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更需要做减法
从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出,物品的数量与物主的不安程度是成正比的。坐拥成堆的物品,我们才能感到踏实,才能放心,而这只能是招来更多的东西……
发生地震的时候,很多人都一头扎进抢购囤积的漩涡里。抢购囤积的原始动机是不安,一大群人冲进超市,把大量的食品塞到购物篮里,排起长队等着结账……这是突发紧急状况时才会看到的,犹如现代社会的缩影。
尽管新闻报道中不停地重复“灾区以外地区的食物供应绝对充足”,但人们还是因为不安而囤积了超过三天食量的食物……有足够支持三天的食物就能放心了吗?结果是又冲进去买回五天分量的食物,甚至是一星期的。不安只会变本加厉地呈现出来,永无止境。
只要把焦点放在不足与不安上,不管拥有多少,永远都无法安心。
一旦开始实践断舍离,就能慢慢感受到储备与囤积的不同。储备是为了预想到的状况所作出的危机管理,而囤积则是状况发生了之后,为了消除不安而进行的毫无计划、不加节制的购买。
相对而言,灾区是什么情形呢?灾区的人们谨慎地吃着面包和饼干等好不容易存下来的食物,生怕浪费,就等着分到一个微热的饭团。这情景令人动容。每个人都怀着无限的感激,津津有味地吃着来之不易的食物。
这个饭团,你是把它当做“才只有这么一个”,还是“无可取代的一个”呢?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说是在地震时,有位八十岁的老奶奶和她十六岁的孙子,在灾后第九天被搜救人员成功救了出来。
虽然海啸正在摧残着他们的家,但所幸两人所在的二楼还没被殃及。厨房在二楼,冰箱倾倒,形成了一个狭小的空间,让他们躲在里面幸免于难,没被压死。他们就靠着冰箱里的食物和水来维持生命,直到被救出。他们的幸运生还可以说是诸多偶然带来的结果。
顺便一说,我家的冰箱是空荡荡的,里面的食物别说九天了,恐怕连两天都撑不过去。我这么说着,婆婆就说“那我们也把冰箱塞满好了”。我非常理解婆婆的心情,可我们无法预料倘若地震真的发生时,我们会不会正好就在冰箱附近,也不知道会不会也碰上这么多的偶然。当然,即便我们真的就在冰箱附近,那么也很有可能被塞满了食物的冰箱一下子压死。
再说,把焦点放在突然发生的意外,为突发状况而准备,不关注日常生活的所需,结果也只能是把食物放坏。
不光是食物。本来要断舍离,打算处理掉的老收音机在地震时也有可能派上用场;但也有可能在犹豫着该不该断舍离丢掉时刚好遇上地震,打开开关一看,才发现早就坏掉了,毫无用处。这两种状况都有可能会发生。
无论如何,我们都会忍不住想抓住过去的成功经验不放,同时也会在不知不觉间被失败经验给牵绊住。不过,归根到底,求生时最重要的,难道就只有物品而已吗?
能够随机应变的精神、体力,还有能够收集、判断有用信息的能力,这些要比物品重要得多。因此我认为,只要让储备物品达到一个自己日常能够管理的最低限度,这样其实就足够了。
物品的数量与物主的不安程度成正比,而越是不停地囤积,不安感就越深。相反,很多断舍离实践者都能感受到,东西越少,就越能够带来信任(当然,这要在自己主动做选择、作决定、作出筛选的前提下)。从“如果没有这样东西就糟了”的不安转移到“没有这东西也无妨”,让内在不断得到强化。通过这种对物品不断加以精挑细选的过程来完成的训练,就是断舍离。
我想,现在人们正渐渐地体会到,“增加就是幸福、多就是幸福”不过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幻觉罢了。
记住,储备与囤积是不一样的。
要让自己从“没有就糟了”转变为“没有也无妨,总有办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