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子曰:“学而时习①之,不亦②说③乎?有朋④自远方来⑤,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⑥,不亦君子⑦乎?”——《学而》
【注】
①习:反复记忆,练习。
②亦:也。
③说:通“悦”,高兴。
④朋:志同道合者。
⑤自远方来:孔子桃李满天下,不仅有鲁国的,还有齐国的、卫国的、宋国的、楚国的、陈国的、晋国的、秦国的等等,皆仰慕其德才而纷至沓来。
⑥愠:生气。
⑦君子:君子风度,谦让精神。
【译】
孔子说:“学过之后经常练习它,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者自远方而来,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人家不了解我们,我们也不生气,不也是品行高尚者应具备的谦让风度吗?”
【注】
①女:同“汝”,你。
②六言:六个词,即下文所云之仁、知(智)、信、直、勇、刚。
③蔽:通“弊”,害处。六蔽,即下文所云之愚、荡、贼、绞、乱、狂。
④居:坐。
⑤语(音欲),告诉。
⑥愚:被人愚弄。
⑦荡:轻佻,无所顾忌。
⑧贼:被人伤害。
⑨绞:偏激。
⑩乱:犯上。
【译】
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有那么六个词会给人带来六种害处的吗?”回答说:“还没有。”“坐!我告诉你。只爱好仁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害处在于容易被人愚弄;只爱好智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害处在于会使你变得轻佻;只爱好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害处在于容易被人伤害;只爱好直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害处在于容易偏激;只爱好勇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害处在于容易犯上;只爱好刚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害处在于容易目中无人。”
§157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①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注】
①寝:上床歇息。
【译】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上床地思考,没有好处,比不上坐下来学习。”
§158子曰:“十室之邑①,必有忠信如丘者焉②,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注】
①邑:村落。
②焉:表肯定语气的助词。
【译】
孔子说:“在十来户人家的村落中,肯定有像我这样忠诚而守信用的人在,只是比不上我的好学。”
§15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①而从之②,其不善者而改之③。”——《述而》
【注】
①善者:优点,长处。
②从之:跟着做。
③改之:改正自己身上的如对方缺点的毛病。
【译】
孔子说:“三个人在路上走,其中肯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在选择他们身上的优点而跟着做,至于他们的缺点,可拿来对照自己,如有类似之处,就把它改了。”
§160子曰:“我非生①而知之者,好古②敏③以求之者也。”——《述而》
【注】
①生:通“性”,先天。
②古:古代文化,传统文化。
③敏:勤奋。
【译】
孔子说:“我并非先天就懂得各方面知识的,是爱好古老的传统文化,勤奋地追求它的结果。”
§161牢①曰:“子云:‘吾不试②,故艺③。’”——《子罕》
【注】
①牢:子牢,孔子学生。
②试:为当局所用。孔子一生大部分岁月生活在下层社会,故曰“吾不试”。参看下章。
③艺:学到技艺。
【译】
子牢说:“先生讲过这样的话:‘我不为当局所用,所以学到一些技艺。’”
§162大宰①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②天纵③之,将④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⑤,故多能鄙事⑥。君子⑦多⑧乎哉?不多也⑨。”——《子罕》
【注】
①大(音太)宰:官名,或以为吴国太宰伯嚭(音匹)。
②固:原本。
③纵:赐予。
④将:既。
⑤吾少也贱:据传孔子年轻时曾当过管仓库、管田产的小吏。可参见《史记·孔子世家》。
⑥鄙事:粗活。
⑦君子:当权者,即第七篇§120“今之从政者”。
⑧多:即上文之“多能”,蒙上省略。
⑨不多也:语含讽刺,意为当政者大多为不学无术者、尸位素餐者。
【译】
太宰向子贡了解孔子,说:“你的先生是位圣人吧,怎么竟有那么多才能?”子贡说:“本就是上天赐给他的,既超凡入圣,又学会多种本领。”孔子听到这件事,说:“太宰哪里了解我呢?我年轻时没有地位,所以善于做一些粗活。有地位的人哪能像我一样学会许多本领呢?他们是不可能像我一样学会许多技艺的。”
§163子入大庙①,每事②问。或曰“:孰谓鄹人③之子知礼④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⑤也。”——《八佾》
【注】
①大庙:太庙,周公庙,鲁国祖庙。
②事:物。
③鄹(音周)人:指孔子生父叔梁纥。鄹,孔子出生地。
④知礼:孔子年轻时即以知礼闻名,事详《春秋左氏传·昭公七年》。
⑤礼:《周礼·谥法》云:“勤学好问曰文。”可见好问合乎礼。参看§168。
【译】
孔子进入太庙,每看到一件器物就要向人请教。有人说:“谁说鄹人的后代懂得礼呢,一进入太庙,每看到一件器物就要问别人!”孔子听到这番话,说:“我这样做,本身就合乎礼”
§164子曰“:赐①也,女②以予③为多学而识④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⑤。”——《卫灵公》
【注】
①赐:子贡。
②女:同“汝”,你。
③予:我。
④识:通“志”,记住。
⑤一以贯之:用一种思想主张把所学的贯穿起来。这种思想主张是什么?第三篇§28载孔子自说解云:“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9载曾子说解云:“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以互参。
【译】
孔子说:“赐呀,你以为我是学得多,又能把所学的都记住的人吗?”回答说:“是的。不是吗?”说:“不是的。我是用一种思想主张把所学知识贯穿起来。”
§16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②,在陋巷③。人不堪④其忧⑤,回也不改其乐⑥。贤哉回也!”——《雍也》
【注】
①箪(音单):小竹篮。
②饮:水。
③陋巷:荒凉的路边。
④堪:忍受。
⑤忧:苦。
⑥其乐:求学之乐。
【译】
孔子说:“真贤明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竹篮的饭,喝的是一瓢儿水,住在荒凉的路边。一般人忍受不了这种艰苦生活,颜回却并未改变求学的乐趣。真贤明啊颜回!”
§166子曰:“语①之而不惰②者,其③回也与!”——《子罕》
【注】
①语(音欲):告诉,传授。
②惰:精神松懈。
③其:表推测语气的助词。
【译】
孔子说:“传授他知识而听讲不懈怠的人,大概就是指颜回吧!”
§167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①于事而慎于言,就②有道③而正焉④,可谓好学也已⑤。”——《学而》
【注】
①敏:勤快。
②就:接近。
③有道:德才兼备者。
④正焉:向对方求教。焉,犹“之”。
⑤已:通“矣”。
【译】
孔子说:“作为品行高尚的人,吃不要求饱,住不要求舒适,做事要勤快,说话要谨慎,接近德才兼备的人而向他请教,这就可以称得上好学了。”
§168子贡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②’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③,是以④谓之‘文’也。”——《公冶长》
【注】
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羽),文是其死后的谥号。谥号,当时是朝廷给死了的臣子的封号。
②文:见本篇§163注⑤。
③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
④是以:所以。
【译】
子贡请教说:“孔文子为什么死后称他为‘文’呢?”孔子说:“他生前勤快而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为羞耻,所以死后朝廷封他为‘文’。”
§169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①,不易得也。”——《泰伯》
【注】
①谷:五谷,借代俸禄,引申为求仕。
【译】
孔子说:“三年学习下来,不至于想到出去谋取一官半职,这是难能可贵的。”
§170子曰:“学如不及①,犹恐失之②。”——《泰伯》
【注】
①不及:追不上对方。
②失之:失去追赶的对象。
【译】
孔子说:“学习知识好比追人而追不上一样,仿佛只怕失去追赶的目标。”
§171子曰:“知之①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②者。”——《雍也》
【注】
①知之:懂得做人道理。
②乐之:以掌握做人道理为乐趣。
【译】
孔子说:“懂得做人道理的人比不上喜欢做人道理的人,喜欢做人道理的人比不上以掌握做人道理为乐趣的人。”
§172子曰:“士而怀居①,不足以为士矣。”——《宪问》
【注】
①怀居:留恋自己的家。指进入孔门求学而想家的现象。
【译】
孔子说:“要想成为有专门知识技能而可任职的人,却留恋自己的家,那就没有资格成为有专业知识技能而可任职的人。”
§173子曰:“古之学者①为己②,今之学者为人③。”——《宪问》
【注】
①学者:求学的人。
②为己:为了自己修身进德。③为人:为了向人夸耀。
【译】
孔子说:“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自己修身进德,如今求学的人是为了好在人前夸耀。”
§174子曰:“温故①而知新②,可以为师矣。”
——《为政》
【注】
①温故:复习学过的知识。
②知新:理解新的问题。
【译】
孔子说:“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又能理解新的问题,这种人可以充当别人的老师了。”
§17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
【注】
①罔:蒙蔽。
②殆:困惑。
【译】
孔子说:“光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知识所蒙蔽;光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感到困惑。”
§176子曰:“不曰①如之何②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卫灵公》
【注】
①曰:发问。
②如之何:对此怎么办。指学习中碰到疑难问题而主动发问。
【译】
孔子说:“在学习中不经常问一问这个问题该怎么办、这个问题该怎么办的人,我也不知道对他该怎么办呀!”
§177子曰:“加①我数年,五十②以学《易》③,可以无大过矣。”——《述而》
【注】
①加:假,给。
②五十:指50岁时。
③易:又名《周易》《易经》,古卜筮之书,包含极其丰富的哲理知识。
【译】
孔子说:“要是再给我几年寿命,让我在50岁时用来学习《易》,那么就可以不会犯大的过失了。”
§178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①,可以观②,可以群③,可以怨④;迩⑤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注】
①兴:激发正义感。
②观:观察历史盛衰与时弊。
③群:热爱群体,乐于与人相处。
④怨:抒发心中怨恨。《诗》之抒怨,颇多巧妙。
⑤迩:近。《诗》之中有许多作品宣传了忠孝思想,所以说学了可以“事父”“事君”。
【译】
孔子说:“年轻人!为什么不学学那本《诗》呢?它可以激发你的正义感,可以启迪你观察历史盛衰与时弊,可以引发你热爱群体生活,可以教会你抒发心中的怨恨;从近处看,可以教你事奉父母,从远处看,可以教你事奉国君;还可以帮你多记住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
§179子曰:“《诗》三百①,一言以蔽②之,曰:‘思无邪③’。”——《为政》
【注】
①三百:就整数而言。其实《诗》有305篇作品。
②蔽:概括。
③思无邪:思想内容没有违背礼义,即天真的意思。
【译】
孔子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把它们概括起来,可以说:‘思想内容没有违背礼义’。”
§180子谓伯鱼①曰:“女为②《周南》《召南》③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④犹正⑤墙面⑥而立也与!”——《阳货》
【注】
①伯鱼:字鲤,孔子长子。因排行老大,故称伯鱼。
②为:学。
③周南、召南:是《诗》开头两章,属于风诗,基本是爱情诗。旧说以为伯鱼刚结婚,做父亲的孔子希望伯鱼由《周南》《召南》而理解夫妇之道,珍惜新婚宴尔的幸福生活。此说是也。
④其:犹则,表承接语气的连词。
⑤正:止。正墙,止于墙。
⑥面:朝着。正墙面而立,比喻不解夫妇之道,不善施温存于妻子。是孔子幽默语。旧注似误。
【译】
孔子对伯鱼说:“你学过《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周南》《召南》的话,就好比停在墙根,朝着它呆站着一般呀!”
§181陈亢①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②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③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④。’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此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⑤其子也。”——《季氏》
【注】
①陈亢:孔子学生。
②异闻:听到与众不同的教诲。陈亢以为孔子对伯鱼有所私授,故有此问。
③趋:快步行走。
④无以言:无法与人交谈。当时社交场合尤其是外交场合,与人交谈中以引《诗》为习,所以说不学《诗》,则无法与人交谈。
⑤远:不亲近。说明孔子对儿子与学生一视同仁。
【译】
陈亢向伯鱼打听说:“你从先生那儿听到与众不同的教诲了吗?”回答说:“还没有。有一天他曾独自站着,我快步经过院子,他对我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还没有。’他说:‘不学《诗》,就无法与人交谈。’我回到房里就学习《诗》。又有一天,他曾独自站着,我快步经过院子,他对我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还没有。’他说:‘不学《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我回到房里就学习《礼》。我先后两次听到他的教诲。”陈亢出来后,高兴地说:“我问了一个问题而得到三点收获:听到《诗》的重要性,听到《礼》的重要性,又了解到品行高尚的人并不私下偏爱自己的儿子。”
§18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①。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②。虽多,亦奚③以④为⑤?”——《子路》
【注】
①达:通晓政事。
②专对:单独引《诗》以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春秋左氏传》有许多这类记载,可参。
③奚(音西):义同何。
④以:用。
⑤为:犹乎,表疑问语气的助词。
【译】
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一旦把政事交给你,你却一窍不通。派你出使诸侯,你却不能独自引用《诗》回答问题。这样的话,即使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