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活动中的教学优化策略

科学活动中的教学优化策略

时间:2023-04-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本文以大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纸”和“有趣的连接”为例,分析科学活动中的游戏化教学策略。

《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科学探究和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游戏是游戏者能动地驾驭活动对象的主体性活动,因为它现实、直观地体现着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游戏化的本质是把游戏看作主体性的活动,即游戏是主体发起的一种自主、自愿、自由、愉悦等与主体动机相关活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好奇心的增强,游戏水平的提高,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来优化科学活动的教学策略。

本文以大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纸”和“有趣的连接”为例,分析科学活动中的游戏化教学策略。

一、游戏化的材料投放

《指南》指出,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在科学活动中,教师投放丰富的材料不仅给予了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而且还能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兴趣,锻炼其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优化科学活动的指导策略,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投放材料的种类、数量、结构特点等,从而引发幼儿的探索行为。要进行游戏化的材料投放,就要把握材料的生活化、游戏性以及层次性。

1.材料投放的生活化

材料要来源于生活。因为幼儿对于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更亲切、熟悉,有前期经验作为铺垫,玩起来更得心应手。在大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纸”中,第一个游戏环节是请孩子们自由探索、观察,看看自己认识哪些纸。教师准备了生活中常见的餐巾纸、硬板纸、卡纸、瓦楞纸……等十二种各种各样的纸,孩子们对这些熟悉的材料产生了兴趣,根据已有的经验对其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为梳理各种各样的纸的特点、用途打下了基础,也为下一步的游戏化探索作好了经验铺垫;在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连接”中,教师在每一个游戏环节中都不断增加材料的种类和操作连接的难度,在第一个游戏环节中,教师要求孩子们对可以直接连接材料进行操作,如雪花片、吸管、磁铁、回形针;在第二个游戏环节中,教师要求孩子们选择如双面胶、黏土、透明胶、夹子等等各种辅助材料,对不能直接连接的物体进行连接尝试,投放的材料有:杯子、乒乓球、小木棒、珠子等等,孩子们在丰富的材料中不断探索发现,玩得不亦乐乎,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如图1、图2所示)。

图1 魔粒蘸水直接连接

图2 借助夹子连接小木棒

2.材料投放的游戏性

科学活动中的材料必须是能够解释隐含的教育目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实验是最能说明科学性的途径。“游戏”比“实验”更容易激发孩子的操作欲望和热情。在“各种各样的纸”第二个游戏环节中,教师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进行了实验,幼儿要根据各种纸的特点进行自主探索“哪种纸更适合做这种游戏”,这就要求材料的投放更具可探究性。因此,教师投放了各种“实验器材”如木桩、小汽车以供幼儿完成“铺桥过河”的探索;提供彩色滴管供幼儿进行“渲染画”探索;提供剪刀以供幼儿进行“剪纸”探索等,通过这种形式,孩子们带着任务进行了有目的的游戏;在“有趣的连接”中,教师通过投放多种辅助材料如管子的十字接口、毛根、各类胶布等,让孩子们了解到连接的方向不仅有上下、左右,还可以是四面八方的。

3.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教师在材料投放时要关注材料的“层次性”,围绕预设目标,提供多种材料。由于幼儿在发展中存在的个别差异,教师要对幼儿提出不同要求,提供适宜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尤其要注意的是,材料的投放不能一刀切,应该通过观察、评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状况,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材料,以满足每一个幼儿发展的需要,让区域材料时刻处于动态循环的过程。如在“有趣的连接”中,教师让孩子们连接一个“蚁穴”,不仅为幼儿提供了可以直接连接的材料,也提供了需要通过辅助物品才能连接的材料,这使幼儿在自由分组合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和能力水平差异,对材料进行自由选择。

二、游戏化的过程组织

要在科学活动中以游戏化的教学策略进行过程组织,就要让游戏成为贯穿教学活动始终的主线,有效地将教学目的融入其中,以游戏引领孩子们的活动走向。在上述的两个科学活动中,教师均采用了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自主体验式教学结构,以“提出任务→游戏实践→分享讨论→梳理总结”这样的过程组织形式不断挖掘游戏的价值,提升活动的主旨。

1.游戏化的活动导入要要要自主选择,丰富经验

科学活动的导入就像是一曲华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能巧妙地安排,必能激发智慧的火花,开启思维的阀门,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在“各种各样的纸”中,教师的第一个游戏环节清楚明了:提出寻纸任务→幼儿参与自主选择游戏→经验分享→教师梳理、总结经验。此处,教师安排的活动内容与幼儿生活实际相结合,成为引发幼儿思考的一个切入点。孩子们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不断思索:“这是什么纸?”“我在哪里见过?”“它可以做什么?”“我要选择哪种特别的纸?”“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通过这些问题进行“任务驱动”,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进行自由选择,给予了孩子自主思考、自由选择以及最后通过分享交流给予了自由表达的权利;在“有趣的连接”的游戏中,教师以“营救任务”作为第一环节,要求孩子们运用各种材料为落井的小蚂蚁想出离开的办法,孩子们在这种“英雄色彩式”的营救任务中进行了积极尝试,开动了脑筋。我们发现,当孩子们离开了小椅子,却并不混乱,因为他们带着任务在参与游戏,体验到了自主参与的乐趣,愿意在游戏中自我约束。他们在对材料的观察中丰富了对“各种各样的纸”和“连接”的初步认识,丰富了感性经验。

2.游戏化的探索实践要要要自主探索,解决疑难

科学活动的环节需要教师根据预设的目标,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操作的层次。教师应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探索要求。如“各种各样的纸”中的第二个游戏层次:提出游戏任务→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参与探索实践→实践结论分享、讨论→教师梳理、总结。“哪几种纸最适合做这种游戏?”首先,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第二次参与游戏,在“铺桥过河”“折飞机”“剪窗花”“渲染画”中自主选择要进行的游戏,再次通过观察分析,在实践探索中寻找答案;其次,通过充分地参与实验,每个孩子都积累了实践的经验,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参与性和表现欲,愿意表达和表现自己;最后,答案在孩子们的经验分享中完整呈现。在“有趣的连接”中,教师提出第二次游戏任务——请运用各种辅助材料建立一个“蚁穴”。孩子们通过PPT感受到了蚁穴四通八达的视觉冲击,这个任务的提出就如一根导火索点燃了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于是孩子们进入了兴奋的尝试状态中,脱离了桌面的束缚,直接趴在地面上大胆开展操作,四人一组合作进行了“蚁穴建造”,其想象力和表现力令人叹为观止(如图3、图4所示)。

图3 蚂蚁王国的图片

图4 通过各类材料合作制作“蚁穴”

3.对游戏结果的分享讨论要要要主动表达,呈现实践结果

第一次游戏后的分享讨论时,被充分激发参与兴趣的孩子们,通过观察调动了大脑中平时有关纸的各类信息,积极地参与表达、表现,与老师进行了积极的互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已有经验做了梳理和总结,增加了对各种各样的纸的特点、用途的初步感性认识;在第二次游戏后,孩子们通过两次自主探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信息。如图5、图6所示,在孩子们操作“铺桥过河”游戏时,孩子们一开始直接选择了硬板纸进行操作,而对其他纸视而不见。为了让孩子们充分开展游戏,教师引导他们选择不同的纸再次进行操作,他们便拿来锡箔纸、白纸等再次尝试,明显感受到了纸质的不同特点,在分享中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操作过程讲述给大家,主动表达的欲望强烈,参与性强,此时,他们急于表达、分享,于是,在热烈的讨论过程中将科学活动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实现了积极的课堂互动。这让师幼对话变得更加积极有意义。

由此可见,积极的课堂氛围与师幼互动来源于幼儿在游戏化的教学中的自主选择与探索。游戏是最适合幼儿自我表达和表现的活动形式,通过游戏化教学能有效促发幼儿思考、发现和表达,提升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图5 使用硬板纸进行尝试

图6 使用锡箔纸尝试

三、科学活动中游戏化策略实施的反思

1.游戏的设计要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要

选择难度适宜、迎合幼儿兴趣及发展需要的内容来融入游戏,能使幼儿获得认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有利于增强其学习兴趣和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在“各种各样的纸”的活动案例中,教师根据大班幼儿的已有经验,设置了男孩子感兴趣的“折飞机”“汽车过桥”;女孩子喜欢的“剪窗花”“渲染画”等作为游戏探索内容,将科学活动与游戏合理结合,激发了幼儿的操作兴趣和参与热情。

2.游戏过程中教师要细致观察幼儿的言行

观察是教师在科学活动指导行为中的重要环节,能帮助教师更准确地了解幼儿的各种需要,判断在什么时候适时地进行引导,采用什么方式引导,从而使教师的干预更科学、更有效。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及时通过观察捕捉到了几个尝试了多种纸进行各类游戏的幼儿案例,并在分享交流的时候针对性地进行提问,使结果的呈现变得更加丰富具体。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同样的一节“各种各样的纸”,同样的情境中(如图7所示),当教师根据观察后采取的不同的介入指导会造成完全不同的效果。如,当教师在A班组织活动时发现孩子们操作“渲染画”采用了单一的材料——白纸时,教师忽略了介入指导,这直接导致了分享交流环节时孩子们对这一游戏结果的认识无法顺利展开,孩子们说不出哪种纸更适合作渲染画,因为他们并没有充分开展多种尝试,因此,需要教师再次演示后才能得到相关的结论;而在B班,教师吸取了之前的经验,当发现孩子们只采取单一材料进行尝试时及时提醒“为什么不多试试其他纸呢”,“还有很多纸等着你们去发现呢”,孩子们充分地参与了游戏操作,因此,在分享环节中无需教师过多引导,孩子们对操作过程中的多种比较尝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最后得出结论。

图7 “渲染画”游戏中的操作

3.游戏指导时教师要掌握适宜的介入时机

探索是幼儿发展能力的必要途径,幼儿在实践中分组尝试进行合作式的互助性学习,能够学会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人交往、合作,敢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师指导既要防止“过”,又要防止“不及”,把握分寸,留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探索和表现空间,实现科学活动的优化指导。

4.游戏活动后教师要积极回应幼儿的交流分享

经验的分享和总结是科学活动中教师指导的重要部分,教师不仅可以梳理幼儿的已有经验,而且可以对幼儿知识的盲点进行及时的科学性补充和总结,可以体现科学活动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对于幼儿的经验分享,教师不能停留在浮浅的重复回应和简单表扬上,而是要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适当引导,带领幼儿朝着预设目标的方向来思考,拓展思路。此外,教师还应该通过经验梳理,把科学活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如在“有趣的连接”中,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总结连接的方式方法后,教师首先请孩子们观察自己身上有哪些连接,其次还呈现了PPT,展示连接在生活中的作用,对幼儿的经验进行了提升,让孩子们的视角转移到生活中来,寻找生活中连接的类型和作用,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游戏既是科学活动开展的形式,也是科学活动的实施途径。通过游戏化的科学活动,能够让幼儿体会到科学活动的趣味和价值,让幼儿对科学产生亲切感,促发主动探索的欲望。游戏化的科学活动教学,能让幼儿在好奇和求知中主动去探索,以真挚的情感与科学积极对话。总之,通过游戏化教学平台,优化幼儿科学活动,让游戏贯穿科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并以此激发幼儿的兴趣和自主探索的潜能,提升幼儿自我价值的认识,这是很值得我们幼教工作者研究的一个课题。

(求瑾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