润先升后降
对于非固定收入的企业主而言,在通货膨胀初期企业主会因产品价格上涨、利润增加而获益。但当通货膨胀持续发生时,随着工资和原材料价格的调整,企业利润的相对收益就会消失。
3.政府是通货膨胀的最大受益者
通货膨胀的最大的受益者是政府。在累进所得税制度下,名义收入的增长使纳税人所适用的边际税率提高,应纳税额的增长高于名义收入增长。而且,政府往往是一个巨大的债务人,向公众发行了巨额的国债,价格水平的上涨使政府还本付息的负担相对减轻。正是从这个角度,有人说“政府具有诱发通货膨胀的利益动机”。
三、通货膨胀的财富再分配效应
当发生通货膨胀时,社会财富的一部分会从债权人手中转移到债务人手中,即通货膨胀使债权人的部分财富流失,而使债务人的财富相应增加,从而形成了财富的再分配效应。这是因为通货膨胀使得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而债权人未来收回的本息之和名义价值不变,所以其实际收入下降,财富流失;同时债务人所偿还本息的名义价值不变,其实际负担减小,财富增加。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财富并不仅仅由货币资产构成,还包括实物资产和负债,其财产净值为资产价值与债务价值之差。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实物资产的货币价值大体随着通货膨胀率的变动而相应升降,金融资产的价值变化则比较复杂。在通货膨胀中股票的行市可能会上升,但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是多样化的,所以股票绝非抵御通货膨胀的理想保值资产形式。至于以货币表示的债权债务,其共同特征是有确定的货币金额,其名义货币金额不会随着通货膨胀的存在与否而变化,物价上涨会使货币的实际余额减少。同时,我们根据经济主体资产负债余额的不同,将货币资产大于货币负债的经济主体称为“净货币债权人”,将货币负债大于货币资产的经济主体称为“净货币债务人”。现在,通货膨胀会产生怎样的财富分配效应呢?一般地,通货膨胀会增加净货币债务人的财富,而使净货币债权人的部分财富流失。
现举例说明:假设张某的财富构成状况如下:
张某的资产负债表 单位:元
现在假设物价上涨率为100%,并假设实物资产的货币价值随物价变动而发生同比例变动,为了简化分析暂时不考虑利息因素。则张某的财富会发生以下变化。
张某的资产负债表 单位:元
张某的净财富从原来的2 000元变为14 000元,其财富增长率为:
(14 000-2 000)/2 000=600%
显然,张某的实际财富增加了,且财富增长速度大大高于通货膨胀水平,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就在于他在通货膨胀前处于净货币债务人的地位。
四、通货膨胀的强制储蓄效应
这里所说的储蓄,是指用于投资的货币积累。作为投资的储蓄积累主要来源于三部分:一是家庭;二是企业;三是政府。
在正常情况下,上述三个部门的储蓄有各自的形成规律:家庭部门的储蓄来源于收入减去消费后的部分;企业储蓄来源于其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净利润和折旧基金;政府的投资如果是用税收的办法从家庭和企业中取得的,那么,这部分储蓄是从其他两部门的储蓄中挤出来的,全社会的储蓄总量并不增加。如果政府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解决投资资金的话,则直接或间接导致增发货币,这种筹措建设资金的办法就会强制增加全社会的储蓄总量,结果将是物价上涨。在公众名义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他们仍按原来的模式和数量进行消费和储蓄,则两者的实际额均随着物价的上涨而相应减少,其减少的部分大体相当于政府运用通货膨胀实现的强制储蓄部分。这就是所说的通货膨胀的强制储蓄效应,这种强制储蓄效应带来的结果是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当然,上面的分析是基于充分就业的假定的。如果一国未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实际GDP低于潜在GDP,生产要素大量闲置,此时,如果政府通过扩大货币发行来扩张有效需求,虽然也是一种强制储蓄,但并不会引起持续的物价水平上涨。
五、通货膨胀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通货膨胀不仅会直接阻碍经济增长,还会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其主要原因是它会引起相对价格的扭曲,从而使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
1.在高通货膨胀率下,持有现金的成本大大上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管理现金,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我们知道,现金的名义收益率为零,如果通货膨胀率为20%,则意味着现金的实际收益率将下降20%。此时,公众会觉得“现金烫手”,他们将不遗余力地将现金转化为实物资产或名义收益率随通货膨胀上升的存款和债券。企业也会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现金管理”,尽可能地避免在自己的账户上保留有过多的现金余额。西方经济学家将人们因此而花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形象地称为“皮鞋成本”(Shoe Leather),因为人们一遍又一遍地去银行存钱、取钱,很容易把鞋底磨破。
2.在高通货膨胀率下,实际利率往往会下降,甚至出现负利率,引起储蓄减少,从而使投资者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来源
根据“费雪效应”,名义利率会根据预期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但事实上这种调整往往是不充分的。而且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利率的管制,利率的上升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为严重时,实际利率往往会下降,甚至会出现“负利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增加当前消费,减少储蓄,致使投资者无法得到足够的投资资金。
3.通货膨胀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经济活动规则和经济核算的有效性
在正常的经济秩序下,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相互达成各种有约束力的协议以从事经济活动并取得报酬,这些活动和回报都是通过货币来计量的。但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不断变化,企业和消费者感到无所适从,难以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和消费决策。这就会破坏经济活动的秩序和规则赖以建立的基础,进而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
4.通货膨胀削弱了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功能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商品生产的调节器。价格机制发挥着引导资源流动、分配社会资源的作用,使社会各种生产要素最有效地发挥其功能。但是,当发生通货膨胀时,特别是在非预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各种生产要素、商品、劳务的相对价格随之发生不稳定的变化,致使资源分配被扭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