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齐语
管仲对桓公以霸术
桓公自莒反于齐〔1〕,使鲍叔为宰〔2〕,辞曰:“臣,君之庸臣也〔3〕。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4〕。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5〕,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6〕,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注释】
〔1〕桓公:齐国国君,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自莒反于齐: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结束十九年流亡生活自莒国回国继承王位。〔2〕鲍叔:鲍叔牙,齐国大夫。宰:太宰,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官。〔3〕庸:平庸,普通。〔4〕管夷吾:管仲,名夷吾,谥号“敬仲”,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5〕柄:根本。〔6〕枹鼓:鼓槌和鼓。
【译文】
齐桓公从莒国返回齐国,准备让鲍叔牙做太宰。鲍叔辞谢说:“我是您的一个普通的臣子。您对我恩惠有加,使我不挨饿受冻,已经是您对我最大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好国家,那就不是我能办得到的。若一定要治理好国家,大概只有靠管夷吾了。他在五个方面都比我贤能:宽厚慈惠以镇抚民众,我赶不上他;治理国家不失根本,我赶不上他;待人忠厚诚信,团结百姓,我赶不上他;制定通行天下的法则礼仪,我赶不上他;站在军门之前指挥军士作战,使百姓都勇猛无比,我赶不上他。”
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1〕。”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2〕,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3〕,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4〕,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注释】
〔1〕中钩:射中腰钩。管仲跟随公子纠时,在乾时战役中,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险些致命。滨:近,接近。〔2〕宥:宽容,饶恕。〔3〕施伯:鲁国大夫。〔4〕不令之臣:指罪臣。令,美好。
【译文】
桓公说:“管仲曾用箭射中了我的腰钩,险些要了我的性命。”鲍叔回答说:“那是为他的君主啊。你如果宽恕了他,让他回来,他对待您也会那样。”桓公问:“那该如何做呢?”鲍叔说:“请求鲁国放他回来。”桓公说:“施伯是鲁君足智多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重用管仲,一定不会交给我的。那该怎么办呢?”鲍叔回答说:“派人向鲁国请求说:‘我们国君一个犯了罪的臣子在贵国,国君想在群臣面前把他处死,因此派我来请求把他交还给我们。’这样鲁国就会把他交给我们了。”于是桓公按照鲍叔的计谋,派人到向鲁国请求放回管仲。
庄公以问施伯〔1〕,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2〕。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3〕。”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4〕。齐使受之而退。
【注释】
〔1〕庄公:鲁国国君,名同,鲁桓公之子。〔2〕政:执政,治理国事。〔3〕生之:使之生,让他活着。〔4〕束缚:捆绑。
【译文】
鲁庄公征求施伯对这件事的看法。施伯回答说:“这不是要杀死他,是想起用他治理国家。管仲是旷世奇才。他所在的国家,一定会成为天下霸主。如果让管仲在齐国执政,那么必将会成为鲁国长期的忧患。”庄公说:“该怎么办呢?”施伯答道:“杀了管仲,把尸体交给齐国使者。”庄公于是准备杀掉管仲,齐国使者请求说:“我们国君想亲自杀了他,如果不能活着把他带回去在群臣面前杀了他,那就和没有请求一样。请让他多活一段时间吧。”于是庄公派人把管仲绑起来交给齐国使者。齐使接受管仲之后就回国了。
【注释】
〔1〕衅:用香熏涂身体叫做衅。〔2〕亲逆:亲自迎接。〔3〕襄公:齐国国君,名诸儿,齐僖公禄父之子,在位期间荒淫无道。〔4〕田:指在原野上打猎。狩:指用围守的方法猎取禽类。罼:用网猎取雉兔。弋(yì):用带丝绳的箭射猎物。〔5〕崇:宠爱,宠幸。〔6〕妃:帝王的妻,位次于皇后。嫔:古代皇宫里的女官,也是帝王的妾。妾: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九、六、数百:言其多也。〔7〕粱肉:指精美的膳食。粱,精米,上好的米。文绣:指刺绣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或服饰。〔8〕戎车:兵车。游车:游乐所乘车子。前:公序本作“裂”。〔9〕昭王、穆王:西周初期的两位统治者。〔10〕文、武:指周文王昌、武王发。〔11〕象:指象魏,宫廷外面的阙门。当时政府颁布的法令一般都悬挂在它上面向民众公布,因而“象”又引申为法令。
【译文】
管仲回到齐国,三次薰香,三次沐浴,桓公亲自到城郊迎候他,进宫后就迫不及待地坐下来向他询问治国之事,说:“过去我们先君襄公修筑高台来炫耀自己的尊荣,整日沉湎于打猎游乐,不治理国家政务,鄙视圣贤,侮辱士人,一味贪恋女色。宫中妻妾成群,多达数百人,她们吃的是精美的膳食,穿的是丝织彩衣。士兵们挨饿受冻,战车用的都是游玩破损的车子,士兵要靠众妾吃剩的粮食来养活。倡优弄臣备受君主青睐,有能力、有德行的人才却被冷落。因此国家一天天没有发展、一月月没有长进。长此以往恐怕庙堂将无人打扫,国家不保先人断绝祭祀。请问这种情况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过去我们的先王周昭王、周穆王因为能够发扬文王、武王的功绩而成就功名。召集国中老臣,来考察选拔百姓中德行高尚的人,制定礼法当作百姓的言行准则,同时树立相应的榜样,以此把百姓统一起来。从根本上来解决那些细微末节的问题,用赏赐来勉励民众向善,用刑罚来纠正罪恶,使长幼有序,作为百姓言行的纲纪。”
桓公曰:“为之若何?”管子对曰:“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1〕,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2〕,而慎用其六柄焉〔3〕。”桓公曰:“成民之事若何?”管子对曰:“四民者〔4〕,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5〕,其事易。”
【注释】
〔1〕参其国:把都城分为三部分。参,通“三”。国,都城。伍其鄙:把郊区分成五部分。伍,通“五”。鄙,郊区。〔2〕陵:高大的坟墓。〔3〕六柄:指统治者所掌握的生、杀、贵、贱、贫、富六种权力。〔4〕四民:指士、农、工、商。〔5〕哤(máng):语言杂乱。
【译文】
桓公说:“那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过去,圣明的君王治理天下时,把国都分为三个区域、把郊野分为五个区域,划定百姓的居处,让百姓安居乐业,再找块丘陵地带设为墓地作为他们最终的归宿,并谨慎地使用生、杀等六种权力。”桓公说:“怎样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呢?”管仲回答说:“士、农、工、商四类人,不要让他们混杂居住一起。混杂居住会让他们彼此影响,容易见异思迁而不能安心做自己本职工作。”
公曰:“处士、农、工、商若何〔1〕?”管子对曰:“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2〕;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令夫士,群萃而州处〔3〕,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4〕,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士之子恒为士。
【注释】
〔1〕若何:怎么样。〔2〕闲燕:清净,此指清静的地方。〔3〕萃:聚集。处:居住。〔4〕肃:严厉,认真。
【译文】
桓公问:“如何安排士、农、工、商四类人呢?”管仲回答说:“过去圣王经常把士人安置在清静的地方,把工匠安置在官府作坊,把商人安置在市井闹区,把农民安置在田野荒郊。让那些士人聚集在一个区域居住,闲暇时老年人之间相互谈论礼义,年轻人之间相互谈论孝道,官员大臣谈论如何敬事君主,年幼的则谈论如何尊重兄长。这些人从小就接受士文化教育,他们的思想就稳定了,不会见异思迁。所以父兄的教诲不用太严厉就能实行,子弟的学习不用花费多少气力就能掌握。这样以来,士人的后代还是士人。
“令夫工,群萃而州处,审其四时,辨其功苦〔1〕,权节其用,论比协材。旦暮从事〔2〕,施于四方,以饬其子弟〔3〕,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权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工之子恒为工。
【注释】
〔1〕功苦:指产品质量的好坏。〔2〕旦暮:从早到晚,整日。〔3〕饬:整饬。此指教导。
【译文】
“让工匠们集中居住在一个区域,审察四季的需要,辨别产品质量的好坏,衡量材料的用途,合理组合使用材料。整天忙忙碌碌,把商品销往全国各地,传授子弟本领,互相讨论制作,交流技艺,展示成果。这些人从小就学习技艺,也就安心做这项工作,不会见异思迁。所以父兄的教诲不用太严厉就能实行,子弟的学习不用花费多少气力就能掌握。这样以来,工匠的后代还是工匠。
“令夫商,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资〔1〕,以知其市之贾〔2〕,负、任、担、荷,服牛、轺马,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市贱鬻贵〔3〕。旦暮从事于此,以饬其子弟,相语以利,相示以赖,相陈以知贾。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商之子恒为商。
【注释】
〔1〕监:考察,调查。〔2〕贾:通“价”,价格。〔3〕市贱鬻贵:贱买贵卖。市,买。鬻,卖。
【译文】
“让商人们集中居住在一个区域,审视不同季节的供需,考察本地的货源,了解货物的市场价格。通过背负肩挑,或车马运输等各种方式,把货物周转到全国各地,用自己有的东西来换取没有的东西,贱买贵卖,从中获利。整日忙着运营,同时教导子弟学习经商,互相谈论如何盈利,互相交流买卖经验,互相展示经营手段。这些人从小就学习技艺,也就安心做这项工作,不会见异思迁。所以父兄的教诲不用太严厉就能实行,子弟的学习不用花费多少气力就能掌握。这样以来,商人的后代还是商人。
“令夫农,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权节其用,耒、耜、耞、芟〔1〕。及寒,击菒除田,以待时耕;及耕,深耕而疾櫌之〔2〕,以待时雨;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镈〔3〕,以旦暮从事于田野。脱衣就功,首戴茅蒲〔4〕,身衣祓襫〔5〕,霑体涂足,暴其发肤,尽其四支之敏,以从事于田野。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农之子恒为农。野处而不暱,其秀民之能为士者,必足赖也。有司见而不以告,其罪五〔6〕。有司已于事而竣。”
【注释】
〔1〕耒、耜:翻地的农具。耞(jiā):用于脱粒的农具。芟(shān):镰刀。〔2〕櫌(yōu):古代弄碎土块、平整土地的农具。此指播种后翻土、盖土。〔3〕枪:掘草的工具。刈:镰刀。耨(nòu):除草的小锄。镈(bó):除草的农具。〔4〕茅蒲:斗笠,一种挡雨遮阳用的笠帽。〔5〕祓襫:蓑衣。〔6〕罪五:指我国古代处罚犯人的墨(刺刻面额涂墨)、劓(割鼻)、剕(断足)、宫(破坏生殖器)、大辟(死刑)等五种刑罚。
【译文】
“让农民集中居住在一个区域,审视四时节气,衡量各种工具的用途,修治耒、耜、耞、镰等农具。冬天,要铲除枯草,整理农田,以等待来年春耕;耕种的时候,要深翻土地,下种后抓紧再把土整平,以等待春雨滋养;春雨到了,就带着锄头等农具整日在地里劳作。脱掉衣服,戴着草帽,穿着蓑衣,浑身淋透了,脚上也满是泥土,光着脊梁,在田里拼命地干活。这些人从小就学习种地,也就安心做这项工作,不会见异思迁。所以父兄的教诲不用太严厉就能实行,子弟的学习不用花费多少气力就能掌握。这样以来,农民的后代还是农民。他们远离城邑而生活在郊野,其中能有被选拔做官的,一定非常可靠。地方官员发现这样的人才不推荐,要受到五刑的处罚。他们必须推荐贤才,才算完成任务。”
桓公曰:“定民之居若何?”管子对曰:“制国以为二十一乡〔1〕。”桓公曰:“善。”管子于是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公帅五乡焉,国子帅五乡焉〔2〕,高子帅五乡焉〔3〕。参国起案,以为三官,臣立三宰,工立三族,市立三乡,泽立三虞,山立三衡〔4〕。
【注释】
〔1〕制国:划分国土。〔2〕国子:齐国上卿,国氏。〔3〕高子:齐国上卿,高氏。〔4〕宰、族、乡、虞、衡:是管理群臣、工匠、商人、川泽、山林的官员。
【译文】
桓公问:“怎样来划定百姓的居所呢?”管仲答道:“把全国划分为二十一个乡。”桓公说:“好。”管仲于是把全国划分为二十一个乡:工匠和商人占六个乡,士人和农民占十五个乡。桓公亲自管理五个乡,国氏管理五个乡,高氏管理五个乡。把国家政务分为三大块,各种官职也各设置三名官员主管:设三卿管理群臣,设三族管理工匠,设三乡管理商人,设三虞管理川泽,设三衡管理山林。
桓公曰:“吾欲从事于诸侯〔1〕,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国未安。”桓公曰:“安国若何?”管子对曰:“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2〕;遂滋民〔3〕,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桓公曰:“诺。”遂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
【注释】
〔1〕从事:指对诸侯用兵,征伐不守礼法的诸侯。〔2〕业:改造创新。〔3〕滋:繁衍。
【译文】
桓公说:“我想对诸侯用兵,能行吗?”管仲回答说:“不行,国家还没有安定下来。”桓公问:“如何才能使国家安定呢?”管仲说:“修正原有的法令,选择合用的加以施行。然后繁衍人口,振济贫困,而整顿百官,这样国家就安定了。”桓公说:“好的。”于是修治原有的法令,选择合用的加以改造施行。然后繁殖人口,救济贫困,整顿百官。
国既安矣,桓公曰:“国安矣,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君若正卒伍,修甲兵,则大国亦将正卒伍〔1〕,修甲兵〔2〕,则难以速得志矣。君有攻伐之器,小国诸侯有守御之备,则难以速得志矣。君若欲速得志于天下诸侯,则事可以隐,令可以寄政〔3〕。”桓公曰:“为之若何?”管子对曰:“作内政而寄军令焉〔4〕。”桓公曰:“善。”
【注释】
〔1〕卒伍: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百人为卒。此指军队,行伍。〔2〕甲兵:铠甲和兵器,即武器装备。〔3〕令:指军事政策。〔4〕寄:寄托,安置。
【译文】
国家安定了之后,桓公说:“国家已经安定了,现在可以了吧?”管仲说:“不行。您如果整顿军队、修缮盔甲兵器,那么其他大国也会整顿军队,修缮盔甲兵器,我们就很难短时间内达到目的。您有征伐的武器,小国诸侯有固守抵挡的装备,我们很难短时间实现目的。您如果想尽快称霸诸侯,就应该暗地做准备,把战备事宜置于政令之中。”桓公问:“如何去做呢?”管仲回答说:“把军令放置在内政当中。”桓公说:“好。”
管子于是制国:“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1〕。以为军令: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春以蒐振旅〔2〕,秋以狝治兵〔3〕。是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
【注释】
〔1〕轨、里、连、乡:根据户口划分的基层管理单位。〔2〕蒐(sōu):春季田猎叫做蒐。振旅:整顿军队。〔3〕狝(xiǎn):古代指秋天打猎为狝。
【译文】
管仲于是制定国家的政令:“五家作为一轨,轨设置轨长;十轨作为一里,里设置有司;四里作为一连,连设置连长;十连作为一乡,乡设置良人。同时将军令置于其中:五家作为一轨,因此五人为一伍,由轨长率领;十轨作为一里,因此五十人为小戎,由里的有司率领;四里作为一连,因此二百人为一卒,由连长率领;十连作为一乡,因此二千人为一旅,由乡的良人率领;五个乡作为一帅,因此一万人,编成一个军,由卿来统率。全国军队可编为三军,因此有国君亲自统帅的中军的旗鼓,有国子的旗鼓,有高子的旗鼓。春天利用春猎的机会来整编军队,秋天利用秋猎的机会来操练军队。这样卒、伍在里中就可以整治。军、旅大队伍在郊野中得以整顿。”
内教既成,令勿使迁徙。伍之人祭祀同福,死丧同恤,祸灾共之。人与人相畴〔1〕,家与家相畴,世同居,少同遊〔2〕。故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3〕;昼战目相见,足以相识。其欢欣足以相死〔4〕。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则同固,战则同强。君有此士也三万人,以方行于天下,以诛无道,以屏周室〔5〕,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
【注释】
〔1〕畴:匹,相伴。〔2〕遊:同“游”,交游。〔3〕乖:不顺,不和谐。〔4〕相死:指同生共死。〔5〕屏:保卫。
【译文】
内政已经整顿完毕,命令民众不得随意迁徙。同一个伍的人共享福禄,共受死丧哀伤,有了灾祸共同承担。人与人结为伙伴,家与家相临,世代同住一地,自小开始交往。因此夜间作战相互熟悉声音,就不会发生误会;白天作战能相互看见,足以认识同伙。他们情投意合,能够生死与共。在家时共同欢乐,行军时和睦亲密,战死时一起哀伤。因此,防守就坚固不移,作战都英勇顽强。您如果有三万名这样的兵士,率领远征天下,讨伐无道,保卫王室,天下其他大国诸侯还有谁能与您对抗。”
管仲佐桓公为政
正月之朝,乡长复事〔1〕。君亲问焉,曰:“于子之乡,有居处好学、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2〕、发闻于乡里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明,其罪五〔3〕。”有司已于事而竣〔4〕。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5〕,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乡,有不慈孝于父母、不长悌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6〕,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下比〔7〕,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是故乡长退而修德进贤,桓公亲见之,遂使役官。
【注释】
〔1〕正月之朝:《周礼》规定,每年正月初一,官吏要到司徒处接受教法,并汇报政事,接受考核。复事:汇报政务。〔2〕质:性,本性。〔3〕其罪五:五种轻重不等的刑法。即墨、劓、剕、宫、大辟。〔4〕竣:原指事情完毕。此指退下。〔5〕股:大腿。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6〕不用:不遵守。上令:国君的政令。〔7〕下比:谓庇护坏人。比,勾结,庇护。
【译文】
正月初一朝见例会上,乡长们报告乡里政务。桓公亲自询问他们,说:“在你管辖的乡里,有没有平时好学上进、孝敬父母、聪慧仁爱、在乡里名声很好的人,有就要报告。如果有这样的人才不报告,就是埋没贤明的人才,要根据情节进行处罚。”管事的官员汇报完就退下了。桓公又询问乡长们说:“在你管辖的乡里,有没有英勇强壮、力气过人的人,有就要报告。如果有这样突出的人才不报告,就是埋没贤能的人,要根据情节给予处罚。”管事的官员汇报完就退下了。桓公又询问乡长们说:“在你管辖的乡里,有没有不孝敬父母、不友爱兄弟、性格骄淫暴虐、不服从上级命令的人,有就要报告。如果有这样的人不报告,就是庇护恶人,要根据情节给予处罚。”管事的官员汇报完也退下了。因此,乡长们回去以后,都修治德行,举荐贤才,桓公要亲自接见被举荐的人,并授给他们一定的职务。
桓公令官长期而书伐〔1〕,以告且选,选其官之贤者而复用之,曰:“有人居我官,有功休德〔2〕,惟慎端悫以待时〔3〕,使民以劝,绥谤言〔4〕,足以补官之不善政。”桓公召而与之语,訾相其质〔5〕,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设之以国家之患而不疚,退问之其乡,以观其所能而无大厉,升以为上卿之赞。谓之三选〔6〕。国子、高子退而修乡〔7〕,乡退而修连,连退而修里,里退而修轨,轨退而修伍,伍退而修家。
【注释】
〔1〕官长:官员。期:期年,每年。伐:功劳。〔2〕休德:美好德行。〔3〕端悫(què):正直诚谨。〔4〕绥:安抚,制止。谤言:怨恨、指责的话。〔5〕訾(zī):估量,限度。相:审视。〔6〕三选:春秋时的一种选官制度。通过乡长推荐、官长选拔、国君亲自面试等三道程序确定录用与否。〔7〕国子、高子:二人均为齐国的正卿。
【译文】
桓公让各地长官每年记录好有功的人,及时上报并备案,选拔其中贤能的官员而委以重任。推荐贤人时说:“我有这样的官员,他功劳很大,品德高尚,处事谨慎,作风正派,善于把握时机,能够劝勉百姓,化解诽谤言论,这个人能够替换那些不称职的官员。”桓公于是召见被推荐的人,并和他交流,审查他的素质,看他能不能辅助官长成就大事,确实可提拔的就予以重用。桓公还拿国家患难为例来考验他的应对能力,如果应答没有什么不妥,进一步以乡里的事情考验他,以观察他的能力,如没有大问题,就提拔他做上卿的助手。这种乡长举荐,官长选拔,国君审查的模式,被称为三选。国子、高子回去后治理乡里政务,乡长回去后治理连里政务,连长回去后治理里中政务,里有司回去治理轨里政务,轨长回去后治理伍里事务,伍回去后整治家务。
是故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诛也。政既成,乡不越长〔1〕,朝不越爵〔2〕,罢士无伍,罢女无家〔3〕。夫是,故民皆勉为善。与其为善于乡也,不如为善于里;与其为善于里也,不如为善于家。是故士莫敢言一朝之便,皆有终岁之计〔4〕;莫敢以终岁之议,皆有终身之功。
【注释】
〔1〕不越长:指长幼有序,不相逾越。〔2〕爵:爵位。〔3〕罢:无行,没有德行。无伍:没有人与他为伍。无家:没有男人娶她为妻。〔4〕终岁:一年。
【译文】
因此普通百姓中有了善举,可得到举荐;普通百姓有了恶举,就要受到惩罚。政令得以推行,乡里幼不越长,朝中卑不越尊,德行不好的男子无人与他为伍,德行不好的女人没人肯娶。这样,百姓都竭尽所能做善事。与其在乡里做好事,不如在里中做好事;与其在里中做好事,不如在家中做好事。因此士人都不敢只图一时的便利,都有一年的安排;都不敢满足于一年的安排,都有一辈子建功立业的打算。
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1〕;政不旅旧,则民不偷〔2〕;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陆、阜、陵、瑾、井、田、畴均,则民不憾〔3〕;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4〕。”
【注释】
〔1〕相:视,根据。衰:差别。移:迁徙。〔2〕旅旧:遗弃故旧。偷:苟且。〔3〕陆:高出水面的土地。阜:土山。陵:大土山。瑾(jìn):沟上的路。畴:耕治的田地。憾:怨恨。〔4〕略:夺。遂:生长繁殖。
【译文】
桓公问:“伍鄙该如何治理?”管子回答说:“按照土地的好坏征收不同的赋税,那么百姓就不会远走他乡;施政不遗弃故旧,百姓就不会苟且;山林川泽适时放开、封闭,百姓就不会随便伐木、田猎;陆地、土丘、山陵、井田各类土地平均分配,百姓就没有怨恨;不占用农业生产时间,百姓就能富足;祭祀不过量使用牲畜,牛羊就能生长繁殖。”
桓公曰:“定民之居若何?”管子对曰:“制鄙〔1〕。三十家为邑,邑有司;十邑为卒,卒有卒帅;十卒为乡,乡有乡帅;三乡为县,县有县帅;十县为属,属有大夫。五属,故立五大夫,各使治一属焉;立五正,各使听一属焉。是故正之政听属,牧政听县,下政听乡。”桓公曰:“各保治尔所,无惑淫怠而不听治者〔2〕!”
【注释】
〔1〕制鄙:治理国都以外行政区域的政务。韦昭注“制野鄙之政也”。案:以下的邑、卒、乡、县、属等都属于划分的行政单位。〔2〕淫怠:放荡、懈怠。不听治:指不服从管理。
【译文】
桓公问:“怎样安置百姓的居处?”管仲回答说:“在郊区规划居住区。三十家建成一邑,邑中有管理人员;十邑建成一卒,卒里有卒帅;十卒建成一乡,乡里有乡帅;三乡建成一县,县里有县帅;十县建成一属,属里有属大夫。全国共分为五属,所以共设立五个大夫,让他们各自管理一属的政务;同时设立五正,让他们各自负责监察一个属的政务。因此正的职责就是监察大夫的治理情况,大夫的职责就是监察县帅的治理情况,县帅的职责就是监察乡帅的治理情况。”桓公说:“各自治理好所管辖的地方,不要出现放荡怠慢而不理政的人!”
桓公为政既成
正月之朝,五属大夫复事〔1〕。桓公择是寡功者而谪之〔2〕,曰:“制地、分民如一,何故独寡功?教不善则政不治,一再则宥〔3〕,三则不赦。”桓公又亲问焉,曰:“于子之属,有居处为义好学、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明,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
【注释】
〔1〕五属大夫:指上篇所说齐国边鄙分为五个区域后设立的五个地方长官。〔2〕谪:谴责。〔3〕一再:一次、两次。宥:宽恕。
【译文】
正月初一朝见例会上,五属大夫汇报政务。桓公谴责他们中政绩较少的,说:“划分的土地和分配的百姓都一样,为什么只有你的成绩少?教导不力,政务就治理不好,一次两次还可以原谅,第三次就不能宽恕了。”桓公又亲自询问他们,说:“在你管辖的属里,有没有平时好学上进、孝敬父母、聪慧仁爱、在当地有良好名声的人才,有就报告。如果有这样的人才不报告,就是埋没贤明的人,要依法给予处罚。”管事的官员报告后退下。
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属,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属,有不慈孝于父母,不长悌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下比,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
【译文】
桓公又询问属大夫说:“在你管辖的属里,有没有英勇强壮、力气过人的人,有就报告。有这样突出的人才不报告,就是埋没贤能的人,要根据情况给予处罚。”管事的官员汇报完就退下了。桓公又询问说:“在你所管辖的属里,有没有不孝敬父母、不友爱兄弟、骄淫暴虐、不服从君长命令的人,有就报告。如果有这样的人不报告,就是包庇袒护恶人,要依法进行处罚。”管事的官员报告后退下。
五属大夫于是退而修属,属退而修县,县退而修乡,乡退而修卒,卒退而修邑,邑退而修家。是故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诛也。政既成矣〔1〕,以守则固,以征则强。
【注释】
〔1〕政:与上篇都城之政相对,此指鄙野之政。
【译文】
五属大夫于是回到各自的辖地修治属里的政务,属退下来就修治县,由县退下来就修治乡,由乡退下来就修治卒,由卒退下来就修治邑,由邑退下来就整治家。所以百姓中凡有好的,可以得到举荐;百姓中凡有坏的,要受到处罚。政令得以推行,依靠它来守国则坚不可摧,依靠它来征伐则强大无比。
管仲教桓公亲邻国
桓公曰:“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邻国未吾亲也〔1〕。君欲从事于天下诸侯,则亲邻国。”桓公曰:“若何?”管子对曰:“审吾疆场,而反其侵地;正其封疆,无受其资;而重为之皮币〔2〕,以骤聘眺于诸侯〔3〕,以安四邻,则四邻之国亲我矣。为游士八十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币,使周游于四方,以号召天下之贤士。皮币玩好,使民鬻之四方,以监其上下之所好,择其淫乱者而先征之。”
【注释】
〔1〕未吾亲:还不和我们亲近。此句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未亲吾”。〔2〕皮币:皮毛和帛,是诸侯国交往时相互馈赠的见面礼物。〔3〕骤:多次,经常。眺:通“覜”(tiào)。诸侯国之间互相访问,人数少的叫聘,多的叫覜。
【译文】
齐桓公说:“我想对诸侯用兵,可行吗?”管仲回答说:“现在还不行。邻国还不与我们亲近。你想对诸侯用兵,就要与周边国家亲近。”桓公说:“应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审定我国的疆界,退还侵占邻国的土地;确认邻国疆界,不收他们贡品;还要馈赠大量礼物给邻国,经常派使者到邻国进行友好访问,以安定四方邻国,这样周边邻国就会亲近我们了。挑选擅长交际的游说之士八十人,携带车马、衣裘,给他们提供足够的钱财,让他们周游四方,用来招揽天下的贤才。皮毛、币帛和玩赏之物,让百姓贩卖到各地去,以此来观察各国朝野的不同爱好和追求,然后选择其中奢侈淫乱的国家先征伐它。”
管仲教桓公足甲兵
【注释】
【译文】
齐桓公问:“军令已经穿插在政令中推行了,可是齐国铠甲和兵器不够,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减轻对罪犯的惩罚力度,让他们拿铠甲和兵器来顶罪。”桓公说:“具体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犯重罪的罪犯要用犀牛皮铠甲和一枝戟来顶罪,犯轻一些的罪可以用有花纹的皮革制成的盾和一枝戟来顶罪,犯轻微的小过错,罚他金钱,有犯罪嫌疑但不能确定的,就不予定罪。打官司告状的人要先关上三天,让他们仔细考虑。等诉词确定后,要交一束箭才能开始审理。质量好的金属用来铸造剑戟,用狗马来试验锋利与否;质量不好的金属用来打制农具,在土地里来试验是否合用。”齐桓公按照管仲的办法推行,结果齐国的铠甲和兵器变得非常充足。
桓公帅诸侯而朝天子
【注释】
【译文】
即位数年,东南多有淫乱者,莱、莒、徐夷、吴、越,一战帅服三十一国。遂南征伐楚,济汝〔1〕,踰方城,望汶山〔2〕,使贡丝于周而反。荆州诸侯莫敢不来服。遂北伐山戎〔3〕,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4〕。海滨诸侯莫敢不来服。与诸侯饰牲为载,以约誓于上下庶神,与诸侯戮力同心〔5〕。西征攘白狄之地〔6〕,至于西河〔7〕,方舟设泭,乘桴济河,至于石枕〔8〕。悬车束马,踰太行与辟耳之谿拘夏〔9〕,西服流沙、西吴。南城于周,反胙于绛〔10〕。岳滨诸侯莫敢不来服〔11〕,而大朝诸侯于阳谷〔12〕。兵车之属六,乘车之会三,诸侯甲不解累,兵不解翳,弢无弓〔13〕,服无矢〔14〕。隐武事,行文道,帅诸侯而朝天子。
【注释】
〔1〕济汝:渡过汝水。汝水即今河南省北汝河。〔2〕踰:越过。方城:山名,在今河南省叶县南。汶山:岷山之别称。此处汶山系指楚国的某座山名,所在地不详。〔3〕山戎:又称北戎,我国春秋时期北方的一支较强大的少数民族,活动在今河北省北部。〔4〕刜(fú):击,攻打。令支:古国名,其地约在今河北省滦县、迁安县间。孤竹:古国名。其地在今河北省卢龙县,春秋时已亡,此处指攻伐原孤竹国所在地区。〔5〕戮力:齐心协力。〔6〕白狄:亦作“白翟”,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春秋前期主要分布于今陕北一带(古代属于雍州)。〔7〕西河:水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8〕方:并。泭(fú):用竹、木编成的筏子。桴(fú):小竹、木筏子。石枕:古地名,在晋国境内。〔9〕辟耳:古山名,在今山西省平陆县西北。拘夏:辟耳山的溪谷。〔10〕绛:晋国都城,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11〕岳:此处指北岳恒山。〔12〕阳谷:地名,在今山东省阳谷县北三十里。〔13〕弢:装弓或剑使用的套子、袋子。〔14〕服:通“箙”,盛放箭的袋子。
【译文】
齐桓公即位开始的几年间,东南方多有荒淫失德的国家,如莱、莒、徐夷、吴和越等,齐国一场战斗就降服了三十一个国家。于是又向南远行讨伐楚国,渡过汝水,越过方城山,汶山已经举目可见,楚国被迫认错并答应履行职责,向周王室进贡丝帛才撤军回国。荆州一带各诸侯国没有谁敢不服从的。于是又向北讨伐山戎,搓败令支与孤竹之后才向南撤军,沿海一带各诸侯国没有谁敢不服从的。齐国与诸侯杀牲歃血缔结盟约,向天地神灵宣誓,要和诸侯们齐心协力。齐国又向西远行讨伐,占领了白狄的土地,直到西河,乘着船只和木筏,渡过了黄河,到了晋国的石枕。之后又吊起车、勒紧马翻越了太行山和辟耳山的拘夏大峡谷,征服了流沙和西吴。同时,齐国还带着诸侯的军队保卫成周,平定晋国叛乱,并护送晋惠公回绛城即位。北岳附近的各诸侯国没有谁敢不服从的,于是齐桓公便在阳谷这个地方举行大规模的诸侯会盟。齐桓公在位期间,共组织了六次有阅兵仪式的盟会,举行三次乘车盟会。诸侯们纷纷休兵解甲,弓箭收藏不用。放置了武备,推行文治之道,齐桓公带领各国诸侯定期朝见周天子。
葵丘之会天子致胙于桓公
葵丘之会〔1〕,天子使宰孔致胙于桓公〔2〕,曰:“余一人之命有事于文、武,使孔致胙〔3〕。”且有后命曰:“以尔自卑劳,实谓尔伯舅〔4〕,无下拜。”桓公召管子而谋,管子对曰:“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本也。”桓公惧,出见客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承天子之命曰‘尔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为天子羞。”遂下拜,升受命。赏服大辂〔5〕,龙旗九旒〔6〕,渠门赤旂。诸侯称顺焉。
【注释】
〔1〕葵丘之会: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组织诸侯盟会,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君主参加会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史称“葵丘之会”。〔2〕天子:指周襄王,名郑,周惠王之子。宰孔:相传是周公的后代,人称周公孔。周襄王时任太宰,人称之为宰孔。〔3〕有事:指祭祀。致胙:古时天子祭祀后,将祭肉赏赐诸侯,以示礼遇。〔4〕伯舅:周代天子称异姓诸侯长者为伯舅。齐为姜姓,故称其伯舅。〔5〕大辂(lù):诸侯朝见周天子时乘坐的大车。〔6〕龙旗九旒:缀有九条流苏的龙旗。
【译文】
在葵丘诸侯盟会上,周襄王派太宰孔送祭肉给齐桓公,说:“我祭祀文王、武王,让宰孔送祭肉给你。”随后又命令说:“因为你为人谦卑而功勋卓著,又是我的伯舅长辈,就不要下拜了。”桓公召来管仲商议这件事,管仲回答说:“为君的不行君道,当臣子的不行臣道,这是祸乱的根源啊。”桓公惶恐不已,出来见过宰孔说:“天子的威严就在眼前,小白我哪里敢听从天子‘不必下拜’的命令,这样恐怕僭越礼法,让天子受辱。”于是下阶拜赐,再登上厅堂接受胙肉。周襄王赏给他车服及各种旗子,诸侯们都赞扬齐桓公的做法合乎礼仪。
桓公霸诸侯
桓公忧天下诸侯。鲁有夫人、庆父之乱〔1〕,二君弑死〔2〕,国绝无嗣。桓公闻之,使高子存之〔3〕。狄人攻邢〔4〕,桓公筑夷仪以封之〔5〕,男女不淫,牛马选具。狄人攻卫〔6〕,卫人出庐于曹〔7〕,桓公城楚丘以封之〔8〕。其畜散而无育,桓公与之系马三百〔9〕。天下诸侯称仁焉。于是天下诸侯知桓公之非为己动也,是故诸侯归之。
【注释】
〔1〕鲁有夫人、庆父之乱:指鲁庄公的夫人哀姜和他的弟弟庆父私通之事。〔2〕二君:指太子般和鲁闵公。哀姜和庆父杀了太子般和鲁闵公,造成鲁国的动乱。〔3〕高子:齐国上卿高奚敬仲。存之:指立鲁僖公以延续鲁国国祚。〔4〕邢:周初周公旦之子的封国,地在今河北邢台。〔5〕夷仪:周代邢国之都。在今邢台市西部浆水镇。〔6〕卫:周初姬姓国家,周武王之弟康叔所建。〔7〕曹:卫国古邑名,在今河南省滑县旧县城东。〔8〕楚丘:卫国地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9〕系马:指在厩内系养的良马。
【译文】
齐桓公为天下诸侯忧心操劳。鲁国哀姜和庆父通奸叛乱,先后杀死太子般与鲁闵公,使得鲁国没有继承人。桓公听说了这件事,派高子立僖公为君,使鲁国国祚得以延续。北方的狄人攻打邢国,齐桓公就在夷仪修筑防御工事,来安置邢国,使邢国的百姓免去被狄人奸淫掳掠的浩劫,牛马牲畜也被完整保存下来。狄人攻打卫国,卫国的百姓逃到曹邑,齐桓公就在楚丘这个地方修建城邑,把他们安置在那里。他们的牲畜在战乱中丢失,无法进行繁殖,桓公就挑了三百匹养在马厩里的良马送给他们。这样以来,天下诸侯都称赞桓公仁义。于是天下诸侯都知道桓公不是为了个人私利才做这些事情,因此诸侯们都纷纷归顺他。
桓公知诸侯之归己也,故使轻其币而重其礼。故天下诸侯罢马以为币〔1〕,缕綦以为奉〔2〕,鹿皮四个;诸侯之使垂橐而入〔3〕,稛载而归〔4〕。故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莫之敢背,就其利而信其仁、畏其武。
【注释】
〔1〕罢马:疲敝的马,劣马。〔2〕缕綦:用线织綦。韦昭注“缕綦,以缕织綦,不用丝,取易共也。綦,绮文”。〔3〕垂橐:垂着空袋子。橐(tuó),口袋。〔4〕稛载:以绳束财物,载置车上。稛(kǔn),古同“捆”,捆束。
【译文】
齐桓公知道天下诸侯都归顺了自己,因而就让诸侯们带着很轻的礼物来朝见,回去时却赠给他们重礼。所以诸侯来朝见时常常是劣马一匹,用粗麻布做的托玉器的衬垫,另加四张鹿皮就行了。诸侯的使者来时口袋空空,回去时却满载而归。因为齐国用利益制约,用信义结交,用武力威慑,所以天下的小国诸侯与桓公缔结盟约之后,就没有谁敢背离。这主要是贪图他的财利,信赖他的仁义,惧怕他的武力。
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故又大施忠焉。可为动者为之动,可为谋者为之谋。军谭、遂而不有也〔1〕,诸侯称宽焉。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2〕,使关市几而不征〔3〕,以为诸侯利,诸侯称广焉。筑葵兹、晏、负夏、领釜丘〔4〕,以御戎、狄之地,所以禁暴于诸侯也;筑五鹿、中牟、盖与、牡丘〔5〕,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权于中国也。教大成,定三革〔6〕,隐五刃〔7〕,朝服以济河而无怵惕焉,文事胜矣。是故大国惭愧,小国附协。唯能用管夷吾、宁戚、隰朋、宾胥无、鲍叔牙之属而伯功立〔8〕。
【注释】
〔1〕谭:为嬴姓国家,少昊氏后裔,在今山东济南东龙山镇。遂:夏朝虞遂的一支后裔建立的国家,夏朝把它分封在在今山东宁阳西北,称为遂国。〔2〕东莱:齐国地名,山东龙口市。〔3〕几:稽查,查看。征:征税。〔4〕葵兹、晏、负夏、领釜丘:与少数民族戎、狄接壤地区的四个军事要塞的名字。〔5〕五鹿、中牟、盖与、牡丘:同上注,均为要塞名。五鹿在今河南省濮阳县,中牟在今河南省中牟县,盖与在今山西省和顺县,牡丘在今山东省茌平县。〔6〕三革:指甲、胄、盾。〔7〕五刃:指刀、剑、矛、戟、矢。〔8〕管夷吾、宁戚、隰朋、宾胥无、鲍叔牙:齐国的五位卿、大夫。
【译文】
桓公知道天下诸侯大多都归顺自己,因而又广泛推行忠信,诸侯能有所行动的就帮助他们实施,可以帮助谋划的就为他们谋划。桓公派军队灭掉了不顺附的谭和遂两个小国,却把它们的土地分给诸侯而不独自占有,诸侯们都称颂桓公宽厚。把齐国的鱼盐运到东莱,下令关市只检查过往的鱼盐而不征收赋税,为诸侯谋取利益,诸侯们都称颂他能广布恩德。他在葵兹、晏、负夏、领釜丘等地修筑防御工事,抵御戎人和狄人,防止他们侵扰邻近各诸侯国;修筑五鹿、中牟、盖与、牡丘等几处险要地段,用以捍卫中原各诸侯国,以此展示自己的权威。这样一来,桓公的教化取得很大成效,于是各诸侯国都封藏了甲胄盾和刀剑矛戟矢,穿上了朝服,向西渡过黄河与强大的晋国会盟也丝毫不用紧张不安了,这是推行文治取得了成功。因此大国都觉得不如齐国,小国都纷纷归附心。齐桓公只因为能够重用管仲、宁戚、隰朋、宾胥无、鲍叔牙这批贤能的人,才成就了这样的霸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