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颜渊①问仁。子曰:“克②己复礼③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④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⑤。”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⑥。”颜渊曰:“回虽不敏⑦,请⑧事斯语⑨矣。”——《颜渊》
【注】
①颜渊:名回,字子渊,孔子学生。
②克:约束。
③复礼:重新回到礼的规范上。“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见于古《志》,参见《春秋左氏传·昭公十二年》。
⑤目:主要内容。
⑥动:行动,做事。
⑦敏:聪明。
⑧请:愿。
⑨事斯语:按这番话的意思去做。斯,此。
【译】
颜渊请教仁的问题。孔子说:“约束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思想回到礼的规范上来,方能致力于行仁。一旦约束了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思想回到礼的规范上来,那么天下人的心思就会汇集到仁字上。致力于行仁是决定于自己的,难道是决定于别人吗?”颜渊说:“请教行仁的主要内容。”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要看它,不合乎礼的不要听它,不合乎礼的不要说它,不合乎礼的不要做它。”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愿按先生这番话的意思去做。”
【注】
①知:同“智”。
②达:通晓,彻底理解。
③举:选拔。
④错:同“措”,安置。
⑤枉:弯,与直相反,比喻奸邪小人。古代堆木材,弯曲的放下面,直的放上面,久而久之,曲的也会变直。
⑥向:刚才。
⑦富:完备,含义丰富。
⑧舜:夏禹之前的帝王,国号为虞。
⑨有天下:登上帝位。
⑩皋陶(音高摇):舜帝的掌刑大夫。
【译】
樊迟请教仁的问题。孔子说:“爱护别人。”又请教智的问题。孔子说:“了解别人。”樊迟未能完全理解。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把他们安置在奸邪小人之中当官,能使奸邪小人变为正直的人。”樊迟出来之后,碰见子夏,说:“刚才我拜见先生请教智的问题,先生说‘:选拔正直的人,把他们安置在奸邪小人之中当官,能使奸邪小人变为正直的人。’是什么意思?”子夏说:“真是言简意赅啊!舜登上帝位之后,在许多人中进行挑选,选拔了皋陶,结果不仁的人远避而去了。汤登上帝位之后,在许多人中进行挑选,选拔了伊尹,结果不仁的人远避而去了。”
§23樊迟问仁。子曰:“居处①恭②,执事③敬④,与⑤人忠。虽之⑥夷狄⑦,不可弃也。”——《子路》
【注】
①居处:住在家里,泛指日常生活。
②恭:严于律己。
③执事:主持公事,指当官。
④敬:忠于职守,认真做事。
⑤与:帮助。
⑥之:到。
⑦夷狄:东方民族为夷,北方民族为狄,泛指不谙文明礼义的边远地方。
【译】
樊迟请教仁的问题。孔子说:“日常生活中要严于律己;一旦主持公事,就要忠于职守,认真从事;帮助别人要出于真心。即使到了夷狄那种不谙文明礼义的地方,这些优秀品德也是不可丢弃的。”
【注】
①仲弓:姓冉,名雍,孔子学生。
②大宾:贵宾,如天子或诸侯来使。 ③使:役使,指挥。
④承:奉命。
⑤大祭:祭祀天地神灵。
⑥所:代词,指恶名、坏事之类。
⑦欲:愿。
⑧勿:不要。
⑨施:加,推。
⑩邦:诸侯国。
【译】
仲弓请教仁的问题。孔子说:“出门要像碰见贵宾一样彬彬有礼,役使百姓要像奉命祭祀天地神灵一样毕恭毕敬。自己不愿做的坏事,不想得到的恶名之类的东西,不要推给别人。无论在诸侯国,还是卿大夫领地,都不要与人结怨。”仲弓说:“我虽不聪明,愿按先生这番话的意思去做。”
§25司马牛①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②。”曰:“其言也讱,斯③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④无讱乎?”——《颜渊》
【注】
①司马牛:名耕,宋国司马(主将)桓魋(音推)之弟,孔子学生。可参第十九篇§351。
②讱(音刃):复杂难言。孔子以为“仁”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非只言片语可以说明清楚。
③斯:则,承接连词。
④得:能。
【译】
司马牛请教仁的问题。孔子说:“仁这个问题很复杂,要说清楚是很难的。”(司马牛)说:“说起来既复杂又困难的,就称它为仁了吗?”孔子说:“按它的规范做已够难的了,把它说清楚能不难吗?”
§2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①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②,惠③。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④,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注】
①五者:五个要求,即下文恭、宽、信、敏、惠。
②敏:勤快。
③惠:善良。
④任焉:把重任交给他。焉,犹“之”。
【译】
子张向孔子请教仁的问题。孔子说:“能在全天下都按这五个要求来做,才称得上仁。”(子张说:)“请教具体内容。”(孔子)说:“严肃,宽厚,诚实,勤快,善良。严肃,别人就不会欺侮你;宽厚,就可以得到多数人的拥护;诚实,上司就会把重任交给你;勤快,就容易取得成功;善良,就够资格指使别人。”
§27子曰:“刚①,毅②,木③,讷④,近仁。”——《子路》
【注】
②毅:坚韧不拔,持之以恒。
③木:品行质朴,循规蹈矩。
④讷:不善言辞,不自我炫耀。
【译】
孔子说:“性格刚强,意志坚定,品行质朴,不善表白,能有这些特点,就近于仁了。”
§28子贡①问曰:“有一言②而可以终身③行之④者乎?”子曰:“其⑤‘恕⑥’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注】
①子贡:姓端木,名赐,孔子学生。
②言:词。一言,一个词。这个词可能是一个字(实词),也可能是一个词组,也可能是一句话。详见下文。
③终身:终其身,即直到死。
④行之:按它的意思做。
⑤其:表推测语气的助词,犹“大概”。
⑥恕:凡事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的美德。下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孔子对“恕”这个词的含义的最确切的理解,可参看§24有关注解。
【译】
子贡请教说:“有那么一个词而可以一辈子都照它的意思去做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它的意思是,自己不愿做的坏事,不想得到的恶名之类的东西,不要推给别人。”
§29子曰:“参①乎!吾道②一以贯之③。”曾子曰:“唯④。”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⑤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注】
①参(音身):姓曾,字子舆,孔子学生。据传曾参的学生参加了《论语》编写,因而尊称其师为曾子。其余依此类推。
②道:为人处世的思想主张。
③一以贯之:一即上章的一言;以,连词,犹“而”;贯,穿,犹“概括”;之,指吾道。
④唯:应答之词,犹“是”。
⑤夫子:先生,指孔子。以下是曾参对孔子为人处世的思想主张的理解,当以上章孔子自我说解为准。有人怀疑此处之“忠”字为后人所加,非曾参原意。
【译】
孔子说:“参呀!我的思想主张有一个词可以把它概括出来。”曾子说:“是的。”孔子出去了。同学们问道:“是什么意思?”曾子说:“先生的思想主张,就是‘忠恕’而已。”
【注】
①博施:广泛施行恩惠。
②济众:帮助百姓渡过难关。
③何事:犹“何止”。
④必:果真。
⑤尧:舜之前的帝王,国号为唐。
⑥其:表委婉语气的助词。
⑦犹:尚且。
⑧病诸:病之乎,把这样做看作难事呢。病,难。
⑨夫:语首助词,多用在议论句之首。
⑩立人:使别人也能立足于世。
【译】
子贡说“:如果有人向百姓广泛施行恩惠,又能帮助许多人渡过难关,您看这种人怎么样?可以称得上仁人吗?”孔子说:“哪止是仁人!果真能这样做,那是圣人呀!尧、舜也还把这样做看作难事呢!作为仁人,自己想在社会上立住脚,就会使别人也能在社会上立住脚;希望自己在事业上畅通无阻,就会使别人也能在事业上畅通无阻。能拿自己心思比照别人心思的,可以称得上大仁了。”§31子曰:“唯仁者能①好人②,能恶人③。”——《里仁》
【注】
①能:懂得。
②好人:喜欢某种人。好,爱好之好。
③恶(音误)人:厌恶某种人。孔子以为只有仁人才了解是非标准,懂得哪种人值得赞扬,值得结交,哪种人要与他们保持一定距离。即上文所谓“知人”。
【译】
孔子说:“只有仁人懂得喜欢哪种人,懂得厌恶哪种人。”
§32子曰:“志士①仁人,无求生以害②仁,有杀身③以成④仁。”——《卫灵公》
【注】
①志士:坚持正义而有节操的人。
②害:背弃,断送。
③杀身:牺牲自己。
④成:保全。
【译】
孔子说“:坚持正义而有节操的仁人,不会为了求得自身生存而背弃仁义,只会牺牲自己以保全仁义。”
§33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①仁至矣。”——《述而》
【注】
①斯:则,承接连词。
【译】
孔子说:“仁离我们远吗?只要我们想行仁,仁就会降到我们身上的。”
§34原思①为②之③宰④,与⑤之粟⑥九百⑦,辞⑧。子曰:“毋⑨!以与尔邻里乡党⑩乎!”——《雍也》
【注】
①原思:姓原,名宪,孔子学生。
②为:担任。
③之:指孔子。
④宰:财务总管。此时孔子为鲁国大夫,所以雇用原思担任孔府总管。
⑤与:给。
⑥粟:小米,泛指五谷。
⑦九百:九百斗。粟九百,九百斗粟,是孔子给原思的年薪。
⑧辞:推辞。
⑨毋(音吴):不要推辞。
⑩邻里乡党:周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文中邻里乡党借代乡亲。
【译】
原思当了孔府财务总管。孔子给他九百斗粮食的年薪,原思推辞。孔子说:“不要推辞!拿回去送给你的乡亲吧!”
§35互乡①难与言②。童子③见④,门人惑⑤。子曰:“与⑥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⑦?人洁己⑧以进,与其洁也,不保⑨其往⑩也。”——《述而》
【注】
①互乡:地名,借代互乡之人。
②难与言:难与之交谈,是说对方地方风气差,品德低劣的委婉语。
③童子:互乡童子。15岁以上20岁以下的少年称为童子。
④见:被孔子召见。
⑤惑:不理解。
⑥与:通“誉”,赞许,帮助。下文两个“与”字同此。
⑦唯:责问,责难。唯何甚,责难人家何必太过分。甚,过分。
⑧洁己:洁身自好。
⑨保:守,停留。
⑩往:昔,过去的所作所为。
【译】
互乡这个地方的人难于说话。有位少年被孔子召见,弟子们感到困惑不解。孔子说:“我们应当鼓励他向好的方面进取,而不应当促其后退,责难别人何必太过分?人家洁身自好以求进步,我们就应帮助他洁身自好,而不应当把目光停留在他以往的表现上。”
【注】
①师冕:名叫冕的乐师。当时宫廷乐师由盲人充当,有一定社会地位。
②及:到达。
③席:铺在地面用作坐具的席子。中国至晋代才发明椅子。
④皆:同“偕”,陪同。
⑤某:代一个人姓名。下文某,代另一人姓名。
⑥斯:此,代方位。
⑦道:礼节。
⑧与:同“欤”,表疑问语气的助词。
⑨然:表应答之词,犹是。
⑩固:原本。
【译】
乐师冕拜见孔子。到了台阶之下,孔子说:“是台阶了。”到了坐席边上,孔子说:“是坐席了。”陪同客人坐下来之后,孔子说:“某人坐在这里,某人坐在这里。”师冕离开了。子张请教说:“这就是同乐师交谈的礼节吗?”孔子说:“是的,这些本就是帮助乐师的应有礼节。”
§37子曰:“当①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注】
①当:值,正好碰上。
【译】
孔子说:“要是正好碰上可以行仁的机会,不必让给老师去做。”
§38子曰:“人而①不仁,如礼何②?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注】
①而:通“如”。
②如礼何:如何言礼。孔子以为仁是为人处世之本,礼次之,乐再次之,仁如不存,则无从言礼乐。
【译】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仁的话,怎么谈得上礼?一个人如果不仁的话,怎么谈得上乐?”
§39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②。仁者安仁③,知者利仁④。”——《里仁》
【注】
①约:简,贫穷。
②乐:富裕。不可以长处乐,即所谓“富贵思淫逸”也。
③安仁:因施仁而得安。
④利仁:因施仁而得利。
【译】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长期处于贫穷之中,也不能长期处于富裕之中。仁人因施仁而得到安宁,聪明人因施仁而得到利益。”
§40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①。恶不仁者,其为②仁矣,不使不仁者加③乎其身,有能一日④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⑤。盖⑥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里仁》
【注】
①尚之:过之。尚,通“上”,高过;之,指仁。
②为:所谓。
③加:欺凌。
④一日:形容时间短,并非确数。
⑤我未见力不足者:以下省略“而可成仁”。
⑥盖:表推测之词,犹“也许”。
【译】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欢行仁的人会厌恶不仁的人。在喜欢行仁的人的心目中,没有什么高过仁的了。而厌恶不仁者的人,他的所谓仁,只是不让不仁者欺侮到他身上,能有一天把他的气力用在行仁之上吗?我没有见过不把足够气力用在行仁之上而能达到行仁目的的。也许有这样的人吧,可我没有见过这样的人”
§41子曰:“臧文仲①其②窃位③者与!知柳下惠④之贤,而不与立⑤也。”——《卫灵公》
【注】
①臧文仲:鲁大夫臧孙辰,为司寇大夫(掌刑大夫)。
②其:表推测语气助词。
③窃位:身居官位而不为国家尽心尽力。
④柳下惠:展禽,鲁国贤大夫,为法官,封地为柳,死后谥(音式)号曰惠。下,盖指屡屡被罢官的意思。古人载名于典籍者,往往与其生前行事有关。
⑤与立:与之立于朝。不与立,委婉语,意为臧文仲嫉妒贤能,排挤柳下惠。
【译】
孔子说:“臧文仲想必是个窃取官位而不肯为朝廷尽心尽力的人吧!明知道柳下惠贤明,却不愿同他一起为朝廷效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