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贫穷的定义
界定贫穷的视角众多。有些界定相对简明。汤森(Townsend,1979,1993)认为,贫穷就是人们缺乏获得食物、参与活动、拥有生活条件和环境等方面的资源。联合国的文件(1995)指出,贫穷包括非常少的收入和其他状况,后者如缺少获得基本服务的途径,缺少保障,被排除参与社区生活(歧视和社会不平等)等。这些定义虽比较简单,但已涉及生存(缺乏食物)、安全(缺少保障)、归属(被排除参与社区生活)、尊重(歧视)等多个需要层面。
贫穷可以划分为生存、营养、收入不公和相对剥夺四种模型。(A)生存模型(subsistence model),指维持生活和健康必需的食物不足和没有住处,较严重的生理需求不足、饮食营养不佳、疾病,缺衣少药等。生存模型针对的是绝对贫穷状况。由于不同人士的需要水平不一,该模型也就体现出一定弹性。(B)营养标准模型(nutritional criteria),即按照最低的热量需求计算食物的最低成本。如,人一般每天需要2 400卡热量,按照该模型,如果无法满足这种热量要求,则被视为处于贫穷状态。其实,该模型仅从食物角度讨论贫穷,非食物支出(如衣服、住宿)被排除在外,关注的领域少于生存模型,对某些现象(如减肥)导致的营养不良现象无法解释。由于不同人士、不同时期的营养需求及食物组合模式存在差异,该模式的标准就存在较大变异性,从而不利于具体政策的推行。(C)收入不公平模型(income inequity model),涉及个体在收入群体的相对位置,洛伦茨曲线(Lorenz curve)和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其常用手段。洛伦茨曲线以累积人口的百分比为横坐标、收入累积的百分比为纵坐标,记录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积百分比的交叉点,根据所得的曲线与对角线的关系说明收入不公平状况。曲线和对角线之间面积越大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公平,反之则越公平。曲线与对角线间面积除以对角线以下面积的结果称为基尼系数,处于0到1之间,系数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公平。基尼系数0.4是国际公认的警戒线。(D)相对剥夺模型(relative deprivation model),指由于资源和机会分配不当,某些人所享资源大大低于平均水平,被剥夺了获得福利和参与社会一般活动的机会,从而被社会一般的生活模式、习惯和活动所排斥。这些人就有了“剥夺感”,可以视为穷人。根据该模式,残疾人、失业人士可以视为一种穷人。
贫穷也可以分为相对贫穷、标准性贫穷和绝对贫穷(Macorov,1995:226—227)。其一是相对贫穷(relative poverty),依赖于主观标准,某人是否感到贫穷或被剥夺,或是否感到他人被剥夺。生活标准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便会感到相对贫穷,而处于收入最低的几个群体会感到相对贫穷。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收入在中位数的50%以下就属于贫穷,40%以下属于严重贫穷。其二是标准性贫穷(normative poverty)。某些群体无论其物质状况和收入如何,都被界定为贫穷人士。失业者、老人、慈善机构居民、精神病人、残疾者、移民尤其非法移民等可以视为穷人。其三是绝对贫穷(absolute poverty)。这主要依食物消费划分,标准最难确定。如,有些国家以每天2 400卡热量为标准,有些国家则以食物支出在总支出占1/3为标准。上述三种贫穷中,相对贫穷界定最主观,标准性贫穷界定最客观,绝对贫穷界定则居于两者之间。
本书认为,贫穷是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概念;其层次与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相呼应,即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不足都可带来相应层次的贫穷问题;贫穷可以进行客观评价,也可以依靠主观感觉;复合贫穷是最强烈的贫穷。
社会工作产生以来,其工作对象已由弱势人士向一般人士延伸。没有变化的是,社会工作始终面向人的“问题”或“弱势”方面。此类“问题”或“弱势”其实是贫穷的某种体现。某种层面和形式上的贫穷或需要不足使得任何人(包含成功人士)都可能进入社会工作的消费群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