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技感园林景观设计

科技感园林景观设计

时间:2024-04-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园林风格与流派1.4 园林风格与流派1.4.1 古典风格古罗马廊柱园 古希腊、古罗马是欧洲园林古典风格的发源地,以优雅的完美主义为特征。这种园林形式完全抛弃意大利台地园和法国巴洛克园林中的所有不自然的东西,代之以起伏开阔的草地、自然曲折的湖岸、成片自然生长的树木为要素,构成自然式园林的风格。

园林风格与流派

1.4 园林风格与流派

1.4.1 古典风格

(1)古罗马廊柱园 古希腊、古罗马是欧洲园林古典风格的发源地,以优雅的完美主义为特征。其园林位于住宅庭院、天井、神庙或郊外山坡之上的别墅庄园,形式为几何式,一系列带有柱廊的建筑围绕庭院,以水为中心,雕塑、石刻、花卉、植物等都是造园的重要元素(图1-26)。

(2)意大利台地园 15世纪初,意大利出现依山而筑的坡地露台花园,园林形式为几何形、中轴对称。轴线多用水阶梯,轴线两侧布置绿篱花坛、喷泉瀑布、常绿树以及各种石造的阶梯、露台、水池、雕塑、栏杆;轴线末端还用绿篱、石级布置绿荫剧场等;植物种植是整形或图案式(图1-27)。

上:图1-26 古罗马哈德里安庄园

下:图1-27 意大利冈贝里亚别墅南端的中轴及绿荫剧场

(3)法国巴洛克园林 17世纪,法国园林史上的杰出人物勒•诺特在意大利台地园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新的造园形式,被称为勒•诺特式园林、巴洛克园林或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这种园林形式保留了意大利台地园中的轴线、修剪植物、喷水、瀑布等要素,但以一种更宏大、更开朗、更华丽、更复杂、更对称的方式重新组合,且多建于平地;具有严谨的几何秩序、讲究均衡和谐;建筑高高在上,建筑轴线统治园林轴线;轴线两侧或轴线上布置着大花坛、林荫道、水池、喷泉、雕塑、修剪造型的植物和复杂的模纹花坛等(图1-28)。

(4)英国自然风景园 17、18世纪,受到中国园林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英国自然风景园林。这种园林形式完全抛弃意大利台地园和法国巴洛克园林中的所有不自然的东西,代之以起伏开阔的草地、自然曲折的湖岸、成片自然生长的树木为要素,构成自然式园林的风格(图1-29)。

上:图1-28 法国维康府邸

下:图1-29 英国布伦海姆公园

1.4.2 现代风格

(1)美国城市公园 19世纪英国产业革命导致的城市问题社会问题引发城市公园运动,这一时期以美国风景园林师奥姆斯特德的经典作品——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开创了一种以自然风格为主,但也不排斥几何布局的、满足大众休闲娱乐的、向公众开放的崭新的园林形式(图1-30)。

(2)欧洲新艺术风格 欧洲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一次大众化的艺术实践活动,通过模仿自然界生长的草木形状和曲线,力求创造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风格,如自然界贝壳、水的旋涡、草木枝叶以及直线几何风格等,均用于设计中的装饰。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高迪的设计作品是新艺术运动所追求的曲线风格在园林中的极端表现例子,其代表作居尔公园采用彩色陶瓷贴外墙面、有机的形状、轮廓,将建筑、雕塑和大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充满波动、韵律、动荡不安的线条,色彩、图案、光影、空间的丰富变化,围墙、长凳、廊柱和绚丽的马赛克装饰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其风格融合了摩尔文化、伊斯兰教与西班牙文化(图1-31)。

上:图1-30 纽约中央公园

下:图1-31 西班牙居尔公园

图1-32 格罗皮乌斯设计的包豪斯教师住宅和园林

图1-33 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

(3)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深受19世纪下半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现代艺术发展和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作为一种设计思潮、设计理念,它强调理性主义及功能主义色彩,强调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在园林和建筑界的代表人物有威廉•莫里斯、高迪、沙利文、赖特、柯布希耶、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图1-32、图1-33)。

1.4.3 园林设计新思潮

(1)后现代主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现代主义在流行了近40年后,其过于注重功能和理性的单调、雷同的形象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于是园林设计思潮转到重新重视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价值上来。美国建筑师文丘里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奠基人,英国建筑理论家詹克斯总结后现代主义的六种类型和特征为:历史主义、直接的复古主义、新地方风格、因地制宜、建筑与城市背景相和谐、隐喻与玄学及后现代空间。典型的后现代景观设计案例有文丘里设计的富兰克林纪念馆、华盛顿西广场;查尔斯•摩尔设计的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以及多位建筑师和园林师共同设计的巴黎雪铁龙公园。富兰克林纪念馆主体建筑置于地下,在红砖铺砌的地面上标志出旧有故居建筑的平面,用不锈钢的架子勾画出故居的建筑轮廓,几个雕塑般的展示窗保护并展示着故居的基础,带有符号式的隐喻设计显示出旧建筑的灵魂。设计师用不锈钢架、展示窗、铺装、绿地和树池共同组成一个纪念性花园,唤起参观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图1-34)。

(2)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是20世纪下半叶用来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研究方法之一。结构主义旨在探索文化意义是透过什么样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结构)被表达出来。结构主义设计指通过“设计符号”不仅表达物体本身,而且表达文化,将任何设计物体都看成“材质”,每个设计的东西都有各自蕴涵的传统的意义和内涵,然后依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它们组合成一定的形状。结构主义景观设计以美国的丹•凯利为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品有米勒庄园(1954年)、芝加哥艺术学院南园(1962年)、达拉斯喷泉广场(1985年)、亨利•摩尔雕塑公园(1988年)、金氏庄园(1996年)等,作品的特点主要包括多用网格结构、不对称布局、水平视线的美感、风格派空间等(图1-35)。

(3)解构主义 1967年前后,德国哲学家德里达最早提出解构主义,并于20世纪80年代达到高潮。解构主义大胆向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提出质疑,认为应当将一切既定的设计规律加以颠覆,如反对设计中的统一与和谐,反对形式、功能、结构、经济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认为建筑可以不考虑周围的环境或文脉等,提倡分解、片段、不完整、无中心、持续地变化,运用裂解、悬浮、消失、分裂、拆散、移位、斜轴、拼接等手法进行设计。解构主义景观设计代表人物和典型案例有:建筑师屈米于1982年设计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图1-36)、建筑师里勃斯金德于1989年设计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霍夫曼花园。

图1-34 费城附近的富兰克林纪念馆

图1-35 达拉斯喷泉广场

(4)极简主义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出现把造型艺术剥离到只剩下最基本的元素而达到纯粹抽象的极简主义艺术。其特征主要有:非人格化、客观化,表现的只是一个存在的物体,而非精神,摈弃任何具体的内容、反映和联想;使用工业材料,如不锈钢、电镀铝、玻璃等,审美趣味上具有工业文明的时代感;崇尚工业化结构,采用机器制造作品;形式简约、明晰,多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具有纪念碑式的风格;颜色尽量简化,一般只用一两种颜色或黑白灰色,色彩均匀;构成中推崇非关联构图,只强调整体;重复、系列化地摆放物体单元,没有变化或对立统一,排列方式按代数、几何倍数或等距;雕塑不使用基座和框架,直接与环境发生联系。在景观设计领域,极简主义的代表人物为彼得•沃克,典型作品有哈佛大学的泰纳喷泉(1974年)、福特•沃斯市的伯纳特公园(1983年)、德克萨斯州的索拉那IBM研究中心(1990年)、加州橘郡市镇中心广场大厦(1991年)、日本京都高科技中心(1993年)(图1-37)。

(5)生态主义 20世纪60-70年代,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带来了急剧增加的污染、严重的石油危机,人类意识到自己正在破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的危机”“增长的极限”一系列环境运动的兴起,促使人们考虑将自己的生活建立在对环境的尊重之上。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设计和区域规划教授麦克哈格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1969年)为标志,成为生态主义景观设计思想的里程碑。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环境保护主义和生态思想的影响,更多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尊重生命的规律。如反映生物的区域性,顺应原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物和其他自然资源;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风和降水;选用当地材料,特别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并利用废弃的材料减少能源消耗和维护成本;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立,发挥自然自身的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痕迹。生态主义设计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主要有:麦克哈格的费城大都市区开放空间和空气库研究、哈克西雅图煤气厂公园、德国彼得•拉茨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等(图1-38)。

图1-36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上:图1-37 哈佛大学的泰纳喷泉

下:图1-38 德国杜伊斯堡风景公园空中步道及料仓小花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