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之所以一直处于人们关注的中心,固然有诸多原因,但主要是由知识分子的代沟问题引起的。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是后现代主义的形成期。在这期间,后现代主义如同60年代末已经达到成熟期的马克思主义那样,处于社会思潮的中心地位。后现代主义作为人们关注的中心问题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看来人们今后仍会继续对这个问题感兴趣。
总的说来,后现代主义文化并没有为政治左派提供有利的阵地,而现代主义为左派进行文化斗争提供了有利的竞技场。但是,我们今天全都生活、工作、爱和斗争在于此的文化领域,已经弥漫着后现代主义的气息。直截了当地说,我并不认为当代文化整个地或者绝大部分地必然是后现代化的。在这个时代还流行着各种文化对象——包括现代主义的、现实主义的,以及诸如哥特式的和基督教的文化对象之类的前现实主义的文化。我们还应当看到许多经验地存在着的文化对象融合了现实主义的、现代主义的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在青年人对多元文化的选择中,恰恰后现代主义文化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后现代主义文化反主体性、反理性、反权威、去中心化、颠覆宏大叙事的特点,正好与具有边缘意识和反抗情结的青年人产生思想的共鸣,从而被他们接受和认同。现在,后现代主义已经明显地弱化了青年大学生责任感。后现代主义的最典型表现就是消解责任,他们认为责任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披在自己身上的枷锁,根本没有必要去理会,更没有必要让责任的重担压垮自己的双肩。个体的渺小和无力,使个体在社会历史中以及在个体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趋向于零,这样个体的选择、个体的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不再具有因果联系,而在缺乏因果关系的情况下,后现代个体无法被要求去担负起主观责任。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这种观点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大学生放弃了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放弃了道德原则,真诚原则,进而以极端个人主义,实用利己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他们当中的许多人甚至把人生的一切都置于“无”的诠释中,他们自称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一派”,“自由原则是‘新新人类’思想家的最高准则”。这里流露的无疑是一种道德虚无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的人生态度。青年大学生的这种人生态度在生活、学习、恋爱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来,在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一遇到什么事情,首先考虑的就是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实惠;出了什么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来推卸自己的责任,丝毫没有责任意识。同时,西方的性自由观念也对青年大学生产生重大影响,“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随心所欲,“如果觉得好,就做”,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日益弱化。责任,在中国传统话语的表述下,既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实现,也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悲天悯人。但自我理想与家国梦想交织的责任感终于在后现代的语境下轰然倒塌。新时代的儒生——大学生群体赋予“责任”以新的含义。责任,已不再具有群体意义和道德评判,转而呈现一种个体性——对于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都转化为对于自我的责任,责任承担成为一种建立于成本——收益模型上的社会经济学。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尚处于价值观形成的探索时期,其价值观的最终形成,要经过长期激烈的思想冲突,反复的实践、比较和检验。
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后现代主义思潮,要开展自觉的评论和自我教育,吸收其中精华的部分,抛弃其中不符合我国国情的东西,引导他们追求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提高自身的品位。对于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我们不能绝对的说它好还是不好,而应该从思想上、理论上进行反思,通过认真分析、鉴别、吸收,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影响,进行合理的理论评析,是文化交流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和步骤,是少不了的。
因此在对待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鉴别,承认它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如它张扬宽容性,多允性,悖论性等,但同时更重要的是避免其消极影响所带来的破坏性。对后现代主义文化不是简单的批判,而是要进行一个文化的整合过程,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评论工作应体现一个全面的发展的原则,对其进行筛选和改造,进行理论评析要开展自由讨论,坚持各抒己见,百家争鸣,逐步吸收、同化后现代主义文化,使之纳入社会主流文化的轨道上。同时,全社会要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和舆论导向。在思想领域、经济领域、社会文化领域、科技领域以及个人行为上分清应该赞扬、提倡、允许、限制、反对、打击的行为和现象的界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