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1),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2),月照花林皆似霰(3)。
空里流霜不觉飞(4),汀上白沙看不见(5)。
江天一色无纤尘(6),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7)。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8)。
谁家今夜扁舟子(9)?何处相思明月楼(10)?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11)
玉户帘中卷不去(12),捣衣砧上拂还来(13)。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14)。
昨夜闲潭梦落花(15),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16)。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17)。
[诗人简介]张若虚,初唐诗人,生卒年不详,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为“吴中四士”。今存诗仅2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最为脍炙人口,被赞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注释]
(1)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2)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3)霰(xiàn)——小冰粒。这里形容皎洁月光映照下的花朵。
(4)流霜——飞霜,这里用来形容月光,意思是说月光像霜一样洁白,却没有霜的寒冷。
(5)汀(tīng)——水边平地,小洲。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但见——只见。
(8)青枫浦——地名,在今湖南浏阳县境内。这里泛指遥远荒僻的水边。
(9)扁(piān)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10)明月楼——月光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11)离人——这里指思妇。
(13)捣衣砧(zhēn)——捣衣石、捶布石。古代妇女把织好的布料,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使它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
(14)文——同“纹”,波纹。
(15)闲潭——幽静的水潭。
(16)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潇湘——潇水和湘江,在今湖南省境内。碣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遥远。
赏析
这是一首长篇歌行体诗歌。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开篇十句是第一部分,围绕春、江、花、月、夜五个主题词展开如诗如画的良辰美景。“江畔何人初见月”以下六句,是第二部分,从自然美景引发对宇宙人生的深邃思考。天地万物,无始无终,个体生命的存在只不过是其中短暂的一瞬。江月年年如此,而人生早已代代更变。永恒与无常的对比实在是太强烈了!然而,一个有价值的个体生命决不是沉沉夜幕上的一道闪电,或多或少,总会给人类、给世界留下一点什么。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们,在他们有限的生存年代里,作出了无限的努力,人类的存在才得以绵延久长。因而“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共存。在对永恒与无常的思索过程中,诗人虽不免有些感伤,但同时又有种欣慰。正是这种感伤与欣慰相杂糅的情绪,奠定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白云一片去悠悠”到结尾,是诗歌的第三部分。生命意识的觉醒,激发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活的钟爱,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对于人生的缺陷和不美满,尤其具有痛切的感受。在多情人眼中,人生聚少离多,因而江月有恨;时光一去不返,因而流水无情。青春易逝,好景不常的隐隐忧思,何时不在心头萦绕?就这样,诗情自然而然过渡到对游子思妇离愁别恨的动人抒发。
诗歌从明月初升,写到月上中天,再写到落月西斜,语言清丽,音韵婉转,流畅优美,主题词不断交替组合,错落层叠,构成一幅情感丰富、迷离变幻的春江夜月图,使全诗呈现出一唱三叹、摇曳生姿的风采,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现代诗人兼学者闻一多先生曾将它推崇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