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发展路程
国家开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ChinaDevelopment Bank)于1994年3月成立,直属国务院领导。目前在全国设有32家分行和4家代表处。十年来,开行认真贯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支持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命脉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重大项目及配套工程建设中,发挥长期融资领域主力银行作用。
二、 发展目标
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开行坚持与时俱进,把融资优势与政府的组织优势相结合,用建设市场的方法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构建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体制动力,实现项目建设和体制建设双成功的目标。在重大项目建设中,开行发挥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构造信用结构,积极“铺路”、“搭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近年来,开行把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交通等“瓶颈”行业,严格控制贷款投向重复建设高发领域。
三、 未来发展方向
在陈元担任董事长之后,国开行开始积极地向商业化金融机构转型,在公司体制上也转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可能会选择一种兼具商业银行功能,同时具有政策性业务的模式。开行将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开发性金融的实践,办成以政府信用建设市场的银行、以市场方法解决政府热点的银行、能够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银行,把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实践成果拓展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基础和支柱上来,以国际先进市场业绩的开发性金融,缓解和消除资源、供给约束“瓶颈”,体制“瓶颈”,立足于“五个统筹”,进一步打通融资渠道,通过融资促进治理结构、法人、现金流和信用建设,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先行者、开拓者和先锋,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 企业任务
其主要任务是集中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大中型基本建设、技术改造项目及其配套工程(“两基一支”)建设,并对所投项目在资金总量和资金结构配置上负有宏观调控职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开发银行的任务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和市场缺损的国情特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宏观调控政策目标,运用开发性金融的建设市场方法,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筹集和引导社会资金,重点支持“两基一支”和高新技术产业及其配套工程建设,以及政府急需发展的其他领域,完善风险约束机制,推进市场建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和对外开放的协调发展,实现政府持续稳定发展和安全的目标
五、 品牌价值
历年来,国家开发银行在中国最具品牌价值的500强企业中始终排名前30。
该企业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07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名列第二十六。
六、 资金来源
现阶段,开发银行的资金来源以国内外债券市场筹资为主。1998年9月,开发银行首次探索市场化发债,并于2002年全部实现了市场化发债。2003年开发银行债券发行量首次超过国债,发行债券金额为4200亿元人民币。截至2003年底,开发银行债券余额为10550亿元人民币。开发银行不断进行债券品种创新,率先推出了远期债券、本息分离债券、投资人选择债券、发行人选择权债券等新品种。这不仅改善了开发银行的资产负债匹配状况,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已成为仅次于财政部的第二大债券发行体,这为其国内、海外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国家开发银行现在正处于转型阶段,在其不久的成功转型成功后,中国多达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将为其的新开拓的海外投资提供更加充足的资金支持。
七、 全球业务
近年来,国开行已在中国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与世界69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家区域、次区域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支持了中国国内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海外发展。在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的支持下,成功运作了中俄石油,中巴石油等一批重大项目,签订了数十项金融合作协议和融资协议,支持中资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投融资合作银行。截至2010年6月末,国开行国际合作业务已经覆盖89个国家,外汇贷款余额1142.8亿美元,占国开行全部贷款余额的17.5%,在中国银行业外汇贷款市场位居第一。
八、 资产状况
截至2010年底,中国开发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68%,低于2009年末的0.94%;净利润为人民币35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7%。世界范围内,其外汇贷款余额1,413亿美元,贷款项目遍及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
3月末,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58%,继续下降;贷款余额人民币4.7万亿元。截至3月末,外汇贷款余额1,500亿美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