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②,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③。
秦皇空此瘗黄金④,佳气葱葱至今王⑤。
我怀郁塞何由开⑥,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⑦,武骑千群谁敢渡⑧!
黄旗入洛竟何祥⑨?铁锁横江未为固⑩。
[诗人简介]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苏州府长洲人,为明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张士诚据吴时,隐居吴淞江青丘,自号青丘子。博览群书,工诗,尤精于史,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赏 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七言歌行,每四句一转韵,音调铿锵,气势磅礴,沉郁顿挫。诗人站在南京雨花台登高远眺,长江从万山中浩荡流出,滚滚长江东逝水,山与水势两称雄。钟山即紫金山似一条巨龙,似乎要乘风破浪。长江大山,如此雄壮。接着,作者从历史写起。传说,秦始皇在此埋下金玉杂宝以压天子气,故名金陵,从侧面指出南京的重要。接着,作者点题指出,酒酣兴高之极,登上雨花台,荒烟落日,万古如斯,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石头城下,上演着历史的一幕幕场景,本以为可以依靠天险,南朝陈后主竟做了隋军的俘虏,三国吴孙皓相信天命攸归的谣传,本欲入洛顺应天命,却丧气而返。孙皓后以铁锥铁锁拒晋军,却均被晋兵所破。这些悲惨结局说明“铁锁横江未为固”。
写至此,作者的感慨又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前有三国,后有六朝,一个个政权像走马灯似的在金陵上演,如今却是荒草遍地,一片枯寂。诸多的英雄们都想在此割据称雄,怎奈一将功成万骨枯,滚滚长江里不知流过多少将士的鲜血。
最后,作者出于某种现实需要,从历史思考转向歌颂现实:朱元璋平定战乱,统一天下,从此四海一家,长江南北通达,百姓们可以过一段休养生息的和平时光了。这种歌颂显然也饱含着热切的期望,期望国泰民安,四海清平。
本诗即景抒怀,感古抚今,将壮阔的景色与宏大的历史视角融合为一,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慨。全诗厚重沧桑,情景交融,气势雄壮,情感深沉,才气豪健,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清人赵翼认为“李青莲诗,从未有能学之者,唯青丘与之相上下,不惟形似,而且神似”,将这首诗放在李白集中,“虽明眼人亦难别择”(《瓯北诗话》卷八)。清人李调元认为,高启“究为有明冠冕”(《雨村诗话》卷下)。这是非常公允的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