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对转基因作物的政策

我国对转基因作物的政策

时间:2024-04-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性状的可遗传修饰,这一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二)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1.转基因食品蕴涵的风险。而与此相反,一些蝴蝶在食用转基因玉米的花粉后,其死亡率明显上升。转基因食品的风险主要是由于科学认识的局限造成的对技术后果的不可预知性,并不是说它一定会对人体或者环境带来危害。

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性状的可遗传修饰,这一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transgene technology)。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经转基因技术修饰的生物体在媒体上常被称为“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GMO)。

转基因食品

乳汁中含有人生长激素的转基因牛(阿根廷)


从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那一刻起,虚掩着的基因工程大门向人们正式敞开,大量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的基因产品迅速增加。其中,作为基因家族一员的转基因食品悄然诞生。基因克隆、重组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为定向改变生物性状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1982年转基因“超级鼠”的构建成功,1985年转基因鱼的问世,揭开了基因工程食品生产的序幕,基因工程食品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食物基因工程所使用的基因可以来自植物,也可以来自动物微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15]

(一)潘多拉魔盒的诞生

自1994年美国农业部(USDA)和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第1个转基因作物产品延熟保鲜转基因番茄获准进入市场起,大量的转基因生物体作为食品进入人们的生活。

近几年来,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发展异常迅速,1998年全球转基因植物种植面积仅2780hm2,美国最多,占74%,中国不到1%。转基因植物按种植面积多少排序为大豆玉米、棉花、油菜马铃薯。转基因性状主要是抗除草剂和抗虫,分别占77%和22%。1999年全球转基因植物种植总面积达4000hm2,其中美国、加拿大、阿根廷三国占99%,此外中国、印度等国也有一定量的种植。2002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为5870hm2,主要生产国为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中国,主要农作物有:抵抗昆虫的玉米、抵抗杀虫剂的大豆、抵抗病虫害的棉花、富含胡萝卜素水稻、耐寒抗旱的小麦、抵抗病毒的瓜类和控制成熟速度及硬度的西红柿等等[16]

回顾历史,在短短的20年中,转基因食品发生了如此迅猛的发展,并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如此重大的影响。这些都是前人无法预见的。然而当人们对这项改变人类命运的科学技术如痴如醉时,一例例由转基因食品带来的负面影响惊醒了欣喜中的科学家,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项新兴技术。难道它是上帝带给人们的潘多拉魔盒吗?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对其产品本身的关注程度。

(二)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

1.转基因食品蕴涵的风险。首先,它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尽管根据已有的检验报告证明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但是人们还是担心直接或者间接食用转基因食品会对人体产生毒性以及引起过敏反应,特别是作为日常食物长期食用的累积效应。国际消费者联合会在一份名为《中国转基因水稻对健康和环境的风险》的报告中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转基因会不会对人体带来损害?转基因会不会导致基因产物中出现有毒或致敏物质?”[17]目前已经发现转基因玉米对某些动物存在损害。2005年5月22日,英国《独立报》披露了转基因食品巨头“孟山都”(Monsanto)公司的一份秘密报告,报告显示,吃了一种代号为“MON863”的转基因玉米的老鼠,血液和肾脏中会出现异常。该报告称,出现在那些老鼠身上的异常情况纯属偶然,血液变化和肾脏异常等健康问题在喂食转基因食品的其他啮齿类动物中没有发生,但至少说明转基因食品对于某些动物是有害的,从理论上讲有对人体造成损害的可能。

其次,它对自然环境和自然物种可能造成不利影响。转基因作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转基因作物可能变成具有侵害性的杂草或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人工修饰的基因可能通过杂交而转移到其他植物或者野生植物上,从而破坏原有的品种资源或产生新的杂草种类;转基因作物如具有特殊的病毒或其他病原微生物基因,可能导致病原物重组而产生新的病原物;转基因作物可能释放出有害物质,危害其他生物。研究表明,从科学家那里逃逸出来的基因,可能发展成为自然界中的超级杀手,污染有机的和常规的产品。而随着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种植,这些转基因作物携带的基因通过自然力和生物传播,会在生物间大量地传播、复制,其影响更具有不可预测性。科学家已经发现,一些常见的昆虫(如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长期生活在含有抗虫毒素的转基因作物的环境中,已经对Bt(注:一种有抗虫作用的毒蛋白)产生了抗性。而与此相反,一些蝴蝶在食用转基因玉米的花粉后,其死亡率明显上升。在植物方面,人们担心抗除草剂基因从转基因植株上逃逸到其他物种中,从而产生常规方法不能控制的“超级杂草”。正是基于这些担心,针对中国湖北出现转基因水稻的消息,国际消费者联合会的转基因项目主任David Cuming表示:“这已经是第二次发现有未经批准的转基因生物流入食物链,对消费者产生很大的影响。将未经批准的转基因生物释放到环境和食物链中是不可以接受的,而且对消费者享受安全的食品、健康和可持续的环境和知情权都有负面影响。”

转基因食品的风险主要是由于科学认识的局限造成的对技术后果的不可预知性,并不是说它一定会对人体或者环境带来危害。以往的经验表明,很多技术在当时看来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并没有损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损害逐渐显现,例如DDT等化学农药以及很多药品的使用。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和销售只是近十年的事情,因此现在断言其对人体或者环境是否有害还为时尚早[18]

2.转基因食品对食品工业的革命性作用。实践证明,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安全的食物,评价食物的安全性,必须始终考虑危险性与有益性的平衡,总的原则是,只要对人体的有害性降低到可忽略的程度,即可认为是安全的。尽管学术界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分歧,然而有一点很明确,即转基因食品的出现将更有益于人类,通过转基因手段甚至还可以创造更健康或有效防治疾病的食品。许多人担心可能使植物变得具有危险性的作物遗传改造,事实上只是使植物变得营养更丰富,更有益于癌症以及其他疾病的预防。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的金大米工程,就是研究者利用基因工程,把合成β胡萝卜素的通过生化途径转移到大米胚乳中,让“途径工程”成为可能,属于转基因技术的突破。在第1代金大米中,类胡萝卜素含量为每g胚乳1.6μg,到了第2代金大米,类胡萝卜素含量已达每g胚乳37g,比第1代高了23倍[19]。除金大米外,研究者还研发成功高铁大米,帮助解决大米食用人群中的缺铁问题。在植物性食品中,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居前4位的国家是美国、加拿大、中国和阿根廷,占了种植总面积的99%。在全球转基因作物中唱主角的是转基因大豆,在阿根廷大豆中有95%是转基因品种,美国、巴西的大豆绝大部分也是转基因品种。我国的转基因作物已达50种以上,种植面积已居世界第2位,集中在大豆、玉米、油菜及番茄这4种植物性作物上。动物性转基因食品方面,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肉质好的转基因兔、猪、鸡、鱼已经问世。特别是乳品工业,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牛生长激素(BsT)可提高母牛15%产奶量[20],由此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专家认为,由于转基因食品存在的优越性,因此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预计2010年转基因食品的总交易量高达200亿美元。基因工程技术将带给人们更丰富、更利于健康、更富有营养的食品,并带动食品工业发生革命性变化。

(三)怎样将转基因食品带来的负面作用降至最低

1.全球化管理。作为一项涉及人类命运的科学技术,全球科学家应达成共识,成立专门负责转基因食品产品安全认证的机构。建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A)尽快制定出基因改造食品及其贸易规则,科学的、明晰的安全评价程序、危害管理以及针对提高转基因食品中不确定性认识的措施等。食品安全已经跨越国界,某一地区的食品安全问题很有可能波及全球,因而完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管体系,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水平迫在眉睫。

2.制定转基因食品法规。为了减少可能发生的问题,欧盟制定了转基因食品法规。

(1)理论依据:欧盟采用“预防原则”作为规制转基因食品的理论依据。欧盟强调的“预防原则”,以政策或立法方式施行,其本质就是规避潜在风险或以规制基因科技的态度来节制可能产生无法控制的环境风险。“预防原则”为欧盟在无法提出科学证据来证明转基因食品具有风险的情况下,对转基因食品的生产、进口和上市进行法律规制提供理论论据。

(2)立法模式:欧盟对转基因食品规制的立法模式有水平立法与垂直立法两种。①水平立法模式:将所有与转基因食品相关的行为纳入规制范围,而不管最后的个别对象或其产生的产品形态。其优点是法律规制的要求清晰明确,当事人对相关规制要求有一定预见性,并能凸显转基因的高危害性,但在监控时无法建立分工明确的规制体制,还会抑制基因科技、各种研究和商业活动的发展。②垂直立法模式:仅针对由研发、释放环境到转基因产品上市销售的各个不同阶段和不同目标为规制的立法模式,具有类似“个案审查”的优势。欧盟规制相关转基因产品时大多采用垂直性立法模式。[21]

(3)完整的法律制度及执法机构:欧盟转基因食品法规不仅严谨且执行有力,它们有着分工明确的规制机构、层次分明的规制形式、绵密严谨的法律框架、“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规制。这些都保障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生产与使用,并且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分清责任,为这项技术上了一层法律保险。

3.中国需要完善转基因食品法规。与迅速发展的基因技术相比,我国目前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法规仍显滞后,其安全性评价和管理体制还处在起步阶段,首先应建立和完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机构体系。作为食品卫生和安全性监督主管部门,应尽快启动对转基因食品的专项管理,制定出相应的管理程序和方法;相关科研部门应系统研究和推广检验食品中转基因成分及安全性的新技术,建立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技术支撑,充分利用各社会资源对现有转基因食品中各种影响安全性的因素进行全面准确的测定和控制。用国际标准和相关规则去正确引导转基因农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确保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从而使该类食品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实现国际化。

4.提高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还存在许多误区,有些人过度排斥,也有人过度信赖。这些态度都是不可取的。世界各国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但不同国家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存在很大差异。欧洲和日本等国的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较低[22],美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则比较高[23]。一些研究表明,美国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在50%~59%之间,泰国、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都在70%左右。

其实,一些转基因食品还是比较安全的,即使部分DNA进入人体也会被人体内的DNA酶消灭,不会影响人体的基因组成。然而,部分转基因植物确实存在基因污染的问题,所以在种植这些转基因植物时应充分考虑到环境的因素。消费者因充分相信检测机构的检测,购买有转基因食品安全认证标识的产品。

(四)转基因食品的发展趋势

基因技术是一项投入和产出都十分巨大的高新技术,有着巨大的知识价值和经济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基因技术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尽管在世界范围内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有很多争议,但这并不影响转基因食品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基因食品不断问世,而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可以预计,转基因食品具有极为广阔的前景和美好的未来,并将成为21世纪人类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一条重要途经。

21世纪生物技术的特点是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环保化和国际化,其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商品化,实现产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三合一。世界各国都把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研究确定为21世纪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毫无疑问,现代生物技术将为农业带来新的绿色革命,给人们带来更丰富、更有利于健康、更富有营养的食品,将为人类的衣食住行和保健发挥无穷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