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基本假设
社会工作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有一些基本假设(Schriver,1998),离开了这些假设,许多讨论就无从谈起。
首先,我们怎样看待世界以及环境与人的互动直接影响社会工作中工作原则的制定和工作手法的选择。社会工作的三大支柱即价值观、理论和实践都听命于我们对人与环境及其关系的理解。如果你认为人是理性的且思想是行动的指挥棒,那么你可能会多运用认知行为治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来服务工作对象。如果你相信人是有潜意识的且未必在理性层面清楚自己的行为时,你可能更多地选择心理分析法来与工作对象一起寻求改变。
其次,我们是社会工作者,也是普通人,也受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专业价值、知识和技巧的学习并不能使我们变成运用这些价值、知识和技巧的机器。相反,它们会融合到我们自己的价值、知识和技巧中去。在工作中适时反省和同辈间讨论,可使我们了解自己是否合理运用专业知识、价值和技巧,也使我们看到自己、了解自己,更好地提供服务。
有关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研究方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证的、科学的、客观的和定量的”研究取向,强调对个体行为客观观察、量化和标准化;另一类是“解释性的、主观的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如叙事分析、内容分析和女性主义分析等。
其三,社会工作是一个助人的专业和职业,这并不意味社会工作者比工作对象优秀,而应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每个人都有独特之处,个体差异是绝对的,群体内的一致性是概括的和相对的,人与人存在差异而没有优劣。
其四,每个人都有值得欣赏和学习的地方,我们的工作对象也不例外。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此起彼伏的经历,寻求帮助不等于一无是处,只是在特定时空内需要他人的一臂之力。社会工作者可能就是这个手臂。但是,即使工作对象扶着社会工作者的手臂前进,主要的动力和能量还是来自其自身。所以,助人者不是万能,也不可能是万能的。
其五,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中的每个因素都是不断变化的。在对受助对象进行问题分析、目标制定、改变推动和评估效果时,要切记不论是社会工作者还是工作对象都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变化。其中,常变是有迹可循的,并可运用理论分析来预测结果;同时,也要准备好随时出现的意外改变,这正是社会工作者要学习危机处理的原因所在。
在中国内地,社会工作起步不久,很多理论和实践经验都来自西方或者其他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工作和文化与本地经验相关,所以在面对有关人和环境的西方理论时要持正面的批判态度,多问多反省少盲从,这样才可能在若干年后发展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