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①
《左传》
十年春②,齐师伐我③。公将战④。曹刿请见。其乡人曰⑤:“肉食者谋之⑥,又何间焉⑦?”刿曰:“肉食者鄙⑧,未能远谋。”乃入见⑨。
《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也称《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悼公十四年(前453)二百多年间各国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事情。《左传》内容丰富,对复杂的政治事件和战争的描写尤其生动。《左传》文字优美,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左传》的作者左丘明,鲁国人,与孔子同时。
注释
①本文选自《左传·鲁庄公十年》。曹刿(guì):鲁国人。
②十年:鲁庄公十年(前684年)。
③师:军队。伐:侵犯。我:指鲁国。因作者左丘明是鲁国人,故称鲁国为我。
④公:指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姓姬名同。
⑤乡人:指曹刿的同乡人。
⑥肉食者:吃肉的人,指有权势的官僚。
⑦间(jiàn):参与。
⑧鄙:鄙陋,眼光短浅。
⑨乃:就。
⑩何以战:靠什么去迎战。以,凭,依靠。
⑪衣食所安:吃的穿的这些安生的东西。
⑫专:独占。
⑬小惠:小恩小惠。遍:遍及,普及。
⑭牺牲玉帛:猪、牛、羊、宝玉和绸缎等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帛,玉器和丝织品。
⑮加:增加,这里指虚报。
⑯信:诚实。
⑰小信未孚(fú):这是小信用,还不能取得神的信任。孚,信任,相信。
⑱福:赐福,保佑。
⑲狱:指案件。
⑳察:明察,查明白。
解读
本文叙述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在长勺之战中战胜了齐军的故事。这是古代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当时齐强鲁弱,齐国违背盟约侵犯鲁国。鲁庄公接纳曹刿的建议,采取了正确的战略,终于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文中刻画了曹刿爱国、勇敢、有见识、有谋略、细心谨慎的形象。
本文主要内容是表现民心向背和善于捕捉战机的重要性,写作重心在论战方面,对曹刿论战部分详写,对战争场面略写。
文章先写曹刿请战,表现了曹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形象。接着是曹刿论战,这是重中之重。论战部分分三层。第一层,曹刿问鲁庄公“何以战”,鲁庄公依次提出作战的三个依据,层层推进,直到确信庄公为政爱民而得到了百姓拥护,才认可“可以一战”。第二层,是写战斗中曹刿从容指挥,抓住战机,从而取得胜利。第三层是战后曹刿分析总结胜利原因,表明他精通兵法战法。通过层层描写,一位心忧国家、深谋远虑、指挥高超、见解精辟的杰出军事家的形象就被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了。
此外,本文的语言也极为精炼。记事,全文只有两百余字,就相当完整地写出了战争的全过程;写人,只简单几句对话、几个动作,就鲜明地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如曹刿所说“未可”、“可矣”四字,就表现出曹刿观察、判断的过程和深思果断的神态,写出曹刿的沉着勇毅,用语极为精粹简省。
名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