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氏族公社生活复原——半坡村的桃源故事
“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蓄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廓、险阻之备”(《吕氏春秋·恃君览》)。这便是古人对原始母系社会初期情况的描述。
在这一阶段中,由于原始农业的兴起,人人开始沿江河湖沼经营定居生活。按照氏族血缘关系,以氏族为单位,组织聚居形成一个“聚”,集合着若干近亲氏族组成的一个部落。换言之,当时部落是包括从一个始祖母所生的若干代近亲所构成的一个紧密团结的血缘集团。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母系氏族遗迹分布于北方的广大区域,而西安半坡聚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位于西安城东六公里,呈南北略长,东西较窄的不规则圆形。整个聚落实由三个不同的分区所组成,即居住区、氏族公墓区及陶窑区。居住用房和大部分经济性房屋,集中分布在聚落的中心,构成整个布局的重心——居住区。围绕居住区有一条深、宽各为5—6米的壕沟,以之为聚落的防护设施。沟外为氏族公墓区及陶窑区。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有平面圆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及构造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地面木架建筑式。
半坡遗址是一个氏族部落的聚落所在。居住区是以氏族集结的小区为基础,“大房子”作为中心来组织的,这座大房子是氏族部落的公共建筑,氏族部落首领及一些老幼都住在这儿,部落的会议、宗教活动等也在此举行。“大房子”与所处的广场,便成了整个居住区规划结构的核心。再结合对墓葬区、陶窑区布局分析,可以看出半坡氏族聚落无论其总体,还是分区,其布局都是有一定章法的,这种章法正是原始社会人们按照当时社会生产与社会意识的要求经营聚落生活的规划概念的反映。其建筑形式也体现着原始人由穴居生活走向地面生活的发展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