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绝对成本理论的分析过程

绝对成本理论的分析过程

时间:2024-04-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创始者、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绝对成本理论来论证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按照绝对成本理论,各国应根据自己最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生产出生产成本比别国低的产品,然后进行国际交换,就能保证双方都能得到贸易利益。总之,亚当·斯密认为,按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各国都能发挥生产中的绝对优势而获得贸易利益。

从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建立到当代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发展,资产阶级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绝对成本理论”,到1817年大卫·李嘉图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建立以“比较成本理论”为基础的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这是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创立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比较成本的创立到1933年瑞典经济学家伯尔蒂尔·俄林出版《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提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这一理论被视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最重要基石。第三个阶段是二战后西方经济学界对传统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检验、修补和扩展,以及为解释诸如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等国际贸易新现象而产生的种种“新”的贸易分工理论。这些新理论总的来说还有待丰富和完善,远未形成一个一般的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仍处在不断发展之中。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创始者、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绝对成本理论来论证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分工和国际分工学说基础之上的。他通过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来说明国际贸易分工。他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进社会财富。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那对交换双方都有利。他写道:“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里生产时所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里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1]”裁缝不必自己做鞋子,而向鞋匠购买;鞋匠也不必自己缝衣服,而向裁缝买衣服。每个人都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集中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然后相互交换,那是有利的。“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那么这种行为,对一个国家说来绝不是愚蠢的事情。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用自己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来向他们购买。[2]

那么,用什么标准来判断一国某种商品是否便宜呢?斯密认为应依据生产成本。一国应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与外国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相比较,以便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外国进口。这就是所谓“绝对成本说”。如果一国某种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那该国生产这种商品的产业就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相反,就是不具有绝对优势或处于“绝对劣势”的产业。各国按照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国际分工,专门生产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去进行贸易,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将会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各国的物质福利。

斯密不仅论证了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是各国商品之间存在绝对成本差异,还进一步指出了存在绝对成本差异的原因。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因而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会绝对地低于他国。一般说,一国的绝对成本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禀赋的优势,即一国在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这是天赋的优势;二是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这是通过训练、教育而后天获得的优势。一国如果拥有其中的一种优势,那么这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就会高于他国,生产成本就会绝对地低于他国。试举例说明。

假定英国和葡萄牙两国同时生产呢绒和酒。由于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不同,两国生产同量呢绒和酒的生产成本不同。生产1单位呢绒和1单位酒,英国各需100人劳动一年和120人劳动一年,葡萄牙各需110人劳动一年和80人劳动一年(见表3-1)。

表3-1 英国和葡萄牙的绝对成本差异

很清楚,生产同量呢绒,英国的生产成本比葡萄牙低,处于绝对优势;而生产同量酒,葡萄牙的生产成本比英国低,处于绝对优势。按照绝对成本理论,各国应根据自己最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生产出生产成本比别国低的产品,然后进行国际交换,就能保证双方都能得到贸易利益。在上述例子中,英国应出口呢绒进口酒,而葡萄牙则相反。

按照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其直接利益表现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劳动时间的节约等方面。

首先,在国际分工前,英、葡两国一年共生产2单位呢绒和2单位酒。在国际分工后,英国专门生产呢绒,220人劳动一年,可生产出2.2单位的呢绒。葡萄牙专门生产酒,190人劳动一年,可生产出2.375单位的酒。两种产品的总产量都增加了,这显然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其次,假定英国用一半呢绒与葡萄牙交换酒,再假定交换比例为1:1,那么,通过国际贸易都能提高消费水平。英国呢绒和酒的消费量分别是1:1单位,都比贸易分工前增加0.1单位。而葡萄牙呢绒和酒的消费量分别是1.1单位和1.275单位,比贸易分工前增加了0.1单位的呢绒和0.275单位的酒。

再次,如果两国维持分工前的消费水平不变,英国只需用100人生产的1单位呢绒与葡萄牙交换自己需要的1单位酒,比自己生产节约了20人一年的劳动。葡萄牙只要用80人生产的1单位酒与英国换回自己需要的1单位呢绒,比自己生产节约了30人一年的劳动。

总之,亚当·斯密认为,按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各国都能发挥生产中的绝对优势而获得贸易利益。生产成本绝对差别的存在,是国际贸易分工产生的基础和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