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病有结胸证,有脏结证,如何分辨呢?先师回答说: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第一,用手按,痛得不得了,拒按啊,是个实证。第二,寸脉浮,而关脉沉。这样的脉,是结胸证。这个脉,一个是阴阳表象,一个是部位实相。阴阳表象呢,寸为阳,尺为阴,关主交通枢纽。寸脉浮,上面的阳气不能降,关脉沉,道路阻塞,这个气啊,就阻挡在上焦,结实了不是?部位实相呢,就是寸主心肺胸背头脑,关主肝脾胆胃横膈。这肝胆脾胃不通,气机不利,心肺之气不能下交,交通堵塞了。连卖大力丸的都知道啊,不通就痛嘛。从左右上讲,右升左降。
学生:是气结?
气结不会这样重的。
从任督上说,这是任脉不通。这任脉啊,不是你们认为的那个巡行路子。这任脉起于髓海,经上腭循舌根,到气管膈中,通肝胆脾胃,这个部位叫十二重楼,气是婉转而下,练气功的知道,这个地方不容易通的了。我们读阳明篇知道,阳明腑实啊,论的是中下焦。这个结胸啊,也是阳明病,它是中上焦,这个理解了吗?左右上来说呢,右侧肝胆主事,左侧胃肠为正。右侧有毛病啊,多用柴胡梳理,左侧呢,多用大黄条顺。
学生:按之痛,这个痛的部位在哪里呢?胸及上腹?
部位在胃口和胸部。就是这个部位堵的厉害,大实痛,要和真心痛、胸痹等鉴别开。那个阳明中下,有燥屎或者血瘀的,这个中上焦呢,可是血瘀痰郁互结,也是热的厉害。
学生:我是说真心痛和胸痹,按和不按对疼痛影响不大?
是的。疼痛拒按是个诊断虚实的指征。不单结胸证,阳明腑实的也是拒按的。
129.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知道了结胸了,那么什么是脏结?他又回答了,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症状啊像结胸,但是饮食正常,还时不时的下利,拉肚子啊。那个真正的结胸啊,因为上焦结实,中焦不通,饮食会受影响的,会加重症状,重者不食啊,要噎的。脉象呢,有个分别。“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寸脉也浮,但是,关脉是小细沉紧。这样的脉,我形容是刀刃脉了,像按到刀刃的感觉。这个脉,一般是内脏长东西了。严重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幽门水肿、一些胆囊炎、胆结石、肝肿瘤等,都会有机会出现这个脉,尤其注意是否为恶性病。这个脉临床常见的,要注意。他管这个情况的病症,叫做脏结,内脏积聚。
“舌上白苔滑者,难治。”这个舌苔,是主水饮的,意思是说寒饮盛啊,会很难治疗的了。病到这个份上,多数属于厥阴问题了,和结胸的阳明问题是两个问题,一个阴证,一个阳证,这是根本区别。厥阴呢,是寒热虚实错杂。
130.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脏结,没有少阳等阳证表现,没有热象,也不寒热往来。人呢,很安静的,舌苔滑,有水饮啊,这可是有虚寒的,不要用攻下法,会要命的。很多厥阴病呢,在发展过程中,有多数机会要出现一些少阳证的,它们两者毕竟是表里关系。这个以后临床也要注意到。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
大黄(半斤) 葶苈子(熬,半升) 芒硝(半升) 杏仁(去皮尖,熬黑,半升)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阳,就是病在太阳或者少阳的,本应汗法或者和法,结果给攻下了,这个阳邪就入内了,入了下焦就是阳明胃家实了,汗法过度也可以导致胃家实。直接入了胸阳部位呢,就是成了结胸了,也是实热啊。大家知道,这个肺里面,可以多痰的,碰到实热会凝结啊,严重的会导致血瘀,痰血热互结一起,不是好事。入了阳明的,叫做表邪内陷,就是内侵的意思。
“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病如果是三阴的,应该温补的,还给人家攻下,好了,内脏寒盛的厉害,正气虚的厉害,就会成为寒饮血瘀凝结了,就成了“痞”了,就是脏结问题了。这个痞,不是痞证的痞,是痞结、痞块的意思。这个说法,基本历代解释伤寒的,口径都统一的。事实也是如此。
“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什么原因成结胸?没到阳明呢,你就给下,里虚了,这表邪就内侵,绝不放过你!这个里虚分个层次,不太虚,他入上焦,结胸。再虚一点就入下焦,胃家实。要这样理解。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这句是谈到治法了。项强如柔痉,太阳有个刚痉和柔痉,将来讲到金匮时候就细说了。刚痉无汗,柔痉有汗,这是分别。那么,这个表邪内陷心胸胃膈,为什么还要有这个太阳表象?这个千万不要混淆了。不是说见到痉证就是太阳病啊。这个痉证是因为局部充血或者津液不足而导致的,强硬紧张,严重的会抽搐。
这个结胸呢,看看它部位,上焦大实热啊,津液能不伤吗?还阻塞不通,这个后背脖子就要有汗而痉挛紧张。另外,这个汗多数是齐颈而还。脑袋脖子出汗很多,就局限在脖子以上,以下没有,这说明了这个上面的热邪很厉害。实际有很多癫痫病会有这个现象,用陷胸丸很有效。“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这种情况,胸痛,还出现寸浮关沉,还项强柔痉,肯定是结胸证了,就要用下法了,把邪热痰瘀去掉,就好了,用大陷胸丸下之。
葶苈,辛散上行而降下,寒可除热,一般运用于上焦痰瘀实热最好。甘遂呢,也是去除痰瘀热结的霸道药。这个药不要水煎,会失去药性的。它可以彻上彻下的。杏仁,可以甘温降气,反佐苦寒。那个芒硝,咸寒软坚。大黄推陈出新,去血瘀的。
这里要注意个问题,和承气汤类分辨一下。承气汤注意的是大便和血瘀的邪热问题。而陷胸类注意的是上焦的痰热或者血瘀互结上,用药分别在这里。不要认为葶苈,甘遂去水肿,就乱用。水肿要看是否为实邪导致的津液不化才行。一般的水肿,多数归于水饮证,要温化才行。现在不少人都胆子大,见到有水饮的,就用控涎丹乱攻,千万要不得。
伤寒下之太早,则成痞硬。中风下之太早,则成结胸。这句话,是清代时候研究伤寒者的共识,极端错误。它误把“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这里的阴阳理解为太阳伤寒和中风了。今天,你们要理解的一个问题就是:阳明实证,分上下两端。分上下焦。一切的内脏肿瘤,都可以称脏结的。
学生:如果病发于阴,误用下法,形成脏结后果是麻烦的。
唉,其实很多病都是误治造成的。
学生:如果病本发于阳,而病人乱用寒凉药,也可能会使疾病有这个趋向,只是个时间问题。很多病不是一天二天形成的,而是由于不良习惯,进食生冷,或用药不当,误治,都给脏结打下了伏笔。
是这样的。这个问题,你们有条件可以写篇论文。
132.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结胸证,脉还浮大,这是什么?阳明上焦里实了,但是脉呢,关上不沉,都是浮大。这个浮大,一个是说明有表证存在,浮脉为表嘛。这个大脉啊,这书上后面有论,说是虚大,就是粗大,类似洪啊。这个大脉,也表明没有严重实结的。癌症见到这个大脉,一个是积聚要散开了,一个是扩散了。大而无力,那是浮散,它没有洪脉有力而汹涌的。那个当归补血汤,脉就是大,重的就是芤了。要根据病情来论,久病脉大就是劳。这个脉,还要结胸,这个结胸肯定没有结实呢,不过是有结胸疼痛症状而已。结实了,关脉就沉了。这个大脉,说明表邪还在,正在内陷,病要进展。“大则病进。”这是太阳阳明合病,阳明上焦还没有大实的这么个情况。你们研究一下,看是否合理?这个大脉,也代表上焦这个热盛。不死,但是要变证了,搞不好给造成阴寒脏结的,害人不是?
“不可下,下之则死。”这里面没结实的厉害,还有表邪汹涌,你给下了,伤了正气胃气,这表邪一下子都急剧内结,怕是危险的。你们看看,已经结胸了,还没结实呢,表邪还盛,这一泻,里气不足了,这大量表邪涌入,雪上加霜啊。这个胸部,心肺之地,不能乱来的。有可能要出现急转三阴的厥逆的。突然来个心力衰竭,你就麻烦了。对于胡老说的大脉为虚,在这条呢,似乎不贴切的。在阴阳脉法分类上,大则为阳,为邪盛;小者为阴,为不足嘛。
学生:脉浮大的结胸证不能下,那这时应该怎么处理呢?
这就留个问题给你们了,当作业研究去。这条一定要注意,不要乱下的。
133.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上条是脉浮大,下了就死。你看,阳明下焦腑实的,很少死人。这上焦,君主神明相辅的位置啊,这邪气重了,直逼心君,会出大问题的。为什么烦躁会死?这结胸已经很厉害了,不然不能下猛药的。它进一步发展,津液都烤干了,就和腑实的烦躁发狂一样了,厉害的很了。上焦如雾,结果成了烈日炎炎。这上焦的火不能往下交,中间堵着呢,他要往上跑,阴阳离绝,神游太虚去了。这上焦含有一点真阴,为的是制约火的炎上而引交于水的。这个真阴,是先天的根啊,给邪热熬干了。烦的进一步,就是躁,狂躁不安。重了就昏迷说胡话。这肯定是耽误了,早点用下法就没这个问题,就会好的。这都是提醒我们要注意的地方。理解明白没有?抓住时机是关键。
大陷胸汤
大黄(去皮,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太阳病,脉呢,是浮而动、数。这浮呢,是个表邪了,说是风啊,那伤寒浮不?不过是用“风”来代表表邪的称谓而已呀。数呢,跳的快啊,这肯定有热了。动,这个动啊,说法都不一致的。数又为虚,要辨证去看,别遇到数脉就以为虚,那要犯错误的,真显出虚象的,真阴不足的虚热才算的。说说这个动脉。你们先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强弱不一,而且脉率较快。类似于悸动吧?
这个动脉的形状很特殊。胡老说摇摆不定,不是这样的。这个脉,像个黄豆或者绿豆的样子,一般出现在寸和关上的多,尺部的不多。临床呢,见到的几率中等,都没注意而已。“动摇如豆,滑实独显”。
它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正邪交争,阻塞不通啊,就都聚到一起了。这个要注意,久了就成积聚了,尤其右关见到,肝脏就危险了,有不少胆结石也有这个脉,他表现在哪里,哪里就有问题了。脂肪肝严重了,右关多见。动则为痛,不通而正邪格拒,就痛。
不知道,看表现在哪一经上。以后这样的话不要再出口,这不是经方的概念。
“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他这个脉,该是寸部动的厉害,头痛嘛。数发热,盗汗是热伤了真阴了,反恶寒,还浮脉,就是太阳病不解,这个不必细解了。和131条对比一下。这些说的,就是发于阳的细解。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如果给下了,表邪内陷了,但没有出现结胸症状,说明胃气不虚,中焦没有正邪格拒,中路还是通畅的。只是头部出汗,连带脖子,其他部位无汗,时方派叫“头汗”。这是热邪和水饮互相交合在胸部,就是所谓湿热问题。上面这个湿热影响,气化不利,就小便不利,这还是上焦邪热多,和水饮交结,熏蒸这黄疸。这上焦下焦该通畅的,上面不利,下面也不行的。古人比喻的好,提壶揭盖。看教材上说的头汗,辨的乱七八糟的,其实就是湿热在心胸,结合其他症状,辨一下就明白了。
这个药霸道啊。大黄用六两!芒硝一升!比那个丸剂厉害多了。还要快利,大利才行。这就看出,这个病的凶险了。见到这个病,胆小手软可不行。
学生: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这个也用大陷胸汤?
那要泻死的。
学生:那个估计得用茵陈五苓散吧?他应该还有表证吧?
茵陈五苓散对路。不一定有表证,有没有都可以用的。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太阳伤寒六七天了,按规律来说,要内传了。他这个就是,内传上焦阳明,成了结胸证。这个结胸呢,他是内热很深,但是脉沉紧。
学生:有热应该兼数吧?
该是数脉啊,怎么沉紧了?沉主里,紧主痛啊,寒也脉紧的,但是要迟的。沉紧,是说的心下这个位置结实堵塞的厉害,不通啊,严重了可以闭脉,十分的沉弱啊,这个要记住,不能被蒙蔽。看似寒脉,其实是大积聚堵塞造成的,这个情况不少见。他这条说的脉法,其实就是寸浮,关脉沉而紧,在沉上又加个紧,说明里实的厉害。他要说明的,也就是让我们知道,一个是症状很重,一个是有热也不一定要见到数脉阳脉。他后面说了: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心下这个位置疼啊,按一按,硬的厉害,怕按,按了疼的更厉害,石硬!是形容结的够实的。这条说的就这么个用意。病的厉害,不能耽搁了,要马上用大陷胸汤急救就会转危为安。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 枳实(炙,四枚) 生姜(切,五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汤。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这是少阳阳明合病,有阳明的便坚实热,又有少阳的寒热往来,也会出现胸胁苦满,但不是结胸的那种疼,脉也不会是结胸的脉的。这是整了这么一句放到这里,让大家鉴别的。这不是结胸,要用大柴胡汤治疗。这大柴胡汤就不必讲了,都知道,基本是小柴胡和承气汤的合方。没有人参,加了芍药,少了甘草等。这个方子是有大黄的。这个化裁,你们课后当作业去探讨机制。
“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这第二句,是说的伤寒十多天入里成了结胸证,没有大热的阳明病表现,他说是水结在胸胁。什么意思呢?这结胸证,就是有热的啊,难道这个没有热了?没热了还用大陷胸汤苦寒攻下?没热了也不能称为结胸啊,那是脏结了!这个就和讲前面那条一样,这个热闭在里面,外面包着水饮呢。这上焦雾露不能普降,就化为水饮,和热搅在一起。这结胸证,本身就是热、水、痰、血交合在一起的病,上面那条说的是热盛的大实结胸,这个表现的是水多些而已。看舌苔,也不会黄燥苔的,会有湿热象的。“但头微汗出者,”这一句啊,该是和上面是整体的一句,给分号分开了。上焦水饮湿热蒸蒸,但头汗出啊。治疗,还是要大陷胸,马虎不得,这点水饮,过不多久就蒸没了。到那个时候,治疗就晚了。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这条更厉害。本太阳病,可没说伤寒或者中风的,他不分这个的,只要是太阳病,先大汗伤津液,不解,再给反复泻下,变证了,变成了不大便五六天,这堵的可是厉害。“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津液大伤啊,阳明的下焦症状出来了,燥烦渴,舌干,日晡有潮热,不大便,都是阳明腑实啊。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这句是关键。这是有心下这个方面的问题了,要表明的是什么呢?就是上有结胸证,下有腑实证啊。这个更了不得,这个才是最危险的,真的容易物极必反,要死人的。他还是用大陷胸汤,这个方子本身就有承气汤的意思嘛,不必大陷胸汤合大承气汤。用了枳实厚朴反而牵扯,就是强通直下,救急,单刀直入最好。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
黄连(一两) 半夏(洗,半升) 栝蒌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小结胸,就是说有结胸证的心下疼痛,胸胁满闷,但是不重,没有结的那么实的缘故。“脉浮滑者,”这个是关键。寸浮,关上滑,或动,这个滑和动啊,滑可以整体的滑实,动是局限在某个部位上的。就是说,动也可以叫滑,不过是局限部位而已。这个滑,一定是关的位置的,可以偏沉。这个呢,没有结成大实大积,不能下,就像阳明承气证,不实不能论下。他也没用陷胸丸来缓下,用小陷胸汤。
黄连,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
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
栝蒌,味苦寒。主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一名地楼。生川谷及山阴。
两味苦寒,一味辛温,清了水火了。这个小结胸,属于五证的痞证范畴的。瓜蒌实,有荡涤心胸痰结湿热的作用。
132.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这132条的作业,从这方面研究吧。
139.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太阳病,两三天的功夫,出现了不能卧,总是想坐起来觉得好受些。他说了,这是心下必有所结,是什么在此阻挡呢?他又说了,如果脉微弱的,就是寒饮在作怪。这个饮,本是寒的原因。这个寒饮在心下啊,要或者气短,或者呕逆,或者眩晕啊,一躺下,它就上冲,坐起来呢,它就好些,所以“但欲起”。所以,根据脉象,该是寒性水饮结聚的原因。脉微弱的,是阳不足而多水饮。
“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太阳病两三天,一般不传入里的,这个医生见到这个情况,以为入里了,没有考虑人家的病的时间和脉象。给用下法,如果下了之后,一停药,不继续自己下利的呢,一定要成结胸证的。人家有表邪,还心下有水饮,这一给用下法,外邪内传入里,和水饮互结了,不结胸才怪。
“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如果给第三天下了之后呢,停药了,第四天还继续腹泻,说明没有成为结胸证,结胸证不会自利的,中上焦结实了,一定不会自利。四日复下之,不是继续用泻药再下,而是出现自利的意思。有的书改成“复下利”,也可以,利于区分。这个情况呢,就是葛根芩连汤的协热下利。就是说,表邪内入阳明,和水饮参合一起了,成了阳明湿热,没有结实,说的是这个意思。进一步如果阳明虚的厉害,就会转太阴的。或者邪热的厉害,就转阳明腑实。两种转归。
140.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
太阳病,给用了下法,脉也促了,是结胸脉,但是没结胸症状,这是表邪没有内陷,身体好,人家自己要恢复了,此为欲解也。不要再乱治。
这结胸证,关键一点就是证,辅助看脉,前提就是必须有证才行。下面的那些脉法,民间传承的都是异口同声的把它删掉了,或是后人加上的东西,不要去研究。“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这句话其实也有缺憾的。有症状的,还是要治疗的。可以参考22条。
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汤;若不瘥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文蛤散
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五苓散
猪苓(去黑皮,十八铢)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去皮,半两)
上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杵之。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白散方
桔梗(三分) 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一分) 贝母(三分)
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病在阳”,是在表的意思,可以加个“太”字,利于明了。在太阳,该用汗法。“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不给用汗法,反而用冷水喷脸,或者用冷水淋身,为什么呢?见到发烧了,热啊,就用这个愚蠢的办法,这个热发不出去了,更热了,反而有了烦的症状。热要外发,还被寒气阻碍,就起疹子,或者打冷战。
学生:西医的冰镇法,就有此弊端吧。
是的。
“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汤。”这个热,有要内侵的意思,因为出现了烦了,说明这个热很厉害了,他要喝水,但是一问,还不是燥渴,这是内有水饮,外有热邪,水饮不能化津液的缘故。他书上用了文蛤汤。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金匮要略》)
文蛤汤方
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大青龙汤也是这个大概意思。这麻杏石甘汤,可以解表,可以去里热,还可以利水饮的,加上文蛤,为的是解决欲饮水的热伤而渴。这个文蛤呢,该是《神农本草》的海蛤,是海物,不是淡水的。海蛤,味苦平。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它还能解烦满。这个病,大概也会有胸痛出现,但不是结胸,类似肺炎的。实际上,这个方子治疗此证的肺炎很好,你们以后见到可以试试。书上说的用文蛤散,是个错简。这样一个太阳病还夹带着阳明的一些症状,用一味文蛤就解决了?不可能。
“若不瘥者,与五苓散”这句是接着上面说的,服了文蛤汤,表证没了,也不烦了,但还是要喝水,喝了还不舒服,就用五苓散吧。什么原因呢,水气不化津液的缘故。五苓散的证,有个“口渴饮水,水入则吐”的现象,就是水饮格拒不化津液。这五苓散在用的时候,要注意这个问题,也会有小便不利现象,不能化气嘛。还有,用五苓散要注意的,就是有热的不要轻易用。这个方子治疗水饮不化的,偏温散的。起码要有该证,还要舌质淡胖才行。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这句啊,问题就多了,众说纷纭啊!结胸,都是热邪啊,怎么来个寒实结胸呢?实在是乱啊!其实,还是热啊,热深厥深啊!这个实热郁闭的厉害了,血脉不通了,出了厥寒了。这个时候,这水饮也不能化气,都聚到心下了,会有所谓积液出现的。治疗呢,他说了,可以小陷胸,也可以白散。这个情况,严重的,小陷胸肯定不行的。他原文是: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这又是错简啊!应该是:与三物白散。小陷胸汤亦可服。重的,结实的厉害,厥的深,没热象,真热假寒,还有寒饮上聚,就要大下啊。轻的,用小陷胸也不是不可以的,要斟酌着用。身体严重亏虚的,就不能用三物白散。同样,身体大虚的,他也不会结的那么严实的。
除了巴豆去水饮水肿和大实大积聚,性热以外,其他两味都是寒性的。桔梗和贝母都是苦寒。《神农本草》的性味都不对。
桔梗,味苦平。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贝母:味苦寒。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创,风痉。
学生:桔梗是不是朝鲜族吃的狗宝?
是朝鲜的咸菜。桔梗排脓也厉害。这个贝母,问题很大。主要就是品种和性味功用的问题,这个将来在《汤液》里细讲。
“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这句话,也错放了,该是放在条文里面的。
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汤;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若不瘥者,与五苓散。
以后类似这样的问题也不少。
学生: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是说服文蛤汤汗后,留腹痛,就用单味芍药?
加个芍药。文蛤汤不会大汗的,麻黄加石膏嘛。
14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这条讲的是太阳和少阳病同时出现的问题,他搞了个针刺法,简单实用。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其实,就是类似少阳的胸胁苦满,小柴胡汤本身也有疗痞的含义在内。但是,他有个如结胸,心下痞硬,这个症状,要比苦满厉害的多。他要是太阳中风合并少阳呢,直接用小柴胡其实可以解决的。但是这条啊,典型的是太阳伤寒合并少阳,不发汗表邪难解,发汗要劫津液,了不得。先师来了个巧妙办法,用到了针法。大椎,泻三阳上焦邪热,解表。感冒高热,刺大椎,马上退热,这是确实的。肺俞,肺主胸中,这个穴位可以条畅胸中之气,泻胸中邪热。肝俞,在于中焦,畅通中焦之结气。这样就解决了,不要给发汗。
“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发汗,会解决了表证,但是,会出现阳明里实的,会出现阳明的邪热谵语,脉弦,还有少阳不解,成了少阳阳明合病。“五日”,说的是个大概的时间规律,不要被束缚住,没到五日出现症状,也要这样辨。这个时候,可以用大柴胡的,他用了期门穴。期门,经络辨证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它可以泻中焦这个部位的结气邪气。不用火针,就不竭津液的,它是保阴泻热的。这个针灸治疗,有两种方法,针是泻,灸是补。穴位治疗,最实在的是病在哪里,在哪里取穴。而那个辨证取穴,什么近病远取,被无限放大了疗效,近病远取,有效的多是下合穴。
143.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妇人得了太阳中风,发热恶寒了,正赶上来了月经了,到了七八天时候,表证没有了,不发热了,身凉,还脉迟了。接着出现了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他说,这是病传变了,热入了血室。
“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这该是少阳证。谵语呢,是阳明问题。这里有两个问题要搞清:①为什么热入血室?有表证,还来了月经,大概本身就里面虚的,加上月经下血,类似下法的,把邪引进去了。②为什么热入血室,谵语了,还身凉脉迟?一个道理,热入血室,就要下瘀血才行,她自己用排经血的方式给下了,所以这个阳明的血热互结就自然解决了,这个谵语也一定是一过性的,不重的。这样一来呢,阳明血热互结就不要去管它了,只管这个少阳“胸胁下满,如结胸状”就行了。这个时候,用小柴胡可以的。书上用针法,更直接,就是刺期门,解决这个它管辖的胸胁中焦的气机。她自己的内热随着月经排除了,所以会脉迟身凉。这倒是很省事,我没接触过这样省事碰巧的患者。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这个是针对上条的一个鲜明对比。七八日后,反而寒热往来有时,像疟疾一样。月经还断了,这也是热入血室,这个热要结聚了,因为月经断了,定是有了瘀阻了,但是还不重,没有谵语,提醒我们要注意,不治的话,就会马上出现阳明血热互结的。这个怎么处理?有是证用是方就行。没见到阳明证就不要去管,只管眼前的就行。眼前的是什么?就是少阳病,直接给小柴胡汤。
柴胡,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黄芩,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创疽蚀,火疡。
这两个药,也照顾了这个血结邪热的。有人加地鳖虫、水蛭,是狗尾续貂。
学生:黄芩下血闭是热性血闭吧,泄水也是水热互结吧?
是的。这个方子用的干净利落,是教我们活学活用。所以,要想把一个方子用的淋漓尽致,就要熟悉药症。
145.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这条说的是太阳伤寒,这个热比中风厉害一些。热入血室,没有说少阳证,也没有说有血结。这是热重的原因,血还不结,照样行经,不过是晚上谵语胡说而已,白天没事。为什么晚上重?这个卫气晚上入阴,正邪交争,要增强邪热的。他告诉我们,不要乱用药伤了中焦胃气和上焦的气就行,这个热邪会随着月经排除的,可以自愈。如果不自愈呢?可以用下瘀血汤的。这上面3条都是杂病妇人篇的内容,整到六经条文里了。
下面这几条都好讲,临床见的也多。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桂枝汤
桂枝(去皮)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炙,一两) 半夏(洗,二合半) 芍药(一两半) 大枣(擘,六枚) 生姜(切,一两半) 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这就是表证未去,又传少阳,桂枝汤和小柴胡合方,各半汤而已。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半斤) 桂枝(去皮,三两)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熬,二两) 甘草(炙,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这个条文呢,说法也都不同。伤寒五六天,汗了不解就又用下法,出现了系列症状了。表邪内陷中上两焦,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里气又被下法给伤了,一个是津液不足口渴,同时有津液不化的小便不利,又有少阳的往来寒热、心烦,乱套了。这个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不是典型的结胸,当从痞证论。少阳是胸胁苦满,没有“微结”现象的。这个可以认为是太阳、少阳、太阴合并证的,太阴的证不显而已,但是内里的虚寒水饮是存在的。结胸就是水热痰瘀互结,这个不是结胸,但必有寒饮不化参与。这寒饮不化,是用下法伤了里气,欲转三阴的意思。也可以干脆就列入厥阴病范畴。
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
栝蒌根,味苦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一名地楼。生川谷及山阴。
他这个方子,有桂枝甘草汤的含义,牡蛎化结气痰瘀,天花粉清热除烦止渴,加干姜呢,一个是温中散饮,一个是反佐除痞,柴胡黄芩是个针对少阳的,因为大汗的原因,这个表证也一定不彻的。这是个寒热错杂的证。凡是有寒热错杂的,都大概存在“痞”的。桂枝干姜,两味辛温,量不小。干姜甘草,还有温散制寒饮的意思。这条,你们回去要细琢磨,很微妙的。一个条文的叙述,认为不全,就在方子里面找症状,这是窍门。
这个柴胡桂枝干姜汤就是太阳少阳太阴病,怎么给归入少阳了?他有这个合并证,就要这样去处方的。那为什么用干姜?他方子拆开,有干姜甘草汤的原意,他方子有阴证的含义的。临床可以见到很多几经合病的,这不过是个范例,读书要活学活用。
学生:老师说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大便应该是干的还是稀的呢?
大便干和稀不是主要的,可以同时存在的。
学生:刘渡舟说柴胡桂枝干姜汤用于大便稀溏的情况,胡老说用于大便干结的情况,胡老说栝楼根和牡蛎合用有通便的作用。刘渡舟的意思是甘草干姜是半个理中汤,所以说其见证一定会有大便稀溏。
我没见到,这两个药我常用,似乎没那个效果(通便)。刘的说法也不确切。条文只提到尿了。
看似少阳病,往来寒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头汗出。一个要注意,不呕问题;一个是,往来寒热,不是寒热往来。这个有些无理,但是伤寒书一个字都要注意,这个病,乍看是个少阳病,但是不呕,上焦头汗,还渴,又小便不利,胸胁满微结,这里就有个类似28条的那个心下微满闷,他少阳病存在是定了。他寒热往来要很特殊,不是典型的少阳的寒热往来,又汗又下,伤津液,病是里虚了,里实是阳明,里虚是太阴啊。他有内虚而寒,水气不化,要结聚心下,渴,津液不足。头汗出,有个太阳中风征象。不呕就不用半夏;渴,还有内虚停水虚寒,就用干姜化水饮,用天花粉解其渴。牡蛎呢,是除寒热,散结气。用桂枝解一下表邪。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这还是证明是表邪存在。温里、解表、和解少阳,就是这么个证。
牡蛎,味咸平。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杀邪气,延年。
牡蛎,咸,是个润下降火的东西。咸呢,又能软散。瓜蒌根呢,生津止渴,配合起来,可以津液下达。这个方证,就是外有表证,内有太阴里虚,中有少阳病。不用人参大枣等,是怕补了津液,水湿又不化,就改个天花粉来解渴清热除烦,配合牡蛎,散结而使津液的下,和胃气。牡蛎也有除寒热温疟的作用,疟,寒热交替啊。
这个方我很常用,临床是有表证的,不是单纯的头汗,关键要注意一点,经方加减一味就天地不同了,就不能认为是柴胡汤加减了。
他这个病还是中上焦。但是,我认为和胡老那个说法一样,方子后面的加减很成问题,有怀疑性的。有些是对的,有些就不对,怀疑是后人的总结,存疑吧。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这条有几个证:①微恶寒、手足冷。太阳。②心下满、口不欲食。少阳。③大便硬、头汗出。阳明。
伤寒五六天,出现这么个证,我们分析一下。脉细,是津液卫气不足啊,不能温养肌表,出现恶寒,手足凉,不是厥逆的逆冷。“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是说阳明有结实了,是微结,不重。只是大便硬而已,头汗出,也是内热的表现,说明有中上二焦不通。“脉沉,亦在里也。”这句是个补充,脉细可以有里证,沉也是主里的。但是这条的脉,一定是细,不浮不沉的。他来这么一句,是为了说明不单沉主里,脉细也要考虑里的问题。头)汗出,为阳微(结)。阳明热邪微结,重点还是中上焦,蒸的头汗。
“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如果是阴结,就是结阴证,都入里了,不会有表证的。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他又举了一个脉,沉紧。如果有这个脉,也不能诊断为少阴证。为什么?因为少阴不会有头汗的现象的。他最终总结的就是: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就是说,表证也有,里证也有。这句成问题的,中间的少阳哪里去了?实际,他把这个关键的少阳证给省略了,留个大陷阱。就是以少阳为主,兼带些许太阳、阳明的这么个证。以少阳为主,其他的不重。所以还是要来个和法比较把握。就用了小柴胡汤。这个方子,可以通上焦,和胃气。
“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用小柴胡来解决这个不能汗,不能下的三阳病。如果还不彻底,要得屎而解。就是说,不彻底的原因,是这个阳明的热结微盛,没有彻底清除。这时候,给通通便,可以调胃承气汤微用通便除热和胃,也可以单用大黄10克泡水喝。他这上下连贯的几条,其实都在重表少阳柴胡证。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洗,半升)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不呕而发热,而是目眩口干,胸胁满闷,就不是少阳了?他这个是表法问题,用少阳的一个症来贯穿代表了。少阳病,有一症便是,不必悉具的意思。病入少阳了,还给用下法,用的量小,没造成变证,还在少阳,可以用柴胡汤。他解释说,虽下了,没变证,就是不为逆的意思。
“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真正典型的少阳病,给用小柴胡,多数要出现这个症状。以前讲过,见到了不要害怕。冷得了不得,寒战得厉害,之后又发热发烧得厉害,大汗出,然后才彻底痊愈。这个时候要是害怕了,给挂上个点滴吊瓶的,就麻烦了。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如果下了之后,出现了心下满而硬痛,就是入里了,变成了结胸了,可以按照结胸去治疗,用大陷胸汤,也是个概括表法,要辨证才行,轻的,不重的,本该陷胸丸的,用了汤剂,要出事的。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满而不痛,又硬,不是结胸,是痞证。小柴胡不行了,力量小了,不对证了,要半夏泻心汤才行。痞证,是寒热水火逆乱互结,心下满硬而闷。
半夏泻心汤里用了干姜、黄连,没有用柴胡。柴胡针对少阳的,有泻的作用,不能用。痞证,寒热错杂,可以是阳明太阴合病,也可以阳明少阴合病,也可以是厥阴病,都有痞证表现。干姜、黄连是主要的治疗痞证的对药,寒热并用,泻热温散寒饮的,各种胃病的泛酸恶心胀闷疼痛,用了就灵,并且很灵。呵呵,能当好“泻心汤大夫”,就穿衣吃饭不愁。那个什么幽门螺杆菌的说法,是西医的说法!西医的这个认定说法,中医看来根本就不是那么个事。我们这有位领导,西医给吃了2个月的什么杀螺杆菌药,仍旧老样子,一点没效,最后还不是几付泻心汤解决的。
150.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表不可下,少阳不可下,这医生还是给下了,看样子,下的还很厉害。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不单成了结胸了,水浆不下,其人心烦,还伤了胃气,下利不止了!上面结的厉害,下面虚的厉害。这可怎么办?你们给个方子,两方面考虑:①阳明湿热下利。②真的是入了太阴或厥阴了。请当作业完成。
学生:我认为乌梅丸,或者茯苓四逆汤?
乌梅丸对路。
阳明湿热下利。这个可以小陷胸合并葛根芩连汤。如果没入阴,可以葛根止泻。泻到如此程度,不该有表证了。葛根,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葛谷,主下利。甘能治水,化水为津液。解痹阻,还止泻利。上结的厉害,下虚有水饮,气上逆而下利,没吐就不容易了。还有上焦瘀阻呢。一句话,除了结胸证,下利要辨阴阳。这样来决定合方化裁。
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脉浮而紧,”太阳伤寒,又给用了下法,大夫大概是张子和的嫡传。“紧反入里,则作痞。”病入里了,有沉紧的脉象。心下痞闷而硬,按一下,就散开,变软,是“气痞”,是痞证的轻症。照样用半夏泻心解决。
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袅袅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方十六。
十枣汤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学生:这个利应该是热利吧?太阳阳明并病?
是的。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表解者,乃可攻之。”表解了,阳明如果进一步出现大实证,才可以攻之。它这句是这么个意思。我刚才看了一下胡老的论述,胡老没解释清,倒乱了套。中风和伤寒搞糊涂了。这句话提醒我们,两方面都要考虑的。伤寒合并阳明下利,葛根汤,呕逆,葛根加半夏汤。中风合并阳明病,桂枝加葛根汤,呕逆桂枝加葛根汤加半夏。
学生:伤寒就加一个麻黄?
是的。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这句太复杂,伤寒条文这样的地方不少,处处埋伏,惜字如金。再加上错简,能不糊涂?“其人袅袅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这句话是接着上文说的。表解了,里面却实了,此表解里未和也。表解者,乃可攻之。这个里证,汗出不恶寒,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这其实还是个结胸证。五证的饮证和滞证。你们可以和前面几条对比一下。
150.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这可是水热互结的厉害。这条没有150条的下利,有干呕、短气。没有水浆不入。这是分别。
芫花,味辛温。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
大戟,味苦寒。主蛊毒,十二水肿,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
除痞,利水饮水肿,破积聚结滞。一辛温,两苦寒。他怕这么多竣烈药伤胃气,用大枣来送服。大枣安中养胃,缓和药性。要把大枣煮的稀烂。根据身体强弱掌握好用量,要早晨空腹服用,腹泻以后,喝粥养胃气津液。
学生:胡老说的用法好吗?要半斤到一斤大枣?
可以的,那样用更缓和保险的。
蛊毒,过去专指邪毒妖术害人。后来和胸腹水肿联系上了,包括血吸虫就属于这类。凡是邪祟病,都和水饮痰凝有关,带上十枣汤就不怕了,只是泻的难受些。这身体弱的,可千万注意,病入膏肓的,一泻就死,一定掌握好。尤其肝硬化腹水,必须注意。这个药可比甘露醇厉害。我20岁治过一个50岁的女病人,她5年间,每到10月份左右就犯病,剧烈腹痛,满地打滚,大汗淋漓的,水米不进,靠输液,维持5天左右自然痊愈。也去大医院彻底检查过,没查出什么原因。好的时候没有任何特殊症状。根据她面色青黄,舌淡胖,滑苔,大便微结考虑是水饮痰瘀问题。当时给用的是三物备急丸合十枣汤。用的量大了些,结果蹲到卫生间出不来了,连泻了七八次,泻的都是黑水,最后一次泻出几块白色的像铁饼一样的东西来。从那以后,食量大增,体重增加,面色红润,观察2年,都没问题,彻底好了。痰生百病怪病,这是事实。还有腰椎间盘神经根水肿的,百治不效的,用上这类攻逐的药,随着腹泻,水肿就消,立刻就不痛的,有不少此类病例。
学生:和甘露醇脱水道理相同吧?
是的,但甘露醇对局部效果不好。
痰饮可以互见,可以单见,要区分。我们省有个去世多年的老中医,读完伤寒,就总结出几个方子,用了一辈子,成了名家。他说,气滞用四逆散,血瘀用下瘀血汤,痰凝用控涎丹,食积用备急丸,百病斡旋。关键就在于识证。诊断上,西医用病名,中医用症名,比如西医叫气管炎,中医叫咳嗽。中医见到了咳嗽症,就要根据症候群辨六经病,然后在病里再辨方证,最后是药症,这才是识证辨证的真髓。这个中医辨证法,可不是随便乱来的,是极端科学规范的。
太阳病,给大汗过度,病不去,还是发热、恶寒。发汗不好,就给用下法,病入里,结于心下成痞。这时候,是表里因为汗泻而都虚了。津血营卫都虚了,叫阴阳气并竭。
“无阳则阴独。”这句话不要错解。不是亡阳而独存其阴,这样的话还能活着?另外也和阴阳气并竭不符。这句胡老解释的对,阳指正气,阴指邪气。是正虚邪盛的意思。
“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如果面色知识微黄,手足温暖的,还没问题,可以恢复,容易治疗。看来,上面那个难治的情况,肯定还有手足凉或者逆冷出现,这个在研究配方时候要注意。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
这条是专讲痞证的,是很轻的那种。感觉心下痞闷,堵得慌,手按不硬。脉呢,就是关上浮。这个脉,就是病在中焦,属于阳明有热。其实就是泡服。大黄20克,黄连10克,不要久泡,10分钟左右,下了色就行了,久泡就增强药力了。这样,针对这个简单轻微的痞证。属于微用,大黄微用调中。黄连去湿热腹痛。
学生:阳明湿热痞结?有没有大便不通的症状?
是的。没有,一般的偏干或者会有。大便不通就要久泡了。有的说这个方子还该有黄芩的,我看是不该有的。黄芩有散结开血闭的作用,这个证加了它,太过了。如果与附子泻心汤对比看,它的方名该叫大黄泻心汤才对,不该叫大黄黄连泻心汤。
学生:黄芩没那么容易泡出味?
是的。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这条紧接上条,是一个夹杂证。有了上条的阳明湿热微痞,同时还恶寒,出虚汗,没有发热现象,是阳气虚了,有转阴的危险。说它贴近太阴,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你们参考一下21条,还有276条:
21.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一般三阴病不出汗。所以说,是阳气虚了,有转阴的危险。阳虚生外寒,还恶寒,出虚汗,没有发热现象。这不能断为真正的表证,所以,他用了附子泻心汤主之。
这个是温阳补阳。还辛热,正是辛苦并用。还加了黄芩,说明什么?说明这个痞证比上一条的痞证要微重些。这个是这两条的详细区别,不知道说清没有?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
猪苓(去皮,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去皮,半两)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表证给下了,成了心下痞结。用泻心汤,病还是不好。这是为什么?是因为这个痞证呢,是个水饮和邪热互结的,泻心汤类,是解决热多饮少的,饮多热少就不适合了。他下面就说了,“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水饮多,上逆结于心下,上面这个一点热下不去,闷于胸中要烦躁,水饮多,不化津液,就要渴,小便也不利,不能气化的缘故。五苓散主之,这个方子是化水饮的好方子。
猪苓,味甘平。主痎疟,解毒,蛊注不祥,利水道。久服轻身耐老。
泽泻,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
白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桂枝,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这方里没有酸味。其实,我喜欢加芍药的。泽泻,味甘寒,他用了一个寒药反佐清热,白术也清热。白术用生药,不要炒的。桂枝辛散温化,可消散中上焦的结气,还可透表,这样,表里通透就解决了水饮的气化问题。
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艺文类聚引云:一名白术,大观本,作黑字)。生川谷及丘陵。
“多饮暖水,汗出愈。”必须要透表才好。水饮不化,阻隔上下表里不通透。其实,真正严格的痞证,就是泻心汤类证,水热互结的热多证。离开了泻心汤类的心下痞,不是真痞,不过类似而已。这条所谓的痞,不过是水饮上逆聚在心下而已,就和那个结胸与脏结一样。痞证,要结于心下而硬,轻的可以是按之则软散。这个水饮上逆结聚心下,与上焦格拒的,只是感到痞闷,个人经验,没有心下硬这一说。它严重了,就是十枣汤的结胸了,这上焦还是有热的。所以,这个所谓的痞证,很难和真痞分辨。这个地方是个很难理解啊。
学生:痞证严重了就是结胸?还是水饮上逆严重了变结胸?
还是水饮上逆严重了,与上焦热互结变结胸。痞证严重了就是结胸,也可以说的通。
十枣汤的结胸,就是水热互结而水饮多。结胸证,是水热痰血方面的问题。湿热,就是水饮和实热互结。痞证是热多,可以凝结痞硬。而所谓的水饮,或者内经派说的中焦蓄水证,没有结硬一说,不是痞证,只能说是饮证,用五苓散,不能泻心汤。心下满硬而不痛,是痞证,是有实证。“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一句话,分辨痞证和水饮,就看心下是否硬。
学生:是自我感觉还是医者触诊?还是病人的自觉症状?
触诊啊!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就是说,一个人说心下痞,你要辨别是痞证还是水饮造成的假痞证,就用手按按,再根据症状来辨别。这回明白没有?
整个这本书,烦人的地方不止这一处,很难讲的。结胸、脏结、寒实结胸、痞证、五苓散的假痞证——饮证,这个很难讲明白。这些问题,始终乱着呢。这个地方,你们要放慢速度深刻理解。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泻心汤
生姜(切,四两) 甘草(炙,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洗,半升) 黄连(一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汗出,表证解了。却出现了痞证。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胃气本虚,一经发汗,表证解了,但是胃气更虚,水饮上逆,和上焦的热冲击,结在心下。一个是有表证,正在传里,表解了,里证未除,一发汗,激动了下焦水饮上逆,水热互结。
“胃中不和,”就是水热互结,成了心下痞硬,注意,是“痞硬”,他特意强调的。噫,嗳气,往上返气,夹杂食物的味道。,吃了萝卜的,反上来的就是萝卜味,吃龙虾的,上来的气就是龙虾味。
“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这句是进一步说明是水气水饮上逆,告诉我们,水饮上逆和热打架结在一起,痞硬于心下。这个水饮上逆得厉害一些,要嗳气的。它既然这样厉害,这个胃肠道就要所谓的湿水饮多于热,就要自然排泄水湿,所以腹中雷鸣下利。他用了生姜泻心汤主之。
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这个证,说它是阳明太阴合病,也可以的,要活学。生姜和干姜,要注意它们的个性。它在下焦已经显出水饮的寒性了,中焦湿热,下焦寒饮。如果单纯湿热利,不会用这么多姜,生姜、干姜一起用,而是加一味葛根就行了。辨证时,要引入三焦概念,上焦热,下焦寒,中焦湿热,这个情况不少。水性本寒,居于下焦,胃虚则上逆中焦,重则冲昏头目。
学生:会不会夹有太阴的一些症状?
本身就带有太阴症状。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痞)硬。这个病,是中焦水热互结,水多于热,下焦水寒。
生姜、甘草、人参、大枣这都是养胃气津液的,补虚。干姜、半夏温热除寒饮,散结硬。黄芩、黄连清热泻阳明湿热,散血闭去结硬。干姜,生者尤良。生姜更可以止呕逆,多汁而养胃气。说这条是典型阳明太阴合病,要好好理解,这样的病不少,你们再和乌梅丸的方证做一下比较,容易混淆的。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
甘草(炙,四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日三服。
这条说的更透彻了。太阳病,伤寒或者中风,庸医用下法,病人下利,止不住喽,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伤了胃气津液,搞的下焦虚寒水饮盛了,它要乘虚上逆,和上焦的热交结,心下痞硬而满,干呕,上焦热下不来,又缺津液所养,心烦不得安。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他这里给解释了,这不是单纯的水热互结那么简单了,因为胃中虚,下焦反复被泻,水寒了,上逆了,和上焦的阳热冲撞,互结成痞,热是有,但是要注意水寒问题。这句话不好解释的,就是告诉你,不是单纯水热痞证,还有下焦寒饮要注意。
学生:是啊,下了,水应该也下了,为什么水反而上来了?水暖就不会上来么?
是的,你理解了。
“甘草泻心汤主之。”你们看看,他重视干姜温寒饮。甘草大量是还有个缓急作用。日数十行嘛。有说加人参的,我看不必。加茯苓倒差不多。一般来说,水饮越多的,用人参越要注意。尤其真阳不守的危证,用上人参,会出危险的。生脉散杀的人可不少。参附汤更是。人参是补阴补津液的东西,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碎,一斤) 太一禹余粮(碎,一斤)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太阳伤寒本该发汗,医生用了下药,下利不止,病入里,成了痞证,心下痞硬啊。服了泻心汤呢,可以治好。“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这个医生呢,很厉害,没有给用泻心汤,见到痞硬了,以为有大实证,继续给泻下,胆子够大了。这两句意思是:用了下法,出现痞证下利,应该用泻心汤类治疗。医生没有用泻心汤,继续用下法,造成利不止加重了!
“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这样一来,这医生才反过神来,不敢再泻了,看到利不止了,以为入了太阴了,马上用理中汤类,但是,还是照样下利不止。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下面解释了“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他说,理中者,理中焦也。理中,就是太阴证里虚寒啊。而病人因为反复用下药,已经严重伤了下焦之气,不能闭固了。你还去理中温中,和下焦无关了,哪能有作用呢?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太阴自利益甚,和这条的下利不止相比,可是轻的多。自利,说明能控制,有间歇。利不止,不停地腹泻,甚至刚提上裤子就又来了,下焦虚而不固了。
“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赤石脂,味甘平。主黄疸,泄利,肠癖,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搔。久服,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轻身延年。
余粮,味甘寒。主咳逆寒热,烦满下(御览有痢字),赤白,血闭,症瘕,大热。炼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
这个方子,是固涩剂。赤石脂固涩肠道,止脱泻。禹余粮呢,也止泻,但是偏寒,为什么用它?人家下焦虚寒得厉害啊。我们分析一下就会知道,这个医生所以敢如此孟浪泻下,一定会有原因的。什么原因?肯定是有一些里热和上焦烦的。他这个条文只说利不止,没说这个烦啊,省略了,他注重的是马上固脱要紧,不然病人就会虚脱或者脱肛了。所以,在赤石脂基础上,加上除烦热,止泻利的禹余粮。这十二剂里面啊,有个涩剂,是专门针对阳明腑实的反面而设的,都是救急的。大承气汤,急下急救,而这个呢,是紧急固涩。固住以后再说。看看药性,甘,缓急迫,镇水饮。涩,主收敛。未者,味也,百味斯实。其宿神后,其气涩。经云:“涩可固脱”。其方神后,赤石脂、干姜、禹粮石、粳米属。他这个证,很急,危险,还有个省略的烦热的问题,主要关键在下焦不固了,所以很直接的就用了这两味药,都照顾到了。这个涩剂的运用呢,要注意,一定是没有实邪,或者是久利不止的,不然敛邪不得外出可就麻烦了。
“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用了涩剂还不止,什么问题呢?哦!是还有下焦虚而造成的水不化气,水谷不能分别了,要利水才行,要利小便啊,这样就好了,可以五苓散之类的解决他。复不止者,是指服了固涩药,病情缓解了,不是利不止了,若没好利索,就利一下尿,就可以了。这条明白了吗?
这个病我遇到过,是个女病人,长期便水,百治不愈。饮食照常,但不停地腹泻。惟独感觉就是肚子微凉,给用了真武汤,无效。换理中汤,无效。给用了这个赤石脂、禹余粮加干姜,两付就好了。这么拉也不见瘦,很佩服她。
160.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太阳伤寒,医生把几个方法全用了,搞歼灭战?又吐、又下、再给大汗。,先用汗法不就得了?糊涂!这样一来,津液大亏了!“虚烦,脉甚微”,没有津液濡养,这上焦的心火就要盛啊,就虚烦了。津液大亏,脱阳了,脉无力欲绝。
“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这是没给发汗,给用了吐下,水饮上逆。如果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就和这条对上了,这条经脉动惕者就是。外发汗大伤津液,内吐下伤损胃气,是内外俱虚,寒饮上逆,和上焦热互结冲撞,成痞,水饮激荡上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肌肉没有津液濡养,轻则经脉动惕,久则成痿。肌肉萎缩,痿软不用。这个用什么方呢?你们课后参考一下金匮的薯蓣丸研究一下。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炙,三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伤寒,给汗法治疗。若吐、若下?这一定是表证解了还有里证的,或者已经太阳阳明同病了,先解表,再吐下。这个吐下肯定没用好,遗留下了痞证了,痞结中焦,以热为主,大便一定偏干,为什么?赭石有泻下作用的。结于中焦,胃中不和啊,噫气不除。旋复代赭汤主之,在泻心汤类方基础上加了旋复花、赭石。生姜加大用量,止嗳气。
旋覆花,味咸温。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
学生:这个药也有很有意思的。诸花皆升,惟此降。
其实,花都有这个特性。
代赭石,味苦寒。主治鬼注、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一名须丸。生山谷。此药镇上逆之热,清下郁之邪。乃阳明之药,有通下之功。
辛苦除痞,在治痞基础上,加大泻实降逆之功,也是个治疗痞证的好方子,辨证关键是阳明实证胃不和。为什么不用调胃承气汤和胃?它不对症,不治痞,不降逆。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这条和63条对比,这两条该上下衔接才好。我自己就把两条合一块了。
63条说的是汗后表不解有水湿,里有阳明热的问题。这条说的是下后的问题。脉经原文为“大下以后”,注意这个“大”字。大下后里要虚,不能用桂枝汤发汗使津液更虚。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联系后面的症状,太阳合并阳明病,有表里证,没给先解表,而单纯用了下法,并且是大泻下,结果里虚而饮逆,津液虚而蕴水湿。表证也不解而内陷上焦。也造成湿热夹杂,就出现了无大热的汗出而喘。这个时候,因为下后津液不足,不能再用桂枝汤解表发汗,况且还有里热未清,湿邪不化。要表里兼顾。要用麻杏石甘汤。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
桂枝(别切,四两) 甘草(炙,四两)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太阳表证存在,不给除干净就给反复用下法。看来,这是太阳阳明合病。要注意这句:数下之。有表证,还有里证,我们同时表里双解也不是不行的。但是没有顾全表证,不管了,只管用下法治里,还数次攻下。这可就出问题了。第一,表邪入里有邪热了。第二,多次攻下伤了胃气,有入太阴的征象了。太阴要下利的,有了虚寒水饮盛了。这内陷的邪热也参与进来,水热互结成痞。“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表没有解,里呢,又阳明有热,太阴虚寒。桂枝人参汤主之。
理中汤啊,又加了桂枝。方中也没有白芍啊,和22条一个道理,桂枝去白芍。桂枝解表,人参补胃气津液。心下痞硬,没有用泻心汤的意思啊,还有表证在,虽有热邪,不能用苦寒啊,不然表证还是不解。寒饮去了,表邪解了,下利止了,那点邪热也自然清了。协热利,本身就把邪热利出不少了。这条只能意会了,我无法进一步说解了。
学生:协热利,本身就把邪热利出不少了。是不是邪气随下利而去?如果病人下利得很厉害或者时间长了,邪气自然减少,甚至消失?
是的,最后成绝对的太阴病了。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先大下,不解又给大汗,胃虚津液虚,表不但还不解,还同时入了里了,有了痞证。“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这个时候,要注意,还是那个普遍规则,先解表再攻里。所以说,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大汗表虚津液亏,要用桂枝汤解表。表解了以后,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清里之实邪。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这句胡老是如何解释的呢?你们先找找毛病。胡老说:“形似伤寒发热,但不恶寒,故汗出不解”。形似伤寒发热,但不恶寒,故汗出不解。这是强解啊。哪有这个道理呢?人家是说啊,伤寒了,恶寒发热的,结果又出现了只发热,没有恶寒的情况了,还汗出,热还是不解。这不是传入阳明了是什么?阳明发热汗出不恶寒啊。本伤寒发热,传阳明汗出发热不解。是这个意思。
“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这是少阳证。痞证,有少阳、有阳明、有少阳阳明、有太阴阳明等。他这是少阳阳明痞证,当然是大柴胡汤最合适了。那个下利就是湿热利,少阳和阳明都可以出现。大柴胡汤这里就不解了,以前讲过的。
学生:这条是不是也有误治才转阳明的?
有这个可能的。如果按照胡老说的解释,条文就要这样说:“形似伤寒发热”。
166.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
瓜蒂(熬黄,一分)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病如桂枝证”,这交代的多好,上条如果按照胡老说法,就要这样表述:病如伤寒发热。“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病象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恶风的,但是头不痛,项不强。只是寸脉微浮,不是六脉都浮。这肯定是营卫失调了,寸脉微浮,是上焦有阻碍了,绝不是中风。
“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不是中风,看看这些症状,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胸中痞硬阻塞上焦了,不是心下部位,是胸中。心肺正主营卫周流啊,被痹阻了,就营卫失调,形似桂枝汤证了。胸中痞硬,胸满憋闷难受,觉得里面硬阻,呼吸气下不去,还不是结胸证。气下不去就喘憋得厉害,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这是什么原因?他说了,此为胸有寒也。他没说寒实结胸。胸有寒这个寒,是指的寒痰挟饮郁阻胸中,包括食管的一些水肿都算的,肺水肿也是,心包积液也是。我戏称这个证为上焦太阴证,水饮痰邪不得出,在下焦可以自利,在上焦可以吐,这个是堵到上焦了,吐不出了。就像322条,少阴急下一样,这个要急吐。毕竟有痰瘀了,堵到这里了,要吐出去才行。
学生:不能温散吗?
这么急,等不了温散。
伤寒吐法的例子不多,但是我们在临床上能碰到,一般多见的是忧郁症和精神病、癫痫等,刚患病的多有类似证,有一些咳嗽哮喘和食管炎的人也常见。我治过几个病人,生气后精神失常,胸闷得不得了,用手捶胸,呼吸急促困难,一吐就好了。如果是阳明热证,就是结胸了。“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味苦寒。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下水,杀蛊毒,咳逆上气,及食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
这个瓜蒂,多用了也泻啊。
赤小豆,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豆豉,苦,酸、寒。《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赤小豆味甘平,瓜蒂味苦寒,豆豉,苦,酸、寒。除水饮痰瘀的,一般喝完后2分钟,用手探探嗓子,帮助快吐。一部分人喝完就吐,一部分不吐,要探吐。体虚者可不行。
学生:如果吐个不停,用什么止?
不会不停的。如果不停,喝姜汤。瓜蒂现在没有卖的,夏天瓜下来了,花十块钱,瓜农就给你弄了。
167.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
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胁下素有痞”,这个痞,是肿块,不是痞证的“痞”。胁下,就是肝胆脾胃的位置啊,长期肿块,是个慢性病。连在脐旁,包括胰腺了,疼啊,连着肚子疼,严重的连生殖器官也疼。他说,这叫脏结,一般的那个脏结就已经很难治疗了,他这个脏结很重,出现这样的系列证,就是死症了。这估计就是癌症晚期,古代不叫绝症,称死证。这个癌症,在早期不能称死证,早期是可以治愈的。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
知母(六两) 石膏(碎,一斤) 甘草(炙,二两) 人参(二两) 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这条好理解,前面也早已讲过了。伤寒表证,不给汗法解决,反而给大吐大下,病传阳明,津液被吐下的大亏。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这是入了阳明。因此表里有热,蒸蒸发热不恶寒,只是恶风,为什么恶风?津液卫气不足,就怕风。热的不行,温度低点可以,开窗户吹风可不行,受不了。津液卫气被吐下的多了,不足了,就这样。
“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这是典型的津液大亏,内热盛,引水自救。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汤治疗阳明轻症,外证的。加人参,为了补津液止渴。人参解渴,石膏除烦躁。
“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这句话简直不知所云,删掉!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后,病传阳明,不恶寒,热但是无大热,口燥渴心烦。是入了阳明。“背微恶寒者,”是惟独背部有轻微冷的感觉,这是胃有留饮的特有症状,不要误认为是伤寒恶寒,以为病还在表,那样就误诊了。“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以前讲过,这个知母有下停水的作用,所以,还是这个方子来解决。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这条是进一步解释。伤寒脉浮,发热无汗,(恶寒),是有表证,不能用白虎汤,因为没入阳明。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要断定没有表证了,才可以用白虎加人参汤。就是告诉我们要仔细分辨太阳伤寒和阳明白虎汤证,不要误诊。时时恶风,不是伤寒的严重恶寒。背部局限微恶寒,也不是伤寒的全身恶寒。这要细分辨。
171.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太阳少阳并病,”出现了太阳少阳系列证,“心下硬、颈项强而眩。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不要见到心下硬就以为有实证,是痞证,就给用下法。这个痞证,是少阳的痞证,不可下,不然就要变传无端。可以针刺大椎,除三阳大热,解项强而定痉。肺俞去胸中热,降逆。肝俞去中焦结气,疏通气机。当然,也可以桂枝汤合小柴胡汤解决。
给你们提个醒,《神农本草》的药症研究,除气味以外,再用表里寒热虚实归纳一下,作为标识。这样方便临床运用。比如大黄苦寒,主里实热。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一两半,一方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太阳与少阳合病,要具备上条的“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这个症状,但是又不完全相同,不然就会用桂枝和小柴胡的合并方的。不同在哪里呢?在于表证不明显,而又显现里证“自下利”这个阶段了。就是说表证欲罢,里证初显这么个证。而这个里证呢,是偏于水饮重,也属于阳明少阳范畴。少阳也有邪高痛下的腹痛下利,那个葛根芩连汤是针对有表证偏多的阳明湿热利的,这是鉴别。他用黄芩汤,黄芩这个药可以用在少阳上,也可以用在阳明上,是个去湿热止利的药。从黄芩汤来看,不针对表证了,是针对少阳阳明了。
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黄芩清热逐水了,白芍呢,也是止腹痛利水啊。所以这个方子是针对水饮多于热的这个病机而设的。这个方子是辅行诀的小阴旦汤:小阴旦汤治天行,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为什么不照顾表证了?也是因为这个表证在向里转移了,不必管了。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这是阳明少阳证了,进一步发展,估计要进入太阴了。这个身热汗出,看似表证,其实是转入阳明了,这个要辨别清楚。黄芩汤呢,里面的甘草缓急养胃气,大枣养胃气。利水清热,止痛缓急,养胃气。
“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如果是在上面的自利基础上,还呕的厉害,就加入半夏生姜,利水止呕。或者是不自利,单纯的腹痛呕吐,也可以。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黄连汤
黄连(三两) 甘草(炙,三两) 干姜(三两) 桂枝(去皮,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
伤寒了,又出现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这个邪气有说法,是阳明也有,太阴也有,他不说胃家实和虚,他一个邪气代表了。说明什么?说明啊,这个证既有太阳表证,还有里证,里证是阳明太阴同病问题,比上一条进一步了。这胸中有热,就是上焦阳明啊。腹中痛,欲呕吐,是太阴表象了。会不会自利?也会的。会不会痞呢,当然也会啊。所以呢,他用黄连汤,是半夏泻心汤的底子加桂枝,是降逆解表温卫气的意思。干姜,止呕温中化水饮,这个方子既有黄连清胸中热,燥湿止利,又有半夏、干姜温中化水饮,这干姜是太阴家药啊,人参、大枣养津液胃气,都照顾到了。
黄连,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
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为什么去黄芩?人家这条是胸中热啊,黄连正合适,黄连对阳明湿热互结最好,能清上焦热。黄芩是少阳阳明药,对少阳最合适。方子后面的服法有昼三夜二,这个了不得,不可取,按照黄芩汤的日再,夜一服比较合适。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
桂枝(去皮,四两) 附子(炮,去皮,破,三枚)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甘草(炙,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
附子(炮,去皮,破,三枚) 白术(四两) 生姜(切,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伤寒八九天,没传里,反而水湿盛,风和水湿互结在太阳之表。凡是肌肉筋骨,都属于太阳或少阴范畴。水湿在肌表,要身体疼得厉害,沉重的厉害,不呕没有少阳证,不渴没有阳明证。脉浮虚而涩,是表有寒饮,这该是属于少阴表证。“桂枝附子汤主之。”附子三枚,大量用了。这可是对表证虚寒去的,桂枝加大剂量解表,桂枝汤去白芍,是怕白芍虚其里。少阴脉,表证就是浮虚迟涩,重了就要痹阻成为脉微细的。是因为虚寒导致的。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大便硬,小便自利,尿多,水不化气,这水都被尿走了,大便要硬的,这个不是阳明的那个实热伤津液,是水分流失的多,不润大肠。这是什么原因?是下焦虚寒水盛,没有真火托举,就水液不化而下流。这个时候,就不要桂枝解表伤津液了,而是要治水了。
白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这个白术是水中土药,是镇水的固水使其不泛滥的,这个水大了,不固而外泄,要它来固。它还可以因此生津液润肠。炒了就“不”化津液润肠了。在这条里桂枝都去掉了,更不可用苍术。《神农本草》说的是白术。很多尿多的大便干硬,必须大量生白术解决,包括唾液腺分泌亢进的流涎,都要它来解决,是固水镇水化津液的圣药。
学生:有医案用到几百克的白术治大便秘结,基本上60克就可以治便秘。
这个去桂加白术汤主之。里面的附子就是配合它有温化水饮,化气,又去虚寒,他们又都可以去寒湿痹证。甘草缓急迫,生姜大枣养胃气护中焦。
“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这是治疗反应。“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这句要牢记,治疗寒湿痹证用得着。这个下焦水饮,它轻微不化气,小便要不利,重的,要多尿。
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这句话删掉,后人加的。
175.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
甘草(炙,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二枚) 白术(二两) 桂枝(去皮,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这条表证重于上条,表证、里证都重,表里都是水饮多,还上逆了。表证,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里证,汗出短气,小便不利。还是一个少阴虚寒,饮证。
这四味,干净利索,单刀直入,求速效,表里都顾全了。用不用桂枝,就看小便利与不利。尿多失水液,要固,不能用桂枝继续发散了,不多的,要用桂枝来解表邪。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学生:是不是说反了?表有寒,里有热?
反了也不能用白虎。不讲破大家永远不懂,把错字修改过来就懂了。
176.伤寒脉浮涩,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通汤主之。
学生:真寒假热。
就是嘛。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脉浮虚而涩”。176.伤寒脉浮涩,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通汤主之。这几条都是按照加重症状的顺序来的。到了这条,重的真寒假热了。古人抄书把滑抄成涩,把通抄成虎,坑了古今多少人?结果都是一顿乱解。
白通汤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葱白,味辛温。其茎可作汤,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
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这个方子,为四逆类方,温内寒厥逆。他表证伤寒,直入了少阴,出现厥深热深,表热内寒,隔阳的假热。葱白就是通阳的,同时还去表寒。配合干姜、附子使内外阴阳通畅调和。伤寒少阴病讲的很少,怕是有条文缺失的。这个汤就是少阴下利的方子,不单纯是,也要有厥逆、真寒假热、身疼等一系列症状。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少阴里外俱寒而设,这个白通汤是少阴里真寒外假热而设。
学生:葱白以辛味为主,是不是有点发散?
葱白沟通表里阴阳,是个信使。你空腹吃它试试?煮汤喝再试试。没听说煮汤喝辣的不行。阴盛格阳,阳气怕得要跑,不敢回来,葱白是阳气的亲叔叔,到外面找他,保证他不出危险,他才敢回来和阴气和解。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
甘草(炙,四两) 生姜(切,三两)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去皮,三两) 阿胶(二两) 麦门冬(去心,半升) 麻仁(半升) 大枣(擘,三十枚)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这条来个大翻版,讲阴血不足了。开头冠以伤寒,这个要注意,就是说伤寒表证发热久了,伤津液了,没入阳明,反而导致营血不足了,津亏营血不足,不能濡养经脉,不能养心,流通不利了。这里就引入了阴阳气血营卫的概念了。以前我们只是多论阳气,津液的损伤了,这次论阴气营血的不足。伤寒或者中风,有传经的,有传营血的,没入阳明等部位,而是因为津液损伤呢,导致了营血不足,营血没有津液的化源了,就虚了。
学生:伤寒日久,耗伤营血卫气,影响气血生成。
是的。
这个时候呢,他的表证还是存在一些,因为营血不足,病向营血内入,伤寒表证反而发展成了桂枝汤的营卫不和了。
桂枝汤去白芍,加入几味养阴血药。去白芍,是芍药破血的原因,虚了不能再破泻。加人参,养胃气津液,滋营血化源。
生地,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
阿胶,味甘平。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
麻仁,味甘平,主补中益气,肥健不老神仙。
麦门冬,味甘平。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
营出中焦,这都是甘药,都是养胃气的。一方面养胃气津血,一方面还和营卫解表。另外,血虚就怕水盛的,这甘味药也可以有治水的作用,在这里起个预防作用。水饮不除,血无法去养的。这个卫气营血的机理,将来单讲温病就要用到的,要好好理解其彼此关系。这个方子,是针对阴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的心悸而设的,很多心肌炎的患者多见这个证。它不单治疗心悸,对营血不足的虚劳也可以用的。清酒,就是黄酒,可以养胃气,滋津液,入血行血通脉通阳,诸药滋腻,起个疏散反佐作用。
学生:黄酒是不是米酒?搞不懂这个酒。
这个酒,我认为,该是糯米甜酒,就像朝鲜族酿的那个。很甜很浓,没有多大度数。用绍兴花雕黄酒,不会喝酒的,一杯就醉了。现在用的都是水煎,服后喝一小杯黄酒就行了。不用酒也可以。
这个方子大家回去要细研究理解一下。临床有很多慢性心肌炎的患者都是这个方证,尤其是小儿,用了这个方子很有效,一般服用一个月左右就差不多能解决。我治过很多,这里就不举例了。
178.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这就是所谓的早搏,心律不齐的脉。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这结阴脉和代脉,很重,难治。
学生:有的“风心病”人也可见。
是的,心力衰竭的,要死的,都可以见到后面两个脉。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这个脉好治,177条指的也多是这个脉。见到这些脉,要辨证,不要一见到了就以为是炙甘草汤证。太阳篇讲完了,下面总结一下。
太阳病总结
1.太阳经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也。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按太阳本病中风,以桂枝汤主之。伤寒以麻黄汤主之。风寒两感,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伤寒而内有热郁,以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伤寒而内有水郁,以小青龙汤主之。表已解而内燥,以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表未解而里湿,以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主之。表退而热结血分,以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主之。
太阳: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背强,脉尺寸俱浮。若阳浮而阴弱,为中风自汗,若骨节疼而喘,脉浮紧,为伤寒,或者下之太早,阳发为结胸,阴发为痞气。不渴,小便清,知邪气未入,当禁利小便。下后脉促,为阳胜阴,故不作结胸,为欲解。脉紧,邪传少阴,令人咽痛;脉弦,邪传少阳,令人胁拘急;脉细数,为邪未传里而伤气也;脉沉紧,邪传阳明,为里实,必欲呕也;脉沉滑,传于肠胃,协热利也;脉浮滑,为气胜血虚,必下血也。
2.太阳经坏病提纲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先本下之,而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按太阳病三日经尽,发汗、吐、下、温针诸法仍然不解,此非入阳明,即入太阴或少阴,是为太阳坏病。是缘下汗补泄,治法错误而然。盖阳盛而亡其阴,则入于阳明;阴盛而亡其阳,则入于太阴或少阴。虽太阳表证未解,然不可作太阳病治。相其脉证,知其所犯何逆,随证治之可也。
按太阳坏病,转属阳明:表寒未解,而内有火郁,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表解而内燥,以人参石膏汤主之。表解而里热,以调胃承气汤主之。
转属太阴:表未解而里湿,以五苓散主之。表解而里阳虚,以甘草干姜汤主之。表解而里阴虚,以芍药甘草汤主之。表未解而里寒急,先以四逆汤主之,后以桂枝汤主之。表未解而里虚,以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之。表未解而里热,以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表未解而里寒,以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表未解而里实,以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表未解而里湿,以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表虚而里实,以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里实而宜吐,以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栀子香豉汤,栀子甘草汤,栀子生姜汤,随证主之。
转属少阴:表虚汗漏,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里虚恶寒,以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里寒有湿,以茯苓白术桂枝甘草汤主之。里寒有水,以真武汤主之。里虚亡阳,以桂枝甘草汤主之。里寒欲作奔豚,以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里虚亡阳惊狂,以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主之。里虚亡阳烦躁,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表解而里阳虚,以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主之。
3.太阳经坏病结胸痞证提纲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病发于阳者,俟其热邪传里,已入阳明,非不可下,方其在表,法应汗解,而反下之,表阳内陷,而成结胸。
病发于阴者,内寒郁动,易入太阴,始终忌下。方其在表,亦应汗解,而反下之,里阴上逆,则成痞证。
太阳之病不解,而内传,生死攸关,是皆太阳之坏病也。然入阳明则用承气,入太阴则用四逆,犹有救坏之法。至于未入阳明,下早而为结胸,未入太阴,误下而成痞证,则坏而又坏矣。仲景变承气而为陷胸,变四逆而为泻心,所以救坏中之坏也。
按结胸证重者,以大陷胸汤,大陷胸丸主之。轻者以小陷胸汤主之。痞证表未解而里虚,以桂枝人参汤主之。表已解而里实,上有热,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表已解而里实,下有寒,以附子泻心汤主之。表解而里有水,以十枣汤主之。表解而里有寒、有热,以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主之。里湿而便滑,以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里湿而水停,以五苓散主之。表解而里郁,以旋复花代赭石汤主之。里寒而可吐,以瓜蒂散主之。
太阳病篇总结随谈
太阳病篇昨天都讲完了,简单做一下小结。一部《伤寒论》,暂且不论它和金匮是否为一体,从二者分开为伤寒和金匮两种,起码看,《伤寒论》的本意就是为了突出三阴三阳所谓六经辨证灵魂。而太阳病的论述,分为上、中、下三篇,也是有其用意,也是全书条文最多的部分。
这三篇论述,有人错以为论述的都是太阳本病,这是严重的认识错误。这太阳病三篇,其内容是有严格的规范的。六经病,可以相互传变,或者误治等出现合病并病的。
六经辨证,开篇从表证太阳入手,先讲太阳本病,后讲误治的传变和合并病,最后讲严重的传变之后出现的结实问题。这其实呢,就是借助太阳病一经的千变万化的各种复杂证,来说明六经整体的辨证思路,一切方法都蕴含在太阳篇里,作为一个概括性辨证示范。全书的精华也体现在太阳篇里。可以说,太阳病全篇,六经病证的辨治,都蕴含其中,掌握了太阳篇,就掌握了全书的精髓。
这里,提炼一下治法:太阳表证要汗,阳明里实证要下,少阳半表里的要和,太阴里虚要温,少阴里证要温,厥阴半表里要寒温并用。这是指单纯本经病。
该汗的给下了,该下的给汗了,等等,都是误治,要变证百端,或者要人命,要注意。
合并病,表里同在,譬如太阳阳明病,表证里证同在,后人有个说法,就是先解表,后攻里,这个不是绝对的。表证严重,里证轻微,要先解表后攻里。表证轻微,里证严重,可以直接攻里。表里都要照顾,都是问题,就要表里兼顾,同时解决,比如,那个桂枝大黄汤就是。
而少阳问题,只可以和,不可以汗下吐,这是指单纯的少阳本病的。少阳病合并阳明,不能和,要和、下兼用,比如大柴胡汤。少阳合并太阳,柴胡桂枝汤。这都是例子,所以要活学,不要死用。
还有,太阳伤寒,同时有阳明里证,这个如何解决?所谓表寒里热啊。太阳伤风合并阳明了,他有桂枝大黄汤。就不能有麻黄大黄汤吗,就不可以有麻黄白虎汤吗?桂枝二越婢一汤。大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这些不都是例子吗?还有,时方的防风通圣散,就是解表寒下里热的,它掌握了经方思辨了,所以疗效好。这个表寒里热,多见于化脓性疾病,寒战高热啊。这个临床多见啊,你要是拘泥先解表后治里,就是机械地学。伤寒防风通圣散跟麻杏石甘汤异曲同工,要辨证用方。麻杏石甘汤是表证兼阳明有热,防风通圣散是表证有寒无汗加里实大便不通。我主张用麻黄汤合承气汤。
前证未解,又传他经,同时两经出现症状的,叫并病。不是传经的,开始就表现两经或者多经病的,叫合病。白虎汤和承气汤一样吗?麻杏石甘汤和防风通圣散一样吗?这是必须的基础分辨啊。所以一定要掌握方证。一切辨证思路,都在太阳篇里,掌握了太阳篇,可以说你就掌握了全部伤寒精髓。
学生:白虎汤和承气汤似乎也可看成是石膏和大黄的差别。
是这个道理。
太阳病可以传各经,各经的病就不能传太阳和其他经?完全可以的。说传到阳明就终止了,这是不对的。很多阳明病经过治疗后,会转化到其他经。这个六经病。是一个圈子,循环变化无端。拿癌症说,治疗过程中,多次转化,各经都可以轮到。所以我们不要被后人的机械曲解而误导。
有几个经方人士问我为什么不按照桂本伤寒来讲。我说,桂本是个大杂烩,把医经家的五运六气东西和六经混杂了,还加入了经络的辨证内容,到头来搞得糊里糊涂,无法融合,也学王叔和,搞出伤寒例和脏腑来,都有机会用上这些理论了吗?这都是后人乱加的,不过,能搞出桂本来,这个作者的功力也很不一般。你们如果有精力,细查古今医书,就能找出许多资料来,就能看出这本书是把各代相关经方论述有机地捏到一起的。毕竟没有跳出混杂的陷阱。此外,那里有些方子,千金没有,赵本也没有,反而是后代所谓秘传家的书籍里面有。那个温病论,也是医经家运气辨证的内容,和伤寒家不同,开篇大论五脏六气的辨证方证。这都不是经方家六经辨证的内容。他提到的那个节气运气等,书中哪里用到了?既然提出,就要用到辨证里面,他反而在下面一处都不提。问我为什么不讲这个,我苦笑而已。你们能在六经方证里面和金匮方证里面找到1/5的五行脏腑藏象论述来,我就从此闭门思过去。桂本那本书,要把伤寒例扔到《灵枢》去,把五脏例扔到《辅行诀》去,把运气扔到《素问》去。
真正搞医经的,陈无铎属不上。医经家也有严格方证的,很厉害。现在的很多医生,辨的是什么?那叫辨证啊?去辨西医的病去了。还能自己造方子!连方剂的组制都不懂,就乱来可不行。胆囊炎是肝胆湿热,心律不齐是心血亏虚,盗汗咳嗽是肺阴虚,那肺阳虚呢?肺血虚呢?觉得脾气虚和脾阳虚不完整,来个脾阴虚,那还有脾血虚呢?向国家要经费去研究吗?越来越脱离经典!肾血虚什么证谁知道?我们中医辨的是证,不是症啊。我们辨症,有人家西医厉害?看到胃痛就研究是胃炎还是胃溃疡,这还了得。去辨西医的病症了。人家西医说脑血栓,你就去活血,人家说胃溃疡,你就去疏肝理气,这都不行的。西医说肝炎,你去琢磨肝胆湿热和伏气,这还叫辨证?内经里面哪里有肝胆湿热、心气不足,膀胱湿热这些名词?后人的创造力啊。古人“述而不作”,不敢乱创作,述是传述原本的真理,再创造就是头上安头。中医是科学,不是手工匠一样要讲技术创造。思路一定要纯正,还要知道中医的几个辨证系统不能乱参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