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健康新概念
1.什么是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也就是说,一个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时才是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还提出了健康的10条标准。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不感到有过分的精神压力。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抗病能力强,能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合适,身体匀称而挺拔。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
(8)头发具有光泽而少头屑。
(9)牙齿清洁,无龋(qǔ)齿,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10)肌肉丰满,皮肤富有弹性。
2.健康的内容
(1)身体健康,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良好,没有疾病,躯体完整、无残缺。
(2)心理健康,是指人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心理状态,保持精神上的完美状态。包括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于与人相处,关系和谐;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意志坚强,不怕困难;情绪稳定、乐观;有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能根据自己的情绪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有道德和法制观念,经得起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
(3)社会适应良好,是指一个人能以正确的思想、良好的情绪和恰当的行为去应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变化。
人的健康是上述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三个方面平衡协调时,人体就健康。若其中有一个方面出现异常,平衡就会受到破坏,人体健康就会出现问题。如果一个人心理长期处于不健康状态,必然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和病变,如心血管病、胃肠病、癌症、哮喘病和糖尿病等。又如,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好,身体也没有病,但却孤独,不喜欢与人交往,不能容忍别人的过失和短处,经常是郁(yù)郁寡欢,处于这种状态的人也不是健康的人。
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证实了人体的整体性以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不是强调无条件地适应环境,而是强调人要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主动地认识健康,不断地探索健康的规律。将人们的健康观从被动地治疗疾病转变为积极地预防、预测疾病;从单纯的生理健康标准扩展到心理、社会的健康标准。
儿童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从小树立积极、全面的健康观,养成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身体健康发育。
不讲卫生有害健康
我能行
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如何保持健康的心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