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十年①,予左迁②九江郡司马③。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听其音, 铮铮然有京都声④。问其人, 本长安倡女, 尝学琵琶于穆, 曹二善才,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⑤弹数曲。曲罢悯然⑥,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余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俞,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注释:
评说:
白居易作谏官期间 “有阙必规, 有违必谏”, 并写了不少针砭时政的讽喻诗, 其言行引起权贵的忌恨, 贬为江州司马, “面瘦头斑四十四, 远谪江州为郡吏” (《谪居》)。 第二年, 江上巧遇琵琶女。 飘零歌女的生涯引起了远谪荒州的诗人的强烈共鸣, 其满腔的怨愤恰似决堤的江水一泻千里, 写下了不朽的长篇叙事诗 《琵琶行》, 表达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的主题。 我国古代叙事诗不发达, 然而 “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 《吊白居易》), 白居易笔端竟开出两朵并蒂奇葩。
琵琶女是一个植根于时代的艺女形象。 “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 勾勒了唐朝城市繁荣的风貌,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表现了唐代商业发达的色彩。
这首诗突出的艺术成就向来被认为是音乐描写。 诗人三听琵琶声, 声情韵味各不同。 第一次是主客 “惨将别” 时 “忽闻水上琵琶声”。 暮色之中, 水月茫茫, 琵琶声破空而来, 闻其声而未见其人, 叫人心动, 造成悬念, 于是 “寻声暗问弹者谁”。 第二次是歌女被邀出场弹奏, 见其人而再闻其声。 这一段音乐描写酣畅淋漓,绘声绘色, 让人神往, “如听仙乐耳暂明”。 先是 “转轴拨弦”, 试弦调音, 接着 “弦弦” “声声”, 曲中传情。 “拢捻抹挑” 写各种指法, “如急雨” 写乐声繁密, “如私语” 写乐声轻细, “落玉盘” 状乐声清脆, “莺语” 写乐声流畅, “泉流” 喻乐声阻塞, “银瓶乍破” 写乐声激越, “铁骑突出” 写乐声昂扬, 拨画 “当心” 写结束动作。 这些极富表现力的诗行诵读起来 “玲玲如振玉” “累累如贯珠”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 声调流美, 音节浏亮, 语韵铿锵, 如歌咏然。 第三次是 “莫辞更坐弹一曲”, 这次是闻其声而见其人, 催人泪下, “满座重闻皆掩泣”。
十分有趣的是中唐就有三位大诗人写 “听乐”, 除白居易此篇外尚有韩愈 《听颖师弹琴》 及李贺 《李凭箜篌引》。 白以生活中常见的形象再现美妙动人的音乐, 情真意挚, 能移人性情: 韩以奇特的想象描摹琴声, 变化百端, 可惊天动地; 李以怪诞的比喻摹写箜篌声, 虚荒诞幻, 使鬼哭神泣。 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做一番比较。
今译: (片段)
秋夜在浔阳江头送别好友,
枫叶飘丹, 芦花吐白, 秋野碧透。
我和客人都下了马, 把客人送上了船,
举酒饯别却没有管弦伴奏。
醉不成欢将要悲伤地分手,
只见月光在茫茫江水中奔流。
忽听到邻船上送来琵琶声声,
主人忘归客人的舟船也流连不走。
循声探问是谁在把琵琶弹奏?
收住琴声想说话又有些踌躇。
把船移近请弹奏者出来相见,
拨亮灯盏再摆宴席重添佳肴美酒。
一声声呼唤一次次相邀, 她才走出船舱,
怀里还抱着琵琶把半个脸遮住。
拧轴调弦随手拨了三两声,
还未奏成曲调早已是情韵悠悠。
根根情弦饱含忧郁, 个个音符流着情思,
好像在诉说她一生的坎坷失意。
低下头随手继续弹奏,
倾诉出胸中无限伤心的往事。
轻轻地叩, 慢慢地揉, 下抹又上挑,
先弹 《霓裳羽衣曲》, 再奏京都流行的 《六幺》。
粗弦浑厚, 犹如急风暴雨,
细弦轻幽, 又像窃窃私语。
粗弦细弦交错地弹奏,
声音清脆圆润像大小珍珠泻落玉盘。
像花下的呖呖莺歌婉转流畅,
像冰下的幽咽泉水艰涩阻塞。
冰泉又冷又涩, 情弦也凝滞冻绝,
琴弦凝绝不通, 琵琶声也一时停歇。
这时又流露出隐藏在心灵深处的怨恨,
虽然没有声音却比有声更为动人。
猛然间像银瓶乍破水桨四处飞溅,
又好像铁骑奔突, 刀枪齐鸣。
乐曲终了, 收起拨子从弦中划过,
四根弦同时发出声响, 就像撕裂绸帛,
东边西边的船静悄悄没人说话,
只有秋月朗照, 江心一片雪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