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课程计划,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如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目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八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科目。其中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择。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具体课程设置以分科课程为主,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
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在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此外,农村中学课程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课程设置见表8-1、表8-2、表8-3。
表8-1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教育部颁布,2001年)
表8-2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教育部颁布,2001年)
注:①表格内为各门课的周课时数,9年总课时按每学年平均35周上课时间计算。
②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及技术教育。
表8-3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教育部颁布,2003年)
注:
①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
②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一般按周4学时安排,可在一个学段内完成。
③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学分由学校认定。技术的8个必修学分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4学分。
④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此外,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
⑤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分方可毕业。
附录:日本中小学课程设置与标准学时[13]
表1 日本小学课程设置与标准学时
注:每节课为45分钟。特别活动的课时充当班级活动的课时。
表2 日本初中课程设置与标准学时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教育内容的基本特点和价值。
2.试分析世界范围内教育内容改革与发展趋势。
3.试简述我国现行的教育内容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根据你获得的信息和感受,谈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注释】
[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6-27.
[2]参见柳海民.教育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36-338.
[3]王智新等.日本基础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32.
[4]日本教育再生会议是指属于首相的教育咨询审议机构,成员主要由财政界、教育界、文化艺术界、体育界等不同领域的知名人士组成。教育再生会议具体包括“学校再生分会”、“规范意识、家庭地域教育再生分会”以及“教育再生分会”。
[5]参见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00-405.
[6]庄子·知北游.
[7]庄子·天下.
[8]郁达夫.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鉴赏文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541.
[9]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6.
[10]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情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20.
[11]参见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15-416.
[12]唐燕等.走进社区.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会议资料,2002-12.
[13]王智新等.日本基础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24-1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