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选粹
题解: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百家姓》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读来顺口,易学好记。
正文:
黎姓起源:
相传古代东夷部落首领少昊金天氏之时的诸侯黎曾经被封为北正官,他的后代以黎作为自己的姓氏。
另外一支黎姓则是古代黎国后代。商朝时有两个黎国,一个在今天的山西,后来被周文王攻灭;另一个在今天的山东。这两个黎国的子孙,都把国名当成自己的姓氏。商末被周文王攻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代,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后来被晋国攻灭,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国,子孙后代都改姓黎。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有古代民族改姓为黎。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单姓黎。
黎姓名人:
古今黎姓名人有很多,如南北朝齐国将军黎侨,明代著名诗画家黎民怀,清代外交家、书法家和散文家黎庶昌,现代著名音乐家黎锦晖等。
链接:
清代著名的外交家
黎庶昌,贵州遵义人,我国晚清时著名的外交家、书法家和散文家。
晚清时期,黎庶昌先后两次担任清政府驻日本大使。当时清政府腐朽和落后,日本当局对清政府派出的官员非常傲慢,对欧洲和美国的大使却很热情。黎庶昌到任后,很快就发现了这个情况,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加以改变。
黎庶昌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的诗、文章都写得很好,而且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他以自己的才华交了很多日本朋友,平时大家经常吟诗作对,互赠诗词。另一方面,黎庶昌一直积极宣扬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习俗中相似的地方,联络情感,增进友谊。每年春秋佳日,他都会邀请日本友人聚会,大家坦诚倾谈,增进中日人民之间的了解和情谊。
就这样,黎庶昌以他的才华和诚恳的态度,赢得了日本社会各界的敬佩和尊重。在他任满回国时,前来送行的人把道路两边都站满了,一直延伸了十多里路,那些欧美的使节都很羡慕,说从来没有见到这样的场面。
回国后,黎庶昌因为杰出的外交能力受到了清政府的嘉奖。
正文:
白姓起源:
楚平王时,太子建在郑国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外出逃亡。楚惠王时,令尹子西把熊胜招回国,封在白邑,历史上称他为白公胜。白公胜请求子西为他的父亲报仇去攻打郑国,子西答应了他,可是后来为了楚国的利益改变了主意。白公胜发动政变失败自杀。他的子孙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封地“白”作为自己的姓氏。
另外一支白姓起源于秦国。秦国大夫白乙丙的后人为了纪念自己的先祖,就把“白”当成自己的姓氏。另外,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古代民族改姓白。
白姓名人:
历史上白姓名人有很多,如战国时秦国大将白起,唐代诗人白居易,元代著名的戏曲家白朴,明代水利专家白英等。
链接:
白居易与西湖
白居易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个关心老百姓的好官。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的时候,为了保护好西湖,做了不少好事。
有一次,白居易去游湖,看到南面的湖边上,有人在挑土填湖,建造亭台楼阁。白居易就问是哪一家造的?当差的回来说 :“这是衙内二爷的老丈人在造一座花园。”
白居易就把衙内二爷的老丈人传来,说:“西湖,是百姓的西湖,你一个人为什么要占用?现在,罚你开垦菜地一百亩。” 衙内二爷的老丈人知道白刺史说一不二,只好照办。
又一次,白居易从白沙堤上散步回来,看见有人从山上砍了两棵树,背回家当柴烧。白居易就对那人说:“山上的树砍光了,山泥就会流到湖里去。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砍树,西湖早就被填实了。罚你补种十棵树!” 那人就只好老老实实地到山上去补种了十棵树。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占湖造屋、上山砍树了。
就这样,白居易在杭州三年,把杭州整治得水绿山青,西湖越变越美。由于水源充足,干旱时也有水浇田,老百姓也能够安居乐业了。
正文:
蒙姓起源:
周朝的时候,有一个官职名叫东蒙主,职责是管理、主持祭(jì)拜蒙山。这位官吏的后代也都居住在蒙山,还把“蒙”作为自己的姓氏。
另外一个说法是夏朝建立以后,古代帝王颛顼(zhuān xū )的后代被封在蒙双,于是他的后代将封地的名作为姓氏,有的姓蒙,另外一些选择姓双。古代少数民族在融合的过程中,也有改姓蒙的,如元朝时候的复姓蒙古。
蒙姓名人:
历史上蒙姓名人有很多,如春秋时期楚国大夫蒙觳(hú),秦朝著名将领蒙恬,秦朝上卿蒙毅,太平天国的将领蒙得恩等。
链接:
毛笔的发明
蒙恬是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打仗勇敢,有“中华第一勇士”之称。传说毛笔也是他发明的。
蒙恬带兵在外作战,几乎每天都要写战报给秦王。当时,人们用小竹棍写字,写几下就没有墨了,很不方便。有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一道血迹,灵机一动,有了一个好主意。
于是他从短短的兔尾巴上剪下一些毛,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没有办法吸墨水。蒙恬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灰里。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lù)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
他拿起兔毛笔随便写了几个字,感觉非常流畅。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泡过后,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
就这样,蒙恬发明了毛笔。
正文:
乔姓起源:
为桥姓所改。相传黄帝死后葬于桥山(今陕西省境内),他的子孙中有的留在桥山看守陵园,于是这些人就以山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桥。在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叫桥勤的官员和魏孝武帝一起投奔到宇文泰建立的西魏。一天,宇文泰叫桥勤去掉桥的木字边,变成乔,意思是高远。桥勤从此改桥为乔,于是乔姓就这样世代相传了下来。
乔姓名人:
古今乔姓名人有很多,如唐代宰相乔林,元代散曲家乔吉,清代治理黄河的大臣乔松年,当代著名音乐家乔羽等。
链接:
黄河南堤
自古以来,黄河的水孕育了中华文明,也养育了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人们。可是,黄河水的泛滥,给沿河百姓带来了苦难。
到了清朝时,黄河水患更加严重,经常决堤,洪水经常淹没两岸的农田、房舍,也淹死了很多来不及躲避的老百姓。黄河两岸人民过着苦难的日子。治理黄河成了一件大事。
1870年,清政府任命大臣乔松年负责治理黄河水患。那一年,乔松年已经55岁了,他接到任命后立刻投入到治理黄河的工作中。他经过实地考察,提出了两条治理黄河的意见:一是堵住黄河的决口,让河水回到旧的河道上去;二是根据黄河的新河道修建堤坝。
乔松年个人比较赞同第二种方法,清政府也同意了他的意见。于是乔松年带人用了将近四年的时间修建了一百八十多里长的黄河南堤。工程结束后,他没有回家,而是继续留在治理黄河的岗位上。一年之后,由于劳累过度,他在工作中走完了人生的旅途。
正文:
闻姓起源:
春秋时期少正卯(mǎo)的后代。少正卯是春秋时鲁国人,他博学多识,在当时名气很大。人们把他称为“闻人”,意思是远近闻名的人。他的后代旁系子孙有的改姓氏为闻人。再后来,有一部分复姓闻人改为单姓闻。
闻姓名人:
古今闻姓名人有很多,如宋代名士闻见昌,明代学者闻璋,清代金石收藏家闻珽(tǐng),近代学者闻一多等。
链接:
民族气节
闻一多先生是著名学者,也是著名的爱国主义者。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气节,他不惜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手无寸铁的学者,他用自己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抗战决心。1937年抗战开始,他来到昆明的西南联大任教。在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赶走了日本鬼子,美国又来扶持日本人。1946年6月18日,中国的进步人士签署《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该宣言表示:“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闻一多先生和很多爱国人士都签了名,宁愿挨饿也不吃美国面粉。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闻一多忍受着连日饥饿带来的折磨,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他就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正文:
郦姓起源:
郦姓出自轩辕氏,是黄帝的后裔。夏朝建立后,夏王禹追封先代遗民,封黄帝后人于郦邑(今河南内乡东北),建立郦国。郦后来灭国,其君主族人以原国名为姓,称为郦姓。
郦姓名人:
历史上郦姓名人有很多,如西汉大将郦食其,西汉右丞相郦商,东汉诗人郦炎,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金代诗人郦权,明代学者郦光祖等。
链接:
郦道元与《水经注》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郦道元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地域的变迁等。
郦道元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的名称有记载,但这些河流的来龙去脉缺乏准确记载。由于时代更替,城市的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于是,郦道元决定亲自给《水经》作注。
为了写《水经注》,他阅读有关书籍达400多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水经》原来记载的大小河流有137条,1万多字,经过郦道元注释以后,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条,共30多万字,比原著增加20倍。书中记述了各条河流的发源与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状况,以及火山、温泉、水利工程等。这部书文字优美生动,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
正文:
牛姓起源:
武王把商朝王族微子启封在宋,让他继续祭祀商朝的祖先。宋武公时,有游牧民族来攻打宋国,微子启的后代牛父在抵抗中不幸战死,他的儿子便以他的字为姓,改姓牛。除此之外,还有部分牛姓形成于民间。农家与牛为伴,终日不离,有的就以牛为姓。另外,也有部分古代少数民族在迁入中原时改姓牛。
牛姓名人:
历史上牛姓名人有很多,如东汉名将牛邯,隋代大臣牛弘,唐末大臣牛僧儒,元代官吏牛兴祖等。
链接:
射牛不问
牛弘是隋朝吏部尚书。牛弘很有才华,而且很重视家庭团结,希望自己家人能和和睦睦、平平安安。牛弘有个弟弟叫牛弼(bì),喜欢喝酒,而且常常喝醉。有一次喝醉后,牛弼把牛弘家驾车用的牛给射死了。
牛弘一回到家,他的妻子就很着急地对他说:“不好了,不好了。小叔子把我们家的牛射死了,这可怎么办啊!”那时候,牛可是非常珍贵的,是家里的一大笔财富。
可时,牛弘连想也不想,随口便说:“是吗?正好可以做成牛肉干嘛。”过了一会儿,他的妻子又提起这件事,说:“小叔子把牛射死了!”不料牛弘随口又说:“已经知道了。”他若无其事,继续读自己的书。见丈夫这样的态度,牛弘的妻子也就没有说什么。这就是有名的“射牛不问”的故事。
一头牛固然珍贵,但在牛弘心里,兄弟之间的亲情比一头牛要重要多了。
正文:
扈姓起源:
禹死后,他的儿子夏启继承了王位,建立夏朝,自称夏后启。夏启的做法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引起了一些诸侯国的极大不满。有扈氏于是就起兵讨伐夏启,结果战败。夏启趁势灭掉了有扈氏国。有扈氏族人后来以原国名为姓氏,称有扈氏,后简化为单姓扈和有。
扈姓名人:
历史上扈姓名人有很多,如五代后周文学家扈载,宋朝大臣扈蒙,宋朝将领扈再兴,元代著名孝子扈铎等。
链接:
好哥哥扈铎
扈铎(duó)是元朝名人,为什么有名呢?因为他是元朝著名的大孝子。
扈铎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所以扈铎是由他的伯父养大的。他对待伯父就像对自己的父亲一样。后来伯父死了,扈铎非常伤心。伯父只留下一个年纪很小的儿子,也就是扈铎的堂弟。扈铎下决心要照顾好弟弟。他疼爱弟弟,无微不至地关心他。
有一回,弟弟生病了,扈铎非常着急,请最好的医生给弟弟看病,并亲自照顾弟弟,给他喂药。晚上扈铎一夜不睡觉守着弟弟。夜深人静的时候,扈铎向上天祈祷说:“天啊,如果我们兄弟二人里要死一个的,就让我死吧,千万不要让我的弟弟死。我不希望让我伯父断绝了后代!”
到了第二天天亮的时候,看见弟弟病情好转了,扈铎才放下心来。
正文:
庄姓起源:
楚庄王的后代中,有一支以“庄”作为自己的姓氏。另外一支庄姓起源于春秋时宋国国君武庄,他的后人把他的字作为自己的姓,成为庄姓一支。庄姓形成以后,曾于汉代出现过一次改姓。汉明帝名刘庄,为了体现皇帝的尊严,庄姓改为严姓。魏晋南北朝时,有的严姓恢复了庄姓,所以历史上有“庄严一家”的说法。另外,历史上也有其他民族改姓庄的。
庄姓名人:
历史上庄姓名人有很多,如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庄辛,明代大臣庄际昌,清代学者庄存与等。
链接:
庄辛说服楚襄王
战国时期,楚襄王整天只知道享乐,不理朝政,还重用奸臣。正直的大臣庄辛就去劝楚襄王,他说:“如果再这样下去,楚国一定会灭亡的。”
可是楚襄王不但不听,反而把庄辛骂了一顿。庄辛只好带着全家搬到赵国去了。果然没过多久,秦国就大举进攻楚国,楚国内部空虚,无力抵抗,最后楚襄王被迫逃到城阳。这时他才意识到庄辛的话是有道理的,于是派人到赵国去请庄辛。
庄辛回来后,楚王向庄辛承认了错误,问庄辛现在应该怎么办,他说:“我当初不听先生的话,如今事情发展到这地步,这可怎么办呢?”
庄辛诚恳地回答道:“我听人们说,看见兔子再回头招呼猎犬,还不算太晚;羊跑了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迟。”楚襄王听从了庄辛的建议,振作起来,任用有才能的人,果然收复了淮河以北的国土。
正文:
容姓起源:
相传舜有个儿子叫仲容,他的后代便把容作为自己的姓氏。另一个说法认为容姓起源于周朝,周朝掌管礼乐的官名叫容,他们的后人把祖上的官职作为自己的姓。 另外,在古代有个容国,这个国家的子孙后来以国为姓,成为容姓的另一个重要起源。还有一个说法认为容姓出自春秋南容氏。春秋时期有一个以南容作为字的人,他的孙子以祖父的字作为姓,称容氏,于是相传成为容姓。
容姓名人:
古今容姓名人有很多,如明朝孝行先生容行白,明朝清官容若玉,清代名人容闳,当代学者容庚等。
链接:
第一个留学生
容闳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留学生。容闳从美国耶鲁大学获得学位回来之后,向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建议,要求兴办女子学校。
容闳说完,张之洞身边的人都有些不以为然,有人还笑话容闳说:“你留学回来了,还以为你会提出一个多么重大的建议呢,闹了半天就是这么一件小事。”
容闳很严肃地说:“办女子学校可不是一件小事,而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中国的女子不能接受到最新知识的教育,而外国女子却与男子受同样教育,这对我们国家的影响将会非常大。拿教育下一代来举例,就算中国的孩子能把父母的智慧和知识全部学完,也只得父亲一百分,而外国孩子就算只各得父母七十分,加起来也有一百四十分了,到底哪种更好,相信不用我说了吧!”
张之洞听了以后,觉得容闳说得有道理,说:“以前确实没有从这方面考虑过,这件事情应该马上办!”
在容闳的倡导下,从汉口、上海等地开始,全国逐渐兴办了一批女子学校。从此,中国的女孩子也有了走进现代学堂的机会。
正文:
向姓起源:
相传神农氏有个子孙名叫向,被封为诸侯,他的后代子孙于是以向为姓。还有一支向姓起源于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桓公有个儿子,字向夫,向夫的后代便把先祖的字作为自己的姓氏,成为向氏。另外,周朝时有个向国,向国灭亡后,国君的后代就以原国名为姓,成为向姓的一支。
向姓名人:
历史上向姓名人有很多,如魏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 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向海明,南宋名将向士壁等。
链接:
聪明的女孩
向警予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妇女运动领导人之一。她从小喜爱读书,8岁那年,家乡办起了小学堂。向警予缠着爸爸妈妈,非要上学不可。
那时候,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非常浓厚,女孩子上学是很不容易的。向警予苦苦请求,爸爸妈妈仍然不同意。她一气之下,呜呜地哭了起来。 爸爸妈妈心疼了,两个人商量了一下,想了个主意。
“我们出个题目考考你,如果你答对了,就让你上学。”爸爸温和地说。向警予抹了把眼泪,答应了。
爸爸掏出烟袋,用火柴点着烟丝,慢吞吞地说:“我一口烟吞下再吐出来,你能从一数到万吗?”向警予挺起胸,干脆利索地回答:“能!”
爸爸说:“好吧,我们试试。如果你做到了,我就同意你上学。”
爸爸说开始后立刻吸了一口烟,向警予马上数道:“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一眨眼就数完了,爸爸嘴里的烟还没吐出来呢!
爸爸妈妈见女儿这么聪明,心里乐滋滋的。第二天一早,他们就把向警予送进了县城的小学堂。
正文:
耿姓起源:
商代君王祖乙把商的国都从相迁到了邢(耿)邑,后来的盘庚又把都城迁到其他地方。邢在古代读耿。盘庚迁都后,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了邢。这一部分人就把邢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为了与读作xíng的邢姓相区别,将这个姓的写法改为耿。另一支耿姓源于商朝时候的耿国,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耿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
耿姓名人:
历史上耿姓名人有很多,如西汉理财家、历算家耿寿昌,东汉名将耿恭,建威大将军耿舒,唐朝画家耿昌言等。
链接:
耿恭挖井
耿恭是东汉著名的大将。
有一年,耿恭驻守西域的时候,和北匈奴的军队发生了激烈的战斗。于是他不得不放弃了原来守卫的金蒲城,转移到了防守条件较好的疏勒城(今新疆境内)。
疏勒城的城墙建在天山北边的山坡上,城旁有水流过,有固守的条件。同年7月份,匈奴果然前来攻打耿恭。耿恭在对方还没有整理队形的时候就先发制人,派数千人马直冲敌阵,敌兵顿时被冲得七零八落,暂时无力攻城。
狡猾的匈奴人包围了疏勒城,切断了水源,疏勒城顿时陷入了饮水危机。面临绝境,耿恭不慌乱,他身先士卒,领着大家在城中挖深井取水,可是一直挖了三十多米,都没有看见水的影子。所有人都绝望了,只有耿恭依然没有放弃。当井挖到四十米以下时,井水终于涌了出来。
解决了饮水问题后,耿恭又下令大家把井水泼到城墙上,用这种方法告诉匈奴人城里的水很充足。匈奴人万万没有想到城中竟有水源,只好远远地围住疏勒城不敢轻举妄动,并派人和耿恭谈判。耿恭拒绝了匈奴人投降的要求,坚持守城,最后只剩下几十个人也绝不投降,一直等到东汉援助他们的军队到来。由于耿恭勇敢不屈,人们称赞他“节比苏武”。
正文:
寇姓起源:
寇姓发源于官职名称。周朝时,忿生当了周武王的司寇,他的一部分子孙以官名为姓,相传姓寇。周成王时,卫康叔也当上了司寇,康叔的旁系子孙也以祖上官名为姓。另外,卫国公子郢的子孙为卫国司寇,他的后人也以寇为姓。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中有古口引氏,入中原后取发音相近的“寇”字作为姓氏。
寇姓名人:
历史上寇姓名人有很多,如西汉名臣寇询,唐代诗人寇泚(cǐ),北宋宰相寇准,清代画家寇健等。
链接:
无地起楼台
寇准是北宋人,既是诗人也是官员。他做官几十年,最高做到执掌国家大权的宰相,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寇准做人正直,为官清廉,不但享誉宋朝,甚至连辽国人也深为敬佩。寇准做了几十年官,一心一意为国家、为百姓办事,却没有为自己建造一所私宅府第。当时一位名叫魏野的人赠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可见寇准毫无贪欲、怜惜民财的品质。
这首诗流传很广,还传到北方契丹,连契丹人都景仰万分。寇准晚年被贬到了广东雷州。一次,契丹人派重要的使臣到宋都汴京,受到皇帝接见。当时,大殿站着两排执政大臣,使臣问引路的人:“请问,哪一位是‘无地起楼台’的宰相。”当时的朝廷官宦们都羞愧得面面相觑,无人回答。
正文:
越姓起源:
夏朝传了五代。到少康时,少康把他的儿子无余封在会稽,无余的后人建立了越国。春秋时,越国被楚国所灭,越国的公族子孙有的便以原国名为姓,从此姓越。北魏孝文帝时,鲜卑族有越勒氏、越质诘氏,进入中原定居后有的改姓越。
越姓名人:
历史上越姓名人有很多, 如南北朝时官员越质,明朝大臣越其杰、越升等。
链接:
越石父说理
越石父是春秋齐国人。
越石父被小人陷害,成了有罪的人。那时,犯罪之人往往会成为奴隶。一次,齐国相国晏婴到晋国去,在路上遇到了越石父。晏婴知道越石父是个有才华的人,就卖掉一匹拉车的马,用卖马的钱为他换回了自由,还请他到自己家去。
到晏婴家以后,晏婴没有跟越石父打招呼就进入了内室,过了很久都不出来。越石父等了很久,不见晏婴出来,就让人告诉晏婴:“请你告诉晏婴大人,请他同意我离开。”
晏婴感到很奇怪,从屋里出来对越石父说:“我晏婴虽然德行不好,可怎么说也是我把您从困难中解救出来的,为什么您这么快就要离我而去呢?”
越石父说:“我听说道德高尚的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可以受委屈,但对于了解自己的人,应该保持自己的意志。之前我被人当成奴仆使用,受到无理的待遇,那是他们不知道我是谁,不了解我,所以,我不怪罪他们。晏大人您既然因为了解我而把我赎出来,便是我的知己。知己的人对我仍不以礼相待,还不如当别人的奴仆呢!”
听到越石父这么解释,晏婴知道自己错了。他连忙把越石父请进屋里,以礼相待,渐渐地,两人成了好朋友。
正文:
聂姓起源:
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子孙在聂城,建立聂国作为齐的属国。后世子孙把国名当作自己的姓氏。古时候有个地方名叫地聂,春秋时属于邢国,邢国灭亡后属于齐国,住在这个地方的人便把地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另外,有古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时候改姓聂。
聂姓名人:
古今聂姓名人有很多,如南北朝时画家聂松,元代大臣聂辉,清末将领聂士成,现代作曲家聂耳等。
链接:
卖报歌
聂耳是著名的作曲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作者。
一个秋天的傍晚,聂耳和朋友在散步,看到一个小姑娘在街上走来走去卖着报纸。“卖报啦!卖报啦!”小姑娘的声音清脆、响亮。聂耳走过去买报纸,跟她聊了起来。在知道她父亲有病,家庭生活困难后,聂耳沉默了半天。回家的路上,聂耳决定把卖报儿童的悲惨生活写出来,并请著名作词家安娥写词。
过了几天,安娥把词写好了。聂耳找到了那位小姑娘,把歌词念给她听,然后问她有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小姑娘想了一下说:“都挺好,但如果能把铜板能买几份报的话也写在里边,我就可以边唱边卖了。”聂耳回去和安娥商量,在歌词中添上了“七个铜板能买两份报”的句子。后来,那位小姑娘真的一边唱一边卖,这首歌也成为了一首著名的儿童歌曲,就是我们大家所知道的《卖报歌》。
正文:
辛姓起源:
夏王启封儿子在莘(今天陕西省境内),建立莘国,他的后世子孙以地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莘发展成读音相近的辛姓。第二支辛姓是由高辛氏去掉高字形成的。另一支则是有辛氏的后代。除此之外,也有古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时改姓辛。还有就是北周时曾经赐部分项姓为辛姓。
辛姓名人:
历史上辛姓名人有很多,如春秋战国散文家辛文子,西汉将领辛庆忌,隋朝名臣辛公义,南宋词人辛弃疾等。
链接:
抓叛徒
辛弃疾是著名词人,也是南宋抗金名将。
辛弃疾加入了耿京抗金的起义军,耿京就派辛弃疾到南方去和南宋联系,好联合起来把金兵赶走。谁知道起义军里面出了一个叛徒,叫张安国。他趁辛弃疾不在的时候,暗杀了耿京,又带金兵突袭了起义军的大营。
辛弃疾从南方回来,叛徒张安国已经逃到金国的兵营里去了。辛弃疾心里既悲痛又愤怒。之后他挑选了五十名勇士,在夜晚闯入了有五万士兵的金国大营。
金营里灯火辉煌,张安国正在跟两个金将喝酒猜拳。他们看见辛弃疾和勇士们拿着刀剑冲进来,吓得魂都没了。张安国赶紧钻到桌子底下,两个金将急忙举起椅子来抵挡。勇士们一拥而上,把两个金将连人带椅子砍翻了。辛弃疾一个箭步上前,把张安国从桌子底下揪了出来,大伙儿一拥而上,把张安国绑得结结实实,拉出了营帐。
营帐外面站了很多金兵,但是谁也不敢上前。辛弃疾把叛徒绑在马后头,不慌不忙地跨上了马,喝道:“谁敢上来,就要他的狗命!告诉你们,我们的十万大军就要开到。想活命的就早点投降!”说完就带着勇士们冲了出去。等金国将领派兵来追的时候,他们早就跑得没影儿了。
正文:
曾姓起源:
相传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zēng,今天的山东省境内)的地方,并建立了鄫国。春秋的时候,鄫国被莒(jǔ)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作为姓氏,后来把偏旁去掉,逐渐演变成了曾氏,并且世世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曾姓名人:
历史上曾姓名人有很多,如春秋时期学者曾皙,北宋文学家曾巩,南宋诗人曾几等。
链接:
曾子杀猪
曾子,姓曾名参,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孔子的学生。
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导,不但学问高,而且为人非常诚实,从不欺骗别人,对小孩子也是说到做到。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着喊着要和妈妈一块儿去。妈妈不想带儿子去,只好对他说:“宝宝乖啊,你先回家待着,等妈妈赶集回来杀猪给你吃。”
孩子听了妈妈的话,很高兴地回了家。傍晚,曾子的妻子回到家,发现曾子拿着一把刀正准备杀猪,她急忙阻止,说:“我只不过是骗骗孩子,和小孩子说话何必当真呢?”
曾子认真地说:“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给他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他以后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大人说话不算话,等于是在教孩子骗人啊!” 妻子听后点头说是,夫妻俩真的杀了猪给孩子吃。
虽然曾子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却教育出了诚实守信的孩子。
正文:
关姓起源:
夏朝末年的君主夏桀(jié)为人残暴,大夫关龙逢苦苦劝他行善,却被杀害了。关龙逢的后人把姓氏“关龙”简化为关,并把关龙逢作为关姓的始祖。另一支关姓是春秋时期守卫函谷关的关令尹喜的后人,是以官职得名的姓氏。还有就是一些古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改姓为关。
关姓名人:
历史上关姓名人有很多,如三国时期大将关羽,元代戏曲作家关汉卿,春秋郑国大夫关其思,晚清爱国名将关天培等。
链接:
刮骨疗伤
关羽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大将。传说他使大刀,不但武艺高强,还非常勇敢。
有一次,关羽在战斗中左臂被敌人射中一箭。箭头有毒,而且毒已经深入关羽的骨头,令他手臂又青又肿,动也动不了。军中的医生说,只有把左臂砍断,才可能活命。关羽拒绝砍断左臂,他说:“如果没有了左臂,不能挥舞大刀杀敌人了。那我关云长还要命做什么?”
幸亏神医华佗正好在附近。他听说关羽中了毒箭,便亲自给他看病。诊断之后,华佗说:“箭毒已经深了,进入骨头,只有割开皮肉,刮去骨头上的毒,才能保住手臂。”大家一听都惊呆了。
关羽一声不吭,毅然把袖子卷起来,表示要马上动手术。在手术进行的时候,华佗用刀子刮骨的声音很刺耳,周围的人心惊胆战,吓得脸色都变了,关羽却一边喝酒,一边下棋,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等到华佗刮尽骨头上的毒,敷上药,缝上线,手术完成,关羽高兴地说:“先生真是神医,看,我的手臂已经可以伸直,好多了。”华佗敬佩地望着关羽,跷起大拇指说:“我一生行医,从没有见过像您这样沉着坚强的人,真是大丈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