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道德认知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

道德认知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

时间:2024-04-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识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表3-1 道德发展阶段论续表3-13.道德发展的年龄分布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能达到。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皮亚杰也是第一位系统考察儿童道德规范形成与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儿童道德发展有以下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因为他们尚不能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把外部环境看作是自我的延伸,仅按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

2.权威阶段(6~8岁)

又称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是不可更改的,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比如听父母或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3.可逆性阶段(8~10岁)

是自律道德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可以修改的。

4.公正阶段(10~12岁)

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这时的儿童往往更多地从行为的动机而不单纯是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责任。而且与成人的关系也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

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识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要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就应注意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关系不应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他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以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柯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的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沿用了皮亚杰的间接故事和临床访谈的研究方法,具体地说,他使用的是两难故事法,例如经典的“海因茨偷药”的故事。故事中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环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的道德发展水平。他认为个体的道德认识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他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2.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论

通过大量的研究,柯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因此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表3-1)。

表3-1 道德发展阶段论

续表3-1

3.道德发展的年龄分布

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能达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