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血压定义和血压水平分级
1.高血压定义 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血压低于140/90mm Hg也诊断为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而舒张压<90mmHg则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
2.血压水平分级 18岁以上成年人的血压按不同水平进行分级(表5-1)。
表5-1 血压水平定义和分级
注:①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以较高的级别为准;②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2、3级
(二)高血压的评估和危险分层
高血压患者的预后不仅与血压水平有关,还与并存的其他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伴发的临床疾病有关。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指出,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应根据心血管总体风险决定治疗措施,关注对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因此对每个高血压患者均应评估这些影响预后的因素(表5-3),进行危险分层,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
1.高血压亚临床靶器官损害 (表5-2)。
表5-2 高血压亚临床靶器官损害
(续 表)
注:AABI手工测量方法:水银柱血压计测量双侧上肢肱动脉和下肢胫后动脉血压,下肢血压/上肢血压=ABI值,记录双侧ABI值,取最低值。BeGFR计算:简化MDRD公式:eGFR[ml/(min·1.73m2)]=186×[血肌酐(mg/dl)]-1.154×年龄-0.203×0.742(女性);改良MDRD公式:eGFR[ml/(min·1.73m2)]=175×[血肌酐(mg/dl)]-1.234×年龄-0.179×0.79(女性)
表5-3 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重要因素
注: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MI:体质量指数;PWV:脉搏波传导速度;ABI:踝臂指数;eGF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
2.伴发临床疾病 包括脑血管病、心脏疾病、肾脏疾病、外周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
3.高血压患者评估需要检查的项目
(1)病史采集:高血压病史、服药情况、个人史(生活方式、嗜好和心理状况)、心血管疾病史、糖尿病、高脂血症、家族史等。
(2)体检:双侧血压,老年患者测量坐位和立位血压;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测量腰围、心率、心律、大动脉及血管杂音。
(3)辅助检查:①实验室:血肌酐、尿酸、血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耐量试验、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血钾等;②超声影像:心脏和大动脉(特别是颈动脉);③心电图;④24h动态血压;⑤眼底视网膜检查;⑥PWV/ABI大动脉仪测量PWV和ABI值;⑦睡眠呼吸监测(有条件)。
4.指南中评估预后指标的改变 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异常列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将eGFR、ABI和PWV列为靶器官损害指标,将腹型肥胖的腰围切点改为男性≥90cmm(原≥85cm),女性≥85cm(原≥80cm),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糖尿病作为单独列项,新版指南将糖尿病(其中包括糖化血红蛋白≥6.5%)列为临床疾病(表5-3)。
5.高血压心血管风险分层 根据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临床并发症进行危险分层(表5-4)。
表5-4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