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逻辑
作 者:陈志武
内容提要
继畅销书《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之后,陈志武在新作《金融的逻辑》中继续尖锐追问中国的出路问题。
本书深入浅出地从财富的文化和制度基因谈起,告诉读者: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危机之后,金融市场是否会终结?人类社会为什么要有金融市场?金融交易除了让华尔街、金融界赚钱之外,对社会到底有没有贡献、有没有创造价值?如果有的话,是如何贡献的?如何创造价值的?金融的逻辑是什么?
同时针对我国在转型中所面临的问题,陈先生也一一进行了解读,且全面驳斥了市场上流行的《货币战争》关于金融“阴谋论”的谬论,观点振聋发聩,再次起到了痛击时弊清迷局的效果。
陈志武教授是当下最具影响力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获得过美国默顿·米勒研究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研究奖等多项重大学术奖励,2006年被《华尔街电讯》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精彩书摘
由非人格化的金融市场代替儒家“孝道”体系之后,压在家庭、家族之上的经济交易功能会逐步从家庭、家族剥离,信贷、保险、投资功能都可由金融市场取代,这就是为什么我说,金融市场正在把中国家庭从利益交换中解放出来,让家庭的功能重点定义在情感交流、精神世界上,家应该是情感的天地,是精神上的安身立命处,而不是利益交换场。金融市场就是这样让中国文化走出儒家的刚性体系。从这个意义上,“五四运动”主张的“打倒孔家店”、解放个人,还必须有家庭之外金融市场的发达,否则,“孔家店”还无法被打倒。
推荐导师
为什么中国人现在钱多了,但是不一定幸福?这里面包含的原因当然很多,包括政治和每一个人的选择空间,还有就是约束非常多,到最后人们钱多了又能怎么样?当然我在《金融的逻辑》这本书里谈的话题更多的是想说,中国社会过去100多年,特别是过去30几年,实际上经历了非常大的生活方式的转型。从农村到城市,从封闭的社会到开放的社会,这些转型都很重要。实际上今天我们口袋里的现金,相当一部分只不过是把原来就有的财富从非货币的形式转变成货币的形式。以前我会说:“我有很多的亲戚,有很多的人情,那些朋友网络我到哪里都用得上,到北京不用带钱可以找王巍,他会给我支持,实在不行到别的地方也可以找自己的大学同学,更不用说自己的亲戚了。”以前,亲情、血缘关系和社会的人情网络给我们提供了方方面面的保障,这些历来是中国人,或者任何社会人都非常重要的财富形式,只不过那些财富我们不把它作为一个绩效,但关键的时候这些没有被计价的财富实际上也可以在非金钱与金钱间转换。但是在过去30年,随着市场化不断地深入发展,中国人的很多非货币财富都被货币化了。我们自己亲身的感受就是觉得现在日常生活里什么东西都需要钱,原来不需要交钱就可以得到的帮助,现在都必须通过市场化的交易才可以得到。假设我们口袋里有100万元,也许其中有30万元或者40万元原来就有,只不过原来不是以货币的形式表示出来的。
——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