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教化与刑罚:稳定社会的两手措施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95)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96)违仁,造次(97)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
太宰(98)问于子贡(99)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
多乎哉?不多也。”
——《子罕》
子适卫,冉有仆(100)。子曰:“庶(101)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路》
季康子(102)问:“使民敬、忠以劝(103),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104),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105),则劝。”
——《为政》
孔子谓季氏(106),“八佾(107)舞于庭,是可忍(108)也,孰(109)不可忍也?”
——《八佾》
陈成子(110)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111)!”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不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宪问》
如果把孔子描绘成一个毫无作为的空想主义者,那么就大错特错了。诚然,孔子确实想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理想的社会,但他确实也深深知道当时的社会现实并非是当年的尧、舜、禹时期,他深切地感受到了时代变化的脉搏,对礼崩乐坏的局面有着深刻的了解。由此,他既向往社会秩序稳定而又和谐的理想社会,又面对现实,常常陷于矛盾之中。《论语》中不乏孔子对当时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感叹与批判,强烈要求返回到有序的社会秩序中去。
众所周知,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弱,诸侯、大夫坐大,原有的等级秩序完全被打破,财富分配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一去不复还了。当时一些贵族、执政者对权力、财富再分配充满着贪婪的向往,甚至不择手段地去巧取豪夺,从而导致国与国之间、大臣与大臣之间、国君与大臣之间的激烈冲突乃至生死交锋。对此,孔子提出“取之有道”的原则:“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这里的“道”并非是道德,而是指一种礼制规范,意思是根据礼制规范去得到富贵或摆脱贫贱,而不是违背这种规范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由此我们才能理解为何孔子自称“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并不讳言自己曾经贫贱过。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虽然肯定子贡的说法,但更强调“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甚至他称“好勇疾贫,乱也”(《泰伯》),即将逞强斗勇、厌恶贫困视为一种祸害。而安贫乐道则是孔子称道的做法:“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由此可看出孔子对贫贱、富贵的基本观点:安贫乐道,取之有道,宁贫而乐,富则好礼。
虞世南书孔子庙碑
孔子主张在礼制规范的基础上来教化人们去恶从善。《论语》中提到孔子赴卫国,冉有询问如何教导百姓,孔子强调“富而教之”(参见《子路》),所教的内容自然是符合“礼”所规范的内容。在季康子问如何“使民敬、忠以劝”的办法时,孔子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意思是十分清楚的,即要求季康子对待百姓要端庄,对父母要孝顺,举荐好人来教导一般百姓,这样就可以使百姓敬畏并忠心了。对待百姓端庄、对父母孝顺都是符合礼制规范的,因此可以说孔子仍是从礼的规范来劝谏季康子,以使社会稳定与和谐。
自然,孔子反对违背这种礼制规范的一切做法。如季氏舞八佾是违背礼制规范的举动,孔子就强烈地不满:“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因为这破坏了原有的礼制规范,在孔子看来,大家都效法季氏舞八佾,只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因此他感到十分气愤。
孔子十分注重统治者个人的行为,曾说“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尧曰》),意思是说宽厚就会获得民众,讲信誉则使百姓相信他,勤敏于政事则会有功绩,公平百姓就高兴。孔子所说的“宽、信、敏、公”都是礼制规范所要求的方面,他是企望通过施以比较宽松和谐的措施来稳定社会与发展社会,建立一个比较理想的社会秩序。然而,孔子也认为宽厚并非是永久不变的。《左传》记载郑国大叔为政,开始施政“不忍猛而宽”,因此郑国多盗,聚于萑苻之泽,后来大叔悔悟,不得不采取镇压措施来稳定国内形势。孔子知道后说:“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昭公二十年》)过去曾有学者认为,聚于萑苻之泽者是反抗没落奴隶制贵族的奴隶,孔子赞扬大叔采用镇压手段是维护日趋衰亡的奴隶制。其实这种违反常识的说法是站不住脚。因为说大叔执行“宽政”而导致奴隶起义,这简直是毫无常识的政治笑话。虽然,我们没有任何证据说聚集在萑苻之泽的人究竟是什么人,但在“宽政”下为“盗”,确实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也违背了礼制规范。其实,孔子并非一味赞美大叔采取的镇压措施,而是重点说一宽一猛的施政策略,意思是要建立一个稳定而和谐的社会秩序,是需要宽猛相济的措施的。显然,孔子的看法是比较实际的,而非脱离社会现实的幻想。
其实,孔子对任何违背礼制规范的举动都是反对的,并不局限于“萑苻之盗”。《论语·宪问》载陈成子杀齐简公事,孔子先后向鲁哀公、三大夫报告,希望他们出兵讨伐陈成子。但哀公、三大夫都没有理他,他自嘲地说:“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意思是自己忝为大夫,不敢不报,显示出自己对违背礼制规范举动的反对态度。前述孔子批评季氏舞八佾,也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注释】
(1) 巍巍:崇高貌。
(2) 不与:此为不私有。
(3) 臣:贤臣。
(4) 乱臣:治国能臣。
(5) 才:人才。
(6) 妇人:指周武王时期人才中有一位妇女。
(7) 至德:最高的德行。
(8) 有道:指先王之道。
(9) 陪臣:指大夫的家臣。
(10) 执:执有、掌握。
(11) 被发左衽:披散头发、衣襟左开。被发左衽指代当时落后民族。被同披。
(12) 谅:诚信。
(13) 自经:自缢。
(14) 南容:即南宫括(一作适),字子容,孔子弟子。孔安国称其鲁人。
(15) 邦:邦国。
(16) 笃:坚定。
(17) 见:同现,即当官。
(18) 隐:隐居,即辞官。
(19) 达:闻达,即名声在外。子张理解的“达”指名声,而孔子所说“质直而好义”之“达”是从道德角度立论,与子张所说不同。
(20) 闻:名声。孔子说的“色取仁而行违”之“闻”,实指骗取名声之意。
(21) 质直:品质正直。
(22) 下人:使自己在他人之下。意指退让。
(23) 道:治理。
(24) 敬:以……为敬。敬事,即以事为敬。敬,恭敬、端肃。
(25) 爱人:此人字指官吏。
(26) 杞:杞国,夏禹后代的封国,原在河南杞县。
(27) 宋:宋国,商汤后代的封国,在今河南商邱县南。战国时亡。
(28) 文献:《朱子语类》卷二十五称文献为典籍、贤人。
(29) 征:引证。
(30) 监:通鉴,即借鉴。
(31) 郁郁:盛貌。
(32) 公山弗扰:人名,不详何氏。公山弗扰以费叛,史无明文,学者看法不一。
(33) 东周:《史记集解》引何晏:“兴周道于东方,故曰东周也。”
(34) 则:效法。
(35) 无能名:没有办法称赞。名,称名,即称赞。
(36) 间(jiàn):嫌隙,此作批评。
(37) 菲:微薄,此指粗食,即吃得很差。
(38) 黻冕:指祭祀时的礼帽。
(39) 天之历数:即天之命,上天的命令。
(40) 允执其中:允,用以;执,把握;中,不偏不倚为中,意为正确。全句意思是用以正确地把握它。
(41) 予小子履:指商汤。予小子,是上古帝王自称之词;履,据说商汤名履。
(42) 玄牡:玄,黑色;牡,雄,此指雄牛。
(43) 蔽:隐瞒。
(44) 简:区别、选择。简在帝心,意为在您上帝心中区别出来,即有罪瞒不过上帝,上帝心中十分清楚。
(45) 朕躬:我本身,我本人。
(46) 无以:不要以此(责怪)。意指不要牵连天下的其他人。
(47) 赉:赏赐。
(48) 审法度: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法度”不是法律制度,而是度量衡中的长度分寸尺丈。朱熹认为“礼乐制度”都属于“法度”,似可。
(49) 灭国:被灭亡的国家。
(50) 绝世:绝,断绝。绝世指已被灭亡国家的后代。
(51) 逸民:即佚民,避世隐居之人。
(52) 信则民任焉:《论语译注》指出此五字为衍文。
(53) 说:同悦,高兴。
(54) 复:返回。
(55) 因:因袭、沿袭。
(56) 损益:损,减少;益,增加。
(57) 麻冕:麻制的帽子。冕,古代帽子的统称,后世专指帝王的冠冕。
(58) 纯:一种黑色的丝。
(59) 拜下:在堂下行拜见礼。
(60) 泰:骄纵。
(61) 奢:奢侈。
(62) 宁俭:宁可节俭。
(63) 易:礼仪周备。
(64) 戚:过度悲伤。
(65) 季子然:不详何人。《论语注疏》卷十一称“季氏之子弟”。
(66) 具臣:备位充数之臣,不称职之臣。
(67) 从之:从,顺从;之,指代上级官员。
(68) 陈亢:陈子禽,《史记索引》称其为孔子弟子。
(69) 伯鱼:孔子之子孔鲤,字伯鱼。
(70) 管仲:春秋时齐国人,名夷吾,齐桓公时为相,帮助桓公称霸天下。
(71) 器:器量。
(72) 三归:《论语译注》据郭嵩焘《养知书屋文集》解为“市租”。
(73) 摄:兼。
(74) 塞门:影壁,类今照壁。
(75) 反坫(diàn):坫为放置酒杯的土堆,在两楹之间。互敬酒后将杯放还于坫上,为当时诸侯喝酒所行之礼。
(76) 大师:即太师,乐官中职别最高的官员。
(77) 乐:乐理。
(78) 翕:合、聚。指乐声合聚。
(79) 从:继续演奏。
(80) 纯:纯一、纯粹。指乐声和谐。
(81) 皦(jiǎo):分明、清晰。
(82) 绎:连续不断。
(83) 有子:即孔子弟子有若,郑玄称其为鲁人。
(84) 用:作用。
(85) 节:节制。
(86) 北辰:北斗星。
(87) 道:通导,引导。
(88) 政:政令。
(89) 齐:整治。
(90) 免:免去刑罪。
(91) 德:道德。
(92) 格:归服。
(93) 无为而治:指悠闲从容而治理天下。与老庄无为而治不同。
(94) 恭己:端庄严肃。
(95) 恶乎:怎么。
(96) 终食之间:吃饭之间。
(97) 造次:仓卒间。
(98) 太宰:春秋时期官职名称。
(99) 子贡:孔子弟子端木赐,字子贡,卫人。
(100) 仆:驾车。
(101) 庶:人口众多貌。
(102) 季康子:鲁哀公时正卿季孙肥,握有大权。
(103) 劝:劝勉。
(104) 庄:严肃。
(105) 不能:能力弱者。
(106) 季氏:鲁国权臣季氏,但不详何人。
(107) 八佾:古代天子使用的舞乐。佾,舞列。每行八人,为一佾,共八行。按季氏地位,只能舞四佾。
(108) 忍:狠心。
(109) 孰:什么,什么事。
(110) 陈成子:齐国权臣陈恒。
(111) 三子:鲁国三大夫季孙氏、仲孙氏与孟孙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