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皇帝奉天之宝”,清早期,碧玉质,盘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满文玺书体。乾隆帝钦定二十五宝之一,《交泰殿宝谱》记此宝“以章奉若”之用,以示皇帝对上天的尊崇和礼敬。指出康熙朝和雍正朝《大清会典》对此宝的认识错误及其原因,并最后将其确定为敬天之表征物。
“皇帝奉天之宝”,清早期,碧玉质,盘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满文玺书体。面14cm见方,通高15.2cm,纽高11.5cm。附系黄色绶带。
乾隆帝钦定二十五宝之一,《交泰殿宝谱》记此宝“以章奉若”之用,以示皇帝对上天的尊崇和礼敬。但这只是一种象征,实际上,迄今还未发现钤盖此宝的档案文书,表明此宝极少使用。关于此宝的含义,乾隆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厘定国宝时曾有过如下考辨:“至谓‘皇帝奉天之宝’即传国玺,两郊大祀及圣节宫中告天青词用之,此语尤诞谬。大祀遵古礼,用祝版署名而不用宝。圣节宫中未尝有告天事,或道箓祝厘时一行之,亦不过偶存其教耳,未云命文臣为青词,亦未尝用宝。且此玺孰非世世传守,而专以一宝为传国玺,亦不经。盖缘修《会典》诸臣,无宿学卓识,复未曾请旨取裁,只沿用明时内监所书册档,承伪袭谬,遂至于此。”指出康熙朝和雍正朝《大清会典》对此宝的认识错误及其原因,并最后将其确定为敬天之表征物。乾隆十三年(1748)诏改玺印中的满文本字为满文篆书时,该宝未改刻而保持原貌。
撰稿人:郭福祥
2012年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