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①
晋太元中②,武陵人捕鱼为业③,缘溪行④,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⑤,中无杂树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⑦;渔人甚异之⑧。复前行,欲穷其林⑨。
林尽水源⑩,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⑪;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⑫。土地平旷,屋舍俨然⑬,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⑭;阡陌交通⑮,鸡犬相闻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⑰;黄发垂髫⑱,并怡然自乐⑲。
作者
参见陶渊明《饮酒》。
注释
①本文是陶渊明为其《桃花源诗》写的序文。
②太元:晋孝武帝司马曜(yào)的年号(376—396)。
③武陵:地名,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④缘:沿着。
⑤夹岸:溪的两岸。
⑥杂树:指桃树以外的树。
⑦落英:落花。缤纷:花繁多而盛开的样子。
⑧异:奇怪。
⑨穷:尽。
⑩林尽水源: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流的源头。
⑪才通人:仅能一个人通过。才,仅仅,只。
⑫豁(huò)然:突然变得开阔的样子。
⑬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⑭之属:之类。
⑮阡(qiān)陌:田间小路。南北向的叫阡,东西向的叫陌。交通:交错贯通,十分繁忙。
⑯鸡犬相闻:鸡狗的叫声都互相听得到。
⑰悉:都,全。
⑱黄发:指老年人。老年人头发开始变黄,这里就以黄发代指老年人。垂髫(tiáo):指小孩。髫,小儿头发垂下来的样子。
⑲怡然:生活自在、心情愉悦的样子。
⑳问所从来:从什么地方来。
解读
本文是一篇充满浪漫幻想的优美散文,它虚构了一个在当时根本不存在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自由平等,与当时的封建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这个幻想式的乌托邦社会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全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绘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第一段,写捕鱼人意外发现桃花源。文章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前后承续的词语,生动地揭示出武陵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同时也交代了逐渐发现并探寻桃花源的过程。尤其是对桃花林的奇异景色的描写,暗示了桃花源世界的神秘美丽和人迹罕至。“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大笔描摹,写景奇妙,将繁花似锦、绿草遍地的春天景色烘托得栩栩如生。
第二段,作者写桃花源内的富足、和平、快乐的景象。进入桃花源仙境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等景色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写到桃花源里面的人们往来耕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画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场景。接着又写桃花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家家热情款待,别时殷勤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三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的情况。他处处做记号,但还是迷了路,人们再也找不到这美丽无比、令人神往的桃花源了。它又隐去了踪迹。太守遣人随往,“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失败,都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在现实生活中,桃花源真有其地。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15公里处有一地,名桃花源,附近还有桃源洞。南朝齐、梁时人们就认为陶渊明写的桃花源就是这个地方,梁、陈之际已有诗人涉足此地,探幽寻胜。到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此地更是名声大振,引起了朝廷的关注,朝廷下令对此地差专人加以保护。此后游者更众,直到今天已成为一个很有名的旅游胜地了。
名句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