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二册第41页
教学目标:
1.知道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判断是否是比例和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经历写比例、观察、总结、应用等过程,发展良好的数感、模型意识和判断能力。
3.体会数学规律的魅力和学习的乐趣,渗透变与不变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能灵活判断是否是比例和组成比例
活动设计:
环节一:学生互学
揭题:这节课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知道比例有怎样的性质吗?
交流:将1,20,5,4四个数组成比例,你能写出哪些比例?
板书:1 : 4=5 : 20、1 : 5=4 : 20、4 : 1=20 : 5、5 : 1=20 : 4
环节二:为学设导
介绍: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与中间的两项分别叫做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观察:上面四个比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反馈: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变了,组成比例的四个项的位置也变了,但1和20、4和5要么同时内项、要么同时外项。
讨论:比例有怎样的性质?如果用a : b=c : d表示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如何表述?可以怎么表示?
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ad=bc
讨论: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
反馈:你是怎么想的?有不同的方法吗?
判断:4,5,12,15这四个数能否组成比例?
反馈:你是怎么想的?可以组成哪些比例?
尝试:将2,3,4配上一个数,用这四个数组成比例。
反馈:你是怎么想的?有没有不同的方法?有没有不同的结果?
环节三:巩固应用
梳理:刚才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怎么解答?
看书:阅读课本,找出重点内容,记住重要知识,填好空白地方。
巩固:课本“做一做”,你是怎么判断的?这几题用比例的意义判断方便吗?
应用:
2.如果4m=7n,那么m : n=( ) :( )。如果8x=y÷2(x、y都≠0),那么x : y=( ) :(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